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橡树 | 俄乌战争观察:“核列车”的段子和赫尔松反击战……

流浪的橡树 流浪的橡树 2022-10-21
柏林会战:计算与实力,泽洛高地攻防战惨烈往事如是说……
高科技总体战与混合战争:流浪的橡树的俄乌战争全集(3月1日-10月2日)
寒战:长津湖战役之两军必争下碣隅里 
宋蒙战争:忽必烈灭大理国之战
俄乌战争观察:俄国的“核威慑”和乌军的战略大反攻

2022年9月29日俄乌战争态势图。俄乌战争三个主要战场分划图。红点为俄军军事基地和重要军事目标;乌克兰境内的粉色为俄军控制区,无色为乌克兰控制区。红色爆炸圈标示有效远火打击,在粉色和无色交界处,红色圆圈为俄军的无人机行动、进攻、一线炮火狂轰滥炸。蓝色圆圈为乌军进攻。

2022年10月6日,俄乌战争持续地224天。

最近,网络放出一个段子,说是《泰晤士报》等媒体披露,克里姆林宫有向俄乌战场实施核武器迹象,声称一列与俄国防部第12总局有关秘密火车正在驶向俄乌边境。

“核列车”如此招摇出现,似乎核威慑、核战争阴霾笼罩当头,简中网络舆论为之哗然。

我在3月1日之前,即提出俄乌战争受俄国“核威慑”影响。

这个概念延续到7、8月份,我在多篇文章里均有较为详细的相关俄国核威慑与俄乌战争关联的分析。为此,挺乌朋友经常留言批驳等等。

不过,这些朋友始终忽视了我在这些文章里重解释核威慑作用,是战略威慑,而并非是一定要发起核打击。同时认为核武器价值主要体现在:

其一,保持战略核衡势及核大国席位。

其二,对国内民众和友邦打鸡血。

其三,危机或战争态势下的战略核威慑。

其四,(以战略核威慑)达成政治妥协。

可见,核威慑最大价值在势,而非战。

这些道理,克里姆林宫肯定清楚。

同时,克里姆林宫更清楚在常规战争已经没有胜望的情况下,奢求核战争取胜,更是毫无可能。

因此,我在俄乌战争观察:详论俄军“部分动员”、“公投入俄”和“核威慑”的战略错误 《俄乌战争观察:论说俄国的“新战略”和“磨盘”战争《俄乌战争观察:俄国的退让与桌面下的妥协等多篇文章认为,俄国如是仅仅作势进行“核威慑”,北约、英美、乌克兰尚且要顾忌三分。但是,如是俄国真将“核威慑”战略赋诸实践,招数用老,俄国的“核威慑”也就从此不再具有威胁。

果然,近日,俄外交部之核不扩散和军控司司长叶尔马科夫致信联合国明确表示,俄完全遵守拥核五国领导人关于不可发生核战争的声明,该信件由俄罗斯代表团副团长沃伦佐夫宣读。俄总统新闻秘书、克宫发言人佩斯科夫也就俄国“核威慑”传言,低调软声作了类似解释。

当别人尚未意识到俄国“核威慑”之时,我提前在强调核威慑。

现在,当很多媒体、自媒体夸夸其谈核威胁的时候,我却认为俄乌战争最具压力的“核威慑”时间段已经过去。

但是,即便俄国“核威慑”阴霾已经散去,但是在俄乌战争的“混合战争”状态下,利用俄国的“核威慑”战略,确实可以在战略上继续打击克里姆林宫。

因此,俄乌战争的核威慑话题当然就会在一个阶段继续延伸、发酵。

上述“核列车”问题即为一个典型问题。

在1987年至1994年,有10个运载RT-23洲际弹道导弹的“核列车”(战斗铁路导弹系统)在苏军和俄军服役。

然而,因为多种原因,俄国在2007年拆除和摧毁了“核列车”,仅余2套做了无核化处理,转移博物馆作为展品。此后,“核列车”成为历史,俄国机动核力量主要以汽车运载。

显然,在简中网络一惊一乍的“核列车”,不过是俄乌战争的“混合战争”的一个舆论战案例而已。

机动中的HIMARS多管火箭系统。

赫尔松的俄军机械化集群。

军事比拼靠实力,外交与政治较量则是竞争智商。

非常遗憾,就此观察俄国在俄乌战争所表现,确实很不乐观。

从9月6日乌克兰军队发起哈尔科夫反击战至今,乌军在北约及英美援助、支持下频繁发起战役攻势,重创俄军并占领了库皮扬斯克、伊久姆、红利曼等战略要地,迫使俄军放弃哈尔科夫战场及顿巴斯战场北线战场,陷入全局战略被动。

