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橡树 | 旅读历史:邺城,少为人知的隋唐明清都城之父

流浪的橡树 流浪的橡树 2022-03-18


漫谈诸葛亮的北伐——秦岭随想

父亲,故乡的感怀

太原会战的句号——祁县子洪口旧战场勘察散笔

家史,即国史——流浪八十二年,橡树回家散记

过太行山随笔:我的远方,不是诗与远方


影视剧曹操形象。


这段时间,往华北、中原等地访友探亲,勘看地形,沿途访友探亲,得遇各地朋友在现实、在网络指教,喜甚!


屈指一算,出川赴京,出晋入冀,如此仆仆往来,已经半月。


每日驱车,犹如策马。


看似,小油门一踩,小空调一吹,照着笔直的小高速路一阵小跑,驰骋起来那份走天涯的潇洒,远比古人长亭古道外一身臭汗,来得轻松、愉快。


然而,烈日炎炎每到山川险要,我还是得下车爬涉、勘看、抚今追昔一番。唏嘘之后,每晚住宿,更要整理当日所见、所闻。


经日奔波外带熬更守夜,看着,我好不容易养得肥实的身体,渐渐消廋。


可惜,长发疯长,肚腩依旧,不禁尴尬。


无奈,旅行和阅读,这是我小时养成写作的章法。


如不出门,闭门造车捏出一些文字,我理解不过是文艺小清新的皮毛之术。


酷爱读书,酷爱思考,自然而然就想远离文人,远离那些就着风花雪夜的心情散笔。


然而,我虽然对天文地理,兵书文辞,诸子百家略知一二,毕竟天资有限,终究没有脚踩大英图书馆地毯成沟壑的真本事。


所以,每日憧憬能够扩展视角,开朗心胸,随心所欲地写点自我思考的文章,也就只好走出书斋,四处探亲访友,借以寻找创作灵感。


这几天写字不多,感触却是良多。


进入华北、中原,几乎所有道路指示牌上的名字,都有着我熟知的一段故事。


或者暗箱宫斗,或者血腥杀伐,或者勾心斗角。


历史悲情,数以千年反复上演,最后沉淀在这片我深爱的土地上,使得我每每远眺,总会不由自主饱含热泪。


人之本性,内心触动,绝非矫情。


前日离开北京南下,车过河北邯郸临漳县西与河南安阳市之间,正是邺地。


早在公元前439年,魏文侯以邺城作魏国副都,派出西门豹开始治理、经营。


此后,历经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等时期,邺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6个王朝先后设都。


