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才源

其他

毕业三年,再看如何选择offer

最近几天收到不少小朋友咨询offer选择的消息,忙里偷闲小小感慨时间跑得真快,转眼又到了offer收割的季节,也是纠结和迷茫迸发的季节。遥想当年自己毕业时,也是在不断苦恼,天天在想:要不要进体制?选调生还是国企?要不要回成都?房地产还是互联网?就像学生时期做选择题一样,生怕选错了,遗憾不得“标准答案“。也是在自己的公众号里,记录了一路的心路历程:没有回成都,没选择房地产:一份offer的收割与放弃;没有去考公务员,没有进国企:妈,我不想当公务员;最后选择来了京东:狗年,我选择去狗厂转瞬三年过去,行业发展、社会环境和世界局势与三年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计划赶不上变化,描绘的蓝图再美好,局势不一定如你所愿。虽然随着时间流逝,一切都在改变;但做选择的底层逻辑,却越来越清晰。我做了一个脑图,从城市、行业、公司、岗位,由宏观到微观去分析怎么做选择;由于脑图展开比较大放不下,这里就放了个概要,完整的原图可以在公众号后台回复「offer」获取。下面具体来展开说说。城市和专业连接非常紧密,难以分开,是选择时第一考虑位置;在分析时需要重点考虑这么几个纬度:1、城市和行业的发展阶段成熟的城市适合新人村打装备,积累年轻人的第一桶金,学会安身立命的技能,再发展一些以后用得着的人脉;不一定非要拼死拼活定居在这里,它拿你当干电池,你也可以拿它作经验包。新兴的城市适合和它共同成长,这种阶段的城市往往房价增速超过人均收入增速,六个钱包能用则用;如果它刚好有强势的红利行业和你匹配,你所在行业的收入增速超过房价增速,那简直太完美,定居很惬意。衰退型城市往往只适合体制内三件套:公务员、医生和老师,或者在当地有独特的优势资源供自己发挥;如果房价收入比适中,体制内细水长流的职业会让生活越过越舒服,提前过上退休生活。2、城市和行业的聚集程度如果这个城市里,说得上话的产业比较单一,需要仔细考虑,资源性行业慎选,即使要选也是选择产业链上有议价权的环节,行业凋敝时也不会过得太惨。行业选择时尽量选择天花板高的,市场盘子大的;如果行业特点门槛高,就去头部公司当好打工人,如果行业门槛低,市场分散,可以全链路跑跑,去创业公司看看,未来合适也可单干。行业发展到寡头阶段,如果是市场竞争淘汰剩下的寡头,在头部玩家之间来换跳槽就行;如果是体制导致的寡头,能想办法进去就进去。3、城市和行业的相对增速城市和城市之间,行业和行业之前都有底子厚、底子薄的;有的增速快,有的增速慢,有的利好出尽,有的利空不断,有的红利、风口一个接一个。必要的时候听从国家号召,跟着党走,时间一长,城市发展起来了,该有的就都有了;行业也是如此,尽量选择渗透率还比较低的行业,未来才有足够的增长空间。老牌城市,老牌行业适合打怪升级,能给你经验,但给不了一无所有普通年轻人想要的生活。说完城市和专业,接着是公司和岗位:1、头部、增速两手抓毕业生第一份工作能去头部大厂去头部大厂,最好还能是增速不错的头部大厂,能坐上火箭就不用在意具体做什么位置,尤其是头戴光环的火箭。2、选择更靠近金钱的地方选公司时要选距离用户更近、更有话语权的地方,比如电商领域,平台就要比供应商更接近用户,所以电商平台往往比供应商更强势;在公司里选岗位也是如此,去做核心指标的增长,常常就比做降本增效的岗位更容易出成绩。3、考虑好职业寿命和未来转型好好思考工作上积累的复利是否能用在自己身上?公司和岗位带给自己的,可不仅仅是一份薪酬。如果职业寿命无法预料或者相对短期,需要考虑能否在有限时间赚到足够的价值;分析一份工作是否可持续,可以看看:这份工作是否能随着年龄增大,工作内容同步朝着中低脑力/体力发展?毕竟人到中年,都不容易。以上,选择一座合适的城市=选择长期的生活方式,选择合适的行业=选择看好发力的赛道,选择喜欢的公司和岗位=选择当前的性格与价值观偏好。祝生活和工作能善待你我。:)PS1:之前写过的相关文章选择一座城市的时候,你在选择什么如果回到9年前高考结束的时候,我会这么对自己说当你选择管培的时候,你在选择什么?从志愿填报开始,学会做选择的底层策略PS2:最近一个月的文章面对内卷,需要勇敢的「打工人」为什么京东需要购物车?来看看婚姻背后的逻辑
2020年11月3日
其他

面对内卷,需要勇敢的「打工人」

01—什么是「内卷」?「内卷」这个词对于互联网弄潮儿来讲,实在是熟悉不过了。大学生毕业人数和考研报名人数一年比一年暴涨,私企从大小周到996再到007,热门公务员岗位报考比例超过1000:1,学区房年年涨价、积分落户分数线年年涨分……这就是内卷,主要指做一件事,随着做事的人越来越多,每个获得的边际效益却越来越少。原来「内卷」这个词只是个学术用语,用来描述一种耕地现象:随着人口繁衍,农民想要获得更多的粮食以养活家人,在没有开垦更多农田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在已有土地上加强精耕细作;但一块地能生产的总粮食是有上限的,投入更多的人也只能让产量进一步接近上限而已。举个例子,土地产能上限是700斤,原本一个人一年能产出500斤粮食,变成两个人产600斤,三个人产680斤,看似粮食越产越多,但每个人能分到的粮食反而越来越少。最后的终局,要么人人均分粮食,维持不温不饱的生活;要么一大部分人堪堪活命,而剩下一部分人能吃饱喝足;前者没有剩余生产资料来扩大生产,而后者存在阶级划分,生活质量看投胎。02—存量博弈下,受伤的是底层员工每一个资源有限的领域都逃不开「内卷」。拿互联网行业来说,黄金时代流量红利时期就是农田开荒期,有着大片大片的蓝海等待互联网去改造和颠覆:门户、搜索、社交、广告、游戏、电商等一个个千亿万亿级市场就像一个个大金矿,安安静静等着被人挖掘。而随着互联网在下半场越走越深入,在存量博弈期间,抗风险能力差的小公司很容易在竞争陆续死掉,活下来的巨头吞噬掉它们的份额,变得越来越大;但大公司员工们不仅没有收获相应的回报,处境还会越来越危险。因为死掉的小公司越多,释放的劳动力越大;这些人失去了工作但依然要养家糊口,人员流动就加剧了大公司员工之间的竞争。对大公司来说,他们不仅不需要增加薪酬福利来留住老员工,反而发现市场上的员工供给更加充足了,能挑选的员工范围变得更大;主动权的天平越来越向公司倾斜,受不了996?那就滚吧,分分钟有新人来填坑,啊,真是个美好的世界。也就是说,资本/老板有人输,有人赢;但「打工人」们,却无人胜利。03—这几年怎么就越卷越厉害了呢?不仅仅是互联网,这些年金融、公务员、教师、医生等热门行业也陆陆续续卷了起来。原因无他,行业/岗位增量有限,而人才供给却大幅度激增。给大家看张图:改革开放初期,人才的供给和岗位的缺口是相对匹配的,大家羡慕优质岗位虽然少,但能与之匹配的人才供给也少(比如刚恢复高考时大学生占同龄人的人口比例)。随着中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情况逐渐变成了这样:优质岗位可能有所增加,但与之匹配但人才供给增加得多得多,主要是两点原因造成的:1、高校扩招,人们注重教育几千年来的儒家教育使得“出人头地”的思想深入人心,在加上这几十年来高度统一的竞争标准(一路好好读书到毕业,找一份让旁人羡慕的工作),使得人才的供给异常充分。2、互联网发展带来信息快速高效流动。十几年前大家选专业百花齐放,最近两三年选专业:金融、软件、计算机。以前信息是在小圈子里流动,互联网时代大家都知道什么高薪好挣钱,同样都是清华毕业,高考分数一样,凭什么你读计算机出来做算法年薪百万,我读生化环材进工厂月薪5000?树挪死人挪活,跨专业换岗位不要太多,热门专业、岗位、职业,竞争就越来越激烈。04—自嘲是反抗聚光灯下的不真实从屌丝到社畜,再到打工人,我们的自嘲也跟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步伐。面对增速不再、机会不再、跃升不再的事实,这种自嘲远比心灵毒鸡汤来得有用。因为我们渐渐发现,现实中的剧本不是网上聚光灯下那样:人均985,年入百万,喜提911,北上两套房,年纪轻轻创业成功。互联网的大幅渗透让信息流动变得越来越充沛,一方面加剧了人才的流动,带动倒三角形的快速形成;另一方面也让我们产生了更多的错觉。在网上,不同的发声群体的发声意愿和话语权相去甚远,六亿低收入百姓不如几个大V,混得差的也不愿意说话;再加上网络的匿名效应+虚拟世界自我实现,社区里充斥着虚假和放大的虚荣,信息造假遍地开花,更有甚者借此割韭菜,知乎、小红书、抖音,有人的地方就有欺骗。算法的进步使得数据挖掘+FEED流推荐带来高度的信息聚集效应,只要你愿意,如今无论是在抖音还是知乎,系统给你很推荐一堆一堆你想看的相似信息,不由自主潜意识里放大你对这类信息的概率判断,万一挑一的概率变成了好像我上我也行?我以为,我本可以;而一次又一次,终于发现,这是互联网时代光速信息给自己带来的扁平错觉。而真实世界的情况是,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之后,和当年已截然不同:国际对抗愈演愈烈,国内经济增速放缓,财富积累分化,高度一体化的社会竞争体系,传统的舆论环境不让人直言失败。于是干脆撇去不切实际的比较和幻想,换来一句自嘲:我认输,但又不完全放弃,行不行?05—面对内卷,需要勇敢的「打工人」无论是行业、社会还是整个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不得不面临同样的问题,对抗内卷,无论是国家还是我们,能做的其实不多。最好的方式就是做大蛋糕,你好我好大家好。比如发展海外市场,去国外挣老外的钱,竞争没那么激烈;或者拉动消费,让广大六亿月均收入1000元的中西部百姓们有更多的收入产生更多的消费,这样能带动更多的就业机会;还有就是像互联网、移动物联网这样新的生产要素产生,生产力爆发。不过上面这几个,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没一个简单的。中美对抗海外市场风雨飘渺、国内房价倾轧了太多百姓的消费能力、移动互联网十年了也没看清下一个增长极在何处。前路茫茫,但在心底深处,却总是藏着一些对美好未来对憧憬。新中国已经成立了七十一年,期许已久的百年大变局孕育在一个比烂、比谁先后死的国际环境里,从“一带一路”到“国际、国内双循环”,再结合三年以来三令五申的“房住不炒”,国家也在苦苦抻着。作为时代下微小的一粒细沙,我们这代人为数不多的优势之一就是还相对年轻。我们能做的,也只能是调整心态,控制好心理预期,能多苟住一分,就多一分能赢的希望。既然时代需要勇敢的「打工人」抗下所有,负重前行,那我就勉为其难,算我一个吧。:)最近文章:为什么京东需要购物车?来看看婚姻背后的逻辑房子不再是个香饽饽了吗?
2020年10月25日
其他

为什么京东需要购物车?

大家都知道,拼多多一开始是没有购物车的,当然现在也还没有,只有「商品收藏」提供类似购物车的合并支付功能。而京东仿佛一生下来就有购物车,曾经是用户下单的必经之路(以前京东的商品详情页没有「立即购买」按钮,所有的商品都得先加入购物车才能结算下单),现在也是京东APP核心tab入口之一,肩负大盘转化的重任。为什么购物车对京东如此重要?未来京东还需要购物车吗?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购物车的前世今生。01—购物车的诞生线下场景是有购物车的,大家去大型商超购物时,往往在入口会推着空购物车一路边逛边挑,最后推着去收银台结账;而如果是去小卖部便利店,却没有购物车,人们来就是买瓶水买包烟,随手拿上就走。由此可见,购物车的核心能力是“合并支付”,解决的是多件商品同时支付的问题。除了合并支付之外,一个大大的购物车会方便用户在超市闲逛时随手放入感兴趣的商品,这些商品不一定真的会买,可能会多放入几种类似的品种,最后选中心仪的一种来结账,其他的就放弃结算。这引申出购物车的另一大核心能力“商品存储”,为的是方便用户对比商品,更好决策。到了京东这个线上超级购物中心,购物车不仅延续着线下已有的合并支付和商品存储功能,在线上场景中还背负着更重要的意义。02—购物车对货架式电商的意义货架式电商是指用户带着明确的购物诉求,像在线下超市购物一样,直奔商品所在的货架区域进行购买。京东就是典型的货架式电商,尤其是早期的京东,购物群体以男性为主,销售品类是3C电子书籍百货等标品,此时人均停留时长是很短的,大家来了京东之后直接搜索、商详、加车、结算,两分钟完事,就等着京东小哥送货上门。那么像京东这样自营起家的电商,在扩张发展过程中有什么痛点呢?看看GMV和净利润这两个指标就好,前者代表电商的增速,GMV增速越快,成长性越好,这个阶段拿亏损换规模,有投资人给你出钱;到了后面增速放缓,企业进入成熟阶段,投资人就要看净利润了,能长期挣钱的公司才是好公司嘛。先说GMV,拆开来看:GMV=用户数*单次客单价*购买频次=用户数*生命周期购买力用户的购买力或者客单价对GMV影响很大。从宏观上讲,京东前期从3C拓展到大家电,到后面做百货、做生鲜、做美妆、做服饰,一次次拓展品类,就是为了提升用户在京东平台上的购买力,原来在京东只买手机,平均一年花2000,现在手机、空调、护肤品都在京东上买,一年就得花10000。而从微观上看,提升单次客单价的主要阵地就在购物车,核心抓手是优惠和促销:03—购物车决定了用户的促销体验不浮夸地说,京东的促销和优惠可能是所有电商平台里最为复杂的。首先,京东是自营起家的电商,自采自销自配送,所以需要满足一定门槛才能免运费,于是京东多了别家电商没有的凑运费促销。其次,所有的京东自营商品都放在“JD
2020年10月18日
其他

来看看婚姻背后的逻辑

国庆假期参加了本科同学的婚礼,顺便当了把伴郎。回来之后,小迷糊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发出了疑问:“为什么婚礼在男方家进行,明明两边都摆了酒席呀?为什么新娘嫁人后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不得回娘家?为什么现代还要用「出嫁」这种“封建”的词汇,男女都说「我结婚了」不好吗?为什么大年三十团年饭往往都是在男方大家庭里吃?为什么结婚男方要给彩礼?……”正好,我这个年纪身边结婚的越来越多,网上尤其是知乎关于这块的讨论也不少,典型如男生给不够彩礼,买不了婚房;女生不愿将就,大城市“剩女”多;婆媳关系不好处,两代人观念差距大等等。这些讨论聚焦的核心都是「婚姻」,所以利用周末的时间,我也理一理自己对婚姻背后的逻辑分析。01—结婚=成立新公司小时候听到过一个词“分家”,意思就是父母的子女们长大了,各自组建了新的小家庭,大家庭就需要拆开,各自独立,分割财产和生活方式。从资产角度来看,儿子的小家庭其实是父母的全资子公司,因为所有的财产都来自父母,父母的角色更像是股东和董事长。此时招个媳妇进门,给其父母彩礼,更像是子公司引入职业经理人,给的是薪酬或者小部分股权,控制权还在自己手里。这就是为什么封建时传统家庭里,只要老爷子还在,一大家子就还得听老人家的;而媳妇没熬成婆婆,就还得做好经理人的角色,出力多,却被各种公司章程限制,也没有多少话语权。而现代社会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由于计划生育的关系,很多家庭仅有一个子女,子女长大了不会涉及“分家”,因为没有兄弟姐妹和自己分,父母的资产迟早会继承给自己,所以父母的话语权有所减少,独生子女的话语权随之增加。其次,中国这么些年巨大的城市和行业分化,使得农村出生的子女在大城市热门行业,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就能积累超越父辈一辈子的资产,这就意味着子女在大城市成立家庭的时候,存在不依赖父辈资产的可能,拥有完全独立的机会。全资子公司,变成了自己创业成立新公司。而和另一半的结合,更像是两名联合创始人,带着资金和技术各自占股50%。一个是职业经理人,一个是占股50%的联合创始人,权利和义务能一样吗?02—矛盾源于落后风俗传统的延续惯性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为方便皇帝统治,必须从上到下形成一种无形的道德约束来保障君权为上,所以强调礼治规范的儒家被选中了,三纲五常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从四德里的三从(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均为此服务。在这套体系里,男性的地位上优于女性的,尤其是夫妻关系中;虽然新中国已经成立71年,但传统的惯性导致不发达地区这类道德约束还保留一定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在生活中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对女性有限制的风俗传统。明明从家庭结构上新人不再附庸于家族,但风俗传统——乡里亲戚们会告诉你:不,你还得听我们,不然我就道德绑架你。这就是矛盾的根源所在,中国太大了,一线城市的新观念在县城农村往往水土不服,农村的生产力关系一定程度上延续着小农经济;而人口又是流动的,出生农村,活在大城市,无法完全割裂。从家庭的延续上看,很可能父辈是小农经济,代表传统;子女活在现代,向往平权,二者聚集时就会产生碰撞,容易激发矛盾。除了传统风俗之外,男女的基因差异也是矛盾的重要原因。03—基因偏好有利于繁殖的选择之前在推送回公司上班第一周,我去了三天曾给大家介绍过《自私的基因》:“生命的繁衍,究竟是种群的繁衍,还是个体的繁衍,亦或是染色体,甚至基因的繁衍?我们整个人体甚至我们的意识,都是被体内的基因驱使着,以帮助他们不断地复制、扩散。”由于基因偏好有利于繁殖的选择,使得男性偏爱年轻漂亮的女性,女性偏爱能提供物质保障的男性,这是择偶偏好上的差异。除此之外,男性和女性还存在生理结构的差异。在繁衍后代过程中,女性承担怀孕和生产的职能,这一职能无法由男性承接,只能女性独自承受。所以对男女结婚来说,生育这件事对女性带来的风险收益比,大于男性;同时男女随着年龄增加的“价值”曲线不同,所谓“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四十豆腐渣”的由来。因此,在同等条件下,结婚对年轻女性来说是一件承担更高风险的博弈,需要更多的行为措施来保障安全感;此时我们可以把“彩礼”、“婚房”解释为一种常见博取信任的等价物,以降低年轻女性对博弈风险。想要完全消除差异,恐怕得科技进步到足够程度,“驻颜术”、“人造子宫”等相关技术完全落地的一天。04—当前环境下的婚姻观1、婚姻关系中男女双方是公司唯二的联合创始人,或许分工不同,但享受均等的权利和义务,同为利益共同体,为公司负责。2、在不引起一方明显不适的条件下,可以入乡随俗;因为生活充满博弈和平衡,人的社会关系里除了结婚对象还有其他人。3、生育需要男女双方共同认可、决定,男方在生育时无法共同承担生育带来的相关风险,需要额外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和情感支持。4、婚姻和公司的明显差别在于,婚姻中有爱。:)最近文章:房子不再是个香饽饽了吗?明天又有同事要离职了回家翻书突然发现,手中初一教材距今已15年
2020年10月11日
其他

房子不再是个香饽饽了吗?

