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婺源:活着的传统村落博物馆

吕富来 当代江西
2024-09-28

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黄花。最美乡村婺源,如何打造活着的传统村落博物馆?


今年4月,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公布入选2024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候选工程名单,其中婺源石堨位居榜首。
作为一项古老的水利工程,婺源石堨是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传统村落的建筑符号。
从南北朝时期开发建造,到今日成为地域名片、走向世界舞台,石堨是婺源保护传统村落、留住文化遗产的一个生动写照。
婺源村落景观。詹东华/摄
在婺源,无论走到哪里,乡村民居都是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辨识度很高。作为原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婺源是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
清代许承尧在《歙事闲谭》中描述道:“凡五里十里,遥望粉墙矗矗,鸳瓦鳞鳞,棹楔峥嵘,鸱吻耸拔,宛如城廓,殊足观也。”
独特的地域文化,孕育了婺源一众古村落。现今婺源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7个、中国传统村落30个,各级古村落101个,古建文物3810处,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被誉为“徽文化大观园”。
“党员姓名:程菊娌;岗位名称:环境卫生监督兼古建保护……”走进婺源县汪口村,一块块镶嵌在房屋墙面上的“党员服务微岗位”牌子吸人眼球。村头巷尾,不时有党员义务清扫、免费讲解、公益服务的忙碌身影。
近年来,婺源立足“全域皆景、村村是景、村景相融”的县情,创新实施“景村”党建引领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将党员设在“每一栋古民居古祠堂、每一座古桥古亭、每一条古街古巷、每一方石堨石塝、每一片水口古林”,200余个传统村落保护“微岗位”上墙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为促进传统村落活态保护传承,我们灵活设置‘传统村落保护’‘传统文化挖掘’‘民俗非遗传承’等功能型党小组40余个,‘组建传统村落保护指导员’队伍30余支,常态化开展古村文化宣传、古屋维修补漏、流转托管等工作。”婺源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在党组织示范引领下,辐射带动3000多名传统村落常住居民、能工巧匠和旅游创客争当文化遗产保护“公益大使”。
“王炎松教授是武汉大学建筑学博士生导师,对古建筑保护研究颇深,是我们的‘驻村专家’。”婺源县住建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光耀介绍说,该县聘请高校专家学者担任传统村落“驻村专家”,为30个中国传统村落提供“一对一”“多对一”技术支持、现场指导和项目督导。
海外游客在严田村畅玩。戴桂祥/摄
建设中国式和美乡村,婺源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引入乡村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打造“没有围墙的古村落博物馆”,留住徽韵乡愁。
“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制度也不断更新升级。”刘光耀告诉笔者,婺源先后出台《婺源县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古建筑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等10多个文件,利用城乡总体规划暨“多规合一”试点契机,全域规划、全域统筹,让城乡处处烙印生态理念;完成婺源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既留住一砖一瓦,也守护一草一木。
“古村古建联审联批会议机制是婺源的首创之举,曾得到住建部村镇司的高度肯定。”刘光耀说。婺源成立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古建筑保护委员会,每季度定期召开联审联批会议,研究解决传统村落保护具体问题。同时,组织专家团队设计16套符合传统村落风貌的农房建设图集,免费提供百姓建房选择,严格落实“带图审批”制度,让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有机融合。
专项资金从2012年的100万元/年,增加到现在的1000万元/年;村民维修古建筑补助资金最高可以拿到5万元,最低不少于0.8万元……婺源县财政每年安排古村落、古建筑保护专项资金,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原住村民、认购认领古建筑的新村民维修古建筑进行奖补。
2023年,婺源维修中国传统村落的传统建筑187幢,共投入维修资金1379万元,其中县级古建筑保护专项资金545万元,村民自主配套资金834万元,创历史新高。
党员守护古村落,清理巷道垃圾。宋振平/摄
“我们追求的是诗意栖居、全域旅游、艺术文创和研学实践‘四位一体’的、身心自由的生活形态。”在婺源县严田村,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俞孔坚团队建造的几座蜂巢小木屋,隐现在绿水青山和田园小道间,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休闲体验。
为让传统村落“活”起来、走出去,婺源引进俞孔坚教授团队,构建传统村落保护的“严田·望山生活”模式。以最自然的方式展示古朴村落魅力,发展特色民宿、景观研学、网络直播等产业,让生态设施得以完善、传统耕作得以重现、乡土遗产得以保留、治理秩序得以重建。先后获评“南加州大学研学基地”“香港大学研学基地”“全国市长研修学院现场教学基地”等称号。
“传统村落不仅是文化遗产,也有生态涵养功能、休闲观光功能和文化体验功能,越来越成为人们养生养老、创新创业、生活居住的新空间。”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的吴志轩放弃大都市生活,来到婺源实施自己的“十百千万”计划,即通过十年努力,复兴十项传统文化,活化百栋老宅,扶持千名村民创业,找到万名家园共建者。如今,他成了婺源家喻户晓的“荣誉市民”。
像吴志轩一样,“古建设计操盘手”马志刚、“数智官坑建设者”黎建华、“中药康养实干家”陈波等一批“高人”“新人”纷纷落户婺源,为传统村落保护注入新活力。
古建民居有了新“活法”。自2022年起,婺源两次面向全球招募古建民居“宿主”,老城区19栋古建筑成功认领“宿主”。推出10个传统村落面向全球公开招募“传统村落运营商”,共同打造“国际乡村度假旅居目的地”。
“社会投资不低于5亿元,维修全县数百幢古建筑,形成延村古宅民宿集群区。”谈起传统村落保护成果,刘光耀一脸自豪地说:“通过引进‘高人’、引来‘新人’,带动传统村落原住居民、旅游创客10.3万余人吃上‘文物饭’‘景观饭’,让占全县总人口近30%的村民分享到传统村落‘两山’转化红利。”
如今,婺源形成了以理坑为代表的写生艺术区、以甲路为代表的纸伞非遗区、以大畈为代表的歙砚产业区等“一区一特色”,开辟了“传统村落+民宿度假”“传统村落+影视文创”“传统村落+电商直播”等“一村一产业”。
在《高老爷夫妇的婺源乡居生活》作者山荆(笔名)的眼中,婺源的乡居生活就是中国版“永远的普罗旺斯”,是当代陶渊明们的梦境之地。
一组数据振奋人心——2023年,婺源30个中国传统村落所属的行政村中,24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过20万元,其中8个村超过50万元、6个村超过100万元。传统村落与绿水青山相融而行,一幅“流金淌银”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展。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解锁桃源梯田的振兴密码
且说“白鹭”上青天
“五四之子”许德珩
邹努:“要四万万同胞的衣冠都整齐才好”
解锁崇义高山茶的“秘密配方”
小菌菇撑起山乡“致富伞”
从“两猫”雕塑看南昌文旅“长红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当代江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