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艾米果里的人间情怀

朝颜 当代江西 2024-05-12

艾米果,不仅仅是一道小吃,它承载着江西人文的精髓,以及那份对美食的无尽热爱和追求。


在江西人心目中,没有艾米果的春天是没有灵魂的。

艾米果又名青团、清明果、艾粑粑,从赣南、赣中至赣北,这色如翡翠的小吃搬上江西人的餐桌少说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对于吃艾米果这件事,江西人是认真的。

如《新建县志》中就有记载:“俗沿春饼,城面以麦,乡面以米,薄者佳。”《玉山县志》也有记载:“米粉杂艾萌作果,谓之清明节果。”

每一种饮食文化的背后,都包含许多渊源故事和传说,艾米果自然也不例外。

艾米果究竟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在赣南一带,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东海一孽龙逃出水晶宫,在人间为非作歹。它时而腾云驾雾于山区,时而兴风作浪在平原,所到之处,狂风吹倒房屋、拔起树木,暴雨淋坏庄稼、流失土地,恶浪打翻船只、冲塌河岸。有时,孽龙还吞食人畜,给黎民百姓带来深重灾害。人们苦不堪言、怒气冲天,但又无计可施。

农历二月十九日这天,观音菩萨云游出行,恰巧路过江南一带,看见孽龙兴风作浪,于是化作一名慈眉善目的老妇来到人间,将制服恶龙的方法告诉百姓。受到指点后,百姓利用龙忌惮艾叶气味这一弱点,成功阻止了孽龙的恶行。

被艾草味熏得晕头转向的孽龙,只能乖乖缩回海里,再没出来过。从此,人们每年食艾米果以防孽龙,同时感谢观音菩萨的恩德。

一个美好的民间传说,蕴含着古人对神怪和善恶的理解,还有对艾草这种植物的喜爱。

在赣南客家,还流传着新客返迁赣南发明艾米果的说法。相传由闽粤返迁赣南的新客,一路跋涉,历尽艰辛寻一方栖身之地。辗转途中,粮食不足,当时正值春季,遍地艾草,于是众人采集艾叶,制成米果,熬过了艰难时段,最终落脚于赣南一带,安居乐业。

为纪念远方的中原祖地及迁徙艰苦,客家人便在清明时节采摘艾叶,做艾米果祭祖。后来,清明节制作艾米果成为数百年不变的客家传统风俗。

民俗学者则认为,江西各地用艾草或野菜制作各种米果团子,谓之“尝青”,是源于寒食节不生火做饭的传统。由纪念介子推而形成的寒食节,习俗已基本融入清明节之中。

于是乎,在江西浩如烟海的美食宝库中,一道春天的美味——艾米果,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味在民间代代相传,成为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

艾米果,不仅仅是一道小吃,它承载着江西人文的精髓,以及那份对美食的无尽热爱和追求。

时至今日,当一种舌尖上的味道成为习惯,它所承载的文化是抹不去的乡愁味道,是南方春日的烟火味道,是灶台边操劳的妈妈味道,更是远行游子思念的家乡味道。

一个吃着艾米果长大的江西人,无论离家的路有多远,离乡的时间有多长,都无法忘掉那沐浴着春风采撷艾草的时光,那一家人围坐一桌揉搓米果团的时光。

有人说:“去野外采摘艾草,是江西人对春天的尊重。”深以为然。

清明前后,田埂地头的艾草便蓬蓬勃勃地冒芽长叶了,它们青翠欲滴、姿态妖娆、随风轻舞,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引诱着人们朝户外走去,朝艾草茂盛处走去。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中那个被思念的采艾女子,始终没有露面,却为采艾这件事留下了永恒的美好形象。

想想吧,一个身材窈窕的女子,提篮戴帽,脚步轻盈,在暖融融的春风里款款而行,构成了一道多么美丽的乡间风景。

当然,现实中采艾的不仅有窈窕女子,更有老幼妇孺一起上。采艾人三三两两、花花绿绿地点缀于春天的旷野中,若是遇上一蓬芽尖儿鲜嫩,从未被他人采摘过的艾草,心里便乐开了花。

躬身的、下蹲的,三把两把,便将艾草的香味儿掐得愈加浓郁。有那嘴馋的,想着艾米果的味道,一边掐,一边就有口水充盈了口腔。

吃艾米果,吃的是“野味”,也是人情味。

经过辛勤采摘,带着泥土芬芳的艾草被运回家中。生火煮水,准备下一道工序,清洗艾草,确保杂质和泥土被洗净,随后加入食用碱(更易煮烂,也能使艾草久煮不黄,保持碧绿之色),直到将艾草煮软煮烂。这时锅中的汤水清澈碧绿,煞是好看,香味直冲鼻翼。

将煮烂的艾草捞起剁碎,或放入破壁机打碎备用。接下来,把艾草糊倒入面粉和糯米粉中,搅拌均匀,再揉成稍软的米果团,盖好醒面20分钟。

对米果团进行反复揉搓,韧性足够、干湿度恰当后,就可以将米果团分成一个个大小相同的小团子,准备包艾米果了。

分米果团和包艾米果这件事,几乎都是全家总动员。老老少少,团团围坐在案板前,有说有笑,互相攀比谁做得漂亮,心中充满对美食的期盼,那绝对是一幅祥和美好的场景。

江西大多数地区的艾米果都是包馅的,和包饺子差不多。馅料丰富多样,有甜口和咸口两种味道。

喜欢甜的可以用糖、豆沙、芝麻粉等做馅,喜欢咸的可以用腊肉或鲜猪肉配上冬笋、白萝卜做馅料,还有喜欢酸的,则包上腌菜……林林总总,尽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习惯来。

包出来的艾米果,形状也可以有各种创意,饺子状、月饼状、圆球状,不一而足。

最后,将包好的艾米果整齐有序地摆上锅,旺火蒸上约10分钟,闻到香气扑鼻,艾米果便熟了。

停火、揭盖,眼前这些油绿油绿的艾米果变得更加柔软、膨胀、圆润,让人垂涎三尺。吃到唇齿生香,吃到肚儿圆圆。

喜欢吃油果子的,也可以留一部分用来油炸,风味各有千秋。

正是这些衍生出的不同的做法,展现了江西人的智慧和精湛厨艺。

除了好吃,艾米果还有着不错的温补功效,可清肠健胃、去食散寒、平喘止咳,妥妥的保健食品,绿色健康,怪不得江西人就爱这一口!

如今,艾米果已经走向市场,成为商品,当工序复杂的制作流程让现代快节奏生活的人们难以“招架”时,大可以走进小吃店找寻家乡里春天的味道。

听说,江西有些地方已经将艾米果制作技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美食有传承,江西人就有享不完的口福。

在春江水暖、百草回芽的日子,不妨用味蕾感受最悠长丰沛的民间味道,守望传承千年的江西美食,于舌尖之上,让春天停留。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于都:“衣”鸣惊人
“新农人”玩转“新农活”
问道狗牯脑
寻找江西的“杏花村”
一根竹子背后的“生意经”

追忆江西党史上的五对夫妻英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