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 橡树的朝鲜战争:第一次战役,出兵朝鲜
往期长津湖系列:
特金会专辑:
文前闲话:
非常感谢朋友们对我的支持和认可。我将在往后时间,陆续推出橡树视角的,基于军事角度的全景朝鲜战争。希望可以与朋友们同行,一起穿行于那场难忘的战事。
一、朝鲜半岛三八线的危机。
1950年10月1日,西安。
这天,军队第二号长官彭德怀在西安参加22万群众集会,检阅第19兵团受阅部队。大会上,军民高呼的新的口号是:保卫新生的祖国,反对美国侵略朝鲜。
口号玄机,反对的是美国,而不是后来常用的美帝。同日,在北京的盛大集会上,解放台湾类直接刺激美国的口号,也被取消。
同日,元山。
在美军战机和海军的火力支援下,韩军第1军所部对驻防元山的朝军发起总攻击。
元山是位于三八线向北附近的重要港口。
元山之所以重要,一方面元山是日本长期经营的优良不冻港,往北至咸兴区域是当时朝鲜较为发达的工业区。另外一方面元山还占据着极为特殊的战略位置。
由元山往东,是贯穿朝鲜半岛抵达西部汉城、平壤唯一陆上通道。
而元山、咸兴、平壤一线向北,朝鲜半岛北部地势受太白山脉、狼林山脉分割,再无贯通东西的战略通道。
这一通道直接关系攻守方对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的控制,战略价值极为重要。
然而,自仁川登陆和釜山反击等战役之后,朝军处于分割态势,无法组织有效抵御。在韩军总攻当日,只得放弃元山。
就此,在9月中旬得到美国总统和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有条件的跨越三八线向北作战的授权后,麦克阿瑟拥有了这条利于向北作战的重要战略通道。
在麦克阿瑟看来,跨过三八线向北实施地面攻击的政治与军事条件,都已完全成熟。
是日,麦克阿瑟在东京联合国军司令部向金日成集团发出“最后通牒”,之后,他又下达了联合国军跨过三八线进行地面作战的命令。
最后胜利,似乎垂手可得。
下午,在全面向北攻击,士气高涨的韩军的后面,由美军、英军等组成的联合国军散漫而轻松越过了三八线。
同日,苏俄,莫斯科。
元山失守前后,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召集苏俄军方专家紧急研讨战局,研究认为,如果联合国军攻势顺利,最多在1951年元旦左右,苏俄将失去朝鲜。
元山失守,十万火急,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立刻将这一研究结果以长电报方式,密报正在休假的斯大林。
午后,格鲁吉亚黑海海滨,索契斯大林别墅——这是斯大林对东欧、中东和南欧时局的“前进指挥部”。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马歇尔计划如火如荼推动欧洲经济发展,美国前所未有在欧洲丰收着国家声誉。
除非傻子,没有人去抵抗发展。1948年底,作为苏俄挺进欧洲重要的桥头堡南斯拉夫,在苏俄高压与美援发展的选择中,彻底与苏俄翻脸,委身美国庇护而另立山头。
次年,苏俄最好看的希腊苏俄信徒的革命,终于遭遇希腊民众唾弃,灰飞烟灭。
1949年5月,美国二战中最可靠的盟友中国硝烟弥漫,正在进行内战最后阶段的空前大决战。
就在这一时期,美国持续加大马歇尔计划援助力度,欧洲经济走出战后阴霾全面复苏,并且开始了持续的空前的高速发展。
在美国军事和经济的挤压下,在欧洲诸国联合抵制下,苏俄不得不解除了对西柏林的封锁。
一连串的挫折,沉重打击了斯大林的野心,同时,苏俄向欧洲输出革命的伟业,也在低迷间顿然陷入泥沼。
在朝鲜投胜负手,纠缠美国打劫,用亚洲制衡欧洲,是斯大林企图走出困境而犯险下的一盘大棋——相对为得到朝鲜不冻港导致朝战爆发的观点,读者审度往事,应该可以就此思考斯大林和朝鲜战争的真正关系。
在革命事业大于天的斯大林权衡,可能一万个不冻港,也抵不上他输出革命,红遍全球的凌云壮志。
