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支撑着你念完了博士?
截图取自读者:
「读博读的这么痛苦,干脆不要读了」,这个想法可能曾经无数次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但很多时候它也仅仅是一个想法,比起这类脆弱又丧气的思想,占据着精神高地的更多的是「支撑下去的信念」。
一般来说,会有哪些值得我们「支撑下去的信念」呢?我总结了以下三点:
利益点
“我是直博的,如果不念完博士,就会被重新打回本科,连硕士证都没有”
“花了N年的青春读博士,如果没拿下学位,亏大了”
“现在放弃就要去工作,工作晋升可能还是需要博士学位,那为什么要放弃”
这可能是我听到的最多的即便辛苦也要坚持下去的理由。
它写作「利益点」,读作「投入回报率」。即:在读博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包括金钱,一旦放弃了期待的回报也会消失不见,甚至还会给自己贴上「遗憾」的标签,遗憾自己没有攀登上学历的巅峰,遗憾没有在最好的年华里坚持初心。(可能有些人会觉得中途退出是一种Loser行为,但我觉得每个人的选择都有它的意义,合适自己的就是最优的。)
危机感
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从读博这个阶段出发,远虑与近忧是相对的两个概念,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是怎样的?期盼将来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我能不能把眼前的博士读完?这些都会成为我们忧虑的点。
对于想要在高校或科研所谋求职位的人来说,(海外)博士背景有时是加分项,有时是硬性要求;对于想在知名企业谋求更高职位的人来说,博士背景不一定是必须的,但往往却是在晋升时最大的阻碍。
中国兵器工业第二O六所招聘需求
招商局科技创新发展研究院招生简章
不过不管你是哪一种,支撑下去的信念归根结底还是对工作和生活的危机感。而且随着年岁渐长,这种危机感也在同步增长,我们生怕自己被社会淘汰,生怕自己因为未修完博士学位而丧失本可到手的良机。曾经读过的那些励志的鸡汤在这个阶段会变得食之无味,曾经获得的任何成绩在别人眼中也开始变得不值一提。
不把自己置身于危机之中,最好的办法就是实时为自己制造危机感。
趣味性
趣味性也可以解释为兴趣,即对读博的兴趣,对科研的兴趣,对探索未知领域的好奇心。
Dr.这个称谓固然好听,但也仅限于好听,如果你是为了这个好听的学历而读博士,而不是对研究的兴趣,那么在博士阶段要深挖的理论就会显得很枯燥,做任何研究都会变得无限痛苦。消极、焦虑、纠结总是徘徊在心头,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出现最后一根稻草压倒自己。
但是反过来想,你选择的目标是计划中一部分,是必须要走且一定要走完的路程,在这条路中每一分痛苦都有结束的时候,如果你现在感觉到痛苦,那么可能是你在走上坡路,熬下去吧,熬下去黎明就会照亮黑暗了。
最后,引用一张图,坚持下去你名片上的Title将会变成Dr.,人生很长,博士只是一切的开始。
今日话题:是什么让你坚持念完博士的呢?欢迎在评论区写下来。如果你有任何话题想要互动,也可以告诉我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