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橡树讲兵:孟良崮战役的军事检讨——战前综述

2017-10-06 橡树 流浪的橡树

防失联加微信,要喝酒加微信:zhuerduo1222

南进的决策【金日成的崛起】

血染老山,1984春,中越战争非专业检讨(下)

者阴山,1984年,血色荣光(上) 

红军1935:短促突击的失败

黑色的羁押与暗杀——杨虎城将军最后时光

前言:在那场特定战争中,孟良崮战役不像辽沈、平津、淮海、渡江等战役那么庞大。但关注者众多。相关文章、论文汗牛充栋。


无疑,在军事角度上,孟良崮战役确实具有颇高的军事调研价值。由此,本篇就孟良崮战事做比较纯粹的军事检讨,可以和朋友们切磋、交流。


橡树良心原创。让读者能够最简单了解孟良崮战役军事上的经过。


请多支持、点赞、转发以资鼓励完成连载。


现在写军史、战史,几乎都是就写而写,把军史、战史从大战略中孤立出来,形成了以塑造人物为主的,谁是战神,谁不是战神的评书风格。


——尤其网络,更是如此。其实,只要写战役就强调谁是战神谁不是战神的评书写法,大可如坐茶馆,听人说书。


一笑了之。


一次战役的检讨,肯定不是简单的类比。看到1947年孟良崮硝烟弥漫的数日战事,说谁英明谁愚蠢,或者计较谁有多少人、枪、炮。无疑儿戏。


如是孟良崮战役,是当时国共内战重要的组成。双方成败,不仅和双方大战略有关,和内战时期的国际局势相关,和双方军工、军制、后勤、交通、外援等等要素都相关。


由此,信笔或谈,或论。欢迎朋友们支持、点赞、转发和回复宝贵意见。


1947年,据信公开资料,国军对共军采取重点进攻。有教材介绍,这是“哑铃”攻势——这在大战略上,显得无法自圆其说。


胡宗南集团当时主要用作国共战争战略预备队。其实施战略攻击有限。整个内战,包括胡宗南部最后转移四川,最终战败被灭的过程尤其吊诡。


所谓哑铃攻势,真正执行国军攻击战略的,也只有顾祝同、汤恩伯集团。


整编74师,正是这个集团的主力。这个集团的主力还包括整编11师,


相比抗战,国共战争烈度空前,双方战争损耗都很巨大。这些情况远超人想象。


实际上在1946年底,国共经过诸多战场较量,基本在纯粹战争角度下,高下立判。


美国战争物资禁运,后方反战议论纷纷,国军入不敷出。反之,共军实施有效战时体制,兵员不愁。更兼苏联、朝鲜、蒙古对东北革命战争的全力支持。呈稳步进取态势。


通过渤海海道和朝鲜至山东海道,支援也源源不绝进入山东战场。此消彼长,这也是为什么东北、华东两个战场的共军军力更为强悍的原因。


在这两个战场前敌,到1946年8月,由炮兵到步兵,东野、华野等野战部队兵员补充、弹药基数已经全面领先国军。


内战之初,东北战区无疑是国共双方最为重视的地区。在投放新1军和新6军于东北战场之后,国军战略后方反战情绪突然高涨。加之,国军长年疲于抗战,美国对国军干涉,1946年初,国军实施了军改师的军改。


这次军改,迟缓了国军在全国战场上的机动步调,实在是战争角度上的败笔。同时,这也是74军变为整编第74师的由来。


抗战之后,国军草率精简军队,原74军在裁减至少三个整团、以及大量宝贵的具有战场经验的退役官兵,以及若干后勤单位等,成为整编第74师。


1946年3月,74军改编为整编74师成军之初,全师32000人,施中城调任后,由张灵甫接任师长兼任南京警备司令。


该师下辖51旅、57旅、58旅。 依旧承担国军战役攻击的军级单位任务。


在脱离美军后勤补给,空中火力加强,裁减有效战斗老兵后,客观上,军改后的整编师有效战力、作战面积,已经大大缩小。


但是,在国军国防部、参谋部的作战计划上,无论作战目标,或者作战区域,整编师依然承担着军的任务。显然,实际上整编师的战力水平和作战效率,必将为之拖累,大打折扣。


此外,军改后,该师装备也颇值得考究。(整编师规模数据配置,实际上可能少于以下数据)


