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房子不再是个香饽饽了吗?

陈才源 陈才源 2022-10-03

这周接到中介打来的电话,约我国庆假期去售楼处看房。

海淀限竞房,每平最高不超过六万,六环边上临铁,有89平的两室一厅户型,容积率低,首付200万;预计2023年交房,房本下来后五年不可交易,规划有北京十一学校分校。

我嘴上答应国庆找个时间去看看,但到目前为止假期的主要活动是睡懒觉、看《沉默的真相》、做饭和散步,尚未打算花一个半小时换乘4次坐22站地铁去售楼部。

不过这篇文章倒不想讨论如何选房:老破小VS远大新、配套重要还是发展重要;而是想简单说说自己对房价逻辑的理解,以及当前北京楼市「攻守之势异也」。

01
房价没法无限期暴涨

在我毕业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嗨,打算买房吗?,文章主要是吐槽过去几年北京飞涨的房价:


 从2009年3月到2017年3月,即使中间经历了多轮调控,不乏阴跌和横盘;但8年时间北京平均房价总涨幅为414%,年化收益率接近20%;也就是说,只要你在北京买了房,你也可以成为全球股神巴菲特!


当时感慨于房价长得太快,恨自己不能早生十年赚钱买房;如今我已工作两年,有时候走在回家的路上也会想起,假如我15年本科毕业没有读研直接工作会是怎样?


其他的我不确定,但在买房这件事上会比现在虑无数倍


为啥?因为刚工作就赶上房价暴涨,一天一个价:勤勤恳恳工作三个月,一算存款一看房价,距离凑齐首付又增加了50万;在这种氛围下,还能安心上班吗?


平头百姓尚且如此,嗅觉最为灵敏的热钱更是一波又一波地前仆后继。企业也没心思做实体了,辛辛苦苦一年净利5%,上下游还欠账;同样的投入拿去炒房利润就能翻十倍百倍,岂不美哉?


经济脱实向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背道而驰,更重要的是有实力的韭菜已经割得差不多了,负债杠杆接近极限,再暴涨房价就得崩。


崩盘是无法接受的,暴跌也不允许,选项一共ABC,政策就干掉了俩,这题还能做错?作为领头羊的一线城市房价只要能稳住,不影响二三四线的新房销售,国家还是很乐意给后浪们一定的缓冲时间。


所以如今就是当初写的「最理想的情况」:


 最理想的状况是政府能强力控制房价,就像手里的橡皮泥一样,想怎么捏就怎么捏,一次暴涨之后通过长时间的横盘等待大家购买力跟上来之后再上涨……


02


买房,买的是预期


我们都知道,商品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但房子不一样,它是由“看不见的大手”决定的。


政策能够极大地影响房价,那说明要么是政策可以决定房子的供需关系,或者政策可以决定国内的房子是不是市场语义下的商品。


但只要房子不是免费赠送或者强迫双方交易,人们可以自主选择合适时间进行交易,那房价还是能很好地代表人们的购买意愿。


房价反映购买意愿,这是重要前提。


我们经常听到「刚需买房」这样的表达,刚需人群可谓是购买意愿最强的一波人了,理论让他们愿意为购房付出的代价是最高的。也有很多专家和大V说第一套房是买来住的,反正不卖不用考虑价格,刚需只要凑够了钱要果断上车。


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这两三年成交量相比2015~2017年少了那么多,是“刚需”们这两年集体人间蒸发了吗?


当然不是,是因为政策影响了人们的预期,人们真的开始相信“房住不炒“。


买房,买的是预期。预期会涨,我借钱也要买;预期不涨,我有钱也不买。


大家买房从来不会只考虑使用价值,相反,思考得最多是房子的投资属性,我买来之后会不会涨?