这周接到中介打来的电话,约我国庆假期去售楼处看房。海淀限竞房,每平最高不超过六万,六环边上临铁,有89平的两室一厅户型,容积率低,首付200万;预计2023年交房,房本下来后五年不可交易,规划有北京十一学校分校。我嘴上答应国庆找个时间去看看,但到目前为止假期的主要活动是睡懒觉、看《沉默的真相》、做饭和散步,尚未打算花一个半小时换乘4次坐22站地铁去售楼部。不过这篇文章倒不想讨论如何选房:老破小VS远大新、配套重要还是发展重要;而是想简单说说自己对房价逻辑的理解,以及当前北京楼市「攻守之势异也」。01—房价没法无限期暴涨在我毕业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嗨,打算买房吗?,文章主要是吐槽过去几年北京飞涨的房价:“
2020年10月2日
其他

明天又有同事要离职了

周五和几个同事撸串,下周一有同事要离职,欢送一下。今年以来部门已经离职8位同事了,整个部门也就三十来人,虽然来得人更多,但超过30%的流动性还是不免让人感慨。借用马云的话来说,员工离职就两点:1、钱没给到位;2、心里受委屈了。第一点很重要,现在大家都按照自己职业生涯就到35岁终结来过,年轻时能多挣一分钱就给自己多一分保障;要是报酬远低于市场行业竞争水平,心里难免涌起动一动的想法。互联网行业有一点很有意思,不知道其他行业尤其是传统行业是否如此,这就是「倒挂」。倒挂的意思就是新人比老人工资高。举例说明:同样都是校招生,同样的岗位干同样的活,新一年的校招生比去年、前年甚至前两年的校招生还要高。一般来说,大家都会认为,经验越丰富,收入就会越高;而倒挂就打破了这一传统认知,同一学校专业先工作两年的学长,收入反而比在同一公司同一岗位上的校招学弟低。还有一种是职级倒挂,是针对社招的。比如你在某家公司干了5年,是资深产品经理,职级是T5;面试的时候你招了一个4年工作经验的新人a,一个3年工作经验的新人b,日常工作中你给他俩讲这讲那,带着他们熟悉岗位和流程,俨然一副带小弟的感觉。机缘巧合的时候,知道新人a的职级是T6,比自己高;新人b的职级是T5,和自己一样,但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工资比自己高……是不是分分钟想离职?咋一看无论是校招倒挂还是社招倒挂都不太合理。公司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主要还是为了节省成本,并不是公司想要故意多给钱给新人,而是如果不给这么多钱,就招不到合适的人。而老员工呢,只要不走,能少给一点就多赚一点,人力成本就这么省下来了。再来说说第二点,心里受委屈了;这一点随着95后、00后主力军的加入,显得越来越明显。原来我曾以为,只要钱给够,再大的委屈都可以忍受;后来发现不是这样的,因为很多新员工“不差钱”。这里不差钱的意思倒不是说多有钱,而是不需要为了多挣一点钱委屈自己。相比于上有老下有小,身背房贷车贷还要给小孩报兴趣班的职场老油条,职场新人最大的优势就是没有负担。父母要么还在挣钱要么刚退休,时不时可以给自己零花钱;要么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要么和对象合租,反正没有四脚吞金兽的压力,就能给自己足够的自由度。没有短板,就有底气。加班太多、没有成长、老板傻逼、同事刁难,各种不乐意,烦了倦了累了,就走了。趁着年轻,还有足够的剩余价值可被压榨,便宜耐操,择业成本就低多了。另外一个角度也是因为“委屈”带来的回报越来越不足了。老一辈的互联网人,吭哧吭哧加班,虽然没日没夜的头发少了腰椎弯了,但随之而来的房子有了,期权变股票上市了。生活是有奔头的。而现在,再怎么加班,一个月能在北上深买上一平米房子吗?一个月多几千块加班费,还不够植发的钱呢。年轻人也不傻,帐还是会算的,不是吗?:)最近文章回家翻书突然发现,手中初一教材距今已15年位置——你要认清它,更要懂得把握它股票打新,小白究竟能不能赚钱?
2020年9月20日
其他

回家翻书突然发现,手中初一教材距今已15年

上周末回了趟老家,看望生病住院的奶奶,参加弟弟的婚礼。在家处理完工作事务之后,闲暇时抬头看见房间的书柜,里面堆放着我离开四川前所有读书的存档。随手拿起一本,擦擦书皮上的灰尘,是语文七年级上册。翻开第一页,已经不认识这是自己当年的字迹:继续掀开几页,看着曾经念过的文章,一篇又一篇。有的字字明晰,一词一句在脑海里至今记忆深刻;有的似有非有,仿佛梦里曾经读过;有的已全然忘记,可能当年直接跳过。印象比较深刻的,有鲁迅的散文,诗经论语,还有唐诗:“
2020年9月14日
其他

位置——你要认清它,更要懂得把握它

上周末部门去阿那亚团建了,晚上玩UNO、德扑玩到三四点,一回到家除掉洗漱吃喝就只剩睡觉,所以日常周末的更新只能晚一天来写。今天写的主题是「位置」,也是受了德扑的影响。我是个德扑菜鸟,一开始的时候连规则都记不牢,第一天晚上和第二天下午这两场都输光了筹码,不仅输得惨,可以说一把像样的赢钱都没有,只有过两次平局,整体下来可以说用苟延残喘来形容。如果就这么结束了,也不会有这篇文章,转机出现在第二天的晚上。临走前一晚,我先是玩UNO到1点,后面女生们要去睡觉了,不得已又继续参加旁边的德扑局;不过到最后散场时,居然小赢了一点,虽然整体还是远远入不敷出,但也是给自己挽回了不少信心。复盘了一下,从我这个新手的角度来看,第三场自己能开始略有小胜的原因有三点:1、中途入场,筹码比在场的不少人充裕;2、出价的时候学会考虑赔率,不再盲目下注;3、意识到位置的重要性,在前面位置要强势,在后面位置要弹性。第一点原因是说明底气的重要性。和人生太相似了,有足够的筹码就有足够多的容错性,你能够多几次看牌的机会,面对高风险高收益的机会能够敢于尝试,而不是担心
2020年9月7日
其他

股票打新,小白究竟能不能赚钱?

月初的时候,写了一篇自己对于股票投资的感受和分享:对新人投资理财的一点分享
2020年8月29日
其他

从三亚休假回来,有一些攻略和感触分享给你

周五凌晨到三亚,周一凌晨到北京,三天三夜。写一点攻略,写一点心得体会。part
2020年8月17日
其他

对新人投资理财的一点分享

这周中了人生中第一支新股,是入市三年来的头一回。再加上前几次的推送:如果回到9年前高考结束的时候,我会这么对自己说
2020年8月9日
其他

穿越时间别样难,人间不变是循环

最近两周把《河西走廊》和《大明宫》看了,这两部都是极其优秀的纪录片。前者横跨两千年,用十个故事讲述了发生在河西走廊这片土地上的波澜壮阔。后者是从大明宫建筑的修建与衰败角度来描述一个朝代的兴衰,世间万物,必有周期,否极泰来,盛极而衰。抛开流畅的故事性不谈,在看完纪录片之后,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截然不同的。河西走廊在给我传达,能穿越时间的都是些什么。史书的记载,封存的文物,雕刻的石窟,传唱的经典和对帝国/世界的影响。一直以来,自己都是个小富即安的人,不追求宏图伟业,觉得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凡生活就挺好;觉得人生短短几十载,在于获取,重在体验。想要达成一个伟大的目标,真的好难好累呀。张骞作为出使西域的第一人,前路九死一生,途中被匈奴扣押,困住十几年,老婆孩子都有了,还一心想着要完成自己当初的使命,一旦瞅准机会,就能毅然抛去妻子远去,完成皇帝交给自己的使命。那是什么驱使张骞去做到这种常人不可为的事呢?是一朝回国封侯,载入史册的荣耀?是君命不可违,士为知己者死?还是觉得自己所作所为对汉帝国意义深远,自己责任重大不可辜负?真正的原因不得而知,毕竟两千年太过遥远,很难去想当事人所想,为当事人所为。我还是更欣赏或者更愿意从事另外一种能穿越时间的方式。就像敦煌洞窟的画匠一样。行事之时,并没有赋予多大的意义,只是为了当地大族修建洞窟,一展自己在京城难有人欣赏的才华。干活认真,勤勤恳恳。做自己喜欢的事,愿意为其付出自己一生的精力;与此同时呢,也不耽搁自己真切的生活,凿壁泼墨也伴随着柴米油盐。终其一生,能看着自己的作品,心里留有一份得意,仅此而已。不求留名青史,只愿功在千秋。大明宫则给我唯一的主题,周期或是循环。循环或者周期在我看来是基于两点,一个是极限,一个是趋势。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会基于宇宙法则物理规律有个极值。猪最大也就长到两千斤,没法长到五吨十吨,因为在陆地上地心引力和氧含量限制了重量的上限;无论多狂热的股票指数,疯牛也总有停下的一天,因为增量资金总归是有限的。极限意味着原有方向的趋势必定会打破。但由于趋势的力量,或者说惯性和信息的不完全透明,使得各个环节或多或少会存在滞后。在新闻上经常看到的是今年某某水果\谷物\蔬菜歉收,价格飙升;农民见有利可图,纷纷扩大经营,可到了第二年,扩大的产能大大超过了需求,持续的滞销让农民血本无归。于是下一年农民又纷纷改种其他作物,产能急剧萎缩之后,价格又快速上涨,如此循环。价格带动产能的变动,可产能的产出需要时间,又滞后于价格,如此就能看到价格和产能的周期,一个在波峰的时候一个在谷底。国家的兴衰也是类似的道理,在看中国封建两千年的历史,处处皆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循环。一个朝代建立之初,开国皇帝往往励精图治,加上打破了原来的利益分配机制,广大农民百姓干劲很足,全国生产力逐步提升,一切蒸蒸日上。经过一段年份之后,既得利益群体逐渐扩大,贵族和官员占据的资源越来越多,皇帝呢也是看着国泰民安就容易荒废政事;慢慢地,帝国很快达到实力的峰值后开始走下坡路,但此时皇帝还沉浸在帝国盛世的幻影里。等后代的皇帝开始意识到不对劲的时候,此时体制已经非常僵硬了,要么边疆拥兵自重,要么宦官外戚把持朝政,整体国情是积重难返,皇帝也就慢慢灰心,无能为力。等着最后百姓不堪重负,结合外国势力入侵或者天灾人祸的导火索,轰轰烈烈的革命开始,旧的帝国倒下,新兴的国家又重新开始新的循环。联想到最近特朗普封禁TikTok,逆全球化愈演愈烈;而我们却在拥抱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国兴衰的交替循环正在自己有生之年上演。莫名有些小期待呀。:)最近推送从志愿填报开始,学会做选择的底层策略你和镜头里的动物,有何异同?如果回到9年前高考结束的时候,我会这么对自己说
2020年8月2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从志愿填报开始,学会做选择的底层策略

这两天高考出分了,来找我咨询的小朋友多了起来,包括在知乎上也有很多类似的问题:要不要复读?要不要专升本/考研?怎么选学校和专业?对刚高考完的的小朋友来说,现在正在面临人生中一个很重要的选择,可能会迷茫、困惑或者患得患失,但确实是个很好的练习机会。练习什么呢?练习如何做一个长期来看不容易后悔的选择。后悔是大学生们的一种普遍行为,尤其是在找工作和毕业的时候,这种情绪会突然爆发和扩散,当事人往往会在网络社区奋笔疾书警戒后来人:所以在还没有选择的时候,学会如何权衡和比较,让自己在未来的时间长河里,少一些捶胸顿足。1、做选择的核心逻辑:长期效用>短期效用以减肥为例,辛苦熬过工作日迎来周末,一顿大块朵颐的烤肉火锅无疑会给人带来极大的愉悦感,就像脉冲函数一样,在短时间内感觉无比幸福。但这种愉悦的效用持续时间会很短暂,又到周一,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后,美食带来的满足感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每天起床称重时看到数字的压力和照镜子时的不满意。如果在当初做选择时,考虑的是长期影响,周末选择的是运动+健康餐,而不是躺尸+暴饮暴食,虽然在周末这两天带来自己的幸福效用降低了不少,但持续下去,就会像绿色线条一样,美丽的形体会源源不断给自己心理满足感。填志愿也是类似的逻辑,如果你超过了本科线,但因为超出分数线不多没什么好学校选择,或者考虑三本学费太贵,专科便宜还能提前一年工作挣钱,从而放弃本科而选择专科学校。那在未来的某一天,可能会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短时间看确实是节省了几万块钱,但如果之后因为学历问题,无法进体制内,无法进入互联网行业,又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申请专升本,得不偿失。做选择的时候,眼光放得长远一点,要看长期的总收益,而不是近在眼前的得失。2、做选择的核心逻辑:关注性价比买东西的时候我们讲究性价比,都是买食用油,同类型不同容量的包装,算下来每500ml的单价是不同的,我们会选择最便宜的那种包装。要不要复读也是这个逻辑。如果你发挥失常,平时稳定211的水平,结果只能去个二本,复读一年考上211甚至冲刺985都是有可能的,此时选择复读性价比就很高。反之,如果高中三年一直勤勤恳恳努力学习,各种模拟考都是重本线上下波动,这次发挥不算出色,差几分上重本,此时选择复读的性价比就很低。都是一年的复读,要承受额外一年的时间成本,带来的收益前者可能是质的飞跃,后者仅是锦上添花,那从性价比的角度来考虑,值不值就有了判断方向。考研也是如此,如果是从二本考985,通过研究生学习,把自己的背景提升了几个档次,大大拓宽了自己未来的就业面,这种费心费力的考研,就很值。反之,如果本来学校和专业都不错,只是人云亦云大家考研我也考研,或者只是想暂时躲避下就业压力,去了一个城市学校专业和本科差不多的地方读研,那我只能说是浪费了三年时间,错过的很可能是再也不会有的互联网红利时期。3、做选择的核心逻辑:注意兼容性电脑手机在升级系统的时候,往往同品牌高系列的型号能兼容低版本的系统,但低系列的型号却无法适配高版本的系统。向下兼容易,向上兼容难。你在北京大厂从事互联网,跳去成都二线厂或者大厂分部,很容易;反之,在成都做互联网,想跳到北京互联网大厂里,薪水岗位都匹配,很难。在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时候,也是如此。在一线城市读书,毕业后想回家乡省会或者老家发展比较容易,但如果读书的时候就在二三线城市,往往就很难再想着去北京一线城市发展了,即使真的去了,遇到了生活阻力也很大。在选专业的时候,如果选择的是计算机、自动化这类懂数学、物理和电子的理工科专业,毕业了之后,你想去做新媒体运营,写文章写推送都可以。但反过来,如果是纯文科专业,想毕业后去编程,去写算法当码农,就不太容易。关注长期目标和持续收益,选择时注意性价比和兼容性,未来后悔的时候,可能就会少很多吧。:)近期文章你和镜头里的动物,有何异同?如果回到9年前高考结束的时候,我会这么对自己说互联网改变教育的正确方式:分数≠教育
2020年7月26日
其他

你和镜头里的动物,有何异同?

这两周看了《荒野间谍》和《七个世界,一个星球》纪录片,躺在床上的时候就会想一个问题:我和镜头里的动物们,有何异同?这个问题有点大,可以拆解为两层,外面一层是人类和动物的异同,里面一层是我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里面的问题很难回答,牵扯到人生的意义、活着的价值等需要反复思考和琢磨的主题,今天就跳过这个,主要想聊聊人类的和动物的区别。1、自然科学+人文社会
2020年7月19日
其他

如果回到9年前高考结束的时候,我会这么对自己说

距离2011年高考已经九年了,回是不可能回得去的,不过可以给高考附近(准高三~准大三)的小朋友一点过来人的建议,感兴趣可以姑且听听。一、关于志愿填报过去几年我也都陆陆续续写过一点,17年的时候:高考结束了,但你还可以想想这么几件事18年:我从这里离开,而你刚好来现在的话,大方向思路没变,细节有一些调整:1、先问问自己,家庭需不需要自己努力赚钱?这里的努力赚钱的场景是这样的:出身小地方,普通家庭,想去一线或者新一线成家立业,能吃苦,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普通家庭的小孩一般都没有)。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选择起薪和门槛较高的专业:一线城市的理工科专业,比如计算机、通信、自动化、数学、统计等。2、家里体制内有人,自己有为生民立命的抱负或者享受小富即安的稳定。能上211上211,能去985去985,冷门专业无所谓,保研率高就更棒了。大城市的繁华与高房价暂时也可能一辈子与你无关,偏远地区的985/211可能更能帮助你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未来你的价值就在于,如何让你生活的土地,变得更加富裕和文明。3、家里有资源(资源不一定仅是钱),有自己的癖好,不追求功名利禄,只求一世逍遥。一线城市,随便什么专业。因为你有自己的癖好,所以无论什么专业,枯燥的专业课都不太会有兴趣学好,及格万岁。大学里就做一件事:可劲儿折腾。什么新鲜热门搞什么,只要都是围绕自己兴趣爱好的,在自己的癖好上积累足够深,沉淀好内容。现在互联网有各种曝光渠道,只要你有好的内容,你就有了一切。4、成绩不好、不擅长考试、家里条件也不好、自己也没啥特长和异于常人的癖好。可以说是新人村零装备开局,有一点特别重要:控制好心态。只要心态别崩了,时间还长,还有机会。既然现在的你不具备别人有的优势,那就别心急眼红,也用不着自暴自弃;玩过网游都知道,新手村牛逼不一定会牛逼到最后。两个思路,一个是做门槛低上限高的职业,比如销售,另一个是投身服务业,为高净值人群服务。随着国内贫富差距的变大,为富人阶层服务,能够获得的溢价会越来越高。低门槛的技能人人都会,但如何精益求精,去匹配富人们的需求,这就是和其他竞争者打出差异化的点来。比如都是房产中介,一个天天只知道打电话给客户说今天有一套房子我觉得很不错,建议来看;一个几乎没有骚扰,但是想方设法和客户多深入沟通了解,去抓住客户的真正需求和实际痛点,你是客户你会选哪个?二、假期做什么?狭义的假期是指高考完开学前,广义的假期是指高考完工作前。有一点和之前的想法没变:高考完到开学前这个假期,是独一无二的,是集体式学习的终点,一定要好好珍惜。就像一滴墨滴入大海一样,快速扩散,再也不会聚拢回一滴墨水;高中同学也是如此,只能伴随自己一个阶段的陪伴。(“高中”也可以换成“大学”)除此之外,有两件事是我强烈建议在大学毕业前就要做的,而且开始得越早越好,程度越深越好。1、自我认知的探索即,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认为这个世界应该朝着什么样的逻辑来运转?你觉得人活一世是追求功名利禄,还是逍遥自在?你是否在意别人的看法,一直都在努力获得别人的认可?当事情的发展和你预期不符合的时候,你会怎么做?面对痛苦时,你又如何应对?是否能区分,什么是本能,什么是理性?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和回答,都需要阅读、经历和思考,如果在毕业之前探索得越多,毕业之后的人生之旅,就会少一些无谓的挣扎。2、对于金钱和财富的理解现代社会,金钱不是万能的,但可以解决90%的烦恼。自己要学会回答金钱和财富的关系,学习如何识别、创造和积累财富,了解自己对于金钱的渴求程度,看清楚它对自己的重要程度,明白它边际递减的效用。理解越深刻,就越不会陷入单向偏执般的沉迷,更容易得到真正的人生幸福。不过这条路是会贯穿人的大半生的,毕业前只要能开个头就好。任何一个专业,都可以认真去学习宏观经济学,去学习投资理财;前者可以帮助你增加一个理解世界的角度,后者是提升人生财富的必由之路,你投资的方式,就是你对待世界的方式。高考结束了,不妨先拿点零花钱来股市接受二次教育,越早来,学费越便宜。两年前写过一篇推送:大学生,理财?那个时候进场的同学,现在心里应该美滋滋了吧?人生就是如此,要在黯淡时鼓起勇气,在辉煌时急流勇退。:)最近文章:动物世界,我想做个人互联网改变教育的正确方式:分数≠教育抖音短视频为什么没有打赏?
2020年7月12日
其他

