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 再看李鸿章,历史更沧桑
武汉会战系列之波田支队详介——从半警半军的杂牌守备队到日军甲等师团
晚年李鸿章。
今天说李鸿章。
前几天我写了张之洞一篇,很多有留言询问李鸿章与张之洞的比较。
再三思考,撰文如下:
李鸿章因行二,故合肥民间老乡称他李二先生。
他与张之洞同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同样是洋务运动主要发起人和推手。因为教科书的原因,李鸿章在近代史上纯属网红级别的人物,知者甚多,所以,本篇文章仅仅说点不被人注意的往事。
传统历史定位,李二先生铁杆的大汉奸,卖国贼。
然而,随着近年史料解密、普及,人们看到了更立体的李二先生。
李二先生那些手创淮军,致力洋务,直到甲午战争之后,他为满清海军、外交操心,在风雨飘摇、内忧外患间,以孤老疲病之躯,尽力与列强周旋。
满清裱糊匠的苦情形象跃然纸上,渐渐深入人心。
于是,如今媒体评论再说李二先生,理解和包容之间,诸多评论文章也多了一些当时名人对他的评语。
比如,当时日相伊藤博文点赞李二先生那句,更是家喻户晓:
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相传,当年日本报纸视李二先生为满清王朝第一能臣,评价甚高:
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这些既找不到出处,也无法证实其客观性的评论,往往会在人们急于纠偏历史思维的节点,引导人们顺势延伸一种非常美好的思维。
原来,历史真的不尽其然……
于是,当年世界各国美誉李二先生的故事,也就越来越多,甚至多出了亚洲,多到了美洲、欧洲。
记不清那本国产出版物里,浑然记载了美国人对他的评价:
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
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
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
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评语一气呵成,读完评语,是不是有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回肠荡气?
遗憾。熟悉现在传媒文风的朋友们相信都清楚,这种句式,脱胎于英语语法,似真似假,排比罗列一旦抡开,层层推进,颇有排山倒海气势。
这种写作的效果,自然要让读者不由得不信。
这也是近几年网络上说历史名人的主题文章的惯用句式。
当然,近年来坊传对李二先生的最巅峰的褒美,还是借势与他同时代的德国海军大臣俾斯麦的那句流传极广的评语:
远东的俾斯麦。
——同样,这也是找不到准确出处的评语。
这句评语不论我信不信,至少,将李二先生等同俾斯麦,还是有很多人愿意相信。
深受晚清被动挨打的苦逼历史熏陶,喜欢在这段历史较真的朋友就特别愿意将李二先生比作俾斯麦并列,以晚清我们也出过铁腕的牛人而聊作安慰。
稍微一想,就是幽默。
甲午战争结束,李访问欧洲会晤俾斯麦。
俾斯麦何许人?
俾斯麦出身荣客贵族家庭,曾经在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历史和外语,在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臣任上,他领导普鲁士赢得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全胜。
此后,他推动德国统一,是德国统一后的首任总理。
正是在俾斯麦执政期间,四分五裂的德国得以跃进发展,跻身世界一流强国。
——他既有铁血总理之称,更是德国进行现代文明改革的强力推动者,自然为德国近代史重量级人物。
当年,俾斯麦推动德国的现代制度设计和改革,不仅使德国受益,甚至对欧洲,对世界,都是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现在世界各国颇为流行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等制度,早期正是源自德国的俾斯麦改革。
可见,李二先生和俾斯麦虽然作为同时代人,然而,如同乾隆与华盛顿也是同时代人一样,因为在史书里,起点不同,李二先生和俾斯麦根本无法在同一本史书里,并驾齐驱。
这是历史留在中国十九世纪末期的最大的遗憾。
作为顶层人物,当时,李二先生确实控制满清顶层政治资源,是能够影响、左右满清王朝顶层重大决策的重磅人物。然而,这位看似了不起的重磅人物,却又对未来少有正面的影响。
人类社会出现以来,能力与责任存在着不可割裂的必然联系,便一直是历史演化的最根本的游戏规则。
当年,李二先生这般名不副其实,想想,也确实难堪。
当然,如果放弃能力与责任这个底线,换一个角度,在国产传统、世俗的成王败寇的刁钻视角,辅以达尔文进化观再看李二先生,他的一生,荣华富贵,福荫子孙,确实时史上经典的、顶级的、辉煌的成功者。
一人两面,李二先生无疑是非常有趣的历史人物。
1847年,出身寒门的李二先生考中进士。
1861,曾国藩就任两江总督,李二先生由入湘军幕中主持机要开始,步步扎实,从编练庐州团练组织淮军,到平定太平天国在1868年任湖广总督,不到二十年间,他既由进士而步入帝国顶层。
李二先生这般发迹线路清晰,少有曲折。
而后,他再由两江总督、湖广总督而直隶总督,由协办大学士到北洋通商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实为近300年的满清官场罕见。
查阅清史即可发现,李二先生不仅是满清一朝所有汉臣任职最高的一人,同时,也是实权在握的汉臣第一人。
这份在满清朝廷混人生的本事,李二先生相比金庸小说里的韦小宝,端是毫不逊色。
因此,在我看来,李二先生如是在近代史闹得最有出息的动静,可能还是他在满清王朝创造的当官奇迹。
——李二先生办洋务,办北洋海、陆军等政绩,其实不提也罢。
洋务运动,是史书和现在人们评论李二先生的重点。
显然,历史给出答案,仅凭清廷和洋务大臣们信奉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八个字,洋务运动由兴起,就注定必然失败的结果。
这场满清末期轰轰烈烈的闹剧,对清廷和包括李二先生等洋务大臣们而言,固然是一次尝试。然而,国家也好,民众也罢,在这场数十年的闹剧中枉自折腾岁月,终究在甲午战争留下更大的遗憾。
一个人,又有几个几十年?