历史上,多位帝王挖苦心思打造邺城,郭城为要塞,宫城为都市,东西走向的中轴干道将城市划分为南北二邺。


普通民众,自然只能安守外围的郭城和杂乱的南城。


邺城之北,正中为宫城,戒备森严,专供皇家起居典仪。


宫城东西,分别是皇室、贵族、官僚们专用的宫殿、官署、官邸。以及为保障他们生活、娱乐、享受的苑林、粮仓、武库、马厩、学校、馆驿等。


随《三国演义》而名闻古今的铜雀台,即修建在北城。


相传,铜雀台台高十丈,台上再建楼五层,离地共27丈。


建成之后,铜雀台前临河洛,背倚漳水,虎视中原,吞吐王霸之气。


洋溢着生产队气息的曹操塑像。


以当时国产建筑无非黄土夯实,再伐木造楼的施工,要修建巍峨壮观、美轮美奂的铜雀台,可想极为艰难。


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


曹操写着这首诗,看去慈祥可亲,悲天悯人。然而,曹操写诗却并没有耽误在徐州、官渡等地大规模掘坟、抢掠、杀民、杀降。


再看铜雀台,再读这首诗,历史留下来的一脸正气的曹操,无疑是血色的幽默。


不过,今天能够写得一篇文章的人,绝大多数不会记得帝王与平民的区别。


既然不会记得,即便身为平民,文人们说起帝王往事,津津乐道如数家珍,浑然犹如自己家事。


不把自己当做外人——这是文人的最大的陋习。


于是,由此看去,铜雀台在历史上断然没有丝毫悲苦、血腥。


课本上有的,无非是三国时期颇为幸福、浪漫和辉煌的建安文学,以及曹植的《洛神赋》、蔡琰的《胡笳十八拍》,曹操金戈铁马的帝王功业。


文人愿意这样论这样写,读者自然也就愿意这样去读,这样去想。


其实,历朝历代,朝廷都不缺乏冰雪聪明的帝王和官僚。


他们追求享受,更追求对城市的高效管理。


邺城自北城向南,往南城修建3条道路贯穿,再辅以分道,格式化将南城划分为若干坊里,供当时的群众分门别类劳作、居住。


街坊,便是历史上王朝对民众格式化管理演变而来。


当时,邺城格式化之后,街坊井然,秩序井然。


皇帝、官僚们幸福地鼠标一点,和平时期,邺城北城就可以由3条南北向干道,高效向格式化的南城征收粮秣、产品、税收、劳工。


如遇战争爆发,皇帝、官僚们乱拍键盘,这些道路则转为北城向格式化的南城征召壮丁、粮秣、私产用于征战的快速通道。


所以,邺城民众是否幸福,可能与历史上铜雀台那些岁月静好的诗歌大相径庭。


到了愍帝司马邺之后,为避皇帝名讳,西晋将邺城易名临漳。


此后,西晋灭亡,临漳再成邺城。


五胡十六国期间,永嘉南渡,中原大地,汉人乞活。彼时,武悼天王冉闵在邺城横空出世。


相传,闵冉身高八尺,善谋略,勇力绝人,攻战无前


和白袍陈庆之一般,冉闵也是历史上神一般存在的人物。


史书记载了冉闵执两刃矛,驰骑击之之勇态,亲率千余精锐一战而击溃七万敌军之辉煌。


然而,事实上冉闵据邺城为都城,率万余汉军力战鲜卑铁骑十四万,虽然取得十战十捷战绩,最后还是被前燕慕容儁擒杀。


现代画作的古代战争想象图。


350年,鲜卑铁骑围困邺城。


战事旷日持久,冉魏太子冉智和将军蒋干兵疲粮绝,只好杀人为粮供给守城军队。彼时,原后赵皇宫宫人几乎被杀尽吃光。


夕阳如血,那年那月那日的黄昏,城上城下,两军官兵圆睁布满血丝的怒目,满嘴是血,场面何其怵目惊心。


人肉吃完,援军无望,邺城终于沦陷。


邺城沦陷,是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标志性事件。不过,邺城为此几乎付出了被毁灭的代价。


好在,更多的鲜卑人相继进入中原,与中原幸存汉人不断融合,先后建立魏、燕、齐、周等鲜卑帝国。


再后,普六茹那罗延一统南北朝,建立大隋帝国。


普六茹那罗延,即人们熟知的隋文帝杨坚。


他到底是有着鲜卑血统,或是正牌的汉族弘农名门杨氏后裔,目前无人拿得出准确的证据,至于日本隋唐历史学者则多有认为杨坚家族本来就是鲜卑。


隋文帝。


当然,隋文帝到底是汉人或者鲜卑人,这不是关键。


对邺城而言,这位被尊为圣人可汗的隋文帝,便是邺城的终结者。


580年,史书上雄才大略的杨坚企图代周称帝,于是对据守邺城的北周大将尉迟迥实施讨伐。


很快,邺城沦陷。


彼时,杨坚纵兵在邺城烧杀抢掠之余,更下令拆毁、焚毁古邺城。


邺城于冲天大火间倒在残垣废墟。诸如铜雀台等建筑付之一炬,荡然无存。


后来,为治理邺地,隋、唐时期,将邺地划入邻近的安阳,再以安阳县更名为邺县——这个邺县和邺城,早已全无关系。


史书上风光无限的邺城,就此浩劫,在地球上被彻底抹去。


现代人以钢筋水泥塑造的邺城博物馆。


然而,邺城这一城建灵感,却喜剧般为灭掉邺城的隋、唐帝国发扬光大。


隋文帝毁灭邺城之后,沿格式化的邺城街坊俘获邺城匠人,迁徙长安,开始仿照邺城修建新的长安皇城。


于是,自隋、唐的长安,再到明、清的北京,其都城建设受邺城影响,无一不是升级版的邺城。


活在天子脚下,何尝不是市井文化认可的幸福与荣耀?


可是,就像邺城一般,隋、唐、明、清每逢江山易手之时,总会遭遇黄巢、李闯等等兵祸。


长安、北京得以双双幸存至今,经历苦难,一言难尽。


此刻,自驾穿行邯郸临漳县西与河南安阳市之间,一旦停车漫步野外,正感慨间,不觉已经夕阳西下。


举目四望,芳草萋萋,湮灭的邺城古城早已不见,唯有远方路上,车来车往,汽笛长鸣。


一声叹息。


鸣谢情谊赞,关注朋友请注明请加:zksd1222

有一个抗战的老兵,名叫汤恩伯

苏军大反攻,最强的强拆队

越战,台湾人难以忘怀的往事(下)

越战,两张照片和照片的故事

杨文,由少年往少年,边走边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