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会战:计算与实力,泽洛高地攻防战惨烈往事如是说……
高科技总体战与混合战争:流浪的橡树的俄乌战争全集(3月1日-10月2日)
寒战:长津湖战役之两军必争下碣隅里
宋蒙战争:忽必烈灭大理国之战
俄乌战争观察:俄国的“核威慑”和乌军的战略大反攻
俄乌战争观察:“核列车”的段子和赫尔松反击战
俄乌战争观察:火药枪与狙击枪,漫说远程精确打击
(图1)2022年10月10日俄乌战争态势图(三个战场分划)。红点为俄军军事基地和重要军事目标。乌克兰境内的粉色为俄军控制区,无色为乌克兰控制区。在乌克兰控制区的篮圈为俄军导弹、自杀无人机等袭击,红色爆炸圈为有效袭击(在俄军控制区亦然)。在粉色和无色交界处,红色圆圈为俄军的无人机行动、进攻、一线炮火轰炸。蓝色圆圈为乌军地面进攻,导弹袭击,海马斯攻击。10月2日乌军反攻收复红利曼,10月8日发生刻赤海峡大桥爆炸事件,标志俄国“公投入俄”、“核威慑”战略彻底失败。这些失败消息传来,尤其克里姆林宫以务实、隐忍方式,“软弱”地善后刻赤海峡大桥爆炸事件,均是空前刺激了俄国民族情绪高涨。这几天来,俄国网络骂声一片,锋芒直指俄安理会副主席梅德韦杰夫、俄国防部、俄军总参谋部、俄安全部门,甚至克里姆林宫。此前,克里姆林宫在哈尔科夫反击战惨败之后匆忙实施“部分动员”、“公投入俄”、“核威慑”战略,以及宣布正式吞并乌克兰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和赫尔松地区,在很大程度上,有着将俄乌战争从克里姆林宫高层拍板发动的“特别军事行动”,向着俄国军民抵抗西方集团向东方扩张的国家与民族的“圣战”转化的构想。然而,要实现这个转化,克里姆林宫既需争取足够的时间,还需争取国内更饱满的民族情绪支撑。
因此,在暂时沉默一天之后,克里姆林宫终于顺从了国内民族情绪的意见。10日,俄军以各型导弹、自杀无人机及其他远火打击,向乌克兰前线及全域,发起了近半年来几乎最大规模的无差别远火打击。顷刻之间,乌克兰境内警报声此起彼伏,爆炸声隆隆不断。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仅在基辅城区,即有8人死亡,24人受伤。俄乌传统民族情感继续撕裂,两国仇恨继续加深,于国于民,可谓不幸。
观察俄军在10日以常规火力对乌克兰全域实施无差别打击,基本可以认为,如我在前面多篇文章分析,俄国已经放弃“核威慑”战略。
此外,可以肯定,现在俄国已经招数用尽,唯有以导弹、自杀无人机为主,实施较为强大的“狂轰滥炸”模式的常规远程打击,以图战略反制乌军。但是,俄国受限打击精度太差、武器成本过高,如此实施远程打击,作战效率过低,难以持久作战,再加上误伤平民和非军事目标,在大多数外国大使馆已经返回乌克兰的情况下,如此无差别攻击,纯属向西方舆论“递刀”。
鉴于我在多篇文章详述扎波罗热战场,本文保持之前观点不作赘述,有兴趣朋友可以点击链接,移步参考。
目前来看,俄军受刻赤海峡大桥爆炸事件影响最大的战场,应为赫尔松战场。
然而,鉴于刻赤海峡大桥已经通车,同时俄军在赫尔松战场主要依靠罗斯托夫-扎波罗热-赫尔松的后勤线保障,因而,可以肯定,刻赤海峡大桥爆炸事件对赫尔松战场应该不会出现较大影响。俄军将在至少2023年3月之前,继续占领赫尔松市及周边地区。
