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冷战是丘吉尔的阴谋
本公众号“拨开迷雾看世界”之三部曲由以下文章组成:
《拨开谜雾看世界(上):被篡改的历史》讲述满清为了统治需要篡改了中国人的历史;欧洲人伪造出欧洲中心论给世界人民洗脑。
《拨开迷雾看世界(中):气功,宗教和精神控制 第1篇》讲述气功出偏差的原因和邪教教主控制教徒的方法;
《拨开迷雾看世界(中):独特的视角看宗教 第2篇》介绍中国宗教和其他宗教的区别,讨论宗教政策。
《拨开迷雾看世界(下):新中国》篇幅太长,分好多集了
本文是 新中国(6)冷战是丘吉尔的阴谋
大国关系的逻辑
要看明白历史事件,我们必须知道意识形态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在与国家利益冲突时,意识形态多大让位于国家利益。
以英国的欧洲大陆政策为例,就是要避免任何一个强国统一欧洲大陆,所以法国强,就要联合其他国家打压法国;德国强,就要联合其他国家打压德国。在亚洲也是一样,英国扶植日本是为了对付俄国;日本过强,英日关系就逆转了。
看懂了这个大国关系的逻辑,很多历史事件的原因就很清楚了。
美元超越英镑
1913年一战之前,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的黄金储备价值总计50亿美元,美国20亿,英国8亿。到了战后的1923年,四国的黄金储备价值总计增加到60亿美元,但美国独占了45亿美元,英国略有减少,法国损失较大、德国流失最为严重。
战后欧洲各国陆续准备恢复金本位。但英国的黄金储备已比战前减少,而英镑却超发了一倍。1922年,英国金融掌门人诺曼,提出了“英镑与黄金等同”的概念,建议各国“为了节约黄金,货币储备中可以持有外汇(比如英镑)”,当然英国保证需要时英镑可以随时兑换成黄金。这就是“金汇兑本位”,就是“以黄金加外汇为储备”发行货币的本位制。我们在新中国(4)金融战一文中也讲到过1935年国民党政府被迫放弃银本位制后以英镑作为储备金发行了法币。
英国推行“金汇兑本位”,美国人乐观其成,因为美国黄金储备更多,那么当然更多的人会把美元作为外汇储备,美国获益更大。
过去由于英国的贸易规模最大,伦敦垄断了世界商业性承兑汇票的交易,各国贸易普遍用英镑结算,这样能迅速低成本的在伦敦将汇票变为现金。
一战导致各国纷纷将商业汇票转向资金充裕的纽约进行贴现,美元计价的商业汇票越来越多。在美国政府支持下,美国银行抓住机遇在海外快速建立分支机构,劝说当地贸易商以美元结算,到纽约贴现。斯特朗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也增加了商业汇票,大量吃进,这使得美国商业汇票市场崛起,贴现成本比伦敦低了1%。到了1924年,美元计价的商业汇票总额已经是英镑计价的一倍了。
这样,在1924年,美元在各国中央银行外汇储备中的比例第一次超过了英镑;同时在贸易结算定价权上,也超越了英镑。
1929世界经济大危机
英国为弥补黄金储备不足,创造出了金汇兑本位制。在这一制度下,美元、英镑和黄金直接兑换,其他货币主要以美元、英镑为储备,间接与黄金挂钩。
但无论是美元还是英镑,都已大量超发,这种体制下的货币泡沫破裂是必然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对美国的负债高达100多亿美元,这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世界上的全部黄金储备。美国的黄金储备价值45亿,英国还不到8亿美元。欧洲国家通过向美国出口商品获得美元来还债根本无法还清,只能通过不断向美国借新债来还旧债。
上文我们谈到了道威斯计划。在通过超级通货膨胀洗劫德国财富后,1924年美国先提供了2亿美元贷款,进一步掌握德国货币控制权,随后两年跟进的30亿美元私人投资,对德国工业进行了大抄底。大量货币涌入创造了表面的繁荣,但大量资金浪费在无法产生美元收入还债的项目上。
只要美国不断的借钱给全世界,世界经济就能繁荣,谁都不在意这些借钱的国家实际上已经不具备偿还能力。这是一场当年的“次贷”游戏。
1927年7月7日,美联储召开秘密会议,斯特朗把贴现率从4%降到3.5%。美国股市沸腾了。1928年7月,美国股市更加疯狂,华尔街向股票投资人提供的杠杆贷款高达70亿美元,贷款利息10%-20%!
