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官不当”是何种担当
”
古往今来,学而优则仕一直是读书人的理想,“有官不当”却少有耳闻。然而这样的故事,就真实地发生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江风益及其团队身上。
作为201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得者,江风益可谓是我国顶级“学术明星”,一度担任南昌大学副校长职务。但出人意料的是,江风益4年前就主动请辞,2023年底,他终于获准卸任南昌大学副校长一职。
除江风益院士请辞副校长外,他所带领的南昌大学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许多科研人员也纷纷放弃行政身份。这里30多名科学家无一人有行政级别,个个都是“光杆”科研工作者。
这个团队为什么“有官不当”?江风益院士及其团队“有官不当”的背后,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思考?
走在南昌中心城区,人们肯定会对赣江两岸美丽的LED灯光秀印象深刻,漫步其中恍若置身爱乐之城。那些耀眼的亮光背后,就有江风益及其团队的贡献。
曾经,团队其他人都觉得实验室里的硅衬底蓝光太微弱,但江风益却坚信:“有戏,做成器件会很亮。”果然,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江风益及其团队成功开创了世界第三条蓝光LED技术路线,攻克了“黄光鸿沟”世界难题,打破了美日长期以来的技术垄断。
这项原创性技术突破,就来自江风益带领的南昌大学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如今,从这里发出的LED光亮照亮了世界,这里也是科研意义上名副其实的“LED光源”。
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立说,成立近10年来,研究中心的领导班子换了三届,每次换届学校都提出,班子成员可以安排处级岗位,但上至院士、下至博士,大家都主动放弃了。
为什么“有官不当”?江风益认为,科研人员的本职工作是搞好科研。他坦言,当了院士之后,受邀参加的会议很多,行政工作也很繁重,但为了能专注于科研,他能推则推。几十年来,除了出差,他的工作时间几乎都在实验室。
实验室开展的研究是要面向产业、面向市场。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光绪认为,科研人员有了行政级别后,会被行政事务占用大量时间,不利于集中精力开展技术攻关;有了行政职务也不便代表实验室入股企业,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
王立说,对科研人员而言,过度追求所谓的行政级别,会影响投入科研的精力和时间,实验室承担了很多重大任务,他认为能把这些课题完成好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对此,网友纷纷点赞,“这才是学术该有的样子”“不要帽子,只做学问,一门心思搞科研,脚踏实地求创新”。还有人点评:“删繁就简,去伪存真;深耕主业,才有未来。”
“有官不当”不是自我标榜,而是一种心境、一种态度、一种成就事业的决心。江风益院士及其团队,身上有两组标签都耐人寻味。
“无欲无求”与“不懈追求”。江风益院士及其团队对行政级别和名利职务“无欲无求”,但在科研路上却“不懈追求”,坚持做别人做不好、做不了的“大课题”。
从1993年靠校方贷款的60万元开始,团队历时19年研发出硅衬底蓝光LED技术,打破美国、日本在半导体照明领域核心技术的垄断,在黄光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推动我国LED技术从“国际并跑”到“国际领跑”。
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一路走来,团队克服了无数困难挑战。在硅衬底蓝光LED技术产业化之初,国内没有一家企业敢投资,于是实验室开始创办企业,一边出产品,一边改进性能,在产业化过程中推动技术走向成熟。
实验室把装备制造、材料生长、芯片制造、器件封装等6个环节集中在一起,实行“人歇、机不歇”的三班倒式科研模式运作。江风益说,前后经历上万次试错,才有了硅衬底LED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正是凭借这种极致的追求,才从开创世界第三条蓝光LED技术路线到攻克“黄光鸿沟”世界难题,将黄光LED的光电转换效率提升到27.9%,再到如今埋头钻研微红光,几十年来这个小小实验室发出的光,撑起了一个世界级的光电产业。
“多发光”与“少发热”。走进南昌大学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墙壁上“多发光 少发热”几个大字映入眼帘,这句话是江风益对自己及团队的一贯要求。
“多发光、少发热”既指半导体发光器件要节能,必须多发光、少发热;也指为人处事要多做实事,少头脑发热;同时也意在勉励团队在科研选方向上不要盲目追热点,少凑热闹,要能准确判断研究方向,并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这既是江风益的科研初心,也是他的人生信条。他说科技创新就是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用自己的所学回报社会,在科研领域发光发热,就是他毕生的追求。
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江风益团队“有官不当”的故事告诉我们,既要仰望头顶的月亮,也要拾起脚下的“六便士”,心怀远大理想,脚踏实地做事。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做科研做学问,这个共通的道理都给人们以深刻启迪。
要有坐冷板凳的耐心。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曾拟过一幅治学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意在告诫人们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下冷清,要能沉下心来长期坐冷板凳,而不能随波逐流,急功近利。
静心笃志、潜心研究是老一辈科学家的集中写照和精神画像。于敏隐姓埋名28载,默默为中国铸造核武盾牌;黄旭华隐姓埋名专注科研30年,只为设计出中国的核潜艇。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无论是做科研还是做学问,没有坐冷板凳的耐心,就不可能有石破天惊的突破。
要有淡泊名利的追求。古人讲,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一个人能看淡名利,抵御得了物欲的诱惑,才能心境澄明,思虑深远,真正干出一番事业。科研路上荆棘载途,更需要不慕名利、不流于俗的境界,跳脱尘世的裹挟,在人群之中逆流而上,真正做一个“追光者”。
著名焊接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与夫人骑着老式自行车漫游清华园的照片曾走红网络。潘际銮生活简朴、淡泊名利,一辆自行车和买菜的三轮车就是他生活中的代步工具。这位一生不求功名利禄的学者,却在科研领域荣誉等身,无论是高铁轨道“天衣无缝”,还是核电站“密不透风”,背后都有他的智慧与奉献。
要有心无杂念的专注。古语云: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与其花时间去凿很多井,不如专注于深挖一口井。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只有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保持专注、坚持深耕,才有可能修成正果。
与江风益一样担任过南昌大学副校长职务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谢明勇,多年来扎根江西,潜心科研。面对科研条件的限制,谢明勇带领团队从购置一根玻璃棒、一个玻璃杯开始,组建起自己的实验室,20多年来,他一手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内食品学科领域迄今唯一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研的这口“深井”里,终于挖出了清冽的“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