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毕业三年,再看如何选择offer
最近几天收到不少小朋友咨询offer选择的消息,忙里偷闲小小感慨时间跑得真快,转眼又到了offer收割的季节,也是纠结和迷茫迸发的季节。遥想当年自己毕业时,也是在不断苦恼,天天在想:要不要进体制?选调生还是国企?要不要回成都?房地产还是互联网?就像学生时期做选择题一样,生怕选错了,遗憾不得“标准答案“。也是在自己的公众号里,记录了一路的心路历程:没有回成都,没选择房地产:一份offer的收割与放弃;没有去考公务员,没有进国企:妈,我不想当公务员;最后选择来了京东:狗年,我选择去狗厂转瞬三年过去,行业发展、社会环境和世界局势与三年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计划赶不上变化,描绘的蓝图再美好,局势不一定如你所愿。虽然随着时间流逝,一切都在改变;但做选择的底层逻辑,却越来越清晰。我做了一个脑图,从城市、行业、公司、岗位,由宏观到微观去分析怎么做选择;由于脑图展开比较大放不下,这里就放了个概要,完整的原图可以在公众号后台回复「offer」获取。下面具体来展开说说。城市和专业连接非常紧密,难以分开,是选择时第一考虑位置;在分析时需要重点考虑这么几个纬度:1、城市和行业的发展阶段成熟的城市适合新人村打装备,积累年轻人的第一桶金,学会安身立命的技能,再发展一些以后用得着的人脉;不一定非要拼死拼活定居在这里,它拿你当干电池,你也可以拿它作经验包。新兴的城市适合和它共同成长,这种阶段的城市往往房价增速超过人均收入增速,六个钱包能用则用;如果它刚好有强势的红利行业和你匹配,你所在行业的收入增速超过房价增速,那简直太完美,定居很惬意。衰退型城市往往只适合体制内三件套:公务员、医生和老师,或者在当地有独特的优势资源供自己发挥;如果房价收入比适中,体制内细水长流的职业会让生活越过越舒服,提前过上退休生活。2、城市和行业的聚集程度如果这个城市里,说得上话的产业比较单一,需要仔细考虑,资源性行业慎选,即使要选也是选择产业链上有议价权的环节,行业凋敝时也不会过得太惨。行业选择时尽量选择天花板高的,市场盘子大的;如果行业特点门槛高,就去头部公司当好打工人,如果行业门槛低,市场分散,可以全链路跑跑,去创业公司看看,未来合适也可单干。行业发展到寡头阶段,如果是市场竞争淘汰剩下的寡头,在头部玩家之间来换跳槽就行;如果是体制导致的寡头,能想办法进去就进去。3、城市和行业的相对增速城市和城市之间,行业和行业之前都有底子厚、底子薄的;有的增速快,有的增速慢,有的利好出尽,有的利空不断,有的红利、风口一个接一个。必要的时候听从国家号召,跟着党走,时间一长,城市发展起来了,该有的就都有了;行业也是如此,尽量选择渗透率还比较低的行业,未来才有足够的增长空间。老牌城市,老牌行业适合打怪升级,能给你经验,但给不了一无所有普通年轻人想要的生活。说完城市和专业,接着是公司和岗位:1、头部、增速两手抓毕业生第一份工作能去头部大厂去头部大厂,最好还能是增速不错的头部大厂,能坐上火箭就不用在意具体做什么位置,尤其是头戴光环的火箭。2、选择更靠近金钱的地方选公司时要选距离用户更近、更有话语权的地方,比如电商领域,平台就要比供应商更接近用户,所以电商平台往往比供应商更强势;在公司里选岗位也是如此,去做核心指标的增长,常常就比做降本增效的岗位更容易出成绩。3、考虑好职业寿命和未来转型好好思考工作上积累的复利是否能用在自己身上?公司和岗位带给自己的,可不仅仅是一份薪酬。如果职业寿命无法预料或者相对短期,需要考虑能否在有限时间赚到足够的价值;分析一份工作是否可持续,可以看看:这份工作是否能随着年龄增大,工作内容同步朝着中低脑力/体力发展?毕竟人到中年,都不容易。以上,选择一座合适的城市=选择长期的生活方式,选择合适的行业=选择看好发力的赛道,选择喜欢的公司和岗位=选择当前的性格与价值观偏好。祝生活和工作能善待你我。:)PS1:之前写过的相关文章选择一座城市的时候,你在选择什么如果回到9年前高考结束的时候,我会这么对自己说当你选择管培的时候,你在选择什么?从志愿填报开始,学会做选择的底层策略PS2:最近一个月的文章面对内卷,需要勇敢的「打工人」为什么京东需要购物车?来看看婚姻背后的逻辑
2020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