重火力方面,该师配置了12门105毫米榴弹炮(卡车牵引)、36门75毫米山炮(吉普车牵引)、108门105毫米迫击炮(骡马牵引)、108门81毫米迫击炮(骡马牵引)、108门37毫米战防炮(吉普车牵引)。


这些火炮几乎源自美军进口。补充弹药上,除却部分小口径火炮能够实现有限的国产,大量火炮弹药碍于运输和美军断绝供应,几乎没有持续作战的准备。


此外,105毫米榴弹炮失去美军在抗战保障的机动、弹药补充、射击引导等等支持,在实战中也没有过佳的表现。


后来,孟良崮战役中,这部分武器并没有投入实战。


在轻武器方面,该师有486门60毫米迫击炮、255具火焰喷射器、324具M1“巴祖卡”火箭筒、324挺7.62毫米勃郎宁M1917水冷式重机枪。


同样,失去美援,如巴祖卡、火焰喷射器的配件、保养润滑油、以及弹药更为有限。至于7.62毫米勃郎宁M1917水冷式重机枪,也是美军一战主要武器。二战美军改制为气冷。


后来,孟良崮山上,整编74师即因为缺水,7.62毫米勃郎宁M1917水冷式重机枪无法持续有效战斗,几乎成为摆设。


此外,随作战对象的变化,使得巴祖卡这样看似威猛,以两人操作专门打击机械化目标的武器,因为无法发射榴弹,在内战面对步兵集团冲锋,射速慢且复杂,实则比手榴弹都不如,无有效战斗作用。


第74整编师的其他连、排轻武器,还包括:1080挺7.62毫米1918A2轻机枪、2400支9毫米美制M1汤姆森冲锋枪,斯太令卡宾枪。


比如7.62毫米1918A2轻机枪,被誉为战场快速火力和穿透力完美结合的武器。但是,失去美援,这个机枪持续战斗需要不断更换枪管,火力消耗也大。


当时,整编74师战斗单位进入孟良崮战区,单兵自带弹药,寥寥无几的更换枪管,全不能支撑其持续作战,发挥火力。


此外,如汤普森冲锋枪,也是火力消耗巨大的轻武器。其弹药消耗远不是单兵携带可以完成复杂战斗任务的。


二战中,美军曾经支援苏军一批汤普森冲锋枪。实战中,苏军因为无法完成弹药补充,很快就在实战中弃用了这批武器。


在后勤保障上,国军远不能和苏军相提并论。


数量最多的单兵轻武器,整编74师配置了老掉牙的4800支单发7.62毫米M1903A1春田步枪。


这款步枪,是美军一战制式武器,1943年后普遍弃用。少数村田步枪被改造,加装瞄准镜,用作狙击步枪。


结构复杂,维修不便,配弹特殊,操作也较烦琐。在实战中,这种步枪甚至不如同时代的日式三八步枪。


可见,当时整编74师作为“美械”重装师的水分。


在战时通讯上,该师普遍装备无线电报话机。


其中,摩托罗拉生产的背负式调频步话机装备到连、营、团。


因为功率小,维修复杂,受山地等复杂地形干扰大。失去美军可能提供诸多有效通讯支撑后,这类通讯设备效能也大打折扣。


反之,过于依赖这类时常不灵通的战时通讯,反而影响战时的指挥、协调。在这个方面,国军显得保守。


在东北、华东战场,共军纵队、师一级指挥多是较大功率电台,基层单位也多使用保守的有线电话。虽然看似落后、低效,实则保障了战时通讯的非常稳定。


在整个74师编制内,有两个运输营,一个是车辆,有机动车约300辆;一个是畜力,有骡马1000匹。


这就是被很多战史写成美械重装师的全部家当。


整编74师的步兵。


之所以专门写了整编74师的军改(整编)和主要装备,无非说明,在理想主义和抗战胜利影响下,国军高层在短时间内,改编和换装整编74师,尤其缩减原74军近万具有战争经验的战斗官兵,进行的对该军大换血式的军改,可能对该师(军)战斗力,有着深远的不利的影响。