现在,国内专家们,包括赫鲁晓夫回忆录等大多论证认为,斯大林默许、支持了金日成发起了朝鲜战争。
然而,在1950年,朝鲜山头林立,金日成乳毛未干,年不过40岁,在朝鲜尚未进行清肃以巩固权力,根基尚浅,如要发号施令发起战争,说话可能真不管用。
逻辑上,要发动一场直接牵涉苏俄、美国的局部战争,资历尚浅、国力尚弱的金日成朝鲜,都不具备这样的力量。
——当然,这不耽误金日成可以当一枚斯大林信手拈来的优秀的棋子。
随着朝鲜战争爆发,欧美盟国,尤其随马歇尔计划推动,经济空前高速发展的欧洲诸国很快就读懂了斯大林的心思。
罗斯福当年对德国宣战的先欧后亚的战略思路,再现江湖。
欧美诸国肯定读透了斯大林的企图,在朝战中,欧美各国就介入朝鲜战争迅速取得共识,空前团结。
为阻止斯大林以亚洲制衡欧洲的企图,欧美多国不惜在战后重建的窘困国情,直接派兵参战。
道理其实如此简单,只是,史学研究各有所见,在朝鲜战争爆发研究上,尚有保留。
所以,在二战后朝战前,斯大林坐镇索契别墅,更多是关注、指挥着东欧、中东和南欧各分舵的业务。自然,斯大林对金日成南下攻势和仁川登陆后的朝战战局,同样也是了如指掌。
得悉元山失守和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向北行动,斯大林向金日成做了最后抵抗的电文指示后,向北京发了一份带有指挥、部署性质的电报:
我认为,如果你们在现在的局势下,认为可以派遣军队对朝鲜提供帮助的话,那么,就应当立即向三八线推进,哪怕是派遣五六个师的兵力。
以便使朝鲜的同志可以在你们所派遣军队的掩护下,在三八线以北组织后备兵力。
电文最后,斯大林明确指示:
中国部队可以志愿者身份出现。当然,由中国的指挥员统率。
当时,北京乃至整个中国,都处于踌躇满志的高昂情绪中。想必,这一颐指气使的电文,至今读来也可感悟当年的不是滋味。
这天,烦心的事情不只是斯大林措辞傲慢的电报——晚间,朝鲜外务相朴宪永飞往北京,向红太阳递交了金日成和他的联名信。
他们请求中国出兵,参战朝鲜战争。
1950年10月1日,秋风送爽,盛大集会散去,憧憬着战乱结束中国即将新生的人们各自回家,兴奋难免——这确实是一个多事之秋,然而,夜却如此安详。
二、出兵朝鲜。
越过三八线的联合国军以韩军为先锋,以东西两个集群向中朝、苏朝边境推进。
然而,在1950年10月,韩军不过应急编成了大约10万左右的野战部队。作为联合国军绝对主力的美军,虽然部署了负责战略方面的第8集团军,但是,突然应战,二战后驻防日韩的美军作战部队缺员严重。
为应付危机,美军实施“帮对体制”,在入朝各主力师大量编入了韩军——包括美军最王牌的骑1师在内,美军各一线作战部队大约有30%-50%的韩国人。
反之,在1950年的仁川登陆战和釜山反击战之后,全副苏式武器的朝军主力70%左右已经在三八线以南被歼、崩溃、逃散。
联合国军猛烈攻势下,替代金日成亲临前敌指挥的崔庸健组织的最后防线不断被撕碎,局势岌岌可危。
不过,朝鲜半岛三八线以北多高原山地,主要城市、交通线多毁于战火。越往北进,联合国军补给线拉长,兵力越是分散不说,复杂地形和落后的交通线更是限制着联合国军的机动、通联、补给和最后的攻势。
有美军猛烈炮火、空袭和源源不绝的战争物资的保障,联合国军看似作战顺利,但是,联合国军主力向北攻击,还是受制战场条件,推进并不如麦克阿瑟预料的那番高歌猛进的场面。
显然,对斯大林和金日成而言,朝鲜半岛局势几乎到达最后关头。
10月2日,北京向备战东北的战役第13兵团,下达待命出动的命令——颇有余味的是,在斯大林不容置疑的指示性电文之后,北京并没有对承担向朝鲜部署的战略单位东北军区、东北边防军总部下达类似命令。
这天,就东北边境12个野战师是否入朝,北京会议至夜,终无结论。
当时局势确实复杂——所以,现在的军迷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得以往当时聚集北京的各路“军神”们身上罗织光环。诸如林彪之智,粟裕之谋等等。
其实,在撬动已经隐隐然为世界两极的苏俄、美国国家利益的朝鲜战争中,连独挡朝战大局的金日成也不过斯大林的大棋盘上的棋子,遑论林、粟?