1929年3月为了打击股市泡沫,美联储将贴现率从3.5%提升到5%。美联储还卖出政府债券,收缩信贷和流动性;为了降低杠杆,美联储将证券经纪人的垫支比较从 20% 提升到 50% 为抑制投机。美国国内5%的高息和华尔街高利贷如此诱人,全球的美元开始急速回流。
裸泳的德国第一个倒下,陷入衰退深渊。英国在德国等地10亿美元的投资陷入坏账,伦敦黄金大规模流出。英国进入大衰退。
1929年10月,美国自身的债务泡沫也崩溃了。美国经济体全部债务已经达到GDP的300%。当美国的银行发现外围国家陆续陷入危机和衰退后,开始回收巨大的债务,这时候股市泡沫崩溃了。
1931年5月,更大的崩溃发生了,奥地利最大的银行倒闭,德国银行体系立刻被挤兑的洪水淹没。紧接着英国的金本位崩溃了,法国陷入衰退漩涡,日本、意大利、中欧、南美和英联邦国家陆续爆发危机。
在危机中,希特勒上台了。以犹太银行家为代表的金融集团洗劫了德国,他要报仇。
英国自救成功
1931年9月19日,英国的黄金本位制终于崩溃了。英镑贬值30%。但货币贬值,利率下降,英国工业的竞争力强劲复苏,英国资金转向内部投资,大量兴建新工厂,投资新设备,消费增加,住房需求猛增。
英国仍然有庞大的殖民地,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五分之一的陆地面积都属于英国的版图。1932年,英国确立“帝国特惠制”,在“英镑区”内对成员国内部贸易低税或免税,对成员国之外的国家建立高额关税壁垒。
英国复活了。到了1938年,英国居然拥有价值40亿美元的黄金和美元外汇了。
美国大萧条
1929年经济大萧条是以农产品价格下跌为起点的。在繁荣时期农场主大量借贷扩大规模,在银根收紧和农产品价格价格下跌的双重打击下大量破产;破产造成银行坏账。农产品交易下滑;铁路货运量大幅减少;钢材价格大跌、棉花价格大跌……在“大萧条”中,企业大量破产。
在20年代,美国银行信用扩张,用五花八门的扩大广告宣传和赊购的办法来刺激汽车、住房及大件日用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大萧条后造成大量坏账,进一步加深了危机。
1929年10月,股市崩盘。纽约美联储把利息降到2.5%,向银行注入5亿美元。1930年上半年股市反弹了50%。可是好景不长,下半年股市继续跌。
1931年9月英国的黄金本位制崩溃之后,欧洲人如惊弓之鸟,短短5个星期,欧洲把7.5亿美元兑换成了约1030吨黄金。黄金流失造成美元进一步短缺。
1932年2月,美联储游说国会通过法案,允许用美国国债来作为货币储备。因为以前美元的背后必须有40%的黄金抵押,另外60%主要是商业票据。现在等于可以用国债抵押代替黄金,美联储立即开动印钞机,买入国债,向银行系统提供了10亿美元。股市终于见底了。但是经济复苏还是遥遥无期。
由于工业、农业、商业萎缩,到1933年3月美国失业率达到25%,危机期间,一方面生产过剩,消费紧缩,导致商品积压;另一方面普通美国人却缺衣少食,生活日益贫困。为了维持农产品的价格,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产品,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作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使这条河变成“银河”。
据1932年9月《幸福》杂志估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8%的人无法维持生计(1100万户农村人口未计在内),流浪人口达200万,仅纽约一地,1931年一年中记录在案的倒毙街头的案件就有2000余起。这一时期出生的儿童身材矮小,后来被称作“萧条的一代”。据说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当美国参加“二战”需要补充大量兵员时,因体质不合格遭淘汰的达40%。
