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朝元老杨士奇为何成政坛常青树
”
提起明代的贤相名臣,明朝早期的“三杨内阁”(杨士奇、杨荣、杨溥)尤为值得称道,时称“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其中,“西杨”即指杨士奇。
杨士奇(1366-1444),名寓,号“东里”,谥号“文贞”,泰和县人。杨士奇出身寒微,没有考中进士,却官至内阁首辅。他曾先后担任《明太祖实录 》《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且是政坛常青树,历仕五朝,担任内阁大臣40余年,是有明一代入内阁时间最长的大臣。
一个布衣出身的大臣,为什么能够在复杂的官场中屹立不倒并取得不菲的成就?原因固然很多,杨士奇的为官智慧应该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忠义直言且举止得体的为臣之道
杨士奇最为人称道的政绩之一,就是“护佑东宫”。
在明成祖朱棣武力争夺皇位的过程中,其次子朱高煦出力甚多,还多次救他于危难之中。
《明史》记载,朱棣曾许诺朱高煦,夺得皇位后,立他为太子。朱高煦孔武有力,作战勇猛,颇有朱棣之风。相比之下,其长子朱高炽体态肥胖、宅心仁厚,与朱棣杀伐勇武的气质形成鲜明对比。
朱棣即位后,立朱高炽为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但他常有废掉朱高炽、立朱高煦为太子之意。
永乐二年(1404),朱棣任杨士奇为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辅佐教育太子朱高炽。
永乐九年(1411),朱棣离开南京,让太子监国,回来后他召杨士奇问太子表现。他的本意是挑太子的刺,趁机废了他,但杨士奇对太子赞赏有加:“殿下天资高,即有过必知,知必改,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托。”听说太子天资高,知错能改,又有爱心,朱棣便暂时放下了另立太子的想法。
又有一次,朱棣外出征战归来,朱高煦趁机进谗言,说太子迎驾迟缓。朱棣震怒,把太子的幕僚黄淮等人抓进锦衣卫。又问杨士奇太子表现,杨士奇回答说:“太子孝敬如初。凡所稽迟,皆臣等罪。”
杨士奇把责任全部揽到自己身上,不仅体现了他的忠义精神,也再次让朱棣对太子无话可说。
永乐十四年(1416),朱棣听到了一些有关朱高煦的不法传闻,他再一次召来杨士奇,这次问的是汉王朱高煦的表现。
杨士奇回答说,因为他是太子的辅佐官,别人不会和他说汉王的事,但是汉王好几次都不去封地,如今听说您要迁都北京,他又要求留守南京,请皇上好好体会汉王的真实意图。
杨士奇没有说汉王的坏话,但是,列举了汉王不法的事实,让朱棣幡然醒悟,坚定了把皇位传给太子的决心。
综观杨士奇“护佑东宫”的表现,他坚持了士大夫的“道统”,但他从不直接说应该让太子继承皇位,而是坚守臣子本分,陈述事实,最终决定让皇帝去做。这是非常有智慧的做法。
历朝历代皇帝都视皇权为家权,认为谁当太子谁继承皇位是皇帝“家事”,他们最忌讳大臣干预“立储”。
因为卷入“立储”之争而遭迫害的大臣比比皆是,明有一代才子解缙,清有一代名相索额图。
杨士奇的同乡解缙号称“大明才子”,文才闻名天下,不可谓不聪明,但是,他在面对朱高煦的阴谋时,和杨士奇相比冒失得多。他屡屡在朱棣面前直接提出不应立朱高煦为太子,甚至私下觐见太子,不仅惹得朱高煦对他怀恨在心,也让朱棣对他心生厌恶,最终落得个“埋尸雪中”的悲惨下场。
忠义直言但举止得体,不超越做臣子的本份,正是杨士奇和皇帝打交道的政治智慧。
《明史》称赞他:“为官举止恭谨,擅长应对 。”后来杨士奇多次直言谏诤,为“仁宣之治”做出了很大贡献。明仁宗特意为杨士奇制作印章一枚,上刻“杨贞”,表彰他的忠贞精神。