客观而言,当时,聚在北京自红太阳以下的主要决策者们对出兵朝鲜,数日议而不决,向斯大林表态赴朝作战的电文,也是拟而不发。
如今看来,北京对第13兵团的电令,不过是对斯大林10月1日措辞强硬的电报的应景。同时,以调动12个野战师的战略力量入朝,多少也透露了北京对入朝作战的战争规模的战略构思。
其实,就战局而言,北京如急于援朝,一声令下,再得到苏俄远东和东北占领区物资支援,第13兵团即可最迟在10月10日前出境并且完成展开。
如此,该兵团即可抢先赶往熙川至定州、安州,背靠中朝边境线,以逸待劳,构建向南防御战线。同时,一部向东机动至黄草岭一线,协同朝军巩固向南防御战线。
假设如此,志愿军占据背靠国境线,依托防线背后交通线进入主动防御的战略态势,肯定比后来联合国军在西路完全崩溃了朝军防御,再出朝作战的战略态势相对有利。
可见,北京当时并不是单纯以军事观点确定是否援朝——这天,北京致电斯大林,就中国准备出兵朝鲜参战,提出了武器装备援助及清单等出兵前提条件。
想来,斯大林为欧洲大事烦恼不堪时,目睹电报,心情几许。
10月3日,周恩来会晤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请他转告美方:若美军跨过三八线,侵略朝鲜,我们不会坐视不顾。
形式上看似强硬之后,对于是否出军援朝,北京在发往东北边防军的命令,也在原地进行训练,不要出动和待命出动之间徘徊、犹豫。
北京的态度,让斯大林烦躁,也让麦克阿瑟及美国政府误判了中国出兵朝鲜的决心。
北京,确实是传统帝都。
据说,因为传统帝都的原因,如今的北京人,与生俱来就有脚踩四九城,胸怀全世界的本事。
所以,可以遥想,当年斯大林用亚洲制衡欧洲以换取输出革命的新局面的计划,北京应该非常清楚。
中美国力差距之大,北京清楚。可是,一旦中国真的介入朝鲜战争,躲在幕后,正在玩用亚洲制衡欧洲游戏的苏俄,会以如何的态度,对待中国参战的朝鲜战争?
当初,朝军打过三八线,兵临釜山,风光无限。然而,风头一变,朝军连连溃退,金日成也亲自困守暗无天日的隧道里的一节客车车厢了——如今,沉着稳坐幕后斯大林对朝鲜危局,也不过一捻响指,让别人顶雷而已。
那年,斯大林兴致正高,正不断往东欧诸国分派卢布,派驻精锐,丝毫也没有出面帮金日成挡枪的意思。
打得好也罢,万一有闪失,斯大林对北京再玩这招,奈何?!就此,北京向莫斯科提出以苏军派出空军,作为中国出兵朝鲜的前提条件。
朝鲜战局如火,还要亲自露面,斯大林不免烦躁。
现在史学专家分析朝战出兵前后,大多认定了在苏俄没承诺出动空军前提下,北京大义凛然,决定主动援朝。终于,把斯大林感动得不要不要。
然而,自1950年10月1日到10月19日中国志愿军正式入朝,其间两周多时间的背后,可能还有更多的故事。当然,本系列在军事角度出发,姑且闲置。
10月4日,北京急电正在西安主持会议的彭德怀进京。是日,北京决策层再次研讨援朝事宜。次日,会议继续进行,彭德怀本人表态支持入朝作战。
会议结束后,北京终于做了出兵朝鲜的决策——不过在入朝第一、二次战役战况开展和变化来看,最初出兵入朝军事战略,大概是背靠边境,维持中朝边境和朝苏边境向南整体防御。
会议决定,彭德怀前往东北备战,10月15日入朝作战。此外,会议达成了对入朝作战至关重要的要求苏俄出空军入朝参战的意见。
8日,彭德怀的军事秘书在北京代彭德怀受领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印信。同日,毛岸英加入了志愿军。
至此,东北边防军成立到改编为志愿军,该部最高指挥机构终于成立。
之前,北京直接节制东北边防军,高岗对该部负总责任,第13兵团负责军事整训,东北军区后勤部负责该部后勤保障。至于名义上的粟裕等主官,几乎都没上任。
同日,为争取落实苏俄出动空军,争取改善武器装备以便入朝作战,周恩来率团前往莫斯科。
看似应该圆满了,但是,众所周知,斯大林却因北京提出苏俄空军参战,变得显烦躁起来。出兵援朝作战的谈判陷入僵局,斯大林丢下一句狠话拂袖而去。
这便是坊间流传的斯大林让金日成到中国组织流亡政府一说的来源吧。
10月13日,在东北备战援朝的彭德怀和高岗双双赶赴北京。是夜,就斯大林意见和谈判进度,北京再次开会研讨。
毕竟,在世界共运一盘棋的大势下,谁也无法承担金日成到中国组织流亡政府的责任。
何况,当时苏俄在东北拥有旅大等军事基地,控制中长铁路,进出即为方便。假设斯大林一个心血来潮,百万苏军赶赴中朝边境非要发扬国际主义精神,何解?