动物世界,我想做个人

一直喜欢看纪录片,尤其是和动物相关的。小时候就是抱着板凳守在电视机面前,锁定央视《动物时间》和《人与自然》,伴随着熟悉的前奏和赵忠祥老师充满磁性的嗓音,春天来了一年又一年,同我长大。(长大了才知道这个开场音乐叫Just
2020年7月5日
其他

互联网改变教育的正确方式:分数≠教育

最近妹子入职了作业帮,昨晚培训回来给我分享,讲到作业帮的愿景:让优质教育触手可及。能够让优质的教育不再和城市、学区房挂钩,去做教育普惠的事情,确实是一件让人认同,激起热情的事业。但我觉得并不是这么简单。作为传统教育的过来人,一直以来大部分学生们闷头备考,所谓寒窗苦读十年,是为了啥?考上清北、985、211等好学校,上好学校是为了啥?为了毕业找到一份好工作,什么样算好工作呢?从最近几年的求职意向来看,大家觉得头部的金融公司、互联网公司、体制内的核心企业及岗位,都是好工作,可能加班多、可能得时刻拥抱变化,但共性的特点是:收入不错。如果说教育就是为了让小朋友们都能考个好分数,去个好学校,拿到好工作,从而获得一份好的收入,也就是「教育」=「提高收入」;那类似作业帮这种教育机构,主要还是做的存量的事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搞军备竞赛,在提升内卷程度。为啥?因为清北、985、211这些学校,并不会因为考上同一分数线的人变多了,今年就多招生;说白了,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记住了,选拔性考试意味着「名次」是重要的,「分数」不重要。比如清华每年在四川就招100个人,去年第一百名是650分,你考了651能去清华;但今年第一百名是700分,你考了652分,虽然比去年还多了一分,但今年就只能去川大了。教育培训搞的各类补课也是如此,补课能帮助学生提分,A学生原本考600分第50名,补课后考650分第30名;那么第31名到50名也去补课,能考到651分,这个时候A学生又变成50名了。也就是说,补课让分数变得越来越廉价,在不能保证所有同学都有条件补课时,它也在起着好学校、学区房的作用,通过补课费来增加一层筛选。而互联网真正能改变教育的地方,绝不仅仅是提升分数,在存量中提升竞争强度搞军备竞赛;而是通过生产力的提升,做大蛋糕,让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享受到「提高收入」的好处。逻辑是这样的:前文提到,在传统教育里,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拿个好工作=>收入不错;推导得出「教育」=「提升收入」。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极大地提升了匹配效率,大大地提高生产力,促成了巨量的交易。看过《经济学原理》就知道,每一次交易都能提升交易双方的效用,产生价值;互联网让我们的世界增加了无数倍的交易,进而产生巨大的增量蛋糕。广告、电商和增值服务,是互联网最重要变现的三大方式,它们的存在使得流量有了价值,如果你能聚拢流量,你就有了价值,就能提升收入。再来一遍,如果你能聚拢流量,你就有了价值,就能提升收入,任何人都可以,和你有没有考上700分,有没有上清北,没!关!系!原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考失败意味着人生的失败,只能重来再复读;这种言论的声量和预言的概率将越来越小。往年我给成绩不好的小朋友做辅导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只是比你擅长读书做题而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和特长,好好抓住,坚持扬长避短,你也可以很优秀。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这些都变成了现实。现在有微信公众号、知乎、网文平台,有B站,有快手,有抖音。只要你有一技之长,甚至没有一技之长只有特点也可以,能让别人关注你、记住你,能给观众产生价值,你就拥有价值。周五下班前一个同事还跟我聊天,说王者荣耀有个业余玩家,只玩一个英雄,就玩百里守约,每天在短视频里投投其他网游的硬广,日子过得非常滋润。他说没有想到一个业余玩家,不用每天像电竞选手一样辛苦训练,就只玩一个英雄,玩得够好、够有趣,就能过上钱多事少离家近的生活,想想这个世界还真是魔幻。是的,你不用成为一个领域的顶尖,你只要和你的受众略有不同,你就有吸引他们的可能。我在B站上有关注一个up主,是个在深圳富士康上了十年班的工人,每天听他在视频里吹吹逼,讲讲他和他身边工友的故事,播放量和投币数也都不错,要说视频本身有多硬核、内容质量有多高吗,也都没有;但播放点赞投币数告诉你,的的确确,它对它的受众们产生了价值。快手视频就更不用说了,每个人都可以在上面有自己的舞台。原本农村里的漂亮姑娘最多只能嫁给村长的傻儿子,现在可以直播打赏、直播卖货,一步步看更大的世界;原本小有特色的当地农产品,只能在农村现场凑合卖一卖,现在一场直播、微信群裂变,一天卖出一年的量都轻松。想要获得传统意义上的成功,想要多挣钱,互联网告诉你现在不止上学读书一条路了,唯分数论英雄的声量也会越来越小。对于教育本身来说,我觉得是个好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不用违心地去补课、考试,甚至一年又一年的复读;喜欢并擅长读书的人,可以开开心心顺顺利利地进入心仪的大学;不擅长考试的人,也能在互联网上找到自己擅长并能为他人产生价值的事情,得到认可。学校和学生,可以回归教育的本质,去发现客观世界的物理规律,去探究人性社会的真善美,而不是分数机器。互联网极大地增加了职业的种类,你游戏打得好可以代练,打不好可以陪玩,甚至还可以提供定时打电话叫人起床的收费服务。传统的好好读书进好公司上班依旧是不错的选择,只是不再是唯一的选择。或许在某一天,我们可以挺直腰杆说:他考上了北京大学,你在B站有百万粉丝,我在快手当主播卖货,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最近文章抖音短视频为什么没有打赏?27岁,回答人生昨天参加了管培生两周年培训活动
2020年6月21日
其他

抖音短视频为什么没有打赏?

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作者分析了一下为什么抖音没有打赏:他认为,打赏的场景分两种,要么为人而打赏,要么为了内容而打赏;抖音上这两种场景都没有,创作者在抖音上很难沉淀粉丝关系,为人打赏走不通;内容上绝大部分都是一分钟内的短视频,以感官刺激为主,为内容打赏也走不通。抛开作者的分析不说,我第一眼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是有点兴奋的,就像读书那会遇到数学、物理大题一样:都有一个问题,你知道一些已知,然后通过自己的逻辑进行推理,得出回答。些许不同可能在于,数理大题更加简练抽象,错是错,对是对;而现在的回答,大家各自站在自己的角度进行阐述,也很难有老师来给你打分,对和错需要时间和用户来检验。作为一名产品,我在设计新功能时需要考虑几个问题:为什么要做?为什么是现在做?不做会怎么样?如果我是抖音的产品,我为什么要做打赏短视频的功能呢?因为内容平台诸如微信公众号、知乎、B站都有,所以抖音也要有?别人有所以我也得有,这种思路不是做产品的逻辑。一般是产品发现了特定的用户诉求未被满足,想要通过产品设计来满足用户诉求,提升用户价值。按照这个思路来反推的话,打赏一定是能满足用户某种程度的诉求,并且给抖音这个产品带来新的商业价值,才值得做。这个时候就可以来分析看看其他内容平台,为什么微信公众号要做赞赏。微信公众号是2012年推出的,赞赏作者这个功能2015年开始内测。支持赞赏的核心逻辑是为了鼓励原创作者,鼓励用户产生富有深度、让读者喜爱的内容,从而得到用户赞赏的现金激励。现在大家阅读公众号时,如果是个人公众号,阅读量超过1000的基本上都会有赞赏,相比原来的点赞,赞赏对于创作者的激励程度无疑高了许多。知乎的赞赏和B站的投币也是一个逻辑,对于一个内容平台来说,一手是内容生产者,一手是内容消费者,最理想的情况是优质内容及其丰富,产品的用户越来越多。但现实总是很骨感的,在流量红利尽失的现在,如何提供更优质的内容,提供用户更喜欢的内容,是平台考虑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细化一下就是:如何给创作者提供更好的土壤,如何把创作者留下。(同样有优质内容的爱奇艺、腾讯视频、芒果TV等,他们就不需要赞赏,因为他们的优质内容来自采买,不过他们同样需要考虑如何获得(独家)优质内容)这个逻辑梳理清楚了,从抖音的视角来看,它需要考虑如何提供更优质的内容吗?肯定是需要的,抖音这几年飞速发展,活跃用户越来越多,没有被快手、微视等竞品抢走,主要的逻辑就是抖音在不断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内容;那为什么没有像公众号一样提供赞赏功能呢?真的是因为抖音缺少为人和内容打赏的场景吗?我觉得不是,抖音直播能打赏,为什么短视频不能打赏?都是一样的创作者;至于内容本身,短视频难道就没有优质内容了么,打赏是用户的主观行为,如果有这个功能,在这么大基数的短视频里,被打赏的绝对值肯定会相当大。所以我认为主要是当下抖音短视频没有做打赏的必要,以后可能会有,但不是现在。理由如下:首先,激励创作者的核心从来不是手段,而是激发创作者的创作动力。举个例子,众所周知,知乎的商业化做得很烂,这几年为创作者提供的变现手段层出不穷,除了赞赏之外,还有LIVE、值乎、好物推荐等等,但牛逼的大V出走越来越多,很多人也直言知乎氛围越来越差,当初吭哧吭哧查资料码字的老知乎er都不活跃了。是不是很奇怪,明明赚钱的方式多了,社区的优质内容反而越来越少?这是因为知乎最初的精神是知识分享,创作者的激励来自于精神奖励,自己的回答对提问者有帮助、回答得到大家的认同、友好的评论点赞收藏关注,都是很强烈的激励方式,金钱啊反而不是重要的考虑因素。那么对抖音来说,给创作者的激励在当前阶段,也不是钱,而是流量。抖音和微信公众号是截然不同的流量分发机制。在微信订阅号这个场景里,你只能看到你关注的公众号推送;同时,你创作的微信文章,阅读者也主要是你的公众号关注者,尤其是在转发、点「再看」比率很低的当下,微信的流量是很私域,想要表达对创作者的认同,赞赏是非常有效的方式。但在抖音里就不一样了,每个用户进入抖音之后,你看到的视频都是后台给你推送的,基本上都是点赞很高的优质内容,这样才能让你不断沉迷其中;如何能把自己的短视频推送给大家看到呢?这个就是抖音给优质创作者的激励,如果你上传的短视频在一定时间内得到了一定的点赞,这个视频就能获得更大的流量,如此循环。有了流量之后,就有了关注,粉丝数多了就可以接广告或者电商卖货,变现手段非常丰富。所以对抖音的创造者来说,你的点赞就等于公众号的赞赏。创作侧没有打赏的需求,再看来看消费侧。和微信公众号一篇文章动不动就要阅读十分钟以上不同,抖音平均看一个短时间也就几十秒,轻量级的内容要匹配轻量级的操作,如果是类似公众号赞赏这种还要选金额、还要唤起微信支付,那实在是太繁琐了,也会打断用户的浏览体验,所以没有必要投入资源去做一个鸡肋的功能。不过现在不做,不代表未来也不会做。等到抖音发展到流量瓶颈的时候,点赞没法快速获得新流量时,存量流量就是已关注的老粉丝,这个时候推出类似打赏的产品激励中小创作者继续创作就很有必要了;同时在设计产品形态的时候,可能会类似B站投币的形式,比如叫「超赞」,用户点赞没有学习和操作成本,但有稀缺性;平台也能根据这个「货币」来激励创作者。拭目以待吧。:)最近文章:27岁,回答人生昨天参加了管培生两周年培训活动拼·狗·猫的三国鼎立
2020年6月14日
其他

27岁,回答人生

最近几年,每年长一岁,总是觉得平添的是焦躁,丢失的是可能。25岁之前,还是个学生的时候,有资格肤浅,觉得自己年轻,也常在心里和别人比较;看着别人获得的成就可以宽慰自己:没事,自己没Ta大,过几年说不定自己也可以。25岁之后,自己终于开始更多地思考人生,这种变化来自于一种矛盾:一方面是想要满足物质欲望与虚荣的强迫上进心,一方面是是社会高度分工后劳动异化带来的无意义感。所以,在四十不惑三十而立之前,打算每年都写下一点,观过去,品当下,瞻未来。每一年,都试图去回答,什么是人生。此时此刻,如果要我回答人生是什么,我的答案是三个字:赌,欲,活。回放这几年写的文字,“迷茫”、“纠结”和“选择”常见其中,自己在经历着世界的变化,也在不断观察身处这个变化世界中的自己。从开始写推送到现在,见证朴槿惠下台、中美贸易战和尚未结束的新冠疫情,也看到百度的没落与拼多多、抖音的崛起,自己也从学校毕业,秋招、入职、轮岗、定岗和异动。在我笔下不乏关于选择的话题,穿插其中的是洋洋洒洒分析利弊,是双眼一闭flow内心,是我不管了就这么选吧;其实都是在做一件事情:赌。选择保研放弃工作,是赌硕士更给自己带来更好的工作;选择北京而不是成都,是赌在北京自己会有更好的未来;选择京东管培而不是蓝光鲲鹏,是赌电商这个赛道能给自己更多的势能。这种赌也贯穿每个人每一天:中午外卖点新店新菜,是赌它是之前没吃过的美食;看到新店新菜而不去点,是赌它不如自己吃过的常点外卖好吃。打牌在赌自己会赢钱,买彩票赌自己会中奖,不管是买房子还是买股票,你买了其实就是在赌它会涨,甚至你坐飞机不买保险,也是在赌自己这趟起飞降落不会出事。你在私企上班而不是体制内,是赌在被辞退前能赚到足够的钱;去考公务员而不去企业面试,是赌国家能养你到老。你可能赌对了,也可能赌输了;我不知道下一次是对是错,只知道没有人能永远正确,幸运女神总会站在别人那边的时候;也不可能次次都是失败,否极总会泰来。总之,人生的构成就是一环扣一环的赌博,乐在其中并且为此负责。第二个关键词是欲望。水至清则无鱼,无欲无求,可以是神,可以是仙,但不会是人。社会的进步由人类的欲望驱动,欲望可以是物欲、食欲、色欲,也可以是贪欲、胜负欲、占有欲。它们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可以快速膨胀,也能紧紧压制;但是,永远不会被消灭。欲望是人的固有属性,但我想说的,是人生中欲望的变化。有个老段子是这么说的:小时候第一次吃方便面时觉得真是人间美味呀,梦想长大了以后能天天吃;十几年过去了,还没想到怎么多梦想成真了的这一个。方便面还是那个方便面,说不定还加料加量了呢,但你就不喜欢了,每顿有肉有菜的外卖也吃腻得没胃口。拨号上网的时候,下首mp3都要几十分钟,依然眼巴巴望着电脑觉得很给力;现在手指在手机上无意识地滑动着,随意点击进入个app,不给屏幕中间旋转的小环三秒钟时间,就不耐烦退出,甚至卸载。衣、食、住、行、吃、喝、玩、乐,无不如此。我们对周围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我们接触的一切都越来越好,都在不停地提升着自己满意的阈值。欲望就像气球,是一点一点吹大的,人心也是一点一点不满足的。某种角度来看,它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也是人们的上进心,我们的不满使得这个世界越来越美好,这没有任何问题。唯一的问题是,我们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加快乐和幸福。从这句话换个角度来理解,你就能找到快乐和幸福的本质:在人生的重要节点上,调低自己的期望和欲望,同时全力以赴去追求最好的结果,就容易得到无与伦比的幸福与满足。活着,是人生最大的意义。这句话是我在思考人生意义这一究极命题上最近的想法。俗语一直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以前不太理解,现在觉得自己能读出一点意思来。活着本身,就是生命力的最好表现,这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人类是一种抗打击能力和适应能力极强的生物。相比其他生命,人类的寿命不是最长的,但我们经历环境的变动是最为频繁且丰富的。各种外在的打击都无法击垮生命,恐怖袭击也好、地震洪水也罢,可以失去家园,可以失去亲人,可以失去双腿,但是,人依然会选择活着。人生是充满韧性的,很多人自诩草根,就是在说自己像野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奴隶时代的奴隶能活,封建社会的佃农能活,大饥荒的时候能吃土吃草,互联网时代也能996甚至007。具体到个人来说,过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国企日子,一声令下下岗也就下岗了;昨天还在办公室里码代码,第二天被裁了晚上就能在路边摆摊。哪怕创业失败了继续失败,入职被裁下次继续被裁,心中怀有各种酸愁苦辣,但都能一一容下,好好睡一觉起床,憧憬着明天又是美好且充满希望的一天。这种生命力是超越理智的,很少有人因为理想思考觉得活着不易就选择死亡,更多的人是永远不断地折腾,想着把自己的生活折腾得更好一点,哪怕中途遇到各种意外,处境变得极其糟糕,但坚持活着继续折腾变好的想法却不会改变。这一点,我觉得是人类能支撑自己欲望不断前进的核心要素。它保障了在任何极端情况下,生命还有翻盘的可能,是自己为了满足欲望不断冒险的最后一道保险,不管再难再差,最坏最坏的情况就是,所有都没了,但我还活着。欲望带来的不满足让自己不断地参与赌博,赌博成功欲望膨胀,继续下一次赌博;赌博失败,快速适应并接受现实的打击,好好活着下次再来。这就构成了人生年轮的一个又一个闭环,数不尽的人们循环着、交叉着、前进的,推动历史的齿轮滚滚前进,时代就这么接踵而来。:)最近文章昨天参加了管培生两周年培训活动拼·狗·猫的三国鼎立你为什么愿意做一名母亲?
2020年6月5日
其他

