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岁赵孟頫写46岁苏轼,台北故宫三场书画大赏,讲述「经典」与「致敬」
- 点击上方蓝字“展玩”
- 进入公众号主页点击右上角“···”
- 将展玩“设为星标” 🌟
- 多多点击底部“在看”,也欢迎给我们留言。
微信公号改规则了,星标我们,推送时就能第一时间跟您见面。感谢您的支持。——展玩团队
国宝聚焦
笔墨见真章:台北故宫书法导赏
笔歌墨舞:台北故宫绘画导赏
📍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
将苏字喻为猛将镇守要塞,他人皆服,足见赵孟頫对苏轼书法的赞誉。而其对苏轼的敬意,想必是一段全面且持续酝酿发酵的历程。
这份敬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特别展出的国宝级文物赵孟頫《行书赤壁二赋册》中一目了然。上面这幅苏轼最经典的画像,即此册首开。
这是台北故宫“国宝聚焦”展第二期,继第一期展出苏轼《致知县朝奉尺牍》后,本期遴选赵孟頫此册,透过对其人、其言、其艺进行详尽的整理与介绍,勾勒并传达其对苏轼的敬仰,是为一次呼应。
而借由这两场展览,台北故宫书画文献处助理研究员陈建志先生想要探讨两个议题——“经典”与“致敬”。
究竟什么是书法史上的“经典”?
作为两场展览的策展人,陈建志在此前导赏直播中分享了他的理解与研究。在他看来,经典的塑造主要与文字(书体/书艺)、作者(书人)、拓片(书影)、评价(书论)、收藏(流传)这五大元素有关。
此外,同期正在展出的“笔歌墨舞——台北故宫绘画导赏”,则以21件古代画作展现古画发展的脉络——如一部精彩的交响乐章,借着人物、山水、花鸟的典范风格,组成几项重要主题,并在历史中加以变奏。
其中,人物画典范有五代石恪《应真画像》、北宋李公麟《人物真迹》、元人《画十八应真》等;山水经典有五代巨然《寒林晚岫图》、北宋范宽《海山图》、元吴镇《秋江渔隐图》、元倪瓒《枫落吴江图》等;花鸟则展出南宋法常《写生》册、明陈淳《花卉》、清聂黄《海错图》等典范。展示流传久远的经典,重读后人对前人的承袭与致敬。
国宝聚焦📆 2023/3/30 - 6/25📍 208 展室
年代 | 作者 | 品名 |
元 | 赵孟頫 | 行书赤壁二赋册 |
笔歌墨舞
台北故宫绘画导赏
📆 2023/3/30 - 6/25📍 210、212 展室年代 | 作者 | 品名 |
五代 南唐 | 巨然 | 寒林晚岫图轴 |
五代 | 石恪 | 应真画像轴 |
北宋 | 范宽 | 海山图轴 |
南宋 | 法常 | 写生卷 |
南宋 | 李公麟 | 人物真迹卷 |
南宋 | 梁楷 | 观瀑图轴 |
元 | 佚名 | 画十八应真册 |
元 | 吴镇 | 秋江渔隐轴 |
元 | 倪瓒 | 枫落吴江图轴 |
元 | 王蒙 | 秋山草堂图轴 |
元 | 盛懋 | 山水轴 |
元 | 王渊 | 莲池禽戏图卷 |
明 | 唐寅 | 双松飞瀑图轴 |
明 | 文徵明 | 画松亭客话轴 |
明 | 董其昌 | 画山水轴 |
清 | 聂璜 | 海错图 第四册 |
清 | 王时敏 | 浮岚暖翠轴 |
清 | 王鉴 | 仿巨然山水轴 |
清 | 王原祁 | 烟浮远岫图轴 |
明 | 陈淳 | 花卉卷 |
清 | 董邦达 | 摹王蒙幽林清逸轴 |
笔墨见真章
台北故宫书法导赏
📆 2023/3/25 - 7/2
📍 204、206 展室
_ | ||
_ | ||
_ | ||
01.
