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干货丨如何避免论文写作时的自嗨?写出优质的论文其实也是有套路的!

学到老科研小兵 学术大爆炸 2019-06-06



为什么有的人写的文章读起来行云流水,有的人的读起来十分费劲?


想要将自己的好工作很好的展示出来,就得让人读起来很顺畅,不能做自嗨的作者。如何做到这点?其实是有讲究的。


“If the reader is to grasp what the writer means, the writer must understand what the reader needs.”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这篇经典文章《The scinece of scientific writing》,通过此文可以了解到平常没注意的问题。虽然文章发表于1990年的 American Scientist,依然是科技论文写作很好的指导。



理解读者的期望



什么叫作自嗨的作者?
写作随意,不注意读者的感受。自认为写的天花乱坠,实际上读起来十分困难,读者难以理解作者的主旨。



科学是难以理解的,所以科技论文也应该是晦涩难懂的?


不,科技论文不仅仅是为了表达信息,而是向读者传递作者的思想,重点在于实际的交流。提高论文质量是提高思想的质量。


因此,为了了解如何更好的提高写作水平,我们最好理解读者是如何阅读的,理解读者的期望。


什么是读者的期望?


从语言学的角度说,我们阅读和理解有特定的习惯,因此会自然的在特定的区域寻找我们想要的信息。




以下三个表,哪个理解起来更容易呢?







大部分人会觉得B最符合我们的习惯。


  • A所有的信息是混合在一起的,BC将信息分类的表格形式我们更容易理解;

  • 由于我们从左到右阅读,与上下文有关的信息应该放在左边,读者可以有效的熟悉,我们更喜欢将新的、重要的信息放在右边。


如果把信息放在大多数读者希望找到的地方,信息就更容易解释,更统一。尤其是读者已经习惯了相应的信息要去哪里寻找,比如文章的Introduction,Results and disscussions部分。


如果不迎合我们的阅读习惯,使图表、文章结构的信息混乱、混淆,读者会感到非常疑惑。


做自嗨的作者,显然是不利于我们思想传递的。


写作不自嗨的基本原则


以一个具体的例子来看看读者通常有哪些期待。


以上一段文章,简直让人……



首先给人的感觉是专有术语特别多,句子比较长,


但是句子长并不是主要的问题,即使由100个单词的语句也可以写的非常流畅。我们先把复杂的名词用字母代替,可简化成下面这段,整个句子的结构更清楚。


1

主语-动词分离


读者期望一个语法主语后面紧跟着动词。任何在两者之间的信息都被认为是一种干扰,因而是不重要的。



从令人兴奋的内容开始,以缺乏光泽而结束,常常使我们失望,破坏我们的阅读动力。


例句第一句,the smallest的动词has been identified中间隔了20多个单词。

读者的注意力会迫切的寻找后面的动词,如果没有动词,我们不知道主语要干什么,也不知道句子是做什么?


读者会抵制在中断材料中识别出最重要的东西,直到找到动词。如果在主语及其动词之间放上了重要的信息,读者通常并不会get到。


因此将主语与动词紧挨着,将重要信息置于动词的后面,当句子结束时,读者可以很好的get到重要信息。这也就是“勿以缺乏光泽而结束”。


第一句可以如下修改:


The smallest of the URF's is URFA6L, a 207-nucleotide (nt) reading frame overlapping out of phase the NH2-terminal portion of the adenosinetriphosphatase (ATPase) subunit 6 gene; 


it has been identified as the animal equivalent of the recently discovered yeast H+-ATPase subunit 8 gene.


2

Stress position


读者会自然的把注意力放在句子的末尾,这是一个普遍的语言现象,称为stress position。


作者要利用stress position,将需要强调的信息放在句子的尾部,从而让读者get到重点。



为什么会有这种阅读习惯?


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句子末尾的倾向,似乎与我们在工作中的方式相一致。


当我们开始阅读每一个新句子时,我们倾向于采取一些类似“精神呼吸”的东西,从而激发我们注意句法展开的张力。当我们意识到这个句子正在接近它的结论时,我们就开始呼出那种精神气息。呼气产生一种强调感。


此外,我们喜欢在劳动结束时得到回报,这使我们觉得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从令人兴奋的内容开始,以缺乏光泽而结束,常常使我们失望,破坏我们的动力。


是不是觉得说的有点玄乎?记住一件事就行了:要把重要的内容放在句子的末尾(stress position)。


如果不这么做会怎样?两个结果,并且都是不好的结果:


1. 重要内容不在Stress position,也没有第二stress position的提示,读者会错过重要的信息。


2. Stress position放的是其他作者原本没想强调的,读者会错了意。


那么怎么判断到底是不是stress position呢?


Stress position的标志是和句法闭合时刻一致。当读者知道现在正在阅读的就是句子的最后一个成分时,这就是stress position。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冒号和分号形成second stress position。即便单词多,句子长也没有关系,只要该部分很容易被识别为句子最后的成分。


单词多并不意味着句子就过长。什么时候句子真正过长?当句子成分过于复杂,难以判断哪里是stress position的时候。


哪些内容应该放在stress position?