昨天参加了管培生两周年培训活动

收到培训邮件的时候很开心,虽然要去总部培训每天得比平时早起两小时,虽然周六培训需要占据自己一天的休息日;但可以见到平日许久未见的小伙伴(尤其是上海和深圳的朋友),可以从培训中学习锻炼说话的技巧(培训主题叫
2020年5月31日
其他

拼·狗·猫的三国鼎立

本周拼多多市值一度又超过了京东。周五公司发了财报,市值创历史新高。距离上次写京东沉浮,多多崛起刚好半年;这么多契机不写篇推送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干电商的。废话不多说,先来看看资本市场对各大电商的反应,本周拼多多市值一度超过京东,却没有像去年那样引发巨大的讨论;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去年的时候,京东股价是一路跌,拼多多是一路涨,两者相交的点会被认为的趋势的改变,也就是京东可能会被迫下桌,电商主战场争霸双方会变成淘宝和拼多多。而这次虽然也是拼多多追赶上京东的市值,但双方都是从低点涨至高点,只不过一个涨得多一点,一个少一点:拼多多年初至今涨了62%,京东涨了44%,双双突破700亿美元市值;而电商老大阿里不仅没涨,反而跌了4%,在腾讯漂亮财报之后,也从国内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宝座上跌落。这就意味着国内电商局势在朝着一超多强不断发展,三国鼎立的局面可能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下图红圈的地方,就是去年我写推送时三大电商的股价:拼多多股价这么迅猛,主要是依赖业绩的高速增长:2019全年活跃买家5.852亿,全年GMV超过1万亿;正如去年推送里判断的一样,拼多多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增量”,而不是从淘宝京东里抢存量;并且淘宝和京东也受益于这些“增量”。那么,这些“增量”来自哪里?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先思考一个问题:拼多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它创造了什么价值,使得这么多原来不在网上购物的人,变成了电商用户?是因为便宜吗?相比京东淘宝,拼多多确实是最便宜的。三家电商的特点某种程度上可以从对外宣传的slogan看出一二。拼多多是:「拼着买,更便宜」强调便宜;淘宝是「淘,我喜欢」(现在好像变成了:上淘宝,淘到你说好)总之是强调商品丰富,能让用户找到想要的,这和大家印象里「万能的淘宝」也比较一致;京东是「多,快,好,省」,大家认知最深刻的应该是「快」,其次是「好」,信赖京东自营,正品有保障;「多」和「省」则是反向感知:京东自营比淘宝拼多多都贵,东西也没淘宝多,很多品类在京东没啥可逛的。但如果你把京东定位为一家超市或者百货商城,它的品类确实比超市多,价格也比线下门店的国行便宜。光是便宜的话,淘宝尤其是聚划算、1688表示不服。如果你是个淘宝老用户,最开始接触淘宝的时候也会有“哇,怎么这么便宜”的印象,即使是现在,在淘宝也能找到不少便宜货,价格不比拼多多高;那为什么这么多的电商新用户是来自拼多多,而不是淘宝呢?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淘宝无法做到像拼多多这样的触达。在当年淘宝里所有商品都比线下便宜很多的年代,智能手机正在普及,移动支付还没有,尤其是微信支付还没诞生,大批下沉用户是没法在网上绑卡下单的。而拼多多起来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有了微信支付和小程序这两大基础设施,在微信红包教育和普及之后,谁的微信账户里还没点余额?在微信里点开商品进入小程序,用户微信余额买几块钱的商品,操作难度和发一个几块钱的红包一样,把下沉用户网购的门槛降到了最低。淘宝做不到拼多多能做到的事情,是因为下沉用户在老对手腾讯微信的盘子里,自己进不去;那么京东为什么也没有做到呢?因为京东的模式刚好是拼多多的反面。京东讲究大品牌,正品可信赖;拼多多没牌子。京东讲究送货快,自建物流成本高,自营满99才免运费;拼多多随便拼几块钱都包邮。为了帮助用户提高客单价降低物流的边际成本,京东强化购物车,各种发大额优惠券,就是希望用户能在购物车里凑单,多采买就送一个地址,毛利能覆盖物流成本;而拼多多压根就没有购物车,也不会有跨店铺优惠券和鼓励凑单的满减券,鼓励用户单品下单。京东发迹于自营物流,也受制于此,几块钱一单连运费都覆盖不了,怎么赚钱?而且直到2019年京东才实现全年盈利,之前也没有条件做亏损,好不容易融到的钱都投在物流上了,只能先深耕一二线城市,无力下探,下沉也做不好,模式不对,也没钱做补贴。拿线下已有的业态做比喻,京东是百货商城,淘宝是步行街,拼多多是摆地摊。有人说拼多多如果没有巨额补贴用户不会来,没钱烧了就玩完了;其实不然,你见过摆地摊的需要补贴吗?用户天然就有买便宜商品的需求,这些品类的商品不讲究品牌的,只要质量过得去,价格越便宜越好。比如水果、日常小百货,街边2元店里的商品就是如此。拼多多的巨额补贴是因为它不想仅做个线上2元店,它也想像淘宝一样,做成一个全品类综合性的购物平台,但至于它未来会不会像淘宝一样长出一个天猫来增强自己赚钱的效率,这个不好说。(如果复制淘宝的套路,就不可避免会遇到和淘宝一样的问题,就是流量会不可避免汇聚到大品牌、转化率高的店铺;小店铺没便宜流量没活路,又会扭头寻找下一个拼多多)目前来看,三家电商各有自己强势的品类,带电商品去京东,服饰美妆逛淘宝,农产品小百货拼多多;对于有购物意向的用户来说,手机里同时有这三个app都是有可能的。而没有购物意向的用户,他的交易行为会出现在内容平台上,比如抖音和快手;最近直播带货和社交电商都很火,不过这些和传统电商并不是水火不容,在货找人越来越多的趋势下,人找货的场景也依然存在,下次再找个机会专门写这个点。:)
2020年5月17日
其他

你为什么愿意做一名母亲?

今天是母亲节,我并没有就这个问题问我妈妈,因为我知道,在她看来,这压根不是一个问题,而应该是陈述句,是一件理所应当又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有为什么,也不会有愿意不愿意的说法。可是,当母亲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我妈生我的时候,因为是二胎,并且当时家里条件稍微有所改善,所以还行;但她给我讲当年生姐姐的时候,真的吃了很多苦,营养不足,还有很多活要干,很多事都要自己抗。把孩子顺利生下来,只是母亲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或者说第二步:生产之前怀孕也非常辛苦;小宝宝从母亲体内诞生在这个世界,后面是长达二十年的漫漫养育之路,从咿呀学语到九年义务教育,陪伴中考、高考,外地求学几年,之后再结婚、生子,还得帮着带孙辈。从13年我大外甥出生开始,到现在7年了,中间又伴随着小外甥的出生,现在小外甥快三岁了,预计还要带三年;三年之后如果我又有了小孩,很可能还会来帮我,又是好些年,等到我妈完全闲下来想去哪玩就去哪玩时,已经六七十岁了,还能有体力到处玩吗?上周看《人生第一次》时,有一集是讲成都老年大学的,看了我就想等我自己老了之后也要去上,每天就是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练练书法、唱唱声乐啥的,可能等我老的时候还会有老年电竞班。其中一个阿姨在老年大学里很热爱跳舞,但因为要带孙女,不得不中断了几年,一直到现在,也得先去接送幼儿园之后有空才能去跳舞;虽然出于对孙女的爱,这个阿姨是自愿放弃自己热爱的舞蹈的,但这种老一辈的奉献,放到咱们这一辈,还能有多少呢?你,有考虑清楚,自己愿意做一名母亲吗?很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职业发展,生育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公司,都是一件负向的事情,对大部分人来说,可能生育前就是自己的职场巅峰了;生育也很伤害身体,生产过程中各种意外就不说了,怀孕时好几个月的浮肿、腰酸、皮肤变差,很多人也会有孕期\产后抑郁,剖腹产会留疤,即使是顺产也很可能留下妊娠纹,还有其他的后遗症,比如漏尿,我也是了解到这一点才知道为什么老一辈妇女总是会有各种情况去上厕所。生产之后得哺乳,咬乳头是很疼的,小孩子大半夜饿醒了哭闹要喂奶,不是一两天的熬夜,而是持续几个月的熬夜;体验过几次半夜不得不起床的场景,真的很不情愿也很容易有情绪,全职还好,如果第二天还要上班,整个人一天都不好了。等孩子长大一点,看着他调皮很心烦,操心的事情成指数级增长,更重要的是,以前想去哪玩去哪玩,有了孩子之后会各种不自由。等孩子上学了,又得开始担心成绩的事情,不仅孩子压力大,自己压力也大,得多挣钱买学区房吧,多挣钱上补习班吧,多挣钱去暑假游学吧……那是什么,让一位位母亲甘愿成为一名母亲呢?有人说养儿防老,自己老了以后,孩子可以照顾自己,颐养天年,给我养老送终;这些职能在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是否能被社会机器所替代呢,比如养老院?同样在《人生第一次》纪录片里,有一集就是讲上海的养老院的,都是有子女的老人,依然选择了去养老院。有人说是生命的延续,自己百年之后,能在这个世界下留下的,也就是自己的DNA了;但其实想一想,自己的DNA不也是自己父亲和母亲的么,DNA不是自己,身体只是基因的载体,繁衍的是基因;真要说给世界留下什么,经典思想和艺术品,可能更能代表自己在这个世界继续留存。有人说是迫于社会、家庭的压力,的确,对社会来说每个人都是生产资料和消费者,如果没有新的血液,那社会机器早晚都得停滞;那么对家族来说,为什么需要新人呢?父母为什么希望我们也能成为父母?我知道我妈的想法,她觉得能陪伴孙子孙女一块长大,是她晚年最大的幸福和快乐。所以,成为母亲最重要的原因是,你能陪伴一枚生命的成长?想到这里,似乎有一点释然,就像我自己玩养成类游戏一样,可能会为了某件装备、某个关卡反复折腾好几天,但看着手里的人物一步步变得强大,心里还是很有成就感的。看着自己养成的人物,似乎也是自己的一部分延伸;自己过去想做而未能做到的事情,在他手里成为现实,对自己来说,也算是半个实现吧。那也就是说,一个人对自我的探索达到一定瓶颈的时候,此时选择去诞生一个新的生命,花费很大的代价去伴随他一块成长,随着他的变化来增加自己在世界上的人生体验,这可能就是养育的意义?你呢,你的回答是什么呢?:)
2020年5月10日
其他

当你选择管培的时候,你在选择什么?

春招offer,来咨询我的小朋友们多了很多。很多问题都是共性的,干脆写一篇关于「管培」的推送;如果看完之后针对自己的特殊情况还有问题咨询,那再来找我私聊吧。「一
2020年5月3日
其他

选择一座城市的时候,你在选择什么

周五的时候,一个朋友跟我说他要准备买房了,一个人买。我担心这样会不会压力太大,无论是首付还是月供;他给我盘算了一下,从公司贷款首付款到买好两居室自己住一间出租一间,头头是道,打消了我的顾虑。我说这样会不会太累,他说这样在北京才有奔头。期间聊到我的打算,我还是不假思索把之前的想法抛出来:先在北京干几年,压力太大生活质量不够好就回成都。他却胸有成竹认为我不会回成都。我正纳闷呢,他说:你回去了想找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回到家,仔细想了想,还真是这个理。从十八岁到北京,我的本科、研究生、工作,都在这里,同学、朋友和同事也都在这里;如果选择离开北京,就是选择和过去的十年做告别,这样的决定想想还是蛮艰难的。周末在家,就正好想想,一个人怎么样才会对一座城市有归属感?在选择一座城市的时候,其实是在选择什么?于是做了一个脑图:选择城市无非是考虑工作和生活,有些人学了多年的专业、想要从事的行业,迫使他不得不缩小城市的选择范围;有些人虽然在大部分城市都能找到工作,但想要一份能够提供基础物质保障的(能够基本支持房产、教育和医疗三座大山),同时还能在工作上自我实现的(觉得有意义、有价值,也没有受到不公平待遇),可选择的城市也很少。除了工作之外,更多的是生活。首先便是能在一座城市立足,最基本就是拥有房产和户口,享受城市居民待遇;然后是接受这座城市的环境,觉得基础设施不错,气候和天气也还行,不反感,最重要的是风土人情自己也接纳,这样就从城市立足到了认同这座城市。接着是在这座城市能很方便地发展自己的爱好和情操,年轻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闲暇时间很宝贵,要能满足自己的兴趣需求,喜欢做的事在这座城市要能找到组织,喜欢看的展在这座城市能日新月盛,最关键是开始喜欢上这座城市的气质。慢慢地,在认同之外,开始对这座城市产生归属感。归属感一点一滴,来自那下班后有为你而亮的灯光和厨房里菜入油锅的烟火气,来自遇到问题有人给你出谋划策和一句兄弟没事有我在。如果在一个地方生活,有那么一个或几个人,把你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在他们面前,自己可以放下心理防备,可以懈怠、可以消沉,甚至可以怀疑和否定自己;在困难面前,他们会用实质行动来支持和帮助你,告诉你不是一个人,自己的背后还有他们。你就成为这座城市大网中的一个节,链接着你的是家人、朋友、同学、同事。在这座城市,有人惦记着你,这就是归属感。:)
2020年4月19日
其他

回公司上班第一周,我去了三天

「一」去公司上了三天班回北京蹲家里办公两星期,本周终于回到工位上班了。每个部门50%在公司办公,实行轮班制,比如我是这周一、二、三来公司上班,挨着我工位的同事则是周四、五来公司,下周再轮换。弹性打卡,鼓励大家错峰来上班,进大厦之前间隔一米排队测体温,登记之后方可进入。(吐槽一下这种手持式的测温仪,从南门进测体温,说我的体温是34.5℃,我在旁边站了一会儿,听了好几个同事没一个温度超过35℃的,人体正常体温都是36~37℃,这是常识啊;还不如不测,不仅能节省时间,还能减少人群聚集和交叉感染的风险)到了工位之后可以闻到一股明显的消毒水味,保洁阿姨一天会有一到两次背着小时候看着爸妈打农药的喷雾器地毯式消毒;南北卫生间旁边放有75%酒精免洗消毒液,经常用的后遗症是手背容易起皮,得注意涂护手霜。口罩是必须要戴的,平时见面开会也都不见面了,还是线上会议(那去不去公司有什么区别呢??)。外卖和快递都是不能进大厦的,只能统一订购,我还是日常带饭,会发现带饭的人多了不少,微波炉也多了一个。没泡茶了,保温杯接点温水,喝一口就盖上,少喝不仅可以少摘口罩,也能少上厕所。公司给每人发了两个口罩(韩国的口罩,此时韩国和日本的疫情好像发展的也很迅速……),用完了没口罩了再找领导报备,主要还是鼓励大家自己用各种途径搞口罩😷。弹性打卡,包含午饭时间只要打卡9个小时就可以离开公司了,比如我早上10点来公司打卡,晚上7点就可以回家吃晚饭,这样在公司只吃一顿,风险也相对小一些。所以疫情期间,总算是有点比平时上班好,那就是可以准点下班啦~
2020年2月23日
其他

京东沉浮,多多崛起

红色短袖是17年暑假JD
2019年11月17日
其他

如何发现时间中的炼金术

11月了,距离2020年还有五十多天,但心里好像还觉得,2010年就在昨天。弹指一挥十年间,正好今天来说说时间。上周六去看了《人物》关于“时间的力量”主题演讲。十一位演讲者,各自讲述自己和时间之间的故事,抛开人和人之间各种各样不同点之外,所有的演讲者核心的相同点可以归纳成一句话:现在的我和过去的我「变化」是巨大的,时间在这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面对种种黑暗的日子,积极面对,时间会给出让人满意的答案。运动员,演员,歌手,创业者,电商主播,无不如此。有点失望,也有点释然。一直以来,人们对于身边最熟悉的东西反而很难去深刻学习、理解和总结,对感情如此,对时间亦如此。提到时间,直接蹦出脑门的恐怕就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寸光阴一寸金。拜十二年语文学习所赐,这八个字恐怕是封印进舌头里,张口就来。除了说时间过得快,人们还时常感慨时间一长对于事物变化的影响程度,比如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比如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这次“时间的力量”演讲盛典也是在重点说明时间是让「改变」发生的主角,演员喻恩泰从观众的提问中提炼了四个关键词;「界限」、「选择」、「改变」、「死亡」;通过自己的阐述来表达时间和这些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生活中我们也很容易发现这样的客观现象:时间一长,原本相似的事物就会有明显的「界限」,这种界限的由来仅仅是一开始两件事物各自不同的「选择」,时间作用在事物的选择上,量变产生质变,达到一定的临界点,就产生了清晰的楚河汉界;等着时间再继续往前走,事物的界限又开始模糊,最终趋于一致,那就是「死亡」。从这个角度看,时间是决定一切变化的核心因素。可以假象,如果时间一旦静止不再流动,事物就不会发生任何变化,正是因为有了时间,我们才能感知到「变化」的产生。最合适的例子就是中学物理公式了,我们都知道路程=速度*时间,速度=加速度*时间,而加速度和外力有关;我们能看到的「变化」是小明从A点移动到了B点,但如果时间为0的话,再高的速度也不会有任何位移;即使是速度本身,无论外力有多大,加速度有多高,没有时间速度本身也不会有任何变化。这是大家对时间最常见的认知,时间能「放大变化」,只要持之以恒,铁杵磨成针,滴水能穿石,loser有朝一日也能成功。道理大家都懂,但却没有什么用。为什么没用呢?放一张大家都看烂了的鸡汤公式:
2019年11月3日
其他