宽厚待人且不自我的同僚之道
封建王朝,每一个朝廷命官,不仅要面对高高在上的皇帝,还要处理复杂的同僚关系。在处理同僚关系上,杨士奇堪称典范。
永乐年间,广东布政使徐奇送了一些岭南特产给朝廷官员,有人把送礼名单送给永乐皇帝。名单上没有杨士奇,永乐皇帝就召他来问话。
杨士奇没有趁机揭露同僚腐败并借机显示自己清廉,相反,他对皇帝说,徐奇去广东任职时,同僚们都写诗文送别,而自己正好生病,所以没有参与,因此送礼名单中没有他。
他还向皇帝建议,现在只有一份送礼名单,名单上的人收没收礼,也不知道,何况礼物很轻,应该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永乐皇帝听了杨士奇的话,把那份送礼名单销毁了。
从这件小事中,不仅可以看出杨士奇宽厚待人的可贵品质,还可看出他不会自我拔高、贬低同僚。他承认,如果那天不是生病,他自己也可能在那份送礼名单中。对这样的官员,同僚大概都会敬重他。
“三杨”辅政是中国古代政坛佳话。“三杨”各有特点,也并不是铁板一块,他们能够和谐共事并共创佳绩,与杨士奇善于处理同僚关系不无关系。
杨荣通晓边防事务,遇事敢作敢当,但经常会接受边关将士的贿赂,宣宗知道后问杨士奇怎么办。
杨士奇回答说,杨荣懂边防,不应以小错误而否定他。宣宗见杨士奇护着杨荣,便说,杨荣曾在我面前说你和夏原吉的坏话呢,你还为他说话吗?杨士奇说,愿皇上能像宽容我一样宽容杨荣。
这番话传到杨荣耳中,他羞愧不已,从此和杨士奇互相欣赏。
杨士奇还多次在皇帝面前替其他同僚说话。大理寺少卿弋谦因上书言事,得罪了仁宗,仁宗大怒,想治他罪。杨士奇对仁宗说,弋谦是应您的诏书而上书的,如果您要治他的罪,恐怕群臣自此都不再说话了。
仁宗听后,不仅没有治弋谦的罪,还升了他的官。
公私分明且廉洁自律的自处之道
自仁宗朝后,杨士奇一直在内阁任职,且很长时间担任内阁首辅,位高权重。他一直恪守原则,坚持公私分开,私生活也非常注意。史书称赞他:“士奇奉职甚谨,私居不言公事,虽至亲厚不得闻。”
仁宗为了表彰杨士奇忠心,令其兼任兵部尚书,让他同食内阁、翰林院、兵部三个职位的俸禄。杨士奇立即上疏,说自己有两份俸禄,已经可以养活很多人了,请求辞去兵部尚书的俸禄。
杨士奇对钱财淡漠,在他早年为官经历中就有体现。明初曾发行一种纸币,叫“大明宝钞”。有一次,一个商人路过石城,关吏搜到其携带的伪钞,当时的知县怀疑是商人私自伪造大明宝钞。明初的法律,伪造宝钞的人是要杀头的。
时任江西石城县训导的杨士奇知道后,觉得证据不确凿,建议免刑,知县采纳了他的建议。商人感激不已,送给杨士奇一笔银子,杨士奇拒不收受,还骂了商人一顿。
即便当上内阁首辅,杨士奇仍坚持简朴生活。他不仅自律,还写信给家人,要求家人勤俭节约,并举例子说自己在京城每天骑毛驴上班。
明人何乔远说:“士奇为人秉谦执虚,薄利笃义。历事四朝,四十余年,论事持大体不苟,荐进人才,博询广访,先德后能,无所私庇。”
何乔远的评价除了称赞杨士奇谦虚、识大体、举荐人才之外,还表扬他的“薄利”“先德后能”“无所私庇”等优点,表明杨士奇确实是公私分明、不重私利且廉洁奉公的内阁重臣。
杨士奇最为人诟病的是,他晚年管束儿子杨稷不力,导致儿子在家乡作恶多端,甚至犯下命案。杨士奇对儿子失于管教,确是事实。
但是,有两个事实可反衬杨士奇的公私分明。
一是他身居高位多年,儿子杨稷竟然没有一官半职,这在“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传统中国是非常难得的。
二是得知儿子犯法后,并没有向皇上求情,要求赦免儿子罪行,而是立即辞官,后来英宗下诏告慰他,他感恩皇恩浩荡,又怒于儿子不争气,竟然忧愤而死。
杨士奇历仕明代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五朝,长期担任朝廷中枢要职,其官声卓著,青史留名,是中国古代官员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