赵孟頫向苏东坡的一次致敬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遭贬暂居黄州,时年46岁。
期间,他泛游赤壁,在元丰五年的七月、十月写下两篇著名的游记——前篇称《赤壁赋》或《前赤壁赋》,后篇称《后赤壁赋》。
元代赵孟頫曾三次写《赤壁赋》,时间分别是1299、1301年,另一幅无纪年。而1299年,正是他第一次写《赤壁赋》的时候,也是46岁。
隔着两百多年时空,46岁那年的赵孟頫,或许正是抱着对苏轼的敬意,开始一遍遍书写千古流传的《赤壁赋》。
据款识可知,此册为赵孟頫答复友人明远的应酬之作,时在大德辛丑(1301)年,赵正在江浙等处儒学提举任上,与江南文士多有往来。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赵孟頫书《赤壁赋》有三,而《中山松醪赋》《东武帖》《南轩梦语》等东坡书迹,均可见赵氏题印。传称赵孟頫所书《苏轼西湖诗》《苏轼古诗》《苏轼稼说》等虽未必是真,亦可窥探此类题材的传衍与影响。
此册首开以工笔线描绘制东坡画像,“竹杖芒鞋东坡帽”“寿骨贯耳”的形象经典亲切,人物腰带则似用浓墨写就,格外显眼。
赤壁前后二赋接续其后,用笔精致,姿态丰富。如“酒”字的一变再变,趣味横生。全篇楷、行、草三体掺揉,书风秀气古雅。
从收藏印看递藏,与诸多书品不同,《行书赤壁二赋册》并没有的乾隆印章,但有嘉庆和陈淮之印,应为陈淮被抄家后,嘉庆年间才流入清宫。再往前推,上有项笃寿印,亦是项元汴之兄长旧藏。
元赵孟頫《行书赤壁二赋册》局部
02.
「笔墨见真章」
台北故宫书法导赏
秦汉时代是书法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三代以来古文大篆书写、铭刻分歧的现象归于统一,产生标准书体小篆;另一方面,春秋战国时代萌芽的新兴书体隶书,也在此际从篆书简省蜕化成熟,发展为汉代通行的书体。
《乙瑛碑》刻于东汉桓帝永兴元年,与《礼器碑》《史晨碑》并称为“孔庙三碑”。本次展览所陈虽为拓本,加以流传有绪的书论辅读,从中亦可窥见原碑之貌。以翁方纲来看,“是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便足见《乙瑛碑》之重要。
▼
汉 鲁相乙瑛碑 墨拓本
《张猛龙碑》刻于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额题“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记载碑主张猛龙家世,并颂扬其尊孔兴学的功绩。笔势流畅,逸态多姿,充分展现出魏碑俊秀刚健的气息。康有为曾誉其结构“书家之至,而短长俯仰,各随其体”。
▼
北魏 鲁郡太守张猛龙碑碑阳 墨拓本
▼
晋 王羲之 豹奴帖
《豹奴帖》为王羲之的书札,章草,六行七十字。“豹奴”是名将桓温从子嗣小名,得见二家交谊。赵孟頫曾评之曰:“奇古雄强,精神通人,指不可再屈也。”而章草作为草书的一种,时代久远古老。字字独立,字间紧密,末笔横、竖与捺的笔法与隶书相通,结构妍美流便。
除本次展出的“旧拓澄清堂帖”版本外,台北故宫博物院亦藏有四种《豹奴帖》拓本,“宋拓临江帖”“垂裕阁法帖(玄)”各一,“澄清堂帖”两种,另有清代书法家王澍临本。
旧拓澄清堂帖
“垂裕阁法帖(玄)”拓本
“澄清堂帖”两种
本次展出的《九成宫醴泉铭》宋拓本为陈雪屏先生赠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末有题签。
▼
唐 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 宋拓本
▼
唐 怀仁集圣教序
入宋以后,为保存前贤书法长远流传,刻帖日渐盛行。但是宋人并不以继承传统为足,书法取向表现个人情性、得其天趣。
本件《四家书》集宋四家为一卷,囊括《苏轼书南轩梦语》《苏轼致主簿曹君尺牍》《黄庭坚致齐君尺牍》《米芾从天竺归隐溪之南冈诗》《蔡襄书寒蝉赋》五件苏黄米蔡手迹。
古人只字片语书迹难得,其中黄庭坚的尺牍较为特殊,用纸精致,花笺纹路考究,且右下角黑色章或也因家丧而治印。但米、蔡二书风格与真迹差异较大,应是后人作伪。
▼
宋四家书卷
局 部
元代继起,“复古”之风兴盛,晋唐书法传统得以延续。
《书禊帖源流》为赵孟頫应野翁之请,以小楷抄写姜夔撰《兰亭考》。书风古朴典雅,结字效法《兰亭》,予人楷书其形,行书其质之感。卷中,“亭”字共出现十次,唯独末次将横勾改为横竖勾,一反楷书常态,渊源或许来自魏晋甚或更早。
▼
元 赵孟頫 书禊帖源流
局 部
然而,不受传统束缚的意念也愈渐活跃,至明代,纵横跳脱的气息开始浮现。明人书法面貌至为纷杂,行草书尤其活泼自由,适与当时依循传统法度者形成对比。其间,突显个性自成一格的书家也走出实现自己的路径,不为时代潮流所吞没。
▼
明 文徵明 行书鹤林玉露
▼
明 董其昌 临十七帖
本卷未署年款,为《余清斋法帖》汇刻《十七帖》的临本,时间在万历二十四年(1596)之后,书风飘逸秀润。据此可以理解明末《十七帖》流行的时代背景,以及董氏临古考据并重的书学态度。
▼
明 王逢元 书七言律诗
清代以降,三代秦汉古文篆隶陆续出土,堪称是得天独厚。在务实的学术风气影响之下,清人摩挲碑版,从而与刻帖相互为用,书法发展的视野得以串联古今,终能在篆书、隶书两方面汲古创新,引领新方向。
▼
清 邓尔疋 行书七言联
▼
清 刘墉 行楷书七言联
03.