最近对拖延的一点感悟

「一」上周末没有写推送,可以说是因为周六还在上班,周日忙于……(忙什么去了?我已然不记得了)所以今天的主题是拖延,主要源于三件事的体会:写推送是一个事,去健身房是一个事,工作上老板安排的作业又是一个事。分开来看,这三件事既有不同,也有相似。相似之处很简单,这些和躺着床上玩手机、吃东西不一样,属于长期有益但短期不想做的事情,这类事情就很容易拖延;以前也明白这个道理,但知道最近看了《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之后,才算真正理解:长期以来人类的进化方向只能朝着追逐短期利益,想得太远的原始人,比如正在跑步的小明深谋远虑,觉得现在跑的太快太伤膝盖,不利于50岁之后自己的身体,决定跑慢一点但固定隔天跑一次,结果他刚放慢速度就被身后的狮子扑到,享年20岁。因此现代人的基因里,大多都来自做事只看眼前的先祖们,毕竟他们更容易活下来,并产生足够多的后代;所以不要奇怪也不要过分焦虑,想要拖延、习惯拖延、不得不拖延,不是我们主观上不行,是基因的问题。但好歹吃了这么多年的熟肉,随着大脑皮层的发育和人类社会的进步,理智在和本能的斗争中力量一直在缓慢地前进着。我们很强的一点能力就是在于总结自己的经历,学习别人的经验,这一点让我们在有限的寿命中能获得远超其他物种的成长速度。作为一名现代社会理智的人,我开始总结自己关于拖延的经历,试图从中归纳出有效的方法和步骤,使得自己未来的时间收益于此次总结。并且正如我观察和学习别人的经验一样,我写出来也可以供其他人参考。先拿推送举例,老读者都知道,每天都发推送持续了很久,但因为夏令营的原因没有机会用电脑而不得不中断,后来改成了二三天一次推送,再慢慢地变成了一周一次,甚至会出现像上周一样中途断了可能半个月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从上面的行为来看,我们可以初步得到结论:某种行为的间隔时间越长,越容易放弃。「二」科学之所以是科学,重要在于科学的假设得经得起反复验证。下面我就拿我工作后去健身房的经历来进行验证。自从搬到北辰之后,楼下有家健身房,先是办了个周卡体验一下,然后是月卡(因为那个时候还在说北辰职场可能会搬回总部),再之后是半年卡,明年春天过期。在这三四个月的时间里,我一开始是一周去一次到两次,因为刚恢复嘛,一年多没健身了,搞一次要痛几天;但这种低频健身行为导致的现状是,一周往往只去一次,一个月还可能出现一周一次都没有的情况。决定不去的时候心里安慰可多了:今天需求有点多,业务方催得紧,中午来不及;今天没带换洗的衣服,算了下次吧;健身穿的衣服几天没洗了,拿回去洗了之后再去吧;周一练胸练得太狠,周三还在酸痛干脆顺势后延。尤其是上个月闪到腰之后,不去健身房的阻力就约等于无穷大了。而国庆假回来之后,第一周我强迫一三五都去,这一周是周一到周五天天去,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适。以前的健身策略是和在学校是一样的,讲究去一次一个部位就练到位;但没有想到的是工作和读书哪能比呢,根本恢复不过来,因而很容易对下次训练产生心理抗拒。所以我就更换策略,变成每天都去,但不要求自己一定要把动作都做完,甚至可以只热身完就回去。这样几乎没有心理负担,而且身体上也很容易接受。慢慢地,心理和身体就形成习惯了,每天一到12点,只要手里没活下意识地就拿起健身包准备下楼。可能有人会想,你这么天天去热身,有意思吗?嘿嘿,有意思的点还是有的,当你形成习惯每天都去的时候,你热完身真的就想走了吗,不得顺手来几组动作?等做了几组之后,肌肉状态上来了,这不得再练练?如此这般,效果也就上来了。所以我从推送和健身里总结了解决拖延的法子:把行为固化成习惯习惯可以大大减少行动的阻力,不会因为其他可有可无的事情,耽搁目标行为的进行。这一点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但重要的是如何才能把行为固化成习惯呢?一个是靠高频,最好是每天都做,就很容易成固定记忆了;另一个是降低门槛,减少身体和心理负担,比如学英语每天就要求自己记5个单词,在家做俯卧撑每天做一个等等。正是因为看起来毫不费力,所以才容易坚持,而真正自己在做的时候,这简单的目标完成了,自己会自然而然朝着正常的目标继续执行。「三」另外还有个对应拖延的技巧是从大学时代赶论文,以及工作中完成老板布置的项目作业中总结的。类似这样的任务之所以容易拖延,是因为他们有核心的共同点:大。大的意思是一次性绝对完不成,一定是个长期的活,需要多次累计才能完成的。对于这样的任务,我们就特别喜欢拖延,因为觉得早一天晚一天没什么区别。正是因为这样的潜意识,让赶DDL成为年轻人经常面对的心中梦魇。所以应对这种大型任务,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两个字:拆解。清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每天上班的时候,给自己写下待办事项list,其中老板交代的ppt就是放在第一行的重要事项;可当一天结束准备下班的时候,发现list里其他杂事都划掉了,可这个ppt还在那里,非常惹眼。稍不注意,一个星期很快过去了,老板组会上提一提,心里压力更大了,但ppt依旧躺在清单里,虽然每天都写,可每天都还在,不动如山。而减轻焦虑、真正有效的方式是提前把这种大活细细拆解,拆解到没有心理门槛一看就能完成的颗粒度。清单是有用的,不过应该出现在上面的文字不是“XXX汇报ppt”、“毕业论文”,而是“去XXX网站搜索XXX篇XXX主题的文章,下载近X年X篇,预计30分钟”、“收集XXX现状这一部分的支撑数据,查看用户之声近三个月的用户反馈,并根据内容分类,预计20分钟”……看到区别了吗?写清单上的,应该是看一眼大脑就能自动执行知道怎么去做的,是行动词开头,而不是大而空的概念。当慢慢地自己发现过去经常拖延的事情,正如自己预想和计划般一点一点在执行,心里的焦虑和担忧会直线下降,这是符合预期给自己带来的安全感,一切都在自己掌控之中的安全感。你也可以做到。:)
2019年10月19日
其他

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

明天又要上班了,上班前给大家推荐一本我刚看完的书《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纸质的。虽然我买了kindle,但到头来还是发现纸质书看着能更投入,更容易让人进入学习的状态;而且国内纸质书也不贵,买一本几十块钱,可能几个月才能看完。(相信我,平均几个月看完一本值得思考且有收获的书籍,并不算太长,真的不是我懒哦)这样折算下来,一天也就几毛钱,看书真是一件成本很低乐趣却极多的爱好。不管物价怎么涨,书还是在那安安静静地等你;以前一本书要买几斤肉,现在是一斤肉要买好几本书了;肉吃不起,精神粮食也能喂饱自己。回过头来说这本书哈,我看了看,我是在618活动期间买的,到现在差不多三个月;一块买的四本书,目前就看了一本,再一次感叹,读书真是省钱呀。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不是给了我什么牛逼的方法论,而是让我了解的一些客观事实,并且告诉我这些事情存在的原因。就这么简单,告诉你一种现象,并解释它。恐惧是因为未知,当你知道困惑你的事情是什么时,知道它如何发生之后,你就对它不再恐惧;这就是知识的价值。作者是美国一位催眠治疗专家,他发现了一个现象:现代生活虽然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舒适程度,但急躁、不适、焦虑和抑郁却似乎达到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程度。人们对于不适因素的忍耐能力非但没有提升,反而一降再降:失眠患者越来越多,而且往往越来越容易失眠;世界范围内肥胖人群快速扩散,人们越来越不能忍受饥饿;……可以回想一下自己过去一周的生活:是不是一觉得饥饿或者不开心就立马去找东西吃?坐地铁时有人插队或者玩手机加载时间稍长,是不是很容易生气?是不是觉得没办法控制自己不去解锁手机刷朋友圈、知乎、微博?……人们越来越没有耐心了,不仅仅是对自己,也是对这个世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某个因素只是给我们带来轻微不适,我们依然会迫不及待采取行动去缓解?而这导致的后果就是,当下次同样出现轻微不适时,哪怕还没有达到上次严重的程度,我们又会着急去解决;如此这般,我们对不适的忍耐程度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通道。(突然想到,美联储降息不也一样么,还没加到上次的利率,又迫不及待降息宽松;越往后走,操作空间越小,利率只能越来越低。)要问为什么,先说是不是;这个现象作者管它叫舒适悖论:尽管目前的物质生活相比过去几十年舒适很多,但我们面对不适因素却越来越敏感;以至于过去不当回事的轻微挫折和一般不安如今都能给我们带来恐惧和担忧,损害身心健康。它和人类生存本能息息相关,作者以一名减肥病人作为例子,小K有很好的营养学基础,知道情绪化饮食、休闲食品和随意饮食带来的不良影响,执行过严格的锻炼计划,尝试过各种药物,但都没有让自己变得更瘦、更健康。具体了解背后原因时,作者问小K:如果你想吃但尽量控制自己不去吃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是会觉得更饿吗?小K愣住了,想了想,自己尽量不吃东西的时候,并没有觉得更饿,而是觉得不安、不舒服,像是心神不宁、坐立不安、焦虑急躁这样;吃东西不是为了缓解饥饿,而是缓解这些不安,让自己舒服一点。这就是人类生存本能也就是大脑最古老那块区域——边缘系统在发挥作用。大脑感知到食物不足会解读成危险信号,就会处于本能采取行动:就像动物世界里的豺狼一样,吃东西的时候永远都是大口大口着急吃光,生怕被抢走没得吃;当大脑也觉得找不到吃的是最后一顿时,也会驱使自己吃得又快又急。那么问题来了,人类的理性的高级动物,为什么不能用理性和逻辑来控制自己呢?控制自己不去焦虑,控制自己不去找吃的,控制自己不去紧张头疼?因为我们的理性和逻辑处于大脑的皮质区域,而前面提到的边缘系统在大脑的中央内核区域;前者倾向进行思考、计算和逻辑推理,而后者往往简单直接:感受恐惧、痛苦、安全、快乐、受伤和愤怒。两块区域,不同的语言和行为逻辑,没法互相说服对方,就像中国人对美国人用汉语说话一样,对方压根听不懂;好比女生对男生说这件衣服适合我吗?男生以为是在问决策,总分总优点缺点各三条最后结论不要买,而女生只是想让爱人夸夸自己穿着好看;语言不同,又谈何沟通?在书中作者用丰富的案例来描述了因为不适忍耐阈值越来越低给自己生活带来的种种不便和痛苦,仔细分析了舒适别论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并给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对我来说解决方案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意识到这种现象的客观存在,而不会陷入恶性循环爬不出来,知其所以然足矣)例如尝试摆脱对现代技术的依赖,制定计划通过物理隔离来限制自己使用手机和电脑的时间;训练自己消除对多重感官刺激的依赖,每次只刺激一两个感官通道,比如吃饭的时候不要看电视、不要用手机看剧、不要和别人说话,就专注吃饭;上床也是,上床就睡觉,其他事情不要在床上做,不要玩手机等等。限于篇幅,更多的细节我就不一一介绍了,书籍推荐只是个引子,只是为了大概了解一本书是不是适合自己,是不是值得自己花时间去看。无论是别人的介绍、读后感还是类似XX读书会这种带你读书的方式,都不如自己买一本,拆开来一页一页读,花得时间长一点,自己能消化的内容也会多很多,这种最笨最原始的读书方式相比听书这类所谓“高效率读书方法”,我觉得反而能真正缓解知识焦虑,有所沉淀。:)
2019年9月15日
其他

二月已过·如何才能拿到心仪的offer?

有朋友知道后感叹,以后就看不了这些八卦了;我想了想回复说,我写公众号就是给自己写的,想写什么我就写什么,大不了第二天再删了呗。
2019年3月3日
其他

【经验分享】京东·群面·过来人&面试官(伪)

今天作为志愿者参与了京东管培生秋招第二批次的群面,上一次志愿者是今年的春招,两次感触还是截然不同的。上次是还没入职,只是打酱油;拿着offer,看着一批又一批里面可能会有我同事的候选者在认真又略带紧张地准备面试,自己是觉得很愉悦的,还带有一点自得。这次是正式入职后了,有机会在面试官旁边以上帝视角进行观摩,看着里面可能会有我下一届的师弟师妹时,心里面想的,则是替他们感慨,怎么竞争那么激烈,留到最后那么难。感慨完毕,剩下的是纯干货:1、可以根据自己的安排,提前或者延后过来;分配的时间只是参考,实际上群面都是人数凑得差不多就开一桌,先来就先群面;2、上午人相对较多,人挤的时候一次群面的人数就会多一点,这个时候群面一组12个;下午人少面试官闲的话,群面一组也就8个;极端情况下最后一波来的,有几个就凑几个;3、和你一块交简历、岗位方向又相近的人很可能和你一块群面;所以你可以根据你提交简历的时间来大致选择你的队友或者对手,你是要神一样的对手还是猪一样的队友呢?5、着装外貌是面试官对你的第一印象,精气神很重要,不一定非得要着正装(如果不是金融类岗位),千篇一律的黑色廉价正装,不容易穿出自己的气质(尤其是女生),整体来说穿着得体看着舒服就行;6、注意细节,简历是自己的门面担当,不要出现类似简历上没有自己名字这种低级失误;如果没有要求英文,没有必要交英文简历,也没有必要提交一堆证书复印件,没有人看的;7、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从工作人员看到你的第一眼到你最后面试结束离开他们的视线,你的每一个动作都可能作为评价你的依据;可能因为面试前和工作人员接触时表现出来的不专业就让自己失去了晋级下一轮的资格;8、金融永远都很热门,其中清北和央财不少,很有意思的是:清北中有相当比例是非金融专业的,比如机械啊生物啊航天啊化学啊等等;另外一点是他们和金融相关的实习经历都是在研究生上了清北之后才开始的;金融圈子,学校真的很重要;9、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无论是碰到校友面试官、熟悉的材料、特别弱的队友,还是堵车迟到直接扣分、分到拖后腿的队友、多个面试冲突必须二选一。10、虽然很残酷,面试晋级的人永远都是少数,不管是因为学校、经历、表现还是其他,自己被刷掉的概率远远大于最终拿到offer的概率;失败了没关系,自己努力可以再跟自己争取新的机会,比如霸面、比如换城市面试;总之,努力去尝试了才可能有新的希望。注:京东的TET校招真的是一年比一年优秀了,各种小细节都注意到位,指引、茶歇、答疑等等,等待时间不会太长,配套的志愿者又特别nice(比如我)对了,最后还补充一点,随着面经的泛滥,面试官们的反套路也越来越强了;除了普通的面试之外,HR们也在不断尝试新的形式,充满的随机性,在旁边观摩就更有意思了。哪怕是群面,面试官也不会仅仅因为你是不是主导者、Time
2018年10月21日
其他

大学生,理财?

7月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即将在这个月开启,之后的重心也会从校园经历转变为职业成长。工作嘛,最大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挣钱。所以自己会好好学习如何挣钱,也会多多和大家分享交流。正好后台有小朋友给我发消息:作为即将脱离大学(广义的,加上研究生都七年了)的我,正好回顾一下自己在大学期间的金钱观,以及如何理财(广义)的。「自己的金钱观」说烂了的一句话: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尤其是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程度越来越深,大部分人的理想都高度统一了:想成为有钱人,钱越多越好。这没啥问题,大胆说出自己的欲望,并且通过合法的途径和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本身就是一则励志寻梦的故事。对我来说,金钱是提升自己当前及未来「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在金钱增加的效用没有降低到被其他方面替代的情况下,我会一直追逐赚钱。当下大学生们容易存在的一个误区是被消费主义绑架,然后就走上了「不适当」追求金钱的路,比如消费贷,或者不务正业甚至走一些邪门歪道,去骗人、去偷窃甚至抢劫。记住一句话,生活中永远要分清主次,也要时时恪守自己的底线和原则。「认识自己」大学生们都有啥特点呢?有闲没钱,收入主要来自家里给的生活费,一般不管怎么折腾,手里的闲钱都是不多的。除此之外,由于大学生们消费欲望比较强,指不定啥时候就突然需要用钱,所以对仅存不多的闲钱来说,也需要流动性比较高的处理方式。学生嘛,本职工作就是好好学习;学习理财也是学习,这个时间段的自己,时间多,爱折腾,好奇心强,确实是特别适合学习。所以总结一下,本金少,对流动性需求高,适合小范围尝试和学习。「如何理财」理财之前,要先想好自己理财的目的是什么。是想让自己的本金以一个自己满意的速度增值?是想学习理财的方法和技巧,踩一踩可能遇到的坑?是想纠正自己之前不太好的消费习惯和金钱观?……这里以「增加自己毕业时拥有的资产」作为目标举例。在国内常见的理财方式有这么几种,银行活/定期/理财,XX宝货币基金,P2P,基金和股票,购买金融产品(各种虚拟币、古物文玩、房子、车位)等,其他的就距离大学生比较遥远了。具体来分析这些理财方法,虽然说都是风险和收益正相关,但不一定是成正比。同时,也需要考虑到自己对损失的忍受程度:有些人是保守型,对本金的损失极为厌恶;有些人则喜欢高收益高风险,具有赌徒特质。对于大部分普通大学生来讲,我的建议是:1、开源2、节流3、一半资金存货币基金4、剩下一半按照自己的喜欢,分别投资学习P2P、基金、股票和虚拟币。首先放第一位的是开源,原因是大学生的本金太少了,别说一年收益率15%,就算30%的收益率,你本金一万块能收益多少?在本金少的阶段,劳动获得的报酬将远大于本金理财的收益。想改善生活,想攒钱买心仪的宝贝,去挣奖学金、去兼职、去实习才是王道。第二重要的就是节流了,大学生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在不能大幅增加收入的情况下,节流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当然节流不是要大家一门心思想着如何降低生活质量,如何抠门;而是在不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前提下,去努力减少不必要的开销。举个例子,把喝饮料的习惯改掉,就喝白开水,从此告别可乐、雪碧、乳酸菌饮料、奶茶、调位咖啡等等,就算平均一天节省5块,一年也超过1500块了;更重要的是,还能剩下一笔去健身房减肥的钱。将一半的闲置资金放在货币基金,为什么是50%呢?我随便瞎写的,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啊,50%只是个参考,核心依据是根据自己的消费需求,预留三个月左右日常消费的钱在货币基金里,作为应急和调度,比例够大才能方便之后基金和股票调仓。剩下的P2P、基金、股票和虚拟币,其实是用来交学费的。特意花这些钱来踩坑,来提高自己的财商,所以一开始就要有赔光这些钱的心理准备。这是人生中难得学习成本和机会成本都比较低的黄金时刻,亏了也都是为了积累经验,为工作时期打好基础。比如你现在本金一万块,什么理财都不懂结果赔了50%,也才5000块;要是等着工作五年有五十万积蓄的时候all
2018年7月4日
其他

我从这里离开,而你刚好来

正是拍毕业照的时节,也是填报志愿的当头。就像丰收的庄稼从地里收获,新生的种子就在原来的坑中埋下。庄稼一茬又一茬,园子还是那个园子。「种子•志愿填报」具体的志愿填报技巧,我是一点都没有;自己当初填报志愿的时候就填了一个,因为知道肯定会上,所以就用不着再去反复思考和斟酌。但大部分人还是需要好好考虑,如何在有限的分数下,尽量上一个“好”学校。虽然我没有具体的技巧可以分享,但我可以从这七年在清北的所见所闻,分享一点志愿填报的方向。志愿填报,是关于未来十年到三十年的事情,读书四年到十年不等,工作至少二十年;所以,填志愿,一定要看准未来,看到大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周期,看到世界运行的趋势。中国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和高考恢复同步进行的,所以在国内发展的话,改革开放到哪一阶段了,就得卡好时间奔着吃肉的专业去,再不济也点啃点骨头;如果完全和国家发展的趋势相背离,恐怕连汤都喝不上。比如说,改革开放头二十年,是国外产业转移到中国的二十年,这个时间段外语专业、对外经贸等专业,根本不愁工作;干了一段时间,积累点资源,自己单干创业成功比比皆是。再过二十年,国家有点钱了,开始大搞基建,这个时候市场上的热钱也多了,靠近资源源头的地方,就能大口大口吃肉。基建的时代,是土木、建筑的时代,也是金融相关专业躺着赚钱的时代(资金流动性越好,市场上钱越多,银行们活得越滋润)。又到新的二十年了,出口拉不动了,内需才是GDP增长的大头,贸易战都敢接了,再搞外贸难有赚头;M2月月破新低,基建投资也是增速放缓,改修的高铁啊、地铁啊、大桥啊都修得差不多了,地产股票都跌到新低了,再去工地搬砖,就只能挣点血汗钱了。未来二十年,势必是中国和美国重新争夺世界第一的二十年,所以,能增加国家竞争力尤其是高端、核心竞争力的方向,才是应该去填报的方向。无论是知识、人才、资金,流动的方向从来都是从一线到二线,再到三四线;每流动一次,剩下的部分就指数倍减少一次。所以,如果是想从事新兴、高端、国家大力发展产业的相关专业,认准一线城市。具体来说就是人工智能、互联网相关、计算机、5G等通信、自动化等相关专业。这是适合普通人的。哪些人不是普通人呢?比如特别聪明的,清北复交数学金融等专业方向,这类能加杠杆放大自身能力的专业,就比较适合。比如家里有资源的,无论是体制资源、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矿产或者实体产业的,如果选择相关的专业(如果是传统制造业的话,就不太适合一线城市了,因为产业都转移到中部二线城市了),能利用好父辈在相关领域的资源,无疑能事半功倍。比如有自己想法的,家里也不等着自己养家糊口的,想清楚了自己想要的未来,就是要干啥,那就按自己的想法来吧;喜欢哪个城市就去,喜欢什么专业就去(比如大部分文科),百姓们有钱的时代,消费升级的时代,就是文科等专业的黄金时代。还有小地方出来,想毕业后回小地方的,这样的往往适合高学历+名牌学校+冷门专业;尤其是体制内,往往是认学历、认985/211,但不在乎你是不是热门专业,只要是特定众多专业之一就行;如果分数不高不低,就不妨去冷门城市的985/211,性价比高。另外还有些物质上或许差一点,但能获得社会尊重和认同的专业,比如医生、律师和教师,也非常适合;这类专业其实只是就业前期比较乏力,中后期经验越丰富越吃香,很少存在中年危机。感觉该写的都写到了,如果有遗漏的就留言告诉我吧。「收获•离校仪式」又要毕业了,不过这次毕业和本科毕业还是不太一样,毕竟这次毕业了就工作了,大家也都难再聚了。所以这些天就是和不同的朋友们吃吃喝喝,马上又去宵夜看球,没啥好写的,就晒点毕业照吧。(终于可以看到老周、二爷、阿泰的真身了)摄影/修图by大璐:)
2018年6月26日
其他

嗨,打算买房吗?

