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 抗战前后的德国军事顾问团(上)
诺门坎会战全景回望:苏军和日军到底谁更厉害?
1924年4月,孙中山携宋庆龄视察德式军工企业广州石井兵工厂。
前序:本文自昨天晚上20时写作完成开始发表,出于未知原因,无法完成发表。修改多遍,直到子夜,依然未遂。
为此,修改为上、下篇再尝试一遍,敬请朋友们理解。
在晚清至民国时期,德国完成统一并迅速崛起,跻身为世界军事、经济强国的经验,尤其让当时中国的精英人物们深受刺激。
德国在欧洲列强里面,立国最晚,资本主义发育也是较晚,早年少在远东晃荡,与中国利益冲突极小。
后来,德国在一战遭遇战败,被凡尔赛条约限制,与远东的中国一般的,深受英法等帝国主义压制,两国同病相怜。
就此,中德外交急速升温。
众所周知,德国搞武备、军事向来是傲视全球。如此一来,受中德亲善大势推动,民国的军政大佬们往往都把军事强国的希望,寄托在了德国军援之上。
于是,以德援以图安内乱 ,平外患,便成为了当时军政大佬们认定了的国防与军事发展的既定战略。
为此,即便在护法运动和广州革命期间,孙中山也是极为欣赏德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取得的独特成就。
他认为:
德国几乎在一切领域都是我们的典范。
为此,孙中山力主发展对德国外交,甚至在推动对德外交方面,非常难得地和北洋政府取得了共识。
由此,中德外交也就穿过了中国南北方内战,得以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当时,在德军顾问团接洽下,中国方面派出大量军官到德国学习军事。
一战之后,英、法等战胜国以咄咄逼人,使得新兴帝国德国在战败后跌落凡尘,百年努力几乎被瞬间清零。
彼时,德国作为战败国,不仅海外投资和殖民地几乎被瓜分殆尽,军队仅得以保留10万之外,1/8的领土和1/10的人口随之沦丧。
同时,德国每年需向法、营等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
以凡尔赛和约之苛刻盘剥,沉重压抑之下,德国朝野不堪负荷,极为愤懑,可想而知。
于是,为突破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列强围困,寻找同盟者来反对全世界的帝国主义,德国终于确定了联盟中国的战略。
1921年5月,经过2个月谈判,德国与中国北洋政府正式签订了《中德协约》。
《中德协约》及其附属文件规定德国放弃在华领事裁判权、放弃山东权利,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明确中国与德国将建设平等互助的友好邦交、商务往来关系。
相比苏俄最初通电全球要放弃在华特权,却又口惠而实不至的含糊搪塞,《中德协约》,才是在真正意义上的,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同欧美列强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就此,在平等友好基础上,中德两国在外交、商贸、工业、科技和军事等等方面的合作关系全面展开。
《中德协约》签订次年,1922年,同盟会元老邓家彦则衔命赴德,谋求开启国党对德合作。
当时,孙中山对邓家彦赴德尤为重视,致函指出:
如有促成中德合作,致中国于富强,则功业当在四万万人之上也。
在分析当时中德之国情和世界局势之后,孙中山认为中德外交,实为中国与德国拜托帝国主义压制而共谋崛起之根本:
以中国的物资人才,以及德国的机器和科技知识,共同合作、发展中国之资源,致力改善中国政府行政组织和建立国防体系,借德国之人才学问,以最速时间,致中国于富强。
此步达到,中国则以全国之力,助德国脱离凡尔塞和约之束缚。
抗战国军使用德式FH18型榴弹炮基本打满抗战全场。
为此,孙中山特别要求邓家彦在旅德期间,应尽量向德国政界、军界、工商界人物陈述他的观点:
如德国能视中国为一线之生机,中国亦必视德国为独一之导师 。
以德国今日废置之海陆军人才及制造武器、组织军队等计划及经验 ,悉移来 华,为中国建树一强固国家,互于资助,则彼前战败而失去种种权利,必可由助成中国之富强而恢复之也 。
在孙中山看来,如是国党能够启动联德路线,那么,以德国先进的软资源与中国丰富的硬资源实施双赢合作,双双崛起,不在话下
——这是鲜为人知的国党平行于中俄合作的另外一条外交主张。
然而,因为早期国党联俄用力过猛,苏俄势力发展过快,孙中山麾下以廖仲恺、汪精卫等人亲俄派得势之余,乱棒打去,联德派的邓家彦等人受到冲击,国党对德外交也就因此搁浅。
1926年,中德合作终于出现曙光。
随着孙中山去世,汪精卫出走和蒋介石崛起,以及在1927年爆发国共分流事件,在国党元老张静江、戴季陶、朱家骅、李鼐等人主导下、重启国党对德外交,顿成国党最新的风向。
到了1928年,随着南京政府日趋稳定,联合、借助德国的军事、经济、管理等先进资源以发展中国军备、经济,已然就成为国民政府的根本国策。
这一年,军政部兵工署长陈仪率团访问德国,德军资深军官鲍尔上校陪同下,考察了克虏伯、 西门子等军工企业,签订了百余万马克的军火订单。
同时,陈仪这次出访德国还有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便是主持驻德外交人员,四处走访德军各级闲赋军官,分头洽谈、邀请他们赴华襄助建设中国陆军。
如是一次现代加强国际版的三顾茅庐,激起了一战之后落寞的德国军界阵阵涟漪。
中德军事合作第一人德军资深军官鲍尔上校。他提出的编练80万精锐中央军,将其余军队裁编为民兵的方案,对后来中国军队的编练影响极大。