所以,当时,也只有像李二先生这般高居庙堂的牛人看得清局势,才可以在操盘那场关系帝国国运的洋务运动中,将"自强"的洋务运动,转向为"求富"的洋务运动。
现在看来,洋务运动也好,李二先生也罢,实则与推动中国近代化、现代化似乎没有太大的关系。
至于"自强"的洋务运动转向为"求富"的洋务运动,这场运动浑如把戏,满清既没有为之自强,也没有为之致富。
当然,唯有李二先生等湘淮洋务权臣例外。
在洋务运动中,自兴办上海洋枪三局开始,李二先生主持督办、兴办了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以及更多近、现代化企业。
洋务群臣里面,他操办的实业最多,遍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行业,眼花缭乱。
洋务运动的近代化新式工厂。
当然,像李二先生这般捏一副好牌的聪明人,自然有自己办洋务的心得和套路。
当时,在李二先生麾下的洋务实业,模式多多,却又万变不离其中:
不是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便是商为官用、官商一体。
于是,中国自鸦片战争被大炮轰开国门开始,期间经历内乱、内战,列强入侵,最终,满清上下终于看透、明白了这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家形态。
改革,众望所归。
然而,这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千年未有之大契机的改革运动,却又在洋务运动如火如荼展开,预备迎接现代工业文明、商业文明曙光的关键时刻,为李二先生这批洋务运动名人们误导,带进了泥淖。
就这么简单的二选一,洋务运动即选择了错误的方向。
一场难得的改革尚未开始,便已哑火。
李二先生这批洋务运动名人们启动的洋务运动,推行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为官用、官商一体,事实上断绝了随着西方工业文明、商业文明东渐,中国本该迎接的希望。
洋务运动如火如荼,李二先生们左手捏官印,在衙门发计划下命令。右手则操作企业制造、销售劣质产品后,闷声数钱。
如此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李二先生这批洋务运动名人们在洋务运动期间,收入暴增,吃香喝辣。
追随他们的各路心腹商人,同样发财致富,顶戴花翎。
洋务运动借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推行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为官用、官商一体,最终使得西方工业文明、商业文明的生态,由登陆满清开创,即受到致命的污染。
客观而言,洋务运动极为有限地发展的垄断性民族工业,不过是李二先生们为了圈钱养兵而筹办的官场游戏。
洋务运动终究与西方工业文明、商业文明东渐全无关系。
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为官用、官商一体贯穿的洋务运动中,李二先生这批洋务运动名人们操控官府和洋务衙门严密控制企业资金、生产、供需、技术。
既无市场竞争,冗员废材充斥其间,久而久之,李二先生等洋务名臣们固然可以发家致富,然而,为洋务运动吹泡沫吹出来的北洋海、陆军,却为此终于吃了苦头。
当时,按照李二先生垄断的洋务实业运营设计,在世界排名第九,远东排名第一的北洋舰队需用燃料、军火、维修等业务,均由指定国内洋务企业承接。
如无李二先生亲笔批条,北洋舰队关系训练,甚至作战所需要的的优质煤炭,根本无法得到本该保障北洋舰队的开滦煤矿的供应。
开滦煤矿,这个名为海军保障燃料用煤的煤矿,为洋务运动主要项目之一,自然也是李二先生及其兄弟们的私家摇钱树。
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开滦煤矿自然不会保障北洋舰队用煤。
煤炭匮缺,便是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一败涂地的原因之一。
此外,兴办民族工业之外,洋务运动推动江淮商帮崛起,培育了江浙最早的民族资本。
不过,在洋务衙门庇护下,真正在洋务运动赚钱盈利的民族资本,实则也是背靠李二先生等洋务名臣,深度介入其主导的洋务运动,在与民争利中闷声发财,索取富贵而已。
这是民族资本主义萌芽,与生俱来,就在洋务运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为官用、官商一体的环境里,养成了顺从官府权力的习惯。
学而优则仕,继而实现由寒门而豪门,李鸿章可谓传统市井价值最认可的赢家。