此前,从8月、9月至今,网络经常疯传一些俄军在赫尔松全线已被包围、已经崩溃等等狗血网文。然而,事实证明赫尔松的战事发展一直趋近我的分析(相关文章请查阅历史链接)。
确然,在10月5日、6日、7日期间,乌军在赫尔松战场东北地区发起反攻,沿第聂伯罗河和T0403高速公路向南推进,确实斩获颇丰,堪为大捷。但是,如是认真观察赫尔松战区地形,便知道赫尔松战场除却东北地区地形缓和,便于乌军机械化部队突击作战。此外,越是靠近赫尔松市外围,战场就呈地势低洼,溪流纵横,地势空旷,工事密布,易守难攻的态势。按照最简单的军事逻辑推理,乌军在赫尔松西北的因古列茨河东岸和第聂伯河西岸地区夺关斩将痛殴俄军,但绝不会继续向南冒进,简单照搬、复制哈尔科夫及红利曼反攻模式,以求一气呵成强攻赫尔松市及俄军第聂伯河右岸防区。同时,在赫尔松战场,俄军有第5联合武装集团军(综合多兵种、军种战役集群)、第49联合武装集团军、第22军团等约60多个营战斗群的兵力,沿第聂伯河两岸区域梯次部署。俄军赫尔松集群虽然久战疲惫、士气低迷,编制残缺,但是,俄军可以背靠第聂伯河左岸俄军第439近卫火箭炮旅等支援火力,以赫尔松市和新卡霍夫卡互为犄角,凭借有利地形沿第聂伯河形成防线,勉力形成赫尔松相持局面。事实上,俄军在10月8日、9日,确实开始向赫尔松市和新卡霍夫卡收缩兵力,并且以有限的反击和炮火掩护,以赫尔松、新卡霍夫卡为核心,在第聂伯河右岸地区建立了新的防线。其实,俄军不惜代价守住赫尔松,政治意义大过军事价值,实为克里姆林宫将“特别军事行动”转向国家与民族的“圣战”的重要一环。俄军固守赫尔松地区,可以为克里姆林宫争取了政治得分,但是也为俄军带来了军事上的极大被动。无疑,抱团困守赫尔松战场的俄军,实为乌军对俄军进行“磨盘作战”的绝好战略目标。在赫尔松战场,乌军更便利地得到北约、英美来自罗马尼亚、黑海上空的“高科技灰色地带”直接支持,以远程精确打击发起“烟头攻势”打击俄军浅纵深地区,以战术分队实施分散性突击零敲俄军前线有生力量。因此,俄军强调坚守,乌军强调打击,受双方政略、战略决定,俄乌双方可能都会趋向接受赫尔松战场形成较长时间的持久战、消耗战态势。我在之前多篇文章讲述过乌军的“烟头攻势”的优势,认为高科技远程精确打击之作战效率,远非常规机械化的狂轰滥炸可比。此外,随着乌军加速进行“北约体系”整编,得到美军战术通讯系统、战略通讯系统支持,其地面部队实施分散式作战,同样对俄军形成了战术上的降维打击的优势。这个部队官兵在全国范围精挑细选视力、嗓门和体质特别优秀者组成,经过相关海军理论学习、实践,最终,精挑细选合格者重点培养,他们每天吃鳗鱼饭、吃鱼肝油等补品,都有着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目视索敌,辅助舰长指导夜战的卓越能力。维度差距如此,可见日军当年在太平洋战争被打成渣渣,毫无悬念。
如今,鳗鱼饭和鱼肝油与雷达的差距,同样出现在俄乌战场。现在,经过北约化整编的乌军地面部队每次分散出击,都是携带单兵导弹、查打一体无人机等高科技武器,驾驶外援轻型装甲车、吉普车、电单车,悄无声息穿行赫尔松外围丛林地域。
他们装备了夜视镜,得到美军战术通讯系统的情报、信息支撑,进退敏捷,作战方向明确,即可先于俄军发现目标,能打则打,不能打时即可迅速呼唤远程火力实施精确打击。如此一来,俄军那些坦克、战车及头戴钢盔、手端突击步枪的标准机械化装备的官兵,俨然就成为了乌军的靶子。