显然,乌军得到北约和美国等援助、支持,基本被纳入了美军全球战略系统,占据信息战、网络战、智能战、电磁战、导航战的绝对优势。与之相比,俄军尚属非常有限的高科技机械化军队,面对乌军“降维打击”,数月间懵懂挨打,损兵失地,劣势凸显,发起的所谓“特别军事行动”已然为毫无胜望、进退两难态势。

战至10月,俄军在2月24日的战略优势荡然无存。

那么,实力明显不够,俄国又能够拿什么反制乌军?

可能急欲挽回俄乌战争颓势,克里姆林宫转而竞争“智商”,似乎期望以政治、外交手段来弥补军队实力不足,就此草率启动了“部分动员”“公投入俄”“核威慑”战略。

可惜这是一个并非理性的战略。

克里姆林宫雄心勃勃推出这一系列新的战略,却没有足够的实力支撑,因而要想产生相应的战略影响,纯属童话想象。

因而,从9月21日至今,观察克里姆林宫推动践行“部分动员”“公投入俄”“核威慑”战略实施效果及对国际政治、外交及战场态势的影响,可以认为,这个非理性战略一方面广泛、深度地激化了国内矛盾;一方面推动北约、乌克兰、英美及50多个拉姆施泰因会议国家联手合作,并且将这个集团彻底地逼向了不妥协、不回旋的对面……

事态发展更加不利俄国。

(相关分析,请参考《俄乌战争观察:详论俄军“部分动员”、“公投入俄”和“核威慑”的战略错误 》)

现在,既然被克里姆林宫先行出手推向了不妥协、不回旋的对面,那么,北约、乌克兰、英美及50多个拉姆施泰因会议国家的财力、物力、战力和科技力、影响力对俄国有着碾压式优势,当然就要抓住机会,按照既定遏制俄国的战略,破除前阶段对顿巴斯战场和克里米亚地区的战略保留,顺势对俄国予以了对等的不妥协、不回旋、不留余地的战略反制。

近期,北约、英美等国强硬反制俄国“核威慑”“公投入俄”;50多个拉姆施泰因会议国家继续加大援助乌克兰;北约及英美德波等国公开化与乌军进行情报合作;乌克兰军队收复红利曼并放手发起全局性反攻等等,都是北约、乌克兰、英美及50多个拉姆施泰因会议国家对俄国予以不妥协、不回旋、不留余地的战略反制的结果。

乌克兰军队也就此拉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帷幕。

不妥协、不回旋、不留余地,克里姆林宫确实以自己的新战略为自己树立了一个空前强大的对手。

由此来看俄国及克里姆林宫在俄乌战争的实力、智商表现,确实堪忧。

那么,10月,将会是乌克兰军队高歌猛进的一个月吗?

10月6日乌军主要反攻方向示意图。

10月6日,乌军顿巴斯战场反攻图。

10月6日,就俄乌战争全局态势而言,如上图所示蓝色箭头标示,乌军实施反攻的主要方向为顿巴斯战场的红利曼-克雷明纳、库皮扬斯克-斯瓦托夫(Svatove,即图中斯瓦托韦)、锡韦尔斯克-北顿涅茨克及赖西昌斯克;赫尔松战场的尼古拉耶夫-赫尔松,以及赫尔松西北战场。

(说到这里,稍微一提:

乌克兰语为小种语言,我每日收到多份态势图,对地名扫描翻译结果稀奇古怪,因而我翻译地名就会比较、参考、引用国内出版地图资料。这也是写作俄乌战争较为辛苦、麻烦的地方。比如最近文章提及的红利曼地名,即由此而来。

