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上海:订牛奶的日子
写在前面:微信版本又更新,看着自己付出非常多辛苦的劳动成果被淹没在杂乱的消息列表中,小编们表示好心碎。在这里真诚的邀请各位加上星标或置顶,具体操作很简单,只要三步:①点击本文左上角“亚太养老产业力量”——②右上角“. . .”——③选择置顶(安卓)或星标(苹果)。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
桂圆红枣茶:具有改善心血管循环、安定精神状况、舒解压力和紧张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贫血、病后体弱调养。
前几年在上海许多弄堂里、居民楼里,还能看到每家每户门口老早用来放订的牛奶的小箱子。现在因为多数都是废弃不用了,渐渐也都清理掉了。在还是玻璃瓶牛奶的年代,这成为了“营养”的标志,让小孩吃得好一点,让老人身体健康一点,是许多订牛奶人家的初衷。
牛奶商业的形成
开埠之初,上海的牛奶都是为满足外侨而产销的。当时饮用牛奶已经成为欧洲和美国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而上海本地还没有专门的乳用牛种。租界建立后,侨商主导的中国近代奶牛业发展起来。外侨将欧洲奶牛引入上海,逐渐形成牛奶商业。
晚清时期卖牛奶的人
本地农民用耕牛挤奶,以啤酒瓶装之,肩挑篮提,兜售给外国侨民。1881年上海的牛奶业进入了国人经营的“牛奶棚阶段”。牛奶的盛器也统一改为玻璃瓶,并有玻璃盖及铅丝提襻。
1949年,美商海宁洋行改名为“上海益民食品一厂”,并于1951年正式注册“光明牌”商标。
老上海人的记忆中也许还有这样的场景:清晨的天刚蒙蒙亮,送奶工穿梭在大街小巷里,踏着满载着牛奶的自行车或拖车来到订户家门口,取走放在门口的空奶瓶,换上装在由蜡纸和火漆封口的玻璃瓶里的新鲜牛奶。
上海成立牛奶公司
上世纪50年代,上海牛奶供应出现巨大缺口,这一危机的爆发存在多方面原因。一方面不仅仅因为优质奶牛的缺乏,饲料不足,以及从业人员的断层,还包括更深层的政治及社会因素。
上世纪50年代的送奶员
1956年,以上海地方国营牛奶场为主,对当时登记在册的127家牛奶棚、牧场、牛奶厂等实行公私合营,改组成立了上海市牛奶公司。
在浦东新建“上海乳品三厂”,并将原来第五牧场江宁路一分场改建为乳品一厂,将原第四牧场改建为乳品二厂,对牛奶的销售供应作了统一调整。
牛奶公司为收归的每一头奶牛登记造册建立档案,详细记录奶牛的品种、同胞、血缘谱系及亲代关系,引入苏联优良品种,力求达到牛群良种化,完成提高单产的目的。
同时兴建了一批国有农场,专门满足政府机关及军队等部门的需求。
至此,上海牛奶公司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格局。国营牛奶公司和牧场几乎覆盖了上海市场全部的牛奶产销。
排队取牛奶的年代
在那个买什么东西都需要票证的年代,由于物资匮乏,同其它商品一样,城市牛奶由敞开供应,转变成凭卡凭票供应。
同时采取种种供奶政策,新订户要有特殊情况,如家中有新生婴儿、危重病人,到居委会开具证明才能订到牛奶。只有特殊群体,如高级知识分子、民族工商业者、离休干部等能够享受到一定数量的特供牛奶的待遇。
送奶员队伍人数不足,牛奶公司便不再安排送奶到户,而是由订户到指定地点去领取。1960年下半年起,上海全市各街道和里弄居民委员会组织500余个服务部负责分发牛奶,除少部分地区保留送奶上门的方式之外,全市约七成的牛奶订饮改为饮户自行到站“取奶付款”。