五一那天和阿泰去二爷「家」吃火锅去了。「家」是二爷他们租的九十平米大豪宅,虽然二爷还没毕业,但他妹子已经入职了,所以他们俩再加上妹子的闺蜜,三个人就在外面租了房。租金一个月7000,已经是他们找到的性价比最高的房源了,虽然房子不是很新,距离最近的地铁还有一两公里,但小区环境还算不错,也比较安静;同样都是7000块,其他合适的房源却没这么大,也就七十平左右,综合考量,他们还是选择了这套性价比最高的房子。查了查房价,这套房要卖700多万,租售比低于千分之一;如果不考虑通胀,要租一百年才能回本,于此同时我国自住房产权年限也就70年。这对于我们租房的人来说,似乎是一件大好事,可以用这么「便宜」的价格,(根据北京市统计局2017年发布的数据,2016年度北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92477元,月平均工资为7706元;也就是说一个月工资刚好够租这样的房子。注:平均工资是偏态分布,意味着多数人的工资是低于平均工资的)就能租到这么贵的房子,是我们赚到了;那么是房东亏了吗?房东肯定不傻,他当然巴不得多租点钱;但房租不是他们决定的,而是市场决定的。他要是按照房价的五百分之一去租,没人愿意租;所以相比新房被政府垄断卖地,租房市场相对是个完全竞争市场,这个房租已经是租房者能够承受的上限了。不过不管房租多少,对房东来说仅仅是聊胜于无,房子的保值升值能力,才是他们看重的。俗话说,三人成虎。一句话不管真话假话,被一万个人重复了一万次,而且过去若干年在不断验证这句话的有效性,就会成为「真理」,而且很难会让人意识到「真理」也会崩塌。现在房价永远涨,至少一线城市房价永远涨就成了「真理」。不用去分析理由,就像各种机器学习算法一样,学习的过程是黑盒子,是不可解释的;但事实的准确率就是很高,你需要的仅仅是调参而已。同样的道理,广大民众不需要知道房价是如何去保证永远涨的,但只要确认这个事实就可以,自己要做的也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地点贷款买房而已。闲来无事,我就查了查北京历年的房价,用数据来说话。一切从四万亿放水开始,2009年5月,北京平均房价每平米12547元,到了2010年5月,刚好一年时间,就涨到了25012元,涨幅近100%!由于涨得太猛了,国家出手调控,接下来是为期两年的横盘期,2012年5月北京的平均房价为25588。稳了两年,又可以涨了,一年时间到了2013年5月,涨到了37840元,涨幅近50%。又到了熟悉了调控环节,两年半到了2016年1月,房价为39620元,折算下来年均涨幅不过2%。之后又是熟悉是七万亿放水,上涨停滞在2017年3月17日北京楼市调控,北京三月的平均房价是61613元,涨幅为55%。从2009年3月到2017年3月,即使中间经历了多轮调控,不乏阴跌和横盘;但8年时间北京平均房价总涨幅为414%,年化收益率接近20%;也就是说,只要你在北京买了房,你也可以成为全球股神巴菲特!这还是平均房价,摊开了来看,8年时间,西城区的平均房价从22697元涨到了131687元,涨幅为480%;这还是比较低的涨幅,因为东西城一直都是热门房源,底子好,涨幅不到5倍。而海淀朝阳则从一万多涨到了八九万,朝阳区的涨幅为526%。越是偏远的,涨幅反而越大;通州的涨幅是579%,而平谷区居然高达849%!年化超过了30%,高利贷都没这么高的利率。与此同时,如果你把钱投入了股市,就看上证指数的话,2009年3月大概2200点,2017年3月大概3200点,8年涨幅不到50%,年化也就5%,相当于买了8年的银行理财,通胀都跑不过。从数据看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大家都拼了命地贷款加杠杆也要买房了;你要是有机会买一款年化超过20%,任何时刻上车回撤都不超过10%的基金,你难道不会加杠杠
2018年5月3日
其他

玩了三个月小游戏,我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前段时间玩个小游戏,长这样的:什么意思呢,就是每天可签到一次,每次签到可以得到少则三四百、多则六七百的体验金,累计签到一定天数有额外奖励。体验金有什么用呢,可以用来兑换一些奖品。除了签到之外,还有什么途径可以获得体验金呢?有奖竞猜。可以猜第二天上证指数的涨跌情况,最低押1000体验金,赢得话得到奖池金额*你在赢家中金额的投入比例;比如你压第二天上证指数涨,押了1000体验金;整个奖池有50W压涨,50W压跌;第二天上证指数确实涨了,那么你可以得到100W*0.002=2000体验金。每个月的4号奖励金清空。是不是很简单的一个小游戏,觉得没什么玄机?我第一个月就哼哧哼哧每天记得签到,平均每天签到算五百体验金吧,再加上累计签到的奖励,一个月下来攒了5W,兑换了不超过5W的奖品。第二个月我觉得上个月自己太累了,天天签到就攒了5W,能换的奖品太次了,还不如不玩;于是自己开始去有奖竞猜,就随便猜,攒够1千就去猜,一直猜到月底。这一个月下来,最后账上的体验金是820块。第三个月我先反思了自己上一个月,为什么自己付出的精力比上个月多了(除了签到之外还要去竞猜),最后的收益反而少了很多。我自己的结论是,纯靠随机没有实力就是看天吃饭,收益是波动的,平均值可能就在签到收益值附近。于是我开始研究规律,并设立了一个策略:通过长时间的观察、统计和分析,我发现有奖竞猜的玩家们都普遍对上涨指数乐观,也就是说只要我固定份额无脑长期压跌,最终收益肯定为正。于是我就这么操作了,其中有一个地方需要注意的是控制份额,为了避免极端坏运的情况,我应该在多次押输之后还有继续押注等待转运的体验金余量;我算了一下,一个月签到收益5W左右,一个月有效竞猜日子有20~22个,所以我每次押注2000体验金就能确保即使我每次都赔钱也有资本继续押注。于是在第一个五天之后,我攒了2000元体验金开始执行自己的策略,到了月底的时候总收益约为十万体验金,这下可以兑换比之前好不少的奖品了。就在我要兑换奖品之前,脑子里突然灵光一闪,我为什么不把这笔体验金全部押注出去,如果中了得到的收益就是下个月的了,那样我的起点就高了很多,就不用再两千、三千地攒了,白白浪费押注机会。于是我三万一笔押注未来三天的有奖竞猜。三天之后,我的账上余额是十五万,比过去几个月加起来还多。到了这里我突然明白了,这特么就是人生啊!每个人都是一个月的生命,你可以选择工作(签到),工作一年(签到一次)就有对应的收入,工作年限高了(累计签到时间长了)工资就涨了(额外的体验金奖励);到了月底,就是生命结束的时候,体验金你也带不走一分一毫。但你可以选择继承。通过多次竞猜分摊风险的方式,可以把自己的资产百分百继承给下一代(第二个月),实现财富多代积累;如果每一代人都像自己一样勤奋,老老实实认真工作,积蓄大于消耗,不去做投机取巧的事情,外界环境也非常稳定;若干代之后,你的重孙继承了一切终于成为了第一代富豪。但还有更多偏爱风险的人,选择了去创业(有奖竞猜);首先创业是一件有门槛的事情,你至少需要一点启动资金吧(比如有奖竞猜门槛是1000体验金),其次创业是一件很有风险的事情,成了收益不少,输了就全赔进去。很多没什么家底的年轻人拼着一腔热血和欲望扎进了创业的大潮,到最后就只剩下个裤衩,还不如稳扎稳打的同辈们(比如我的第二个月);这其中也有部分佼佼者,他们很聪明也很有实力,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比如我第三个月发现的长效策略),终于在自己勤奋和风险打拼下,攒下了一番基业。然而,真正轻松的,普遍上更容易取得成就的,却是那些站在父辈肩上的二代们。他们有家底(上个月积累的体验金通过继承的方式让他们拥有远比同龄人高的起点),所以可以放心地去做有风险的事情,因为他们知道,虽然风险很高,但收益更大!只要自己能熬过足够多的失败,有资本进行下一次尝试,最终也能得到更大的财富,远比坚持辛勤工作多多了(有奖竞猜的收益和押注的本金成正比,理论上可以比签到收益高出无数倍)。就如巴菲特所说:我的成功只不过是因为我是颗幸运的精子。对于不幸运的大部分人来说,可能最好的策略还是在前期通过人力投资积累一定的财富,后期再通过对资本的正确投资,不断去滚雪球。毕竟现在是个资本收益远大于劳动收益的时代。愿你我都能成为二代Ta爹(妈)。:)
2018年4月12日
其他

关于实习的一二三

这段时间无论是知乎还是公众号后台,找我问实习、问京锐计划的小朋友明显多了起来。也是,看看时间,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刚把京锐实习的简历投出去,对未来还是有一些迷茫和无知。转眼间一年过去了,正好借此机会,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把自己关于实习的一些想法分享出来,既是一份总结,也是希望能对小朋友们有点帮助。1、实习的作用实习之前,很重要的一个问题要想清楚,那就是:自己为什么要去实习?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意义是驱动人行动的重要原因。你为什么要实习、为什么要选择这份实习、是随大流还是自己内心渴望且认定了就要这份?简单来说,实习的功利性意义在于,它是你毕业顺利公司的垫脚石。一方面,丰富的相关经历,面试官能从中看出来很多东西,其中就包括你在某段实习中,有没有表现出来他们需要的特点;另一方面,很多优秀的岗位,只接受实习转正(或者实习转正的概率大于秋/春招),如果这些优秀的岗位恰好是你的心仪目标,那么实习对你来说就意义非凡。除去这些普适性的、功利的作用之外,实习对自己更大的意义在于,它能帮助自己想清楚一些事情。大学生也好,找工作的毕业生也罢,在面对重要的人生关头时,迷茫和不知所措是常态,往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某份工作是不是自己想要的。那么这个时候,一份相关的实习就能告诉你答案。多几份不同类型的实习,就能帮自己想清楚什么最吸引自己的内心。除开这些,实习还能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尤其是和普通岗位实习不一样的实习;比如一些夏令营计划,结识一些不同圈子的朋友并且带来思想的碰撞,这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其实非常有意义。如果在年纪轻轻的时候思想就形成固势,难以接受已于自己的观点,那么随着自己年龄日益变大,将会越来越看不懂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理解别人的能力也会稍逊一筹。2、对待实习的态度一份实习自己对其抱有不同的目标,那么对待这份实习的态度就不一样。有些人实力很强,简历也很优秀,还个是面霸;那么一份实习可能对Ta来说只是日常生活的调味品,平常面对无需刻意准备就OK;但我想大部分人面对自己心仪的实习机会还是紧张、兴奋和害怕失去的。每一次的实习准备,和十多年学生时代的考试一样,考前什么样的状态,是能影响现场的发挥的。同样,面对重要考验之前,我觉得「一点小紧张+一点小兴奋」这种状态能让自己发挥最好。紧张和兴奋能刺激自己高效率,短时间内提高身体机能,精力充沛;“小”呢意味着心里压力不大,不会老是焦虑患得患失反而影响发挥。所以,战略上的藐视+战术上的重视,就是对待一份实习的最好态度。3、实习的准备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这份实习,也做好了相关的心理准备;那么剩下的就是去得到它了。实习如何准备,我觉得主要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长期准备,很早就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实习,提前就按照实习要求去做相关准备;比如技术类,是推荐算法相关的实习,那么自己在学校里有帮老师做相关的项目、有参加合适的比赛并取得不错的名次、有在相关会议上发表有质量的论文等等,这些都是为实习做的长远且扎实的准备,是富有竞争力的,也是需要时间的。另一种是临阵磨枪,自己的硬实力就在那摆着了,短时间也不会有太多了改变和提升;那么这个时候重点就变成了如何把8分的自己展现出7分或者8分,甚至是让面试官看出来有9分(10分就不推荐了,面试前后差别太大对自己也不好)。核心问题在于解决「信息不对称」,什么意思?你是一个学生,你想要面试官(很可能是多轮)认可你,那么最重要的不是你想的是什么,而是面试官想的什么,他们想要候选人拥有什么特点。解决这个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负责实习的面试官告诉你,显然这是很难的;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找过来人啦,很多像我一样的热心人,经常会分享自己的面经,这是很重要的途径;面经是表面的东西,其核心还是要去思考,面试官究竟想要的是什么,看重候选人什么品质;这些问题不仅需要自己去了解公司、了解岗位,自己认真思考;还需要自己去问一些过来人或者已经在职场中的前辈们,职业人和学生的思维方式是有很大不同的,说不定简单的几句聊聊就能帮自己提升不少面试表现。无论如何,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自己尽力就好,谁不喜欢努力的自己呢?:)附之前关于面试的一些分享:【干货】2017京锐夏令营深度测评·面试篇如何同面试官谈笑风生?
2018年3月15日
其他

狗年,我选择去狗厂

明天就是除夕了,从本命年鸡年跨到狗年,从二十四岁的学生狗变成二十五岁的工作狗。正好,2018年是狗年,而我的毕业去向是选择去狗厂——京东。不知从何时起,各大互联网公司和动物们有了不解之缘,比如百度是熊,腾讯是企鹅,搜狐是狐狸,京东是狗,知乎是北极狐、迅雷是蜂鸟……所以很自然就把腾讯公司叫鹅厂、百度叫熊厂(或狼厂)、搜狐叫狐厂、京东叫狗厂等等;另外大家管网易叫猪厂,这倒不是网易形象和猪有什么关系,主要是网易老板丁磊养猪太出名了,说不定到了2019猪年大家就更想去网易吃猪肉了(大雾)。翻翻历史推送,可以发现这半年来聊的内容都集中在毕业后的工作选择这块,可以说自己作为毕业大军中的普通一员,从某个角度记录了洪流大潮上翻起的一朵浪花。首先是暑期实习,其对于互联网行业的求职来说很重要:一方面不少牛逼的岗位大多只通过暑期实习转正,错过了暑期实习就没啥机会校招进去了;另一方面暑期实习的经历对于丰富简历、顺利秋招的帮助也很大;再加上暑期实习的机会只有一次,所以不仅要认真准备,也要慎重选择。我暑期实习选择的是京东JD
2018年2月14日
其他

为什么父母眼里只有公务员?

