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追念方志敏的母亲金香莲老人

方丽娜 当代江西
2024-09-28

今天是母亲节,一起来追念方志敏的母亲,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前不久,有学者在弋阳县档案馆里找到了一本《革命斗争史料》,内有“方志敏的母亲──方老太太”一文,文中记叙的桩桩件件往事,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方志敏的母亲是中国人民中的普通一员,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今天是母亲节,让我们一起追念方志敏烈士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谢觉哉代表中央人民政府授方志敏母亲金香莲烈士亲属纪念章。(1951年8月摄于南昌 照片提供者:方丽娜)
方志敏烈士的母亲,也就是我的曾祖母,有个很好的名字——金香莲。曾祖母生于1878年,安徽歙县人,她的父亲是前清的一个秀才,教过私塾,也行过医,后因兵荒战乱,家境赤贫。他给曾祖母取这个名字,想来是很想女儿能过上香甜的好日子。
我没见过曾祖母,我的父亲方明对自己的祖母了解也不多,1938年他7岁的时候被组织上接去了延安。
以前我也读过祖父的战友邵式平写的回忆文章《悼念方老太太》,其中说“因爱及爱,老太太对我的亲切关怀,就同对志敏一样”,印象颇深。这篇文章不长,关于曾祖母的生平和相关信息,所叙甚少。
不久前,有学者从弋阳县档案馆故纸堆里找到一本手抄于1952年的《革命斗争史料》,内有“方志敏的母亲──方老太太”一文,这是当初有关部门整理的一份口述史料,其中有许多关于曾祖母鲜为人知的故事。
这些文字辗转到了我手上,读后非常感动。文字虽粗糙,但记叙的桩桩件件曾祖母的往事,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烈士家属及革命老战友座谈会会后合影。二排右起第五为金香莲老人,二排左起第一为方志纯、第三为邵式平、第四为陈正人(1949年7月31日摄于南昌 照片提供者:方丽娜)
曾祖母56岁时失去丈夫。1934年,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的时候,曾祖父方高翥带着家人东躲西藏,颠沛流离。曾祖父终于没有能扛住,在祖父方志敏率部北上抗日前两个月得病过世。在此前一年,曾祖母的另一个儿子,即我的叔祖父方志慧(在红十军任团长)也在战斗中牺牲。
曾祖父一去,方家在最危急困难的时候失去了顶梁柱,现在很难想象曾祖母是怎样挺过那些艰苦岁月的。
那时候祖父带领的红十军团北上皖南后,赣东北苏区沦于敌手。祖父和祖母缪敏连同我4岁的父亲在1935年春相继入狱,半年后祖父英勇就义,祖母被判无期徒刑。
曾祖母面临的不仅是生活的窘境,更严重的是精神考验。国民党军的“围剿”,还乡团的报复空前绝后,“石过刀,草过火,人换种”,斩草除根,赶尽杀绝。
我不知道在那样的非常时刻,一个旧时的女人是如何坚韧顽强地活了下来,不仅独自抚养我大伯父方荣松成人,还带着方家的妇孺,苦挣苦熬,九死一生,命悬一线,度过那些日子。
祖父在《清贫》中说“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
祖父“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一分一厘也没贪为私有,革命那么多年,没有给家里留过一分钱。曾祖母和家人其后的那段非常岁月,足以证明这一事实。清贫、赤贫、一贫如洗,这些词都是形容贫穷的,可是方志敏亲人的“贫”更加难以想象。
方志敏作为闽浙赣苏区的领导人,自己的母亲和家人却家徒四壁、流离失所、衣食无着。那些日子窘困之状,不是用度日如年、饥寒交迫的词语所能表达的。
在这篇口述整理的史料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每天生活全靠带着孙儿方荣松到田坂间拾螺蛳和挖取各种能吃的野草充饥。有时搞点野禾榖或龙石糠磨粉吃,但都没有油盐……”野禾榖就是田头地角的零星谷穗,不是那种饱满成熟的,是瘪谷。龙石糠就是米糠。
这些“食物”只有在灾荒年月,万般无奈的灾民才会用来磨成粉赖以充饥。螺蛳、竹笋和各种野菜,山里倒不算奇缺,可没油没盐,那根本无法下咽。
曾祖母及家人,在祖父牺牲后的生活是极度悲凉凄惨的。穷到家里只有一张床一床棉絮,只能让孙儿等人盖。
让常人难以想象的是,曾祖母“十几年来(到解放时止)从来没有在床上睡过觉。”只靠了一张竹椅为床,“遇到冬天,不管雨天下雪或晴天,总是预先铲好两个火焙。到晚上就坐在椅子上,一个烤脚,一个捂手,就此过夜了。”
现在很少有人知道“火焙”是什么了,过去穷人家过冬,从灶里扒出的热灰放在一种特殊的钵子里,用以取暖。家里不仅缺被子,也缺衣。曾祖母买不起裤子,出不了门,“有人拿了一条破棉裤送给她。自后虽在大热的六七月间还穿在方老太太身上,因为没有单裤换下来。”
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曾祖母带着家人在赣东北那些大山里奔走,“曾被敌军包围过几次,但都经人保护逃出险境。”那些艰难日子,他们风餐露宿,居无定所。
唯一能得到的,就是当地乡亲的帮助。实际上,当时大家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度日艰难。曾祖母和我父亲如果没有革命群众的保护,是不可能活下来的。
这样的文字和故事,任何人读了都不会无动于衷。
我想起祖父在《清贫》中写到的,被俘时对他搜身后一无所获而诧异失望的两个“国方士兵”,如果他们知道这个他们抓着的“大官”的母亲和家人也是过着那样的一种窘困生活,只怕更会震惊!
写到这里,泪水难抑。想起祖父带领全家参加革命,家中先后英勇献身的就有8人;想起曾祖母为中国革命,失去仅有的两个儿子,大半生都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想起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人民为新中国所作出的牺牲以及所承受的苦难,我觉得我们必须记住那一切,一定不能忘记,我们的好日子都是他们的付出乃至流血牺牲换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曾祖母由省政府从弋阳县湖塘村接到南昌居住。她到南昌以后,依然过着朴素节俭的生活。曾祖母曾经和邵式平说起解放前的情形:“不论怎样艰难险阻,我一想起革命必定胜利,红军必定会打回来,勇气就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即使上刀山、下油锅,我也不怕。”
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南方革命老根据地访问团到了南昌,谢觉哉、李步新、阎宝航等都来看望她,谢觉哉还代表中央亲手替她挂上荣誉勋章。
1957年10月5日,曾祖母病故,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发来唁电:“得悉方志敏烈士的母亲金老太太不幸病逝,谨表示哀悼之忱。”
我为有这样的曾祖母感到骄傲,为方志敏烈士有这样伟大的母亲感到骄傲。她不是英雄,她只是中国人民中的普通一员,她是一位永远被我们怀念和尊敬的老人!
这就是方志敏的母亲,一位伟大的母亲!
(作者系方志敏烈士的孙女)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内陆小城何以“骑”向未来

江西版“水上威尼斯”长啥样

走进客家古城的前世今生

解锁桃源梯田的振兴密码
且说“白鹭”上青天

解锁崇义高山茶的“秘密配方”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当代江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