此外,北京当年缺乏与欧美主要国家外交沟通,可能也在担忧联合国军也来个宜将剩勇追穷寇,非要活捉金日成,那么,东北同样也面临战争危险。
这天,会议终于有了结果,参战。
北京连夜把这个结果电报莫斯科和周恩来。同时,为确保斯大林第一时间得悉北京态度,北京把会议决策通报了苏俄驻华大使。
中国是否应该入朝参战,一直都是热门话题。人们习惯了以朝鲜战争的结果、成败评判是非,各据一辞。甚至,面红耳赤后朋友为此反目,也不在少数。
然而,这个问题姑且放下后,我们才可以清晰发现,当年,苏俄,尤其斯大林时期的苏俄,对中朝两国的影响,确实是极为重要。
10月15日,受命出兵援朝的彭德怀从北京飞往沈阳。当晚,彭德怀和高岗、朴宪永赶赴安东,次日,彭德怀和高岗联合主持召开志愿军师以上主官会议。至此,中朝边境的志愿军开始了战前动员和思想学习。
大军出征在即。然而,北京的犹豫还在继续。
志愿军战前动员开展同时,17日,周恩来回国,北京急召彭德怀和高岗赴京。
18日,北京决策层就周恩来在莫斯科谈判和朝鲜战局进行研讨。
这次会议资料,包括斯大林和红太阳最后私密电文往来,我们均不得而知——次日彭德怀代红太阳发给入朝部队的电令即可稍微推敲。
电文主要内容包括:
一、第一批援朝部队4个军及3个炮师自19日晚,从安东(丹东)和辑安(集安)线开始渡鸭绿江。
二、为严格保守秘密,渡江部队每日黄昏开始至翌日晨四时即停止,五时以前隐蔽完毕,并须切实检查。
三、为取得经验,第一晚(18日晚)准备渡2个至3个师,第二晚再增加减少,再行斟酌情形。
就此可见,苏俄拒绝空军参战情况下,北京以现有兵力出境,主要作战方向即以联合国军主要攻击的东西两线展开。
以不算优势的志愿军4个军全部展开,即便北京当时对联合国军军情了解甚少,这样的布局,志愿军明显兵力不够,更多倾向于战略防守。
所以,志愿军入朝最初的战略应该是背靠国境线,立足防御,在东线替换、协同朝军维持防线,在西线争取反击,争取战略纵深——这个纵深,军事角度上可以确保苏军空军参战,而不至于被击落当俘虏。
毕竟,大家都担心斯大林的诚信。苏军如是出兵,战局万一不利,斯大林想要撒手,也不容易。
10月19日,彭德怀、高岗由北京飞回沈阳,正式向东北各方高层宣布志愿军即日入朝。
19日下午,苏俄空军派出4架战机护送彭德怀专机赶赴安东。
随即,彭德怀在第13兵团司令部对该部主官传达北京命令并且确定了入朝路线:
第40军从安东和长甸河口过江;
第39军紧随其后从安东和长甸河口过江;
第42军从辑安过江;
第38军尾随42军从辑安过江。
是日,傍晚,阴云密布,秋雨如絮。
彭德怀携带1名军事秘书和2名警卫员,乘坐东北军区调派的苏式嘎斯—69吉普车,由第13兵团司令部驶往鸭绿江。随后,是一辆由通讯处长携带2名译电员,3名报务员及装载电台等设备的电台车。
鸭绿江公路桥和临时搭建的浮桥上,全部换装朝军军装的第13兵团官兵整齐、肃然过河。
在鸭绿江公路桥头,第13兵团主官邓华、洪学智、解方、韩先楚、杜平等人依次与彭德怀握手告别。
告别完毕,彭德怀并无多言,上车离去。
两辆汽车与正在过桥的第40军第120师第360团先头部队并肩过桥,进入了硝烟滚滚的朝鲜半岛。
作为志愿军最高指挥官,一反冷兵器时代惯例,先于作战部队进入战区,一方面,确实体现了彭德怀其人忠于职守,且具有相当的现代军事意识。
另外一方面也侧见了中国军队在当时,确实存在着对司令部认知的模糊——在此不赘述,后续将会涉及。
这天,朝鲜战争就此改写。世界上最为伟大的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终于由朝鲜半岛,发生了在错误时间、错误地点和错误的对象的惨烈的对撞。
写得手麻,今天到此。预知彭德怀单枪匹马入朝后事,请关注、支持、鼓励橡树继续的朝鲜战争系列及其他文章创作。
往期推荐:
祭奠南京大屠杀八十周年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