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颗辣椒的翻身记

邓绪娟 叶景顺 当代江西 2023-12-14

有网友这样形容国人吃辣的江湖,“川渝不怕辣,湖南辣不怕,江西怕不辣”。的确,在嗜辣这件事,江西人是不太服谁的。说起江西的辣椒,高安辣椒必有一席之地,常年稳居美团优选全国蔬菜单品复购率排行榜第一,就是明证。


抓一把辣椒撒入锅中,任凭热油翻滚,辣椒香味瞬间扑鼻而来。辣椒炒肉、辣椒炒蛋、辣椒炒米粉……江西人的餐桌上,总少不了辣椒的身影。

无论是吃辣椒,还是种辣椒,江西人都不遑多让。

余干辣椒、高安辣椒、萍乡辣椒等种类多样、口感不同,但都各有推崇者。

其中,高安辣椒得益于“上湖”商标的品牌效应,线上销量从最初的每天几百公斤,到每天近2.5万公斤,常年稳居美团优选全国蔬菜单品复购率排行榜第一,2022年在美团优选营业额达8000万元。

探路:千里“寻椒”求高产

在高安市上湖乡赤星村富硒辣椒产业园内,农户们正将辣椒一袋袋封装好,打包送上一辆辆货车,运往全国各地。

高安种辣椒,既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有悠久的历史。过去,高安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辣椒,但种植的本地辣椒品种产量低、品质参差不齐,拿出去也卖不上价,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

但对于爱吃辣的中国人来说,辣椒的市场可不小。作为地域辣椒品种,高安辣椒的出路在哪?出路,只有走出去才有路。

于是,一群年轻人踏上了千里“取经”路,寻找高产辣椒品种。

1985年,“寻椒人”将杭椒新品种带回老家种植。由于适应性不强,因此他们将萧山鸡爪椒与引进的杭椒杂交,培育出产量高、个体大的高安椒。然而,高安椒虽然产量高,但口感甜味有余、辣味不足。

在江西人看来,甜口辣椒“没有灵魂”,本地人更追求纯辣、生辣。高安椒种植者,又用了近10年时间改良品种,最后形成既有辣味又有甜味的本地特色椒,直到2009年,高安椒成功注册“上湖牌”商标。

新品种有了,种植技术也是个问题。种植技术是影响辣椒生长质量和种植效益的重要环节。此前,高安大部分村民露天种辣椒,或者搭建简易竹制棚,技术落后、抗灾效果差,导致辣椒沾染湿气腐烂。

2019年初,一场持续性低温降雨天气,造成上湖乡近千亩辣椒秧苗死亡,损失巨大。高安人从中自省:最大的痛点在于种植技术落后、缺乏管理经验、缺少专业技术人员。

为了提高农民种植技术水平,上湖乡先后与湖南农业大学邹学校院士团队合作建立辣椒产业研究院,与江西省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院合作共建辣椒品种选育示范基地……

随着栽培技术不断改进,老乡们开始建造防水钢构大棚,搭建自动灌溉设备,他们逐渐成长为辣椒种植“达人”。

破局:“富硒”辣椒好“钱景”

小辣椒翻过了产量、口感这两道坎,销售却成了难题。此前,村民把辣椒卖给外地商贩,经常被压价到五六毛钱一斤,一年到头只是赚了一点辛苦钱。

微薄的利润背后,潜藏着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辣椒是本省主要农作物之一,省内有余干辣椒、萍乡辣椒,省外有四川朝天椒、福建小米椒,参与市场竞争的辣椒品种很多,如何才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上湖乡的决心是——走产业化之路。

过去,上湖辣椒种植分散,技术落后、抗灾能力弱,存在感不强,难以形成统一标准、科学化种植、规范化管理。“只有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发展的路子,才能真正带动产业提升、农民致富。”上湖乡党委书记涂芳说。