刚和妈视频聊天完,心情都变得不好了。矛盾只有一个:她还是觉得我不当公务员可惜了。她说:你舅舅说去私企的话,国家一个政策就垮了;公务员背后是国家,大树底下好乘凉。——行业的衰老和兴盛是自然规律,人是活的,不是死的。你爸说清华北大毕业了不当官,真是浪费。——那让爸自己去考公务员吧,或者你们再生一个弟弟让他去考吧。你那从来没有读过书的外婆都觉得当公务员好。——还好外婆没说当皇帝好。你舅舅问我为什么你不入党?——觉悟不够,为了功利而入党,不开心。我觉得你在私企挣五百万不如当公务员挣两百万,还光荣。——是你的光荣,不是我想要的光荣。等你以后工作了你会后悔没当公务员。——以后会后悔以后再说呗,至少我现在不后悔。你看你舅舅女儿原来是XX专业,为了当公务员都转到XX专业去了。——她是她,我是我。……早在17年10月秋招季的时候,我就写过一篇推送:妈,我不想当公务员清清楚楚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了。写完之后,我记得我妈看了之后蛮无奈地跟我说:管你咯~你自己想怎么选就怎么选吧。我当时还真的以为把她给说服了。在我心里,我一直都觉得我妈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母亲,从小对她无话不谈,觉得不仅仅是母子,也是交心的朋友;我的想法,她都懂,都理解我。但不知道为什么,到了毕业工作这个点上,她就不能理解我的想法;尤其是今晚聊过天之后,突然觉得她有点陌生了。说到底,我还是太年轻了,以为自己可以改变至亲之人的想法;亦或者是,周围环境的力量实在是太强大了。仔细想想我其实也理解,父母活了大半辈子,生活的范围也就局限在乡镇里,周围的亲戚有点板眼的,除了个体户做点小生意,就是体制内的小官小吏。他们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们,体制内尤其是公务员就是最好的出路;只要进了体制内,当了官,就什么都有了,就谁也不怕了,曾经敢于欺负你的,都会怕你了。在这种地方,想要过得舒服还真是除了体制内之外,没有其他选择。哪怕你做生意挣了点钱,也要看各路官吏脸色行事;那挣再多得钱有什么用?一个苍蝇大的官吏就能随便欺负你,为啥?因为你和他们不是一路人,你「上面」没人,他们不怕你。视频时我问我妈当公务员有什么好,她说:你去哪别人都会跟你打招呼,有面子;大家都有求于你,会尊重你,怕你。看,这就是权力的力量。都说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但你哪里见过被服务的顾客怕服务员的呢?或许,像我们这样的还算不上「人民」吧。写到这里,突然觉得有点辛酸。父母一定是受过不少欺负,尤其是被权力欺负,唯唯诺诺忍了一辈子;眼看着自己的宝贝儿子有机会手握权力,再也不用被权力所欺负,甚至有欺负别人的权力时,他却放弃选择这份权力,你说可气不可气?很现实,也很无奈。作为儿子,我妈的言行也没什么不对,他们对物质并没有什么欲望,对于安全的欲望则是格外强烈;作为一个孝顺的儿子,理应满足他们的需求,既然他们缺乏安全感,就给予他们安全感。或许我还是太自私了。一直以来,我都以为她对我的最大期望是我能快快乐乐、幸福健康的过一辈子;我就顺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去做了让我开心的选择。而开心的选择,从功利地角度、从长远的角度、从家族的角度,可能都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我一直以为,活在当下,开开心心不好吗?是好,只不过只是自己好了,你周围的人不一定好。在知乎上曾经看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当公务员是苦了自己一个人,幸福整个家族。这么一看,我的确是太自私了。也突然明白为什么一线城市生活那么艰难,但还有那么多年轻人趋之若鹜,舍不得离开了。你们都和我一样,都来自小地方吧。在大城市苦苦熬着,熬不动等我们离开的时候,就变成了曾经的父母吧。还是留有一份希望,愿我们都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2018年1月24日
其他

逐渐到来的中年危机

昨天是小光的生日,二十五岁。按照联合国的定义,他正式迈向了中年的第一步。作为我们几个中第一个到二十五的人,我们决定将这顿颇具纪念意义的庆生饭放在家里,于是大家各自跨过大半个北京,来到奇奇刚搬的新住处。就在小区附近超市买了菜和火锅底料,加上奇奇妹子我们五个人吃火锅从不到五点吃到了快九点。洋酒兑雪碧,都是下里巴人就搞这土鳖的喝法,自己喝得开心就行;雪碧兑没了兑可乐,嘿,还别有一番滋味。涮着火锅唠着嗑,一杯杯下肚话闸子就收不住了。小光是寿星,是今天的主角,就从他开始讲起;他本来和导师说好了,打算提前毕业,年底一月份这波离开学校就正式入职导师的公司,提早半年挣钱;结果北京这大清理,这些天还就是找不到合适的房子来租,算了算了,还是等到夏天毕业吧。他这个秋招没投简历,研一研二的时候在导师手下干得还蛮开心,导师也想他接着跟自己干,这几个月就让他在自己公司实习;给的待遇不错,还有户口,再加上公司还在创业阶段,也给了期权,要是之后发展不错顺利上市的话,还有机会实现财务自由;所以他想了想,决定留在北京跟着导师干。小光是江苏人,不去他导师那的话,本来是打算去南京的。他和她妹子是老乡,她妹子也在北京读研,也是明年夏天毕业;不过专业不热门,没什么好工作可以选,两个人留在北京的话,经济压力主要得靠小光来扛;前段时间回家,他去妹子家见过了家长,七大姑八大姨的也都挺满意的,下一步就是「过礼」,农村里男方给女方彩礼,也就是所谓的订婚了。所以按照这个时间节奏,明年毕业之后就得去领证了,可生无所居,是小光作为经济主力迈入“中年”的第一道坎;北京的房价,也是他们俩面临的最大难题。小光举起了酒杯,讲到昨天他和妹子去一家面馆吃面,味道还不错,价格和味千差不多,但美妙之处在于可以免费加面,可以加汤;于是为了省钱,他们两个人就点了一碗,也吃的饱饱的;旁边奇奇的妹子表示学到了,说下次和奇奇一块去试试。奇奇和她妹子也是老乡,一个高中的,当年一块考上清华的时候还不是很熟,现在也是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了。奇奇是我们班唯一选择本科毕业就工作的人,在我们保研的保研、出国的出国时,他签了一份工资让我们艳羡的offer;想的是早毕业早挣钱,互联网行业涨薪也快,到结婚的时候差不多也就能买房了;第一年公司在上海,后来迁到了北京直到现在,可无论是上海还是北京,买房却变得越来越难。之所以会出现这个问题,主要是在于一个思维误区。我们总想着拿未来的收入去购买当下的房子,可真实情况是,买房花费上涨的速度远比收入增加的速度快多了。按照奇奇签offer时的房价,等着妹子研究生毕业后两三年结婚生子时,他们是能够住在一套属于自己三口之家的房子里;可奈何2015和2016的两轮房价暴涨,2017北京首付比例也从他毕业时的20%提高到了35%,整整增加了50%。奇奇妹子今年夏天毕业,去了银行,年底就能下户口,按照他们之前的规划,本来打算户口一下来就买房的,但按照现在的情况,两个人再存三年钱也只能凑一个50平小房子的首付,还是以目前的房价来算。所以对他们来说,北京能待多久是个未知数,如果三年后手里的积蓄加上股票,还不足以让他们在北京安稳地生活,就打算回南京了。如果要回南京的话,她想在之前一年把孩子给生了,一方面是她工作的银行可以给9个月的产假,另一方面生了孩子回南京找工作的时候更好找一点;就不说她自己在找工作时的真实感受了,我自己秋招时作为一个男生感觉也蛮明显的,很多面试面着面着女生比例越来越少,有的到最后剩下全是男生;甚至还有个段子,说什么样的女生就业竞争力最强?——博士毕业带两小孩的。我们几个唯一没有房子担忧的是阿卓,他是北方人,或许因为毕业后的唯一选择只有北京,所以在我们大三的时候,他家就把老家的房子卖了,耗尽父母俩一辈子的积蓄在南六环买了房,这一两年我们哥几个经常去他家聚餐,虽然要把四号线坐通,单边就要两小时,但有个落脚的地总是好的。阿卓是我们几个中最小的,也是距离中年保温杯最远的。在我们大三的时候他去当了两年义务兵,所以现在也才研一,距离工作还早;现在还没有女朋友,所以也不像奇奇和小光有着这方面的压力,再加上有了自己的房子,所以他一个人过得是逍遥自在。但这个平时没事就去跑马拉松、骑行大半个中国的小伙子,今年也突然觉得北京冷了起来。前几年看到他都是不穿羽绒服的,衣服总是比我们少一件;今年就得回家拿军大衣了,他觉得还是那个暖和。或许是年龄越来越大,热血越来越少吧;就连聚餐讨论的话题都变得庸俗,除了结婚生小孩就是搬家买房。我问奇奇多久没打DOTA了,他说好几个月了吧,TI7之前就没打了,现在也就最多看看比赛;我问小光上次写诗是什么时候,写诗?小光嗤笑了一下,想了想说,好久好久没有写了;那读诗呢?嘿嘿,这个还好,上周还刚看了,买了本诗集,有空的时候还是会翻出来瞅两眼的。不知道以后我们会不会都变成油腻的中年男子,除了房子票子和压力,生活变得像放了一个月的橘子,干瘪得挤不出一滴汁;时间不仅慢慢磨尽中年男子的棱角,还会一点点蒸发掉成长时自由而轻松的汁水。我还是喜欢十八岁刚高考完还没来北京的我,口出狂言说毕业了买两套房,都在一个小区挨着,一套给自己,一套给父母。春风得意马蹄疾,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真好。:)
2017年12月11日
其他

核物理硕士找工作记

本科,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四大力学、激光原理、现代应用光学。这个人应该去光学工程专业读研或者去做光学工程师吧。硕士,核技术及应用、加速器原理、核技术应用导论、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激光电子加速、betatron辐射相衬成像。这个人学的是神马JB玩意儿......以上就是我的背景,物理学院的一个混文凭少年。本科在南开大学,在物理学院选了个没人愿意读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方向,一下把自己成绩排名拉了上来,拿到保研。保研物理所不要我,北大核技术实在招不到人,被候补面试,图一纸北大毕业证,读。入学前连自己导师是谁都不知道,现在想想我是真tm心大......作为北大物理学院唯一一个发工学学位的专业,研究生第二年,一篇中文EI一作,一篇中文SCI二作,搭一套实验装置,达到毕业要求。没学过高量的物理学硕士,也是少见吧。全程都是混着最低线在往前跑,一路深感幸运、幸运。抱着水文凭的目的读上了研究生,半年下来就知道真的在坑里了。核技术这个方向,蛋糕太小了,自己做的又是一个新方向,国内只有九院、上海交大和上光所在做。入学的时候组里设备还没搭好,大师兄延期,大师姐险些延期,老板安排做实验,发好文章太难了。传统理工科组,北大要求也还挺高,指纹人脸打卡,老板不会放实习。看看周围人?同实验室有师兄去华为,有师兄转码农。宿舍软件工程俩室友,一个产品经理,一个前端,至于核技术室友则是部队研究所在职。好像都和我情况不是很相同。笨又懒,知道该做什么,就是坚持不动。我的原罪。但是我也想赚钱啊,对吧......英语六级大一450飘过,再也没学过。大家都说转金融好,得考证,得学,懒,干不动。大家都说cs大法好,得写代码,得学,懒,不想做技术。大家都说产品运营不需要技术,嗯,想试试。17年3月-4月找实习,尝试互联网产品和运营方向。因为还在实验室做事,没有办法全职实习,一周3-4天,又是个莫名其妙专业的老研究生。我干天干地干命运干社会,原来实习都这么难找啊。一个月,没结果。室友们是软件工程专业,明显好找太多,比较专业对口,人家是干这个的啊。找实习的过程,基本就教育了我,你离互联网产品、运营差的还是太远了,要是打算做行政、做BD还有可能。最后呢,做了一份互联网公司政府关系专员的实习。原因呢因为主管是我师兄的同学,大家互相帮帮忙,能抬一手是一手。感谢师兄,感谢主管。这个实习也就是我简历上唯一一份实习工作,我也不知道最后对找工作到底有没有用了。毕竟不是hr,不知道看上去好不好看,但至少让我有的写了吧。校招简历:一份稀奇古怪的实习
2017年11月4日
其他

天冷了,来喝碗鸡汤

上半年这么冷的时候,我写了篇文章:你看到的,只是光环下的清北那应该是我人生中最不乐观的时候,乱七八糟的想法多,也蛮焦虑的。觉得清北毕业又怎样,在北京一穷二白买不起房,最后还不是得灰溜溜滚回老家。天气慢慢转暖,情绪也随着太阳热烈起来;虽然现在又开始步入冬天,但我的心情却再也没有随之下沉。这半年多,北京房价高位横盘,互联网上看到关于诸如“阶级固化”“逃离北上”的论调也越来越多;到了校招季,我发现同学之中愿意留在北京的比例越来越小,不是去杭州成都,就是去家乡的省会,原因无非也就是房价和落户;今年北京户口指标再创新低,以前很多能给户口的企业都没有户口指标了,想要户口,就不得不放弃高薪或者更好的发展机会。的确,大环境就是这样,一边是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不停在赶人,关门的速度越来越快;一边是各路新兴的“准一线”城市们纷纷摩拳擦掌,各种政策招揽大学生;跟随国家指挥的大棒,去党国想要你去的地方吧。我偏不。老实说,从长久幸福感这个角度去考虑,毕业了回成都这样的城市是最舒服的:工作第二年买房,三五年再换套大的,天天想吃火锅吃火锅,想吃冒菜吃冒菜;旅游国内全自驾,出境欧美东南亚;三十岁之前就结婚生子,每天下班还能教小孩打麻将。是不是很美好?是很美好,美好得让我有些抗拒。有些时候和朋友聊天,就觉得自己这辈子其实太顺利了,没有一点坎坷。自小读书就没让父母发愁,我也是该玩玩该乐乐,小地方开开心心上了十几年学,一个不注意居然就上了清华;去清华第一年成绩不太好,有点怀疑自己,后来也就想开了,开开心心又四年,保研到了北大,没有吃过考研的苦;导师很好,没有一点压榨,自己安分守己该干嘛干嘛,又顺顺利利快毕业了;校招季也没有准备过面试,能拿几个offer是几个,反倒是选择毕业干嘛的时候有点小纠结,现在也不纠结了。是不是太顺利了?身体一直没啥大毛病,唯一做过的手术还是我两三岁不记事的时候,另外拔智齿的时候以为很疼其实一点都不疼;没有喜欢而不得,也没有被甩过;老爸老妈姐姐奶奶啥的也都身体安稳,家庭幸福美满,真没有啥难过的事情。我就想啊,这是为啥呢?或许是因为性格和心态吧,自己的实力偏偏都能够匹配得上自己的欲望。隐隐还有点浪费自己实力的感觉;如果毕业了回成都,这辈子可能就真的顺利到底了吧。这样顺利一辈子不好吗?好,多少人的愿望不就是顺顺利利一辈子么,还有啥不满意的呢?可人之所以是最复杂的生物,其中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喜欢犯贱;所以才会放着安逸的成都不回,非要选择待在困难模式的帝都,去体会社会爸爸教给自己的残酷。或许这就是「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吧。上一篇推送:妈,我不想当公务员,我把它发在知乎上了,看到一些评论;说我太年轻,太幼稚,这是在走弯路,以后会后悔的;我又何尝不知道呢?体制外的世界看似光鲜,却无比残酷:各种加班、用身体卖钱、没有自己的时间、中年危机、担心裁员等等,我知道成功很难,我也清楚地明白各种选择的利弊,但我就是要这么选。如果在我还称得上年轻的时候,就一直抱着退休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那无疑我的整个人生会缺失许多波澜。成功是一种人生体验,失败也是;安逸会带给人快乐,拼搏也可以;一条道走捷径走到底没错,跌跌撞撞绕了弯路也有新的风景;就算失败了回老家,以后带小孩的时候,还是可以吹牛说:你知道凌晨四点的北京是什么样子吗?你老爸知道,可冷了,冻冻缩缩的;可没多久,就能看到太阳升起来了。人生若没留点遗憾,想想还真觉得遗憾。:)
2017年10月30日
其他

妈,我不想当公务员

(喜欢这首歌)昨天和老妈视频聊天,自然而然谈到最近找工作的情况。她知道我手里有些什么offer,但还是会从言语中感知到:她更希望我去选调/部委/事业单位/大国企/央企。我懂。几千年来的官本位思想是短短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抹除不尽的,中国说到底还是个权利至上的社会;尤其是非一线城市的老百姓们,经历了太多太多「有关系能搞定一切,关系就是生产力」的日子,无论是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甚至是住房资源,普通小老百姓哪里比得过体制内的「关系」们呢?体制内没个人,办什么事都不方便,都是替公家办事,弹性空间就非常大:都是体制内的,谁还没有需要谁的时候呢?一声招呼就搞定了小老百姓可能跑断腿都办不下来的事,原因是啥,往深了讲就是和你小老百姓没有利益互惠。我懂。这种关系或者公权力衍生出来的体面和尊严,是她过去大半辈子都体验不到的滋味,现在儿子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体面地进入这个体系里,成为家族甚至乡里乡亲眼中的「出人头地」,有地位、被羡慕、被尊敬,为啥不去呢?大家抨击哪些当官的有特权,说白了还不是因为自己成为不了有特权的人;如果有机会,都巴不得成为其中的一份子。我懂。年过半百的她,觉得稳定更重要,相比风险她更偏好保守;小地方哪有比体制内还好的工作呢?小私企一般都活不过几年,老板都是以利益为重,对员工一般是能抠则抠,能省则省,给你一块钱巴不得你能给他挣一百块;体制内则不一样,都是公家的嘛,干多干少不是干呢,压力小,也不容易被淘汰,尤其是公务员,除非CPC倒下了,有生之年能发生的概率太小了;那华为不是35岁以上裁员嘛,又是外企中年危机什么的,还是体制内安稳。我懂。体制内是看超长期的努力,拿DOTA2来说的话,就是大后期的幽鬼大娜迦;正常升职熬年限就不错,万一跟对了人呢?她觉得自己儿子运气特别好,能上清华难道就不能再在仕途上遇见贵人吗?十几二十年后熬出头,风风光光,好不自在。Farm了大半辈子,六格神装出山,想要什么,就可以一路杀过去。是的,这些我都懂,说得都对;我也曾经考虑过,要不要进入体制内;包括这次秋招,人生之中还会有很多次选择和纠结的时候,每次究竟要怎么选?其实就和很多鸡汤说的一样,关键还是在于:「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我想要年轻的时候过得自在快乐,不憋屈。公务员是好,是越老越吃香,但是我年轻的时候怎么办呢?在消费意愿最强烈的时候,却没有消费能力去消费,那种感觉想想都觉得憋屈,我家里又不是一二线城市垛了几套房,我是真真正正存在生存压力的呀,除开房子不说,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肯定是想买的,想去做更酷的事情,肯定是需要花更多的钱;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事情,小时候想去游乐园,没钱去;长大了有钱了,却不想去了。年轻的时候想消费,想过得精彩一点,没钱;等四五十岁憋出来了,却又没心思去玩去买去旅游了。我想要人生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在工作阶段一直都保有竞争力。体制内稳定是没错,尤其是公务员熬得越久越厉害;但这不意味着竞争力,九十年代的下岗潮是实实在在发生了的,不管以后做什么,但凡抱着一劳永逸,进去就舒坦的想法,都伴随着潜在的巨大危机。并不是说体制内竞争就不激烈,而是相比与虎狼厮杀、反应敏捷的民企,体制内的竞争强度是拼不过的;同等条件下,我相信竞争更激烈的地方,对人的综合实力提升更大;我相信更能体现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地方,才能更好地体现个人的价值。我想要给自己一点做梦的机会,人生那么长。安逸过一辈子很好,非常好,但我怕我会后悔。一个人,不是闲鱼,或多或是还是有些梦想或者幻想的,想看更大的世界,想去最大的城市,身处蓬勃发展的行业,去做更有意义,更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情。凡事都是有代价的,知道失败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成功,知道帝都居不易,但还是想试试,大不了再回来呗;哪怕会比一开始就回去过的差,但自己用这个差距,买了一次逆袭的机会呀,人就一辈子,做做梦也挺好,哪怕是白日梦。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和想法,自然就会有截然不同的选择。体制内是个很好的选择,但可能不是最适合我的选择;对我来说,体制内是个起点50、终点80的方框,而体制外是起点0,终点不说无穷大也至少是100的射线或线段。进了体制内,再差也不会低于50,再好也难以高过80。对于那些低于50的人来说,能进体制内简直是梦寐以求的事情;对50~80的人来说,体制内也不差,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而对于我,我相信我是那>80的一批人。临近毕业,第一份工作去哪确实是人生非常重要的选择。如果你在纠结不知道选哪个offer好时,父母会替你操心,会替你出注意,但最终做决定的人是你自己。爸妈的话听不听呢,这里有个标准可以参考:爸妈比自己厉害得多,不妨好好考虑考虑,参考参考;如果爸妈已经远不如自己厉害了,限于他们的视野也只能看到过去和当下,那不妨选择他们建议的反面。父母的话只是建议,我之所以会问问他们的建议,是想让他们参与到我的秋招中,参与到我人生的重要节点中来,刷一下存在感,仅此而已。自从中考之后,所有人生的重要决定都是我自己来做,他们不会插手我自己的人生,只是陪伴我,只是爱我,希望我过得好,过得开心。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你过得高兴,我们就过得高兴。所以,我会选择让我开心的选择。:)
2017年10月28日
其他

