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 1979,东线,谅山决战:向谅山进军
切·格瓦拉,卡斯特罗兄弟书写辉煌事业的不朽的2B铅笔武汉会战系列:马当首战
武汉会战系列之波田支队详介——从半警半军的杂牌守备队到日军甲等师团
163师副师长宋宝顺、师副政委李盛福等在前线指挥。
在1979年中越边境战事诸多战役、战斗中,谅山战役既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更是对整个战事最具影响和标示性的战役。
当年,我军发起对越作战指导思想是:
在有限时间,有限纵深,集中优势兵力,迂回包围,各个击破,速战速决,歼敌速回。
可见,我军发起这场惩戒性作战的最根本作战策略,即是在在有限时间,有限纵深前提下,寻求速战决胜。
其实,纵观当时三个客观因素限制,即可理解对越作战指导思想和战略:
其一,我军在越北山地与越军胶着,旷日持久,不仅军事不利,更容易在国际舆论、外交、政治、军事上的被动。
当时,苏联与越南签订友好条约,在中越边境战争爆发之后,苏联舰队游弋南海,尤其由欧洲、国内调兵充实中苏边境的苏军作战集群,对华北京畿威胁极大。
——在1979年期间参考美国提供卫星照片,即可发现苏军在中苏边境着手军备,就在同登战役结束期间,苏军即完成了其40%的不足万人的边防师,向2万人的战时编制的机械化师的转换、改编。
南线作战,还得兼顾北疆压力。
是以,速战决胜实为当时我军的必然决策。
其二,我军当年后勤薄弱,难以承担长期作战消耗。
我军在战前自1977年底即开始备战南疆,经营一年,囤积丰厚军事物资。
然而,等到发起跨境作战,激战近周,消耗极大。当时,前线后勤补充既受当年军事物资匮缺的限制,也受中越边境公路、铁路路况极为恶劣的客观限制,作战部队每日军火粮秣供应都是极为紧张。
——激战不过一、二日,后勤乏力,使得很多一线作战部队甚至配给野战口粮都是十分紧张,较为普遍地出现连续作战却忍饥挨饿的现象。
相传,负责中越战事指挥的徐帅闻讯许多前线部队还和从前一样,让炊事班、炊事员背上行军锅随军前进,当即要求改进:
这怎么行,又费时又费劲,一定要把吃饭的问题解决,当成个课题研究改进。
然而,战事急切,又能够如何研究改进?
可见,受限越北山地复杂地形而存在后勤、路况等诸多问题,确为我军在战前、战时必须要充分考虑的基本问题。
因此,我军确定速战决胜战略,合情合理。
其三,北越山区地形复杂,地貌破碎,植被茂密,路况极差,尤其每年3月底,亚热带雨季来临,北越山区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更为不宜我军进行大兵团机械化作战。
综上所述,可见我军既然以速战决胜战略,跨境发起速战速决的惩戒性作战,当然就不会选择越南境内纵深的重要目标。
——其中,相比中越边境的高平、河江、老街等地更具战略价值的谅山,自然是东线兵团唯一的,也是最佳的选择。
既要基于在有限时间,有限纵深,集中优势兵力,迂回包围,各个击破,速战速决,歼敌速回的作战思想基础,去争取政治上、外交上和军事上的主动,打下谅山,正是这场战争最佳的、关键的终战点。
(本文6000余字,后续4000余字,欢迎付费阅读,支持橡树原创)
这是东线兵团发起谅山战役的根本战略原因。
越南军在交通要道和战役、战术要地大量铺设各式地雷,是致使中国军战损的主要武器之一。首批按照钳击计划一往无前推进的进攻部队,即遭地雷、陷阱和数量之多的暗堡火力的杀伤。
谅山实为河内门户,战略价值之如何重要,在《1979,东线战场:同登决战》系列介绍,这里不作赘述。
可试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