在二战时期,德国一个机步师配置大概36门105炮和12门150炮,装甲和非装甲机动车辆在1300辆到1500辆之间。


此外,这类机步师还能够得到装甲部队,空军的支援、协调。


相比之下,国军不择时机对抗战一线主力军进行整编,急躁、草率间,反而破坏了军队本身的战力。同时,也对该师寄以当时现代化机步师的厚望。


作为国军军改的试验田,整编74师步调太大,被寄托希望太大,以至于该师不得不疲劳连续作战,最终,走向孟良崮而全军覆灭。


实际上,在整编74师自1946年到1947年数次实战,到孟良崮战役前夕,该师受到弹药补给、武器维修等等限制,不得已,再次大规模以国产武器换装所谓的“美械”。


现在回顾,军改整编74师,可能是该师被覆灭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1946年10月,孟良崮战役之前,共军华中、山东兵团完成会师。因为会师和来自东北、朝鲜的战争物资的支援,陈粟重兵集团空前强大。


同年12月,该部对整编第69师发起宿北战役,《陈毅军事文选》记载,对付国军工事,多有"用炮掀它"的记载。


宿北战役国军战俘也多称共军炮兵神射,炮火猛烈的记载。


是役,陈粟集团对突出战线的整编第69师实施穿插、分割,以五倍以上优势兵力和绝对压倒优势的炮群,用最简单的人海与火海的有效战法,完成了陈粟集团首次对国军主力整编师的歼灭。


其实,在孟良崮战役之前,经在东北和朝鲜往山东的海道支援,陈粟集团已经成立特纵,拥有了配备日式加农炮等重炮在内的5个炮兵团。此外,该部各纵队、师都有自己的炮团,或者炮营。


由此,张灵甫本人也十分清楚。苦战近年,以惨重伤亡换取的屡战屡胜,终究还是看不到胜利的希望。


进入山东的张灵甫心事重重。他预判国共此消彼长,曾与同事书信上抱怨:再过年余,死无葬身之地。


当时,陈粟会师一处的华野,常规纵队(军编制,类似整编74师)均是3师9团满编。再配属纵队直属特务、炮兵等特种部队,大致2万左右。


共军战时体制为野战军保障了源源不绝的兵员。陈毅在重大决战,以“打掉多少,就补充多少”的命令,多见于战史。这也多少证明,当时的陈粟集团,确实有兵员、军火和后勤的有力保障。


在1947年初,陈粟能够随时指挥的机动军力,至少是7到10个这样的纵队。


只需要两个这样的纵队,无论人数和火力,都可以和整编74师势均力敌。


即便如此,国军要在全国战场和共军在较量中取得均势,在东北、华北形成僵持下,在1947年初,也只有靠顾祝同、汤恩伯集团完成对山东的挤压。


首先,南京政府可能希望东北能够持久作战。不至于陷入全面被动甚至被歼灭。


其次,解决山东战区,可以直接断掉国共大决战的东北、朝鲜到山东的海道,打掉共军关内各部可能得到的来自东北和朝鲜的后勤线。


再次,挤压山东战区陈粟集团北上、西进后,完成和平津重兵集团会师。这个会师,一方面可以继续打击陈粟集团,另外也可以随时机动策应东北。


实施点上攻击,以企图夺得战争主动权,保持全国范围全面战争的均势。大致国军当时就是这样的策略。


可惜,这只是国军颇不现实的一厢情愿。


东北雄厚的工业基础让国共双方都存势在必得心思。国军全力以赴,重兵猬集东北,却几乎在1947年初,就丧失了正常的机动能力。


东北被苏联、蒙古、朝鲜三面形成战略上的包围、挤压态势。当美国重视西欧,而疏忽《雅尔塔协议》后,东北战区就成为共军的天然主场,也成为国军死地。


有时候,看到人人具称林彪军神,在东北屡屡完美大捷。


其实,当时东北战区的战略态势如是拳击台上,拳手要和正面的拳手搏斗,还得应付不怀好意的裁判、助理们背后下手。


林彪不是军神。他和陈粟一样,都是国军在国际战略角弈失败后,顺其自然当了便宜赢家。


正因为国军不切实际,非要陈兵东北。于是,国军在战争最初的战争逻辑起点,也就带领后来的战争走向死胡同。


在苏联、美国对中国时局应对各不相同的大势下,国军执意坚持重兵部署东北,坚持长期浪战东北,堪为军事上尤其得不偿失的,国共决战最大的战略败笔。


在苏联、美国对华态度明朗之初,壮士断腕,主动放弃东北战区,调有限的战略打击力量回归江淮、华中,重点经营中原。同时,以期晋绥支持下,在华北形成体系化持久防御。


如此一来,苏联、朝鲜、蒙古支撑下的战略包围大势必将随空间而消化。


国共内战双方只要形成僵持,国军经略并强化江淮,待世界局势变化,再作第二次“北伐”未尝不可?