上湖乡的土质富含硒等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富硒土地,这是难得的资源。

为了用好用足这一资源,2020年9月,在政府引导下,由市村投公司投资5.6亿元,建设了上湖富硒辣椒产业园,正式打出富硒招牌。

在产业园内,记者看到一期2000亩高标准大棚已经建成投产,还建有集约化育苗中心、蔬菜冷链物流、辣椒分拣中心和蔬菜烘干加工厂,逐渐走出“靠天吃饭”的困局,一条全链条发展的产业之路越走越宽。

有了富硒品牌的加持,上湖辣椒破解了“好产品卖不出价”的难题。

一颗上湖辣椒,外观呈羊角形,生长的颜色从最初的嫩绿到深绿,再由绿转红。上湖乡通过合理选择采摘时机、正确采摘方式以及严格的分级标准,将辣椒分为不同品类,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牛初乳’生长周期12天,是品类中辣度最低的,适合儿童和孕妇吃,‘老腊肉’生长周期30天,是当中辣度值最高的,适合无辣不欢的朋友……”与辣椒打了10余年交道,赤星村村民王东平对辣椒的分等分级颇有经验。他介绍说:“从‘牛初乳’‘小美好’‘正青春’‘老腊肉’到‘满堂红’,辣椒成熟的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消费群体。”

找到精准的市场定位,才能实现从田间地头到“市场端头”转化。

行走在上湖,记者欣喜地看到上湖辣椒被“玩”出了新花样。

“辣妹椒哥”的文化IP、印有上湖辣椒的文创产品、活力十足的辣椒文化园、有趣的辣椒博物馆、热闹的辣椒文化节,“热辣”文化带动了乡村旅游,也让这座城市散发着豪爽和热情。

创新:数字聚“椒”新跨越

在高安辣椒数字共享平台上,记者看到辣椒从种到收、从储到销,数字化融入辣椒产业的每一个环节,通过一张屏幕就能将所有信息尽收眼底。

只见工作人员点开可视化种植基地里的一角,虽然过了采摘季,但仍然能从屏幕中看到绿色的辣椒叶连成片,远远望去像一幅油画。

“田里都安装了水肥传感器,何时浇水、何时施肥,它们会把信息传回平台,平台就会自动安排地里的泵站浇水。”在赤星村专职村干黄彬的指引下,记者发现,这块辣椒田里还隐藏着环境温湿度检测系统、智能数据采集仪等智能设备。

这些设备能实时监测辣椒生长环境,监测数据又被分析转换成可执行的指令,对田里各类设施和机械设备进行远程操控,可以实现全天候、全过程、少人化甚至无人化作业。

高安还借助数字平台推出“云上种养”。认购者出资后即可认购属于自己的一块辣椒地。产业园通过聘请当地村民作为农务承担者,根据认购者需求来种植定制化辣椒,认购者可以实时观看、参与辣椒田间管理和采摘。

待辣椒收成之际,辣椒将被统一配送到认购者家中,缩短田间到餐桌的距离。目前,产业园已接受江西省餐饮协会、高安市餐饮协会以及部分大型商超认购大棚58个。

当辣椒“上网触电”,意味着农业有了一条向“云端”生长的新通道。

为顺应市场潮流,上湖乡大胆改革创新,把10多名有想法、有干劲的年轻干部下沉到辣椒产业园,开通“辣妹椒哥”“含硒小辣椒”“赣硒椒哥”等自媒体账号;打造红色村播示范点,培育村播队伍,通过直播带货,把辣椒销往全国各地。

如今,在万亩集中连片的辣椒大棚,不仅有农户忙碌的身影,也不乏干部群众直播的身影。

一部手机、一个自拍杆、几件便携式直播设备,记录下辣椒采摘的真实过程,也打开了辣椒的新销路。

“有了这些销售平台,老百姓肯定受益最多。”“政府做得好,我们老百姓心里也很高兴。”辣椒大棚里一张张淳朴的笑脸,流露出产业富民的喜悦。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油画《井冈山会师》创作的背后
亚运会的“中国范”
党群会客厅,把氛围感拉满
浮梁茶何以香飘千年
文物回家之路为何那么难
年轻人缘何爱上新中式养生
一根翠竹何以撑起亿元产业
江西维A水稻诞生记

县域经济如何更“经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