在这样的情况下,胡佛连任失败,罗斯福当选了。1933年10月,罗斯福政府启动贬值武器,将每盎司黄金20.67美元改为31.26美元,1934年1月又改为35美元,并以国家债券为担保,增发30亿美元货币。罗斯福企图通过贬值货币提升商品价格,来走出萧条。股票涨了,商品价格涨了,经济数据好看了。可是昙花一现,1937年,经济萧条又出现了。
大萧条的本质,一边有严重的劳动力被闲置,劳动力因为失业而没有消费能力;另一边是商品积压,大规模的生产资源和设备被闲置。而银行由于烂账不愿意提供资金给实体经济,所以央行廉价制造出来的货币不会自动流入实体经济,还是无法解决问题。希特勒创造的就业汇票定向注入能创造就业的企业,把消费和生产盘活了,手段就高明多了。
所以德国很快走出危机进入繁荣,而美国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最低失业率平均仍然高达17%。直到美国参战后1942年失业率才降到5%以下。
冷战的成因
在二十世纪的前50年,美国的真正目标就是摧毁英国的全球霸权并取而代之。一战和二战都是削弱英国和欧洲其他大国的最好机会。何况德国就是美国扶持起来对付英国的,只不过没想到希特勒是这样一个强人,最后还失控了。
美国希望在战争中尽可能削弱英国的实力,因而精心计算着何时参战最有利。在美国参战的时机来临的时候,偷袭珍珠港就顺利的成功了。考虑到美国早就破译了日本的通讯密码,这背后的故事令人回味。
1940年9月,美国乘英国之危达成《驱逐舰换基地》协议。按照协议,美国向英国提供50艘超龄的驱逐舰,英国则把巴哈马群岛、牙买加、安提瓜、圣卢西亚、特立尼达和英属圭亚那等地的军事基地租给美国使用99年,同时将纽芬兰的阿根夏和百慕大岛基地无偿提供给美国使用。这样就为美国的全球军事存在奠定了基础。
1941年3月,美国通过了《租借法案》。这个法案的第7条就是为英国量身定制的,强调自由贸易,就是为了打破英联邦区域的“帝国特惠制”贸易保护。英国在危机下不得不接受。在此之前,美国已经逼迫英国人将一些最重要的企业股份低价卖给美国人来还债,比如美国人造纤维公司American Viscose Company,科特奥斯Courtaulds等等。
站在罗斯福的角度,苏联经济已被战争完全摧毁,工业远远弱于美国,农业更是美国农产品的巨大市场。苏联没有殖民地,对外投资方面也不对美国构成任何威胁。相反,在全球具有庞大殖民地的英帝国才是美国的主要对手。
在交往上,斯大林和罗斯福没有什么矛盾,斯大林也没有表现出颠覆世界资本主义的冲动。而丘吉尔则小动作不断。
1943年6月,美国财政部向苏联提出,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给苏联12亿美元份额,和英国差不多。财政部长摩根索向罗斯福建议战后给苏联贷款高达60亿美元,30年期,利息2.5%。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苏联人热情参与。美国目标是要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美元和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和美元挂钩。另外设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稳定各国的汇率;设立世界银行,为各国提供资金。对货币和贸易解除各种限制。对此,苏联是很感兴趣的,1944年苏联刊物上的文章认为资本主义货币的稳定,IMF和世界银行的短期和长期信贷有助于苏联经济的恢复和贸易的发展。
美国当然不是活雷锋。通过布雷顿体系,美国潜在的目的是用美元、IMF、世界银行整合包括苏联在内的各个国家。这样的话,冷战很可能不会发生。