一名校招中的非典型程序员

小武不是一名传统意义上的程序员。他写代码,但又不想去互联网公司,薪酬高也不去,理由是觉得时薪不高;尤其是在百度和华为实习之后,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他瞄准的是国企和事业单位,广东深圳的相关企业,他如数家珍,大概什么薪酬、有什么福利、几点下班等等,没有他不知道的;很多时候我看到某深圳/广州企业的宣讲会,一发过去问问他,就能给我娓娓道来,也不知道他哪里知道这么多东西。他经常戴着一副眼镜,眼睛里总是隐藏着睿智和自信的光。但今天他觉得不开心了,并不是因为DOTA2连输六把,而是因为他签的一家公司催他交三方了。不是应届毕业生或许不知道,我们在找工作的时候,一般给的offer是两方协议,算是自己和公司签的一种合同,约束力比较弱,所以往往都是一个人先拿了一堆offer,再从里面选;但签三方就不一样了,学校参与了进来,大大增加了严肃性,往往和某家公司签了三方,那就基本确定毕业就去这家公司了。催他交三方的公司不是一家好公司吗?当然是家好公司,是很多人的梦想offer,在广州工资高很稳定下班早福利好;我还记得他当时告诉我拿到这个offer时喜形于色的样子,甚至已经规划好下班之后找同学朋友合伙做点副业,那日子简直舒坦。但快乐的那时的,烦恼是现在的,哪怕和他去吃他最喜欢的麦旋风,或者DQ迷你杯,都不能掩盖住突然窜出的纠结。他还有个深圳事业单位的岗,还没到给offer的阶段,他想等它,但又怕最后没拿到,而这个已经拿到还很不错的offer也没了。吃着冰淇淋,想起前两天看《影响力》第七章稀缺的时候,突然明白平时目标很明确、想得很清楚的小武,怎么就一下子纠结起来了。「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比得到同一物品的渴望,更难激发人们的行动力。」这一点在找工作的时候简直太常见不过了,经常在各种网络平台上看到这样的问题:offer选择,A
2017年10月26日
其他

一份offer的收割与放弃

之前发的那张照片,就是面试结束后,签offer时的简单晚宴。这是一家正在扩张的房地产公司,面向全国top10和海外前50高校招募未来高管,是其三大管培生计划中最顶级的管培生计划。虽然总部在二线城市,但开出了一线城市都难以给予的诱人薪酬;更重要的是,清晰可见的培养机制和成长路线,年入百万触手可及。光鲜、多金、潇洒,是这个管培生计划最亮眼的三个浓缩词汇。西装革履从第一轮面试开始,我就是其中的异类。一直以来只面过互联网公司,浑身上下最正式的服装就是照片里的那一套;没有正装,没有领带;衬衫是格子的,裤子是束脚的,皮鞋是休闲的,袜子是露出来的。在一片发胶、吹风、领带、袖扣、白色衬衣、黝黑皮带、无皱西裤、锃亮皮鞋的背景下,我去面试,然后面试结束。不得不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一眼瞅过去,一溜的候选人个个帅气挺拔,浓郁的商务范简直压抑不住快喷薄而出了;作为其中的异类,大家也是一脸诧异看着我的到来,我只能打哈哈:搞互联网的,最多就这样了。我其实蛮喜欢穿西装的,虽然没有专业健身,但这两三年陆陆续续也在锻炼,胸膛+后背还是挺厚实的,再加上还算发达的三角肌,一般的西装我都能撑起来,乍一看还真有模有样;尤其是对比自己的小短腿,小西服穿在身简直是另一个人。想想自己以后天天顶着油光可鉴的头发,价值几万块的西装穿在身,鳄鱼皮鞋蹬蹬穿梭在五星酒店和商务舱之间,可不就是出任CEO,走上人生巅峰的节奏嘛:日进斗金给我们做宣讲的副总说,年轻人不要看着刚进来时的那点月薪。(众人:那点?已经很高了好伐)我:斗胆问一句您的收入?副总:年薪也就是你们月薪的一千倍吧。(会议室里一片安静,众人只剩下丰富的表情)确实,看上去每月的基本工资已经很高了,但更多的收入来自于奖金,来自于合伙人机制;不得不说房地产行业、互联网行业为什么人均收入那么高,都是因为这些行业有着让人永远打鸡血的分享机制,公司收入多一分,自己收入就多一厘。晋升容易、高管年轻;一年经理,三年项目总,六年城市总,从入门到一方诸侯也就短短几年。相比在其他行业的同学,自己往往是同龄人中收入最高的;野心有多大,创造的价值有多大,薪酬就有多大,上不封顶。灯红酒绿在一座二线城市拿着一线都拿不到的工资,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买房?买自己开发的,直接八折;身在这个行业,总裁直接指导,哪里房价会涨会不知道?提前下手,涨了就转手;年收入百万,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再简单不过的一件事情。年纪轻轻,就拿着远超同龄人的报酬,好不逍遥快活。这么优质的计划,这么诱人的前景,自然也是吸引了大批优秀的同学。由于这个管培生计划只在北京和上海进行,现场连续面试两天,结束当场给offer,所以不乏从全国各地飞来的高校学生,还有已经拿到了该公司次一级的管培生计划offer,没有要就为了这个顶级培养计划重新再来的;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看着人数一轮轮减少,到最后的高管见面会剩下20人,本以为是轻松的座谈,没想到也是暗中藏杀机,步步有玄机。面对高管,两分钟的自我介绍没有人会错过哪怕1秒的展现机会,又是各种牛逼的经历、牛逼的组织能力、牛逼的头衔;我已经免疫了,上了清华之后到现在六年,最不缺的就是见识各路牛人。这样的心态使得我作为一个候选人,也能充满闲暇地像高管一样去观察每位候选人。大多数候选人在前面人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都在纸上写写画画,有的多有的少,至少也得梳理出一个大致的思路,覆盖要点,把自己核心的优势和特点,用让人印象深刻的方式表达出来。和我一组的一个小妹妹,第一天小组比赛的时候她就是我们组总结发言的人,面对高管自我介绍时简直跟主持人一样,顺畅之极,没有一点磕巴,没有一秒打腾,简直就像熟练背诵一样。每一个都很优秀,有羽毛球二级运动员,武术二级运动员、国家二级裁判、中东志愿者,开过咖啡馆、卖过西瓜汁、会各种才艺考各种证书、体重从二百四减到一百六等等,就这样最后只有12个人拿到了offer,除了一个人大,一个海外,剩下全是清北;除了一个是本科生,剩下全是硕博。第一次签offer,有点兴奋,也有点忐忑;不像互联网的offer,上面没有写违约金,面了整整两天终于结束给你offer,自然顺手就签了,然后举杯拍照留念走人。如果仅仅写到这里,感觉很像那个房地产公司的招聘广告;但如果你看了标题,就知道我应该是选择了放弃这个offer。坦白说,这是个非常棒的offer,不然不会有那么多人专程飞到北京来只为了参加面试,有的倒在了第一天,有的倒在了签offer的晚宴前。房地产行业有多赚钱,应届毕业生们就多向往;这个秋招我在北大听了很多场宣讲会,有的会场空落落的,零星的几个人总是让气氛弥漫着尴尬,而房地产开发商的宣讲会却场场火爆(虽然提问的都是外校同学)。房地产似乎能给应届生们一切。现在的年轻人不就是想要钱吗?来,我给你;怕买不起房子拿不下丈母娘?来,你来卖;年少多金,青春就该潇潇洒洒,来,你都可以。可我没有来。我有些惶恐,为什么会让我这个毫无准备只是去打酱油的互联网小兵拿到offer呢?那之后我是不是也会毫无准备地被这个行业淘汰掉?我有些迷茫,进入房地产行业之后,我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或许随着公司、随着行业扩张还能借势起飞,那如果大环境下行怎么办?我有些害怕,如果年纪轻轻就过上了纸醉金迷的生活,年纪大了突然没有高收入了怎么办?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想要一直踏实,太难?如果是你呢,你会怎么做?
2017年10月19日
其他

24~26 岁的你,处于怎样的状态?

距离24岁的生日已经过去三个多月了。刚刚面试完腾讯的产品策划,现在正坐在宿舍的电脑面前打字。最近的状态:穿梭在宣讲会和面试之间。这是我的近状,同样都是24~26岁,我的室友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状态。阿泰是天天频繁穿梭在宣讲会和面试之间,他说等他最后offer定下来了,一定要好好写一篇长长的核物理硕士求职攻略贴,我等着他。二爷则是天天十点多去公司实习,晚上什么时候回来就不一定的;偶尔有面试就去面试,秋招对他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波澜,大概率他会继续留在实习的公司。老周,呵呵,上个月刚办完婚礼的北京爷们,是我们当中最清闲的,他的工作本科毕业就定好了,这辈子可能也不会再改了,估计现在最大的烦恼是什么时候要孩子吧。这样来看,我们宿舍还是蛮具有代表性的。有的已经成家立业了,可以说学生时代已经结束,开始的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有的还在和女朋友苦苦挣扎,或挣扎于城市的选择,或挣扎异地见不着,或挣扎着自己的未来看不到对方。我们的共同点,都是24~26岁的小伙子,都有个安逸的本科四年,没有考研,一切顺顺利利来到北大;研一该上课上课,研二该发paper发paper,研三该找工作找工作(老周除外),真的是「什么年纪就该做什么事」,没有热血沸腾惊险刺激的故事,没有天道不公一蹶不振的挫折,没有大悲,也没有大喜,本本分分过日子。日常最大的幸运也就是宣讲会抽中个奖,最大的晦气也就是掉了澡卡丢了双鞋,很平凡,很普通。但这样的我们,才是绝大多数24~26岁的普通人。不奢望环游世界飞往外太空,不强求上天下海征服一切。我们只有普通的渴望,不大也不小,希望能够在一个宜人美好的城市立足,有着相互喜欢的另一半,不必担忧房子和户口;我们有着普通的焦虑,没有offer保底的时候最心烦,什么细小的机会都不愿错过;有了offer之后又开始一山望着一山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也偶尔幻想着拯救世界,迎面而来的却是一场又一场人潮汹涌的宣讲会/面试现场。150个人录3个,威哥已经加面两轮了,现在在等待最终的结果;他告诉我,知道某轮面试有一个面试官给他打了零分,他哭了整整三天,这可是一米八五的西北大汉呐,他说,等他拿到这个offer,就可以痛痛快快把邮箱里堆积的一堆邮件全点拒绝,全部清空;阿泰天天回宿舍都说累,二爷叫他也没心思开黑,一天三场笔试一场面试再加个组会,确实累。这段时间,手机里面全是一个又一个不停冒红点的微信群,不断刺激着神经,点开又关掉;一会儿有人接到面试通知了,一会有人收到offer了,一会有人哭诉又被拒了……苦苦等待的滋味最是难熬,谁也不愿意当备胎;最气人的是好不容易过五关斩六将一路站到了终面的尽头,却说没有HC,很遗憾……遗憾个大头鬼,没位置还叫人来面什么试。这就是秋招,浩浩荡荡几百万人的大战场,芸芸众生,各有身份。或是备胎,或被玩弄,或是大神,offer收割机……一切的一切,和读书时、和社会中没什么两样。总是有人很厉害,轻松地站在顶端随意挑选;也总有人在苦苦挣扎,为一些别人不屑一顾的东西争得头破血流。融入人流中,用心去感受,不会再来一次的秋招。——二十四岁的自己:)
2017年9月26日
其他

【干货】要是能重来,我要……

无论是数学应用题还是物理大题,有效的解题方法都是从问题出发,逆向倒推,一步步求得所需条件,完美得分。秋招也是如此,如果说上大学最后是为了找工作,那么直接从问题出发,工作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再一步步反推,那岂不是就清楚明白自己该不该考研,选择什么专业,志愿该填哪里,读文科还是理科。截止目前,我看到的应聘岗位的领域大致可分为这么些类:【互联网】【金融相关】【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教育培训】【生物医药】【房地产】【高新硬件】【其他大型民企】结合我自己的相关体验,给大家提供以下tips:1、由于现在互联网已经像电一样普及,所以几乎以上所有领域,都需要软件工程师;搞计算机的几乎什么企业都可以投,什么企业都会要。【计算机相关专业这么火是有原因的,需要的代码能力互联网>其他民企>国企事业单位,哪怕你专业能力很弱,不怎么会写代码,但专业是软件工程或者计算机,国企事业单位的IT岗你都可以投,而且相比其他专业优势很大】2、金融相关岗位往往都需要金融背景,银行除外;银行是那么中庸,无论是门槛、发展空间、薪酬都是,加上每年银行招的人又多,又能解决部分户口,所以什么样的人都会出现银行。3、所有企业的销售(比如互联网运营、银行卖卡、房地产销售、医疗器械销售、华为客户经理、培训机构的讲师等等)都没有专业限制,也很少会有学历限制,本科即可。4、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专业太废了,什么岗位都不适合,教育机构会一直等着你(本科学校档次越高越好;有过竞赛,成绩越高越好;英语水平越高越好)。5、大型互联网企业中,是否看重学历往往和创始人的学历有关,看重学历中比较著名的比如网易;当然,随着互联网越来越火,应聘的人越来越多,门槛自然也是越来越高,发现招的应届生全是985、211也就不奇怪了。6、金融行业比互联网更加看重学历,顶尖的投行往往只会从清北复交里选,人家宣讲会都只在这几所学校开,其他学校的人连消息都不知道,人就已经招完了。7、比金融行业还要苛刻的只能是某些国家岗位了,它们往往具备以下特点:不知道是什么部门、不知道要招什么人、不知道要招多少、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招完了【包括有些国企,他们都不开宣讲会的,几年可能才空出来一个岗,直接找对应院系的老师推荐;或者只在某个院系,某个学校小范围宣讲】8、来清北的各地方政府人才引进,一般要求本硕都是985(有些放宽至211)。9、看重学校出身的地方,往往门槛都是硕士起,博士更好,而且很多名企都有针对博士的高级人才计划,薪酬、前景都很棒;这年头硕士烂大街,本科能找到的好工作就越来越少了【而且同一岗位,硕士薪资会比本科高】10、码农真的是一个不看出身,一切靠实力说话的职业。(仅限于码农,像搞算法搞AI这些看重潜力的岗位,学历和ACM竞赛还是非常重要的)11、都说生物是21世纪的学科,我觉得还真是,近两年生物医药相关的岗位需求开始多了起来,薪酬也都还不错。12、如果你在北京的学校读书,那秋招的时候简直不要太方便(因为北京优质生源多,所以优秀的企业都会来北京招生,所以你在北京就能应聘全国所有的优秀企业;反之,如果你不在北京,北京的很多企业,因为在北京能够招到足够的应届生,就不会去外地招生了)总结:学历分档:清北、清北复交、985、211、本科;不同的档会遇到不同的门槛,同档位之间主要看能力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专业分档:从岗位普适性角度来说,信息科学相关专业>理工科>专业性强的文科、商科>普通文科大概,高考考一个北京的985,选择信息科学类专业是在不知道以后干什么的情况下,最具有竞争力的选择吧。:)
2017年9月24日
其他

如何同面试官谈笑风生?

很多人问我,面试时(尤其是单面)紧张怎么办?我觉得做好三点足矣。1、充分准备和考试一样,充分的准备会让人心生安定,充满自信。如果你对面试毫无信心,那么可以做以下几方面的准备:查找面经(越新越好,越符合越好)尤其是一面的时候,面试官会面试大量的候选人,不可能针对每个候选人挨个提新问题,必定有相当问题是通用的;提前知道面试管会问什么问题,做好准备,面试时就游刃有余。模拟演练(必要的时候可以叫朋友帮忙)主要是换位思考,提前想好,如果你是面试官,你会问什么问题?想从问题的回答中,得到什么信息?是其具备什么经历和素质,是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分析问题的思路,还是其人品、性格和价值观?(例如经典的宝洁八大问)针对可能的提问,想好如何以条理清晰、富有逻辑的回答,来表现自己的特质刚好符合求职的岗位。如果你非常重视,甚至可以让同学朋友扮演面试官提前排练。写下思路(尤其适用于电话面试)一对一交谈时,紧张最容易让人语无伦次,失去逻辑;这无疑会大大降低你在面试官心中的印象。在电话面试的时候,一般会提前约好电话面试的时间,你就可以提前做好准备,把核心点、关键的语句和逻辑观点写在纸上,面试的时候无论再紧张,按照之前写得思路来,都会显得逻辑通顺,富有条理。2、心理战术再充分的准备也需要临场发挥,有些人就是怂,看到面试官就紧张,如何才能消除面试中因处于劣势位置而带来的胆小、畏畏缩缩和紧张呢?可以组合使用下面几种方法,都是我在这几次面试中体会总结的。年龄暗示只要我的面试官看上去年龄不大,尤其是女生,我就会从心里产生一种年龄优势:我就算不比对方大,也和ta是“同龄人”;和同龄人聊天对话需要紧张吗?不需要,正常聊天就好。话题引导很多时候紧张都是因为未知引起的,是在交谈双方中处于信息劣势的一种表现;如果你可以在面试过程中,把问题引导向自己熟悉、擅长甚至是专家的领域,你就会立马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在我的BGM里,没有人可以打败我」进而引导整个谈话的走向。胸有成竹、侃侃而谈说的就是此时的你。心理藐视有些时候,处于劣势的一方是心里对对方有所求,因为「你想要得到这个offer」,所以你怕,你担心自己表现不够好,得不到面试官的认可,导致失去想要的offer;这一长串的连锁心理反应,自然而然会导致自己紧张。但如果你反向思考,如果这个offer给你你都不会去呢?你还会紧张吗,你还会觉得自己处于弱势吗?甚至如果是对方希望你加入他们公司,求着你去呢?主动权完全在自己的手中,你还会紧张吗?所以在面试时看着对面的面试官,心理不妨想着:给我发offer我也不一定会去,有什么好紧张的。3、熟能生巧此乃千古真理,我就不赘述了。只用注意一点,不要拿最心仪的offer当炮灰。希望大家都能拿到自己想要的offer~:)
2017年9月19日
其他

【问答】2017京东京锐夏令营深度测评

1、想知道京锐夏令营的门槛以及申请方式,双非学校的学生可以申吗最清楚的方式,就是直接去官网查看,百度“京锐夏令营”就可以看到你想要的信息。进入官网,选择人才项目->JD
2017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