中德军事合作帷幕拉开。
陈仪率团回国之后,由鲍尔上校组建、率领纯粹民间性质的德国军事顾问团,随之启程,正式来华。
当时,国民政府强人林立,尤其以汪、冯、阎锡山、李宗仁、李济深等人之强势,他们既要介入对德外交,分歧纷扰蒋介石既定方略之余,更是各自提议,多有聘请法军、日军等军事顾问团的主张。
头痛之下,为尽快促成德军顾问团来华顺利工作,在张静江等人支持下,蒋介石在两次复出执掌军权之后,均以私人名义,聘请了德国军事顾问团。
为表示对德军顾问团的信任,蒋介石甚至在推拒了法国以贝当元帅组团的军事顾问团,对鲍尔上校再三说明:
中国政府宁愿聘请德国顾问,因为惟有德国顾问方可赢得中国政府的信任。
1931年之后,德军顾问团援华工作全面开展。
然而,当时的德国军事顾问既以民间身份赴华,与蒋介石更是签署的是私人之间的合同,因此,德国军事顾问只需对蒋介石个人而不是对国民政府负责。
——在某个方面理解,他们像是蒋介石的私人军事资源。
蒋介石对德国军事顾问团确实抱以了太大的希望。
辛亥革命以来,无论早期的北洋军,还是后来的直、奉、皖、晋、西北军等,军队缺乏训练,装备简陋,庞杂臃肿,质量差劲。
更为糟糕的是,各地军阀拥兵自重,浪费财力物力人力重复建设低素质军队不说,军阀们为分赃地盘、权力,连年不断爆发内战,对中国国力消耗极为巨大。
诸如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国奉战争、北伐战争、中原大战等等混战此起彼伏,中国军队勇于内斗、怯于外战的形象,既为国民恨其不争,也为外敌鄙夷蔑视。
1933年3月,在国联关于善后东北九一八事变的会议上,日本使团代表松冈洋右即在会议发言,对中国军队不屑一顾:
中国现在军队之多,世界各国罕有其匹。
但其首领重于私斗,而轻于外斗,其练兵成军目的固不在国防也。
蒋介石正是深谙中国军队境况不堪,因而,才会将训练、改造中国军队由封建领主式的旧军队向现代化军队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德军顾问团身上。
平心而论,由最早的鲍尔上校,到最后的法肯豪森将军,正是他们带领的德国军事顾问团的十年努力,在助力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改革和建设,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世界顶级军事家塞克特在华期间,认为中国军队根本问题不在患寡,而在患多,在鲍尔上校建议的基础上,塞克特结合德军扩军经验,提出了建立精良师团作为中国军队核心的建议。著名的中央军校教导师,教导总队建设即源于他的建议。
彼时,德军顾问团对国军训练、军官培养、武器装备问题、军政组织等方面,提供了即为高效的解决方案。
其中,按照德军理念,培养优秀的军官,即为建设优秀的军队的基础。
是以,当时的德国军事顾问团许多成员都任教于中央军校,同时,在中央军校开设留德预备班,以保障中国优秀军官可以直接入学德国军校。
——相比保定军校庞杂俄军、法军、日军和德军的教学,相比黄埔军校第一、二、三、四期的苏俄波浪式冲锋等保守的战术教育,中央军校的教学显得更趋于现代军官理念的灌输。
德军顾问在教学上更为侧重教育学生们如何当一位现代军官。
在中央军校第10期学员的毕业典礼上,德军总顾问法肯豪森将军发表演讲,即专门对学员们提出来做一位现代军官的要求:
你们军校学生要当一位现代军官, 而一位现代军官必须具有现代科学头脑和优越的指挥技能。
我希望大家记得,当位军人离开这个世界时,将能含笑的说,我已经尽了一个军人应尽的责任。
黄埔军校办了五期,因为历史原因,这五期出现诸多有名的国共将帅,也使得人们通常容易误认黄埔军校的军事教学非常厉害。
法肯豪森接替塞克特,为德国军事顾问团最后一任团长。1935年,在他主持下,顾问团为中国抗战备战的《关于应付时局对策之建议书》,对后来爆发的中日战争走向推演精准,为中国在抗战争取主动提供极大的帮助。
其实,就军事专业方面去看,相比几个月即可结业的早期黄埔军校,由黄埔军校蜕变的中央军校有了德军标准教学,其毕业学员无论质量还是数量,客观上都是远远超过黄埔军校。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在国共内战,或者在抗战期间,中央军校前10期的学员确属国军嫡系里面承上启下的军事中坚。
在1931年的中原大战,1932年的淞沪抗战,南京政府为争取主动而向战场投入的精锐军队,就是德军顾问团重点编练的教导师、教导总队。
尤其在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在战事最为紧要关头,教导总队及其他德军顾问团重点编练的军队奉命进入战场。
他们以战术多变,作战顽强而让欧美军事观察家们刮目相看的同时,更是刺激骄狂的日本海、陆军高层为此恼羞成怒。
在一二八淞沪抗战到抗战爆发,日本与德国每每密谈,日本方面总会提出德军顾问援华问题,坚决要求德国尽快撤回其在华军事顾问团……
后来,在德国军事顾问团培训、编练出来的中央军校前10期的学员及中央军校教导师、教导总队确实构成了中国国军的新军骨架,成为中国抗战时期国军的种子部队。
在真实的抗战史上,由保定军校、黄埔军校、留日士官学校等前辈和中央军校前10期的学员的组合军队,如第13军,第18军,第74军等,往往都是抗日决心最坚决,杀敌最勇敢,牺牲最惨烈的铁军。
后文精彩部分,请注意更新。
心血之作,有空有闲,三点一转,鸣谢情谊赞,同好朋友注明请加:zhuerduo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