当然,对此丘吉尔是坚决反对的,挑动美苏对抗才最符合英国的利益。让丘吉尔高兴的是,1945年4月,罗斯福死了。接替他的杜鲁门和其他美国政客没有罗斯福的战略眼光和气魄。
为了显示自己的魄力,杜鲁门决定对苏联强硬。他先是不顾雅尔塔协议,想把对苏援助和波兰与东欧问题扯在一起,后来又在土耳其、伊朗等问题上和苏联发生争执。由此,斯大林对赫鲁晓夫的意图产生了怀疑。
1946年1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应邀访美。3月5日,他在美国总统杜鲁门陪同下抵达密苏里州富尔顿,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
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富尔顿演说后不到10天,斯大林发表谈话,严厉谴责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像希特勒及其同伴,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于是,冷战终于开始了。
美元绞杀英镑
丘吉尔的阴谋终于得逞了。但是美国对英国还是没有手软。
日本投降当天,美国就单方面停止了《租借法案》对英国的援助,留在英国的物资折算为5.32亿美元,在途物资1.18亿美元,英国马上需要偿还的租借债务超过英国的外汇储备,让英国陷入困境。
二战中,英国庞大的殖民地体系为英国提供了各种资源:粮食、原材料、人力。而对此英国只需付出印刷纸币的代价,且冻结了用英镑兑换其他货币的权力。因此这些地区积累了大量英镑和英国国债。
但是战后的英国,对外净负债已达150亿美元,6倍于英国的黄金和美元储备。如果英镑解除兑换冻结,英国将面临这些国家抛售巨额英镑的威胁。假如英国用本国的出口来偿还这些英镑债务,不但可以拉动英国的出口,还可以稳住英镑的价值,维持住殖民地体系。
英国所建立的英镑区实际上是一个封闭的金融贸易集团,英镑区成员都必须要将自己的美元和黄金储备放在英国政府指定的银行,不能自由支配,这导致英镑区的成员在用美元购买美国的商品之时受到诸多限制,从便利性考虑,许多成员就只能用英镑在英镑区内相互交易。
美国人向前来谈判贷款的凯恩斯提出,美国可以提供37.5亿美元贷款额度,但是英国必须在1947年7月15日之前,解冻英镑的兑换。超级自负的凯恩斯竟然上当了。
1947年7月15日,英国宣布英镑实行自由兑换,结果触发了严重的英镑危机,英国一个月内流失了10亿美元,英国被迫再次冻结英镑储备。这使得英镑信用扫地,前殖民地国家纷纷投靠美元。
1947年10月30日美英为主的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和《临时适用议定书》,虽然在英国的坚持下,“废除帝国特惠制”没有写入最终的协定文本,大英帝国的“尊严”在形式得到保全,但是美国一直主张的“非歧视性原则”主导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这正是美国竭力倡导和推广多年的“多边自由贸易体系”的核心理念。帝国特惠制被淹没在自由贸易的洪流中,最终寿终正寝,美国领导下的全球多边自由贸易体系形成了。
巨大的英镑外债负担一直压得英国财政喘不过气来,只要世界经济稍有波动,英镑就会产生信心危机。
1949年爆发的英镑危机更为严重。为了缓解资金困难,英国政府被迫宣布英镑贬值30.5%,即每英镑对美元比价由4.03美元降至为2.80美元。英镑地位一落千丈,完全沦为美元的附庸。
资料来源:
宋鸿兵《货币战争》系列
肖波 《货币战争批判》
Michael Hudson 《Super Imperialism: The Origin and Fundamentals of U.S. World Dominance》
化繁为简,去伪存真,拨开迷雾看世界。欢迎转载,但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