1947年是国共战争胜败的分水。


战争逻辑起点已经出现不可逆的错误的大态势下,国军不仅没有调整东北战略,反而在集中可以集中的机动打击力量的投放上,还是围绕东北战区去部署。


孟良崮旧战场大致地貌。


检讨孟良崮战役,似乎看到,国军惨败在战略重要的一环,即是国军在诸多战场,执意围绕东北战区,部署实施无效作战计划。


整编74师正是按照这一计划,突击淮阴,二战涟水,一步一步向北攻击,最后进入山东,再一步一步走入绝境。


其实,任何一场战役,和当时大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整个战争是不可以剥离的。


离开当时国共战争的大局势,见子打子,只去考究孟良崮上的华野主力和整编74师战争动态,不过是外行看的热闹。


在明白当时国际形势下东北战区的位置后,再看国军调动天下军力,都在为东北战区为中心而战的大策略,其实不难发现,越留恋东北,国军就越凶多吉少。


整编74师被歼灭,在战略上看,其实就是为国军留恋东北而大错特错的战争逻辑起点,做了悲剧性的殉葬。


不仅该师,后来,战力毫不逊色整编74师,同样在抗战战场功勋卓著的新1军、新6军,同样久战无果,先后走了整编74师的老路,在东北灰飞烟灭。


即便第五军,以及对刘邓集团,对陈粟集团屡有建树的整编十一师,也难逃如整编七十四师的宿命。


此外,国军围绕策应东北,部署了傅作义华北战区重兵集团。


傅作义重兵集团在内战期间,战略目的非常模糊,全无建树。


进入1947年,世界和东北局势已经明朗。


假设国军高层头脑清晰,各路派系将领同舟共济。那么,傅作义集团彻底放弃策应东北,在东北国军尚有能力纠缠林彪集团同时,大胆南下山东、河南。


如果,该部控制黄河、淮河战区,抽调主力和南线国军重兵集团合击陈粟集团,山东战事进程必然改写。


真要如此,不仅整编74师绝不会如此命运,陈粟集团也绝无可能承受如此压力。


山东局势稳定,国军态势比如回到1937年。如果山东局势不能稳定,国军也可退保江淮,回到1938年。


如此一来,这场战争就会出现更多的悬疑。


退一万步,如果国军执意对东北恋恋不舍。那么,傅作义集团也可下决心,主动放弃平津,扼守山海关一线。


一面对战力较弱聂荣臻华北兵团实施战略阻止,一面以主力出关,完成与东北国军重兵集团会师。


与之策应,顾祝同、汤恩伯集团在华中击败粟裕集团后,也不必步步紧逼,非要寻找与陈粟集团决战。


于是,整编74师肯定会南调,依然为南京御林军,成为经略江淮的主力。不至于被贻误于斯。


真要如此,坐享主场的东北林彪集团,能否有效面对突然增强的压力,大可考量。东北战事必然也为之出现不可预定性。


历史毕竟不可假设。


回顾国共内战战史,国军屡屡出现部署重复,战略目的模糊。可能因素有三:


一是抗战胜利,国军以八年抗战击败日本而自视甚高,轻估共军战力;


二是面子工程,国军似乎不在全国范围与共军进行全面战争,有损政府威仪。


三是形势误判,国军似乎在1948年,甚至在1949年上半年,都没有认识到苏、美对华局势的应对差别,一味僵化以二战前的国际关系,看待美、苏矛盾。


为一个不着边际的希望,去对待,去期待。


终于,为这个希望耽误,国军不仅酿成整编74师的大败,也使得这场战争毫无悬疑,由最开始的错误,走向了最终的失败。


连载预报:孟良崮战役的军事检讨——整编74师,近距离突击。请多支持、点赞、转发以资鼓励完成连载。

防失联加微信,要喝酒加微信:zhuerduo1222

抗战群英传系列,关注看更多精彩:

钢的花朵——宋美龄抗战断章

抗战,记住蒋经国

击败日本联合舰队的军刀——戴笠将军

翁达,黄埔四期的抗战名将

抗战战略魂——蒋方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