在此之后大约到了上世纪80年代,渐渐地送奶上门又开始恢复了。
对于上海传统的石库门住宅来说,老早订了牛奶都没什么专门放奶瓶的地方,送奶工对每家每户都熟门熟路,送过来的时候放在门口的地上就好了。
后来因为有时候订户的牛奶被旁人拿走,于是居民想出防盗新招:在大门上装一个单独的或者几家合用的木制“奶箱”,再配上防盗的锁,头天晚上把空瓶放进去,送奶的工人送达后负责把箱子锁上。那时的牛奶还没经过均质化工艺的处理,里面的脂肪毫无损耗地保留着,微微沸腾的牛奶晾凉后表面浮着一层厚厚的奶皮,煮牛奶的灶台上飘散出阵阵乳脂气味,满弄堂都是浓浓的奶香。
石库门房子一幢里头住的人家有好几户,除了一楼以外,楼上的人家都是从同个门牌号的后门进出。底楼大门上如果钉不下小木箱了,做一点延伸,就钉在后门一侧的外墙上。很多上海人都有这个记忆,每一门户的后门外七上八下的都是小木箱。木箱上写了毛笔字,哪一楼,哪一姓,有时候主人上了锁,会交一把钥匙给送报送牛奶的师傅,他们还真不会搞错。
甜蜜的童年回忆
小辰光喝牛奶,也是很多人童年记忆的一部分。
奶瓶是玻璃的,透明或略带浅绿色,大圆口,高十几公分。奶瓶上有两道封口,最外面的是用一张50克样子的薄纸,印刷文字的一面还算光滑,反面毛糙的像砂纸,有八、九公分见方,中间印了一个圆形的图案,比瓶口略小,浅蓝的颜色,会标注有送牛奶的日期,不是现在常用的几月几号,而是星期几,署名是送奶单位,比如“上海第四牧场”。
瓶口的封纸是用一根20支的棉纱箍紧,并不打结,而是用一种类似火漆的材料,加温后使纱线粘合,瞬间冷却后,只要拉住纱头稍微一抽,纱线就松脱了。
第二道封纸,是个正园形的厚纸板,白颜色,好像是机械加工出来的,浸过牛奶后变得软软的、酥酥的,密封住瓶口,就是把奶瓶倒转过来,奶水也不会渗漏出来。
揭开厚纸板,露出了如玉的牛奶,许多小孩尤其喜欢凝结在瓶口四周和厚纸板上黄黄的奶油,不管春夏秋冬,就觉得这奶油冷的时候吃最为可口、最回味无穷了,但父母一般不许小孩这么做,说是会吃坏肚子。
那时候父母都会把瓶装牛奶倒到锅子里烧热了给小孩吃。单柄的牛奶锅,铁制或者铝制。牛奶倒出来,再往奶瓶里倒些许温开水,晃荡一下连同凝结在瓶口的奶油一起洗刷干净,把清洗奶瓶的温开水也倒进锅里。
一锅牛奶放到炉灶上加热后,一会儿工夫,牛奶飘出一丝软软的热气,发出了微微的吱吱声;接着,牛奶上长出一层薄薄的油膜,一晃一晃轻轻地荡漾着。随着温度升高,热气越来越多,吱吱声越来越响,油膜越来越厚,这时要目不转睛地盯着锅里的牛奶,在它似沸腾没沸腾的一瞬间,把火熄灭。因为煮牛奶特别容易潽,一潽,奶油没了,奶香也丢了一半。
送牛奶的工作很辛苦。送奶师傅的自行车十分笨重,多是一辆28寸“老坦克”载重车,扁铁条焊制的书包架子,比普通的自行车长了不少,架子两边各挂着一个专用的帆布袋子,分成一小格一小格,一次可装百十来瓶。天还没亮,师傅会准时送奶到人家。
综合:
东方早报《民国时期上海的牛奶消费》
作者 周知秋《热牛奶—献给母亲和母亲节》
作者 嘉定一叟《石库门的牛奶箱》
寻求:受多家海内外公司委托收购,投资!!!
要求:公建民营养老机构项目,投资老年护理院,投资居家护理, 有养老土地的项目等……证照齐全!北上广及全国各省会城市……各种方式合作可谈!
电邮:228545312@qq.com
微信:jgj228545312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江湖不相忘 分享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