然而,近日,个别自媒体公司、团队及个人或者留言辱骂,或者四面造谣,声称红利曼为俄人称呼,乌克兰称之为利曼云云,如此民粹八卦上纲上线,下作确实让人鄙夷。)

从10月4日、5日、6日战况来看,确如《俄国的“核威慑”和乌军的战略大反攻》分析,乌军已经完全突破奥斯基尔河和西弗斯基顿涅茨河自然防线,从库皮扬斯克及奥斯科尔河东岸凸出部、红利曼两个方向,对克雷明纳,斯瓦托夫形成战役钳击态势。

这个战场的地形、地貌、交通等情况非常类似哈尔科夫战场,同时俄军连续战败,部队残缺,物资匮缺,士气低迷,非常利于乌军持续发起攻击作战。

乌军的战役意图已经非常明显:

乌军发起顿巴斯反击战的第一步,即切断克雷明纳-斯瓦托夫后勤线,分割包围卢甘斯克西部地区,合围俄军精锐第144摩步师残部。

乌军第二步,即从克雷明纳和锡韦尔斯克方向,对北顿涅茨克和赖西昌斯克地区形成扇形包围态势,继续以正面实施远程炮火精确打击,两翼分路迂回穿插纵深的战法,最终如红利曼之战那样,发起北顿涅茨克之战。

说来比较幽默,乌军在哈尔科夫及库皮扬斯克大反攻、红利曼之战的战法都很一致,在俄军防御正面,以远程火力予以精确打击,高效重创俄军防御主力。同时,以机动兵力从两翼迂回穿插俄军纵深,打掉俄军后勤线,形成分割包围俄军态势,迫使俄军为避免被合围,只得仓惶弃阵尿遁。

看似,这是最正经的机械化战争的典型战法。

然而,这却是建立在“高科技战争”基础上,并非俄军所理解的传统的机械化战争的典型战法。

乌军得到北约及美英军等在“高科技灰色地带”助力,在得到加强GPS信号制导和高效战术通讯保障的情况下,即可清楚俄军每一辆坦克、战车、火炮等部署、走位等等作战细节情况,俄军即时战术机动,而后以远程火力予以精确打击,最终高效重创俄军。

等到俄军懵懂间伤亡惨重,全军慌乱,乌军开始实施信息、电磁干扰,而后从容不迫以机械化集群发起突击,对处于信息不畅、指挥紊乱、士气低迷的俄军发起最后一击……

战况就是如此简单。乌军战法屡试不爽。

显然,这是北约及美英军等以不妥协、不回旋、不留余地的姿态,几乎公开地在抽象、虚拟的“高科技灰色地带”助力乌克兰的结果。

而眼见俄军遭到这样的降维打击,一味挨打,全无对策,克里姆林宫又能奈何?

10月6日,乌军赫尔松战场图。

10月6日,赫尔松的安东尼夫斯基桥被轰炸示意图。

10月6日,赫尔松的安东尼夫斯基桥遭到乌军远火打击。

此前被乌军炮袭被打得千疮百孔的安东尼夫斯基桥面。

乌克兰军队既然是拉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帷幕,反攻当然不会仅仅局限在顿巴斯战场。

10月5日、6日,乌军在赫尔松战场沿第聂伯罗河和T0403高速公路向南推进,兵锋到处,切断了赫尔松及新卡霍夫卡往赫尔松州东北部的两条重要后勤线。

不过,受限赫尔松战场地势低洼,溪流纵横,地势空旷,工事密布,易守难攻。乌军在反击夺得赫尔松西北斯尼胡里夫卡、杜洽尼及因胡利特河左岸地区之后,后续对赫尔松的反攻,难以简单照搬、复制顿巴斯反攻的模式。

(赫尔松战场与顿巴斯战场区别请参考《俄乌战争观察:俄国的“核威慑”和乌军的战略大反攻》,这里不做赘述)

在哈尔科夫及库皮扬斯克突击战后,俄军继续加强赫尔松战场兵力,以第5联合武装集团军(综合多兵种、军种战役集群)、第49联合武装集团军、第22军团等约60多个营战斗群兵力,沿第聂伯河两岸区域梯次部署。