这是一场可能会持续到2023年早春的“磨盘战争”。现代战争,在冬季作战尤其高度依赖高科技作和后勤保障。等到寒冬来临,第聂伯河下游低洼湿地、溪流封冻,赫尔松战场即为乌军机动和反击提供了便利。可以推测,俄军如是在“乌军降维攻势”下,稍微出现后勤保障问题,那么,乌军发起攻势和2022年-2023年的寒冬联袂压迫,或可能给赫尔松俄军带来崩溃性灾难。
(图3-1)10月10日,顿巴斯战场之库皮扬斯克-斯瓦托夫战场态势图。蓝色箭头为乌军攻势。
(图3-2)10月10日,顿巴斯战场及红利曼-克雷明纳战场态势图。蓝色箭头为乌军攻势。现在来看,几乎就在克里姆林宫匆忙宣布实施“部分动员”、“公投入俄”、“核威慑”战略,以及公告天下正式吞并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和赫尔松之后,俄国经过哈尔科夫反击战和红利曼之战,陡然在战略上落在了被动挨打的境地。
10月3日,乌军在取得红利曼之战大捷以后,即兵分两路(参考图3-1、图3-2):一路从哈尔科夫及库皮扬斯克向东南挺进,向斯瓦托夫方向发起攻击作战。目前,俄军在顿巴斯战场基本转入防御态势,以导弹、空袭和炮火反制乌军地面部队突击,沿克雷明纳-斯瓦托夫高速公路形成防线,与乌军形成对峙。战至10月10日,乌军两路进军遇到俄军顽强抵抗,双方在克雷明纳-斯瓦托夫战线形成对峙态势。然而,看似顿巴斯战场态势沉闷,双方相持部下,但是整体态势却大有玄机。如是追踪看我的俄乌战争系列,当然清楚7月4日俄军夺得赖西昌斯克之战胜利,夺得三面包围顿巴斯乌军的有利态势。因而,如以之对比(图3-2)顿巴斯战场10月10日的态势,不难看到:一、俄军不惜血本苦心经营近乎半年形成的三面包围态势,已经在9月、10月间,被乌军两次反击彻底打破。
二、现在,乌军当年屏护斯拉维扬斯克城市群的锡韦尔斯克-巴赫摩特防线,俨然成为了俄乌双方的正面战线。于是,俄乌双方在锡韦尔斯克-巴赫摩特防线正面战场相持不下,双方博弈就自然转向了战线的南北两端。
在锡韦尔斯克-巴赫摩特战线以南,俄军部署有车臣军队、瓦格纳雇佣军和顿涅茨克新俄军,战力有限却热衷表现。目前,看似俄军频繁向顿涅茨克西北外围及巴赫摩特外围发起攻势,虚张声势之外,却终究没有实质性进展,对乌军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影响。战线以北,在俄军赖西昌斯克-北顿涅茨克-克雷明纳-斯瓦托夫一线,乌军正在自西向东发起两路攻势。
目前,虽然态势看似沉闷,但是乌军重点针对的克雷明纳和斯瓦托夫,可谓俄军在顿巴斯战场的两个绝对要点。两点失一,俄军克雷明纳-斯瓦托夫防线必将应声崩溃。于是,假设乌军击穿俄军克雷明纳-斯瓦托夫防线,即可从克雷明纳和锡韦尔斯克两个方向,对俄军北顿涅茨克及赖西昌斯克集群,形成钳击态势。俄乌战争实战证明,自视甚高的俄军,无论装备或者战争思想,其实就是一支二战升级加强版的有限高科技的机械化军队。这样的机械化军队处于被钳击状态之下,近乎死路一条。
大致,这就是我在多篇文章里推论认为俄军在2023年的2-3月份,将会面对更为险恶局面的主要理由吧。战争是人类最极端的社会活动形势,是政治最极端的表达形势。因此,战争不会是谁谁输不起,谁谁不能赢的充满着感性和激情的问题。战争进程自然有其底层逻辑,交战双方彼此博弈,绝对不会出格这些逻辑框架。
这个逻辑框架,冷漠、无情,却是铸就着人类万年战争史上无数无辜战死者的无声遗言,使人仰视明辨之时,既敬畏,又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