新盘被政府限价,房价倒挂周围二手房,买到就是赚到,即使十万一平,即使有钱买房的人已经有几套房住不了,排队摇号依旧是人山人海;而鹤岗十万一套房也没去买,无他,实在是没人接盘出不了手。


03


控制成交量来调控房价


头几年是卖房人的市场,317新政之前,经常是买房人和房东砍价,从早上砍到晚上,房子总价从520w砍到550w,最后房东以580w卖给了别人。


到了今天,国家通过政策释放信号,改变人们对于房价的预期和交易成本,从而控制成交量来调控房价。


从17年开始,北京开启漫漫阴跌,今年同事们买房时都很轻松自在,主动权在购房人手里,房东都得出点血才能把房子卖出去,不过三年时间,「攻守之势异也」。


前面说了预期的重要性,再谈谈国家怎么影响交易成本。


新房的交易中,地方政府卖地给开发商,开发商拿到地之后开发出售,咱们拿着首付去售楼处买房;二手房交易中只有买房的和卖房的(中介几乎不影响价格),买卖双方一拍即合即可交易。


在上面的环节里,可以给房企加三道红线(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净负债率大于100%、现金短债比小于1.0倍);可以让银行新增贷款房贷占比不超过30%;可以限制购房资格、首付比例、交易税费及利率。


一个个拿出来说,在新房里:


1、政府可以控制土地供应;卖地越多,商品房、限竞房、福利房越多,但政府一般不靠这个来控制房价,因为土地是有限的,需要慢慢卖出个好价钱。


2、影响开发商的利润;新房房价=建筑成本+地皮+开放商利润,政府既想要降低房价,又不想减少土地收入,所以推出限价/竞房希望压缩开发商利润;开发商不是傻子,新房房价定了,地皮还那么贵,我也得赚钱。


所以只能压缩建筑成本,或者强行绑定额外的增值服务。所以大家用稍微便宜点的价格买来质量较差的商品房。


3、控制银行贷款;无论是银行少给开发商房贷还是少给百姓房贷,都会提升交易门槛,使得一部分原来可能成交的交易无法成交,从而降低成交量。


在像北京这样的二手房交易为主体的城市,控制房价主要是通过控制购买门槛和交易成本:


1、提升购房资格门槛;户口或者连续缴纳社保5年才能购房,且最多购买2套。


2、提升购房资金要求;普通住宅首套房首付35%,二套房首付60%;非普通住宅首套房首付40%,二套80%;普通住宅要求在140平以下,限定了房价和总价,很多可交易的房子属于非普,首付要求就会很高。


3、提升二手房交易成本;如果交易房产是房东名下唯一房产,且距离上次交易已超过五年,相关税费较低;否则会有额外的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经常是房子总价才四百万,交税要50w。


就这样通过一条又一条的政策,来约束交易双方,提升交易成本,使得原来愿意交易的人们不想交易了,就这样使得成交量迅速降低。


而在交易过程中,成交量往往会对成交价变化带来影响。


一般来说,成交量极速放大,说明买卖双方都很认可自己的交易,市场分歧较大,交易趋势就容易发生转变;反之缩量则意味着趋势延续。


原因是成交量萎缩,说明要么是卖的人不愿意卖,要么是买的人不愿意买;前者由于买不到促使价格继续保持上涨趋势,后者由于卖出去继续降价以促成交易,所以缩量会延续已有趋势。


所以,在一轮极速飞涨之后,在人们对于房价上涨预期还保持一致时,政府通过政策大大降低来成交量,避免从暴涨转换成暴跌,同时还限制住了房价,给了新韭菜新希望。


而当人们对上涨预期出现明显分歧时,政府会通过政策的开放使得新购买力入场,托起房价;从而人们对上涨预期又保持一致,政府又可以通过政策使得房价横盘,以时间换空间,逐步消化泡沫。


前面提到北京8年涨了414%,年化近20%,但如果把时间拉长,后5年不仅没涨还有点阴跌,累计13年涨幅为400%,那年化就只有11%了;而且随着中国GDP逐步减缓,房价的长期涨幅不会超过年均10%。


普通人还是听国家的吧,现在就正常攒钱消费,让房价在底部区域多抻一抻;等到经济回暖政策放开之际,抓住机会让最近踏上新的上升轨迹。


:)


最近文章:

明天又有同事要离职了

回家翻书突然发现,手中初一教材距今已15年

位置——你要认清它,更要懂得把握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