此外,俄军以第439近卫火箭炮旅沿第聂伯河左岸部署,可以机动往返,对赫尔松及新卡霍夫卡的外围地域实施火力掩护。

这是俄乌战争开战以来,俄军在战役方向战线部署兵力最为庞大的一次。

因此,俄军在赫尔松东北地区及因胡利特河两岸遭到乌克兰军队穿插、切割、溃不成军,但是,俄军依然可以退守赫尔松和新卡霍夫卡,沿第聂伯河维持赫尔松战场防御态势。

战至10月6日下午,如前面(10月6日,乌军赫尔松战场反攻图)所示,俄军确实向赫尔松和新卡霍夫卡撤退。

比较幽默的是,在网络素有“战斗民族”之称的俄军,居然在有着一定的火力保障和地形优势的赫尔松战场,生生将撤退演变为一场无序的溃退,甚至上演驾驶战车、挑摇白底裤,向乌军乞降的闹剧。

显然,这是克里姆林宫极为难堪和恼怒的一幕。

但是对俄军官兵及他们的家人而言,却无疑是头脑清醒的情理选择。

那么,俄军能否能够守住赫尔松和新卡霍夫卡,稳定第聂伯河下游防线?

方媒体频传已经炸成渣渣安东尼夫斯基桥,即为赫尔松战场的一个风向标。

安东尼夫斯基桥质量之好,价值之重,可谓俄乌战争第一桥。

此前,安东尼夫斯基桥多次遭到乌军远火打击,尤其乌军以HIMARS多管火箭系统实施精确打击能力,除却打得桥面千疮百孔,却对桥体没有实质性破坏,俄军较为容易地修复桥面,使得赫尔松俄军集群的后勤线时断时续,基本能够维持战事至今。

——现在回望,那些爬墙洗稿自媒体在8月断言乌军一个打十个,打断了安东尼夫斯基桥,致使“10万俄军被围”的“横店剧情”,实际上至今都没有发生。

从这几天攻势可见,乌军对赫尔松俄军形成扇形包围态势,并非以打掉安东尼夫斯基桥,截断俄军后勤线为基础。而是乌军确实具备以相当的远程精确打击火力和地面突击火力,自北而南突破俄军防线的战役推进。

仅仅一月之间,乌军能够在俄军部署较强兵力的赫尔松战场正面硬钢俄军,击溃俄军,显然得到了较好的装备、物资和“高科技灰色地带”助战的保障。显然,这也是北约、乌克兰、英美及50多个拉姆施泰因会议国家对俄国予以不妥协、不回旋、不留余地的战略反制的结果。

不过,乌军虽然具备正面硬钢俄军的战力,但是要在尽量减少伤亡的情况下,在赫尔松战场真正打趴俄军,打掉俄军的安东尼夫斯基桥后勤线实属非常必要的关键前提。

因而,至安东尼夫依然为乌军远程火力打击目标。

就在6日,乌军即三次安东尼夫斯基桥,但是战果依然不祥。

可以推认,在军收缩兵力退防赫尔松-新卡霍夫卡及第聂伯河下游防线以后,乌军即可压逼俄军防线,以远程精确火力发起“烟头攻势”,既要打击俄军纵深主要军事目标,更会继续针对性打击安东尼夫斯基桥。

现在看来,既然北约、乌克兰、英美及50多个拉姆施泰因会议国家已经决心对俄国予以对等的不妥协、不回旋、不留余地的战略反制,那么,俄乌战争可能就不会止步于2022年2月24日的态势。

可以假设,一旦乌军在后续战事中继续在顿巴斯战场取得突破,或者直接突破俄军扎波罗热战场,乌军必然会在赫尔松战场发起反击,并且反击将会在这个方向,延伸至克里米亚半岛。

显然,这座桥,将是关系俄乌战争南方战场走向的重要风标。

愿与朋友同行,共同观察后续战事。

希望阅后三点一转,支持后续。谢谢先。

私人微信,请一定简单说明,然后添加交流。

2022年10月6日
橡树笔于广都铭贤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