罗胖、吴晓波都看好的互联网知识经济到底是什么?
内容来源:2017年6月3日,方军在“2017自媒体知识变现破局峰会暨千聊知识用户颁奖大会”《知识付费的机遇》演讲分享。笔记侠作为合作方,经主办方和讲者审阅授权发布。
责编 | Valen
第1485篇深度好文:2588字 | 4分钟
全网首发·完整笔记·知识经济
笔记君说——
侠客们,晚上好!新商业路上,笔记侠与你守望相助。
基于现在市场混乱状况,市面上对内容付费看法不一。有反对的声音也有赞同的声音也有人持观望态度。
去年10月,方军老师在《为什么吴晓波、罗胖能大规模卖知识赚钱?》一文中阐述了知识到底能不能卖钱?以及卖点在哪?应该能解开不少人的疑问。
已经过去了半年多时间,我们一起来看看知识经济又发生了哪些大的变化?
过去一年,我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跟知识付费有关事情上面。一方面做一些知识的出品,另一方面做一些平台的顾问工作。
今天我主要分享以下四个部分。
一、【现象篇】新媒体、知识、付费
近几年,互联网圈出现了很多新的现象:
第一,出现了一批知识明星,他们有的原来是媒体人,比如马东;有的是非常厉害的知识网红,比如讲理财的简七、三公子。
第二,人们第一次开始在互联网上为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付费。
第三,底层逻辑发生变化,过去大家买东西买的是稀缺,如今大家为知识付费是信息极度丰富之后的一个选择。大家买的不是稀缺,而是体验。
第四,出现了一系列平台,平台是互联网里面最典型的现象。
去年9月份,我们还不知道互联网的付费知识产品究竟会变成什么样?现在差不多9个月过去了,我们发现知识付费的产品逐渐向3、4种形态集合。
第一种主流形态是“大专栏”,第二种主流形态是“小专栏”,第三种是“课程和讲座”,第四种我认为是把线下的小班课程搬到线上来,暂时叫做“线上营”的模式。
但过去一年里真正吸引眼球的是付费订阅专栏,它有四个特点:
第一,它多数是一个个人平台的强背书;
第二,它非常强调提供一个非常完整知识体系;
第三,它提供的是普及性的内容;
第四,它的形态基本上是音频的形态。
从2016年开始到现在,知识付费有两个近期的源头:
第一,微信自媒体;
第二,认知盈余分享;
互联网刚起步时,遍布着免费的信息和知识,如门户网站、网络社区、聊天工具等;
后来出现了商品电商,互联网成为商品交易的平台,像阿里巴巴(淘宝、天猫)、京东等;
再后来,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买各种各样的服务产品,比如酒店、打车、外卖等。
现在,我们开始在互联网上买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产品。
二、【分析篇】互联网知识经济是什么?
首先,互联网知识经济是媒体、内容出版和教育三者的融合。
其次,如果没有互联网的发展,微信的发展,也不会有现在产品的出现;如果没有工具的出现,大家也不可能在网上卖实体的商品,卖虚拟的课程。
所以,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基础设施层是“社交+新媒体+工具”。
最后,互联网知识经济把整个产业变成了平台化的格局。
整个互联网其实一直在以平台化的方式改变各种产业。在零售领域,效率高的平台取代了线下的效率较低的平台;在生活服务领域,像滴滴、美团外卖这样的公司,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原来分散的产业格局变成了一个由平台服务消费者的格局。
在各行各业这种情况都存在,整个知识领域里面这个现象可能也在发生。
知识付费领域有四大平台:知乎、喜马拉雅、得到,在行和分答。
我们发现,互联网有两种平台:
第一种,网络零售的平台,比如:阿里的淘宝、天猫;
第二种,社交平台,比如:腾讯QQ和微信;
在知识付费里面这两种逻辑也同样发生了,得到和喜马拉雅更像一个零售型平台,而知乎和分答是社区型平台。
我们购买知识、销售知识以及消费知识的整个流程都是在互联网上提供。微信里没有的功能都被后来出现的很多工具平台加以完善。
过去几年里面出现了大量跟知识付费有关的平台。比如:千聊是做课程教育直播的,小鹅通是做数据的。
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变化带给我们一个思考:
我们可能正在从流量的变现转向价值的变现。过去我们更关注怎样获得尽可能多的流量,现在考虑怎么样为我的客户提供价值?
我们做新知识设计的时候,也在考虑如何把游戏的思维放到知识里面去?游戏产业的思路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三、【战略篇】知识经济三大类7小类选择
管理大师德鲁克有经典三问:我们业务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的客户是谁?我们能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价值?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做的战略选择是什么?
如果你的机遇比较好,最好的机会就是在平台这个领域里,你可以做售卖的平台,社交的平台或工具平台。
没有办法做平台的时候,你可以做服务商,比如:媒体、内容和教育。还有可能在原来做的别的业务上附加一层,做产品提供商。
整体看自媒体这几年的发展,刚开始大家觉得自媒体就是媒体,所以会走媒体的业务路线去营销卖广告;后来大家发现原来媒体内容是有连接效应的,可以用它连接商品;现在大家发现其实可以直接售卖内容。
这里特别谈谈免费和付费,5月18日“得到”做了一个发布会。当晚的主题其实不是付费而是免费,老罗自己的专栏老早就改成了1元,“得到”做的其实是付费世界里面的免费。通过增加免费的部分,给自己付费增加一个强的护城河。
互联网整个产业一直以来都不像传统制造业或服务业,要么是我的客户,要么不是我的客户。而是你可能没付钱,但你是我的用户,将来可能是我的付费用户。
我认为在整个知识付费里面,知识生产者主要有五种人,最重要的是三种:
第一,传播者;
第二,知识产品经理;
第三,知识的经纪人。
从他们的视角看到的整个知识付费其实不太一样。整个知识付费的产品,从原来好像书的内容产品,逐渐走向了大家都在做教育形态的产品。现在可能要更加强调跟用户之间的某一种关系。
四、【产品篇】付费知识产品的设计
我非常喜欢用咖啡的例子来讨论知识付费,当然这样的类比不太精确。
在知识付费浪潮出现之前,大家卖的是咖啡豆和咖啡粉,只有很少的人有能力把咖啡豆和咖啡粉变成咖啡,然后变成罐装咖啡。
再往下大家在想,我是不是可以开一个星巴克?我是不是可以开一个漫咖啡?或者我只是开一个小小的符合我自己愿望的咖啡馆。
有人说,我要搞一个大的市场,好像速溶咖啡是非常大的市场,罐装咖啡可能也是非常大的市场。
如果用这个来类比,我们发现知识付费里面产品的内容和形式,其实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我们现在还处于一个初始阶段,还有非常多的机会值得大家去探索。
从知识生产者的角度看产品,我们发现互联网的信息和知识产品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用户拿到的其实都是半成品,只有他们自己去解读了反馈了才能变成一个成品。
所以,在做知识产品的时候:
第一,我们要尽可能给用户提供的是一个完美的半成品,减少用户付出的难度,要以用户为中心;
第二,要让我们的产品更好地融入用户的生活;
第三,要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消化和吸收;
第四,我们可能会走向一个终极的状态,在社群里面共同倡导知识。
最后,分享我最喜欢的关于知识付费的两句话:
没有人能够以旁观者的姿态了解知识生产性的最终产品。
物理学家费曼说:我不能创造的,我也无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