其实,洋务运动无论对满清帝国,或者对中国那段历史而言,均是没什么正面价值的一场满清的官府经济游戏。
换言之,洋务运动可能没有太大的正面的历史价值。
无论满清、民国,中国只要有了充分认识,需要发展民族工业、商业,只要开放市场,几乎随时都可以进行。
然而,洋务运动率先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始洋务运动了,民族工业、商业在极为恶劣的生态环境里落地了,与满清国情、官情融为一体了,于是,民族工业、商业终于与满清衙门搅浑不清,演变成官商不分的官僚资本。
洋务运动致使工、商业变得畸形,很难校正。
李二先生在当年洋务运动,凭借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为官用、官商一体的套路,自己赚钱虽然心满意足,可惜,他们给后人留下的,终究是让被耽误的整整三十年。
洋务运动三十年间,世界各国发展日新月异。
其中,日本在这三十年里完成明治维新,绝尘而去。
当然,换在清廷的视角,这倒也是李二先生鞠躬尽瘁为清廷当裱糊匠,裱糊、延绵满清国祚的三十年。
慈禧发自肺腑去盛赞李二先生再造玄黄,确实非常应该。
只是,清廷延祚三十年,对满清民众而言,毫无关系,毫无价值。
延祚三十年使得清廷受益,就李二先生裱糊匠本人而言,在这三十年,他顺势发财,终于使老李家赚得泼天的富贵。
洋务运动之前,李二先生父、祖辈是穷且困,至年终时,索债者如过江之鲫。
等到洋务运动之后,李二先生发家致富,已然登顶清廷富贵榜,升级为首屈一指的钟鸣鼎食的大户。
长江杂谈:流浪的橡树备用号,欢迎添加。
由温饱小康之家而爆发晋级豪门,李二先生及其儿孙,可谓名不虚传的人生赢家。
显然,洋务运动虽然对国家、民众没有太大的意义,然而,洋务运动终究成就了李二先生等人发家致富。
在传统、世俗的角度去看,发家致富,当然是一种成功。
不过,李二先生取得娇妻美妾、公侯万代这般的成功,无非仿佛韦小宝,庸俗附带滑头,确实没什么人文价值和励志价值。
在古代当官,最讲究什么?
自然是养好脾气,闷声发财。
所以,和韦小宝在《鹿鼎记》四面讨好类似,李二先生同样颇有心得:
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
李二先生这句亲笔书写的升官发财秘诀,可谓厚黑学、菜根谈等鸡汤界大师们至今犹在啧啧品味的经典。
正是靠着官场养成的内春功的官场真本事,李二先生既能够望风使舵缓和朝廷政敌矛盾,在风云突变时刻,更能够带伤签署《马关条约》,以及再庚子国变之后,北上北京,甘愿背负骂名而与列强谈判、签订《辛丑条约》。
《马关条约》终结洋务运动,自然终结了李二先生发财之路。
——目前,史书少有对李二先生资财作出评估的记载。
遥想李二先生当年,在洋务运动赚钱发财,家产富可敌国,合肥李家由此开枝散叶全世界,确实让人唏嘘。
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访美。
1900年,清廷西逃,东南互保。
由此,中国的近代史确实再次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李二先生的身上。
这时的李二先生年过古稀,已经不是早年红眼杀降,关门赚钱的李二先生。
在电影《走向共和》里,有李二先生准备去北京谈判前的一个桥段,说得清楚。
电影里,梁启超拜见暮年李二先生,希望借李二先生之名发动革命。
梁启超言:
目前局势,大人有上、中、下三策可以选择,乱世出英雄,晚生为大人计,摆脱朝廷,当拥两广自立,而后挥军北上,为亚洲创建一个君主立宪国。
李二先生问道:那,谁来做那个新皇帝啊?
梁启超回道:光绪可做皇帝,大人可当总统。
李二先生喃喃而语:谋反呐?
历史给出答案,李鸿章即便富贵至极,却没有为亚洲创建一个君主立宪国的本事。
他选择了奉诏进京的下策。
这一剧情出自电影,但是,东南互保运动时期,史料记载,如梁启超、孙中山等思变志士和欧美列强,确实曾经把中国改良的希望寄托在了李二先生的身上。
可惜,荣华至极,富贵落袋,这时的李鸿章全心自保富贵,断然无法接受任何风险,涉身改良了。
——谋反,不仅可能掉脑袋,而且可能要掉荣华富贵。
史书记载,李鸿章在北上途中无限唏嘘:
不能预料,惟有竭力磋磨,展缓年份,尚不知做得到否?
吾尚有几年?一日和尚一日钟,钟不鸣,和尚亦死矣。
这番唏嘘,不难看清,李鸿章像似为庚子国变而感伤,实则更像似一位暮气沉沉的爆发富家翁。
在弥留之际,他打起最后的精神,恋恋不舍的,无非看着身边的子女,看着这一辈子挣来的大院、牛马、田地、银牌,患得患失,而又无限伤感……
(文章主题基本结束,剩余一点感慨。有闲有钱,不妨1元支持。)
可试读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