这恐怕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语言的解读可以是多样的,我们难以成功地使一个句子仅仅是一个意思,只能增加大多数读者倾向于根据我们的意图来解释我们的话语的可能性。这样的成功将伴随着作者更自觉地意识到这里提出的各种读者期望,根据这些期望去选择哪些内容放在stress position。


3

Topic position


对topic position(句首)究竟放什么内容,是需要好好拿捏的。一方面,我们认为“好的要留在最后”,另一方面我们也同意“要事第一”。


Topic position首先是告诉我们这个句子是关于什么的。例如“Bees disperse pollen” 和 “Pollen is dispersed by bees” 说的都是一样的事情,但如果都出现在段首,第一句我们认为本段主要是讲蜜蜂的,后面一句认为主要是讲花粉的。


与此同时,读者还要求它具有承上启下,连接我们思路的作用。我们将前文出现过的叫作“旧信息”,将新出现的叫作“新信息”。如果一段中反复在topic position出现旧信息,能帮助读者将整个段落的脉络串联起来。相反,如果在句首总是出现新信息,读者将难以理解该句与前一句的联系,以及在整个段落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以下是一个例句:

该段乍看之下不太容易理解,但是又难以找出问题:句子不算太长,句式并不复杂,没有什么语法错误,单词并不生僻。在第一读的时候,我们中的许多人来到了段落的结尾,对我们到过的地方和我们要去的地方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往往会责备自己没有付出足够的关注。事实上,问题不在于我们,而在于作者。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读起来觉得困难呢?


我们将topic position的内容标蓝,可以发现几乎每句都以新信息开始,而我们是习惯在句首寻找我们熟悉的信息的。其结果是我们的注意力不停的变化,这些干扰要求读者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分解文章的结构。最后不同人阅读恐怕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考虑到我们需要熟悉的信息来串联起上下文,同时在句尾希望得到有用的信息,写作原则(不是规则)可以如下:


将承接上文的旧信息放在topic position

将希望强调的新信息放在stress position



这并不表示所有的旧信息都应该放在topic position,因为在topic position和stress position之间总是会有新信息和旧信息,只有需要承接上下文的才需要。


为什么作者容易将新、旧信息的位置颠倒?


大多数人写作是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写的。当他们开始写一个句子时,通常他们的主要焦虑是在重要的想法溜走之前抓住它。很自然地,他们急于在纸上记录新信息,之后可以在闲暇时链接回先前的话语。一直这样做的作者更关注他们释放信息的压力,而不是读者的需要。


4

认知逻辑上的漏洞


当在一个句子中,完全没有任何旧信息出现时,往往读者需要自己去揣摩该句和上下文的关系。通常这种情况是因为作者对上下文内容的脉络很清楚,默认不需要讲清,读者也能自己明白。实际上作者低估了阅读过程中模糊性造成的阅读困难。


如何发现写作上是否有认知逻辑上的漏洞?


通过关注新、旧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是否忽略了上下文逻辑上的关键连接。



还是来看下面的例句,新信息用蓝色标记,旧信息用下划线标记:

从上图可以发现,每句的topic position都承接着出现过的旧信息,唯独第3句。


当读者读完第2句时,预期下文应该会讲关于dG,dC衍生相关的内容,结果第3句中并未提及,反而出现了滴定测定,并没有告诉读者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也许具有很好的化学背景的读者可以揣摩出关系,但很多读者将一头雾水。


修改后:

将2、3句间的逻辑漏洞用另外两句填补之后,原本measurement是新信息,现在是有上下文提到的内容了,整个段落的脉络被联系了起来,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5

定位动作


除了topic position和stress position需要符合读者的预期,我们还需要足够的“动作”(activation)来告诉我们这些信息有什么用。


读者期望句子的动作由动词来表达



不用动词来表达动作会出现什么情况?


首先看下图左侧的例句,动词给出的信息很少。由于无意义的动词太多,真正有信息的动作就使用了名词。

(例如第4句中原本可以用右侧的affect,结果用了has effect on,这其实就是我们之前说过的一种冗余摆脱中式英语| 多余名词与动词



一方面显得句子比较冗余,另一方面读者只有很少的信息把所有新、旧信息联系起来,必须分心去分析作者的意思。相比之下,右侧使用很多表示行动的动词,理解起来更容易。


—总结—


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几个原则满足读者的期待:



  1. 尽可能主语后面紧跟着动词

  2. 将需要向读者强调的新信息放在stress position

  3. 将本句内容的对象放在topic position

  4. 将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旧信息放在topic position

  5. 用动词来表达行动

  6. 一般情况下,在提供新信息时也提供上下文

  7. 一般来说,尽量保持想强调的和句子结构实际强调的内容是一致的



是原则不是规则


在这里提出的写作原则使读者意识到读者从结构中获得的一些解释性线索。有了这一意识,作者就能对读者的解释过程取得更大的控制力(尽管从未完全控制);如何能写的十分完美,恐怕不是这一篇文章能够解决的问题。这不仅是因为读者的期待并不只有本文中所写的这些,可能更加的复杂,同时作者也可以允许有自己的写作风格。


但关键在于,作者必须是同意并且愿意付出努力,让读者更好的领会文章想传递的思想的。


科学的实质不仅仅是对数据的发现和记录,更重要的是包括解释的行为。很明显,没有作者的解释,科学文献是不完整的;如果没有每一个读者的解释,文档就不可能“存在”。于是问题就变成了作者在科学写作过程中,其文章结构是否有意帮助或阻碍读者的阅读。


当然,要想能够清晰的将思想传递给读者,首先自己要对文章的逻辑有个清晰的把握。思想混乱,写作自然乱。但话说回来,作者提供了一种通过了解读者的期待来搭建逻辑脉络的方法,也能帮助我们去改进自己的思路。


——END——



   刚刚发现在支付宝上这样操作,能免费下载知网、万方、维普等网站的论文!

   导师说论文要创新,于是...这些“辣眼睛”的论文选题天秀了!

  又一别人家的学霸:获斯坦福大学全额博士奖学金,本硕发5篇SCI,研究成果“惊艳”世界!

  “00后已经月入10万,90后却还在读研读博”

 博士求职“学历查三代”,第一学历难道要成为我人生中无法抹去的“污点”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