「笔歌墨舞」
台北故宫绘画导赏
人物画的典范在六朝至唐代间,经由顾恺之与吴道子等人逐步奠定。山水画典范的成形约五代之时,寓含着地理区域特质,如荆浩、关仝的北方山水风貌,而董源、巨然的江南水乡山水特色。在花卉翎毛画方面,蜀地的黄筌与江南的徐熙也形成两种不同的典范。
▼
五代 巨然 寒林晚岫图轴
▼
五代 巨然 寒林晚岫图轴
▼
宋 法常 写生图卷
此卷为仿法常的墨戏之作,各种花卉、蔬果、翎毛等跃然纸上。状物写生看似随意,一花一叶皆精致而生动。起首的没骨水墨牡丹,幅中之花瓣及叶之重叠处皆留白,取笔布墨,颇为雅致,于诸家风格之外,又能出以新意。
元代文人画则由赵孟頫、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等人以复古为标的,并因复古而有更为多元的风格表现。这些风格逐渐成为绘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典型,在明清以后仍维持着持续的影响力。
本幅作于至正丙午(1366年)秋,倪瓒时年66岁。画着意无多,笔墨极为秀挺。一河两岸,树亭前后临水,清虚空旷,坡石以折带皴,用笔中锋转侧,皴多染少,皴笔特觉清劲。
▼
元 倪瓒 枫落吴江图轴
▼
元 吴镇 秋江渔隐图轴
层叠山崖间,飞瀑直泻而下。苍树坡石间,村屋人家,远处则写空阔的江山,小渔船摆荡江心。全幅多用中锋秃笔,皴法沉着有力,渍染浑厚,配合著巍峨的山崖与挺拔的松树,倍觉雄壮厚重。
▼
元 王蒙 秋山草堂图轴
卷中,一溪两岸,林木相错,远近之间,极得掩映之妙。林间屋宇相衔,男女作息,虽不求形似,而有山林森爽之气,乃刻削形容者所不能至。背山绵延远去,衰芦野艇,疏林小屋,横亘其间,一望无尽。通幅笔墨雅淡,设色极精,静穆之中,觉其古厚而明净。
此幅树叶,以“介”字点的变格画成,山石皴纹使用长披麻交互皴画,在许多地方相交成鱼网状。山顶常有三五个矾头聚在一起,具格式化。
▼
元 盛懋 山水图轴
明代以后,不同地区的风格特色,成为艺术发展脉络中的重要环节。苏州“吴门”从元四家演化出优雅的文人风格,以浙闽画家为主的“浙派”则自宫廷绘画中发展,将南宋的典范变成粗放的水墨。董其昌与稍后的王时敏、王鉴、王翬和王原祁等人又接着在对古代典范的“集大成”中,以笔墨再造自然,形成影响深远的“正统派”。
▼
明 唐寅 双松飞瀑图轴
清代帝王在推崇“正统派”作风之余,也包容欧洲传教士所带来的西洋画法,立体与透视成为对古老典范的新诠释。宫廷之外的扬州则有标榜着“怪、奇”的一批画家在高度商业化的市场中活跃。他们的笔墨与形象针对“非正统”的典范而发,而自己也成为后世追求变革的典范依据。
与王蒙的《幽林清逸》两相比较,可知董邦达大致忠实于原作构图与母题,但最大的差异在于笔墨的使用方面。董邦达画中的披麻皴与浓重点苔,比原作更醒目率意,足见他对以披麻皴诠释经典风格的强烈自信。
▼
清 董邦达 摹王蒙幽林清逸图轴
《海错图》传世有四册,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为第四册,无款印。图绘有鲎、螺、蟹、虾等海中生物,附楷书题名并赞文。
▼
清 聂璜 海错图
主编|玉婷
内容编辑|年见 运营编辑|鲣帼
影像|台北故宫博物馆官方
参 考 资 料
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 等
#展玩艺术甄选商店
获取更多高清图赏
点击关注我们的 小红书 &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