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现实中,教师除了日常的教学活动,还要承担假期值班、填表、考评、迎检等种种非教学任务,占据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无法静心从教,首尾不能兼顾。
”作者 | 章志鹏
题图 | 新华社
长期以来,为“教师减负”一直是呼声很高的话题,也是教育领域的热点、焦点、痛点、难点问题。客观上,教师减负一直在路上,给教师卸担子成效有目共睹,但是一直以来教师群体“叫苦”“吐槽”也是不争的实事。“教师减负”为何有温差?如何才能让中小学教师减负真正“减下来”?让我们来聊一聊。
图源新华社
教师的身心健康与育人质量,与教育方针政策能否行稳致远密切相关。一些地方形式主义抬头,比如学校要求教案必须手写。为应付检查,老师们不得不通宵抄写教案,但其实提交的教案很少有人会认真阅读。比如取得了某项成绩,大家就要复制同样的信息,配上点赞表情在群里“以示祝贺”,留痕思维无处不在。另外,频繁的大扫除、低效和非必要的培训活动、多余的评估和报告、繁琐的行政报表和文件、形式化的教学评估、过多的会议和发言、虚假宣传和政绩工程等等,都让老师头疼不已。除了部分学校本身的自我“加压”,一些本应由政府部门完成的工作也进入校园,挤占了教师正常工作时间,有些还引发家校矛盾。不仅包括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种检查、评比,还包括消防安全、反诈、普法等任务,其他政府部门的大量创建类工作也要学校来完成。一些行政单位甚至将本部门的工作层层分解给学校。多地校长说,学校曾被要求代收人身意外保险费、催缴水费等。因办学要依赖多部门支持,学校担心拒绝后会带来更多不便,于是不得不承担下来。甚至有人开玩笑说说“除了畜牧局没有进校园,其他都来了”。众所周知,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书育人,他们的时间应尽可能用在教书、备课、批改作业和辅导学生上。而在现实中,教师除了日常的教学活动,还要承担假期值班、填表、考评、迎检等种种非教学任务,占据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无法静心从教,首尾不能兼顾。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还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水平,最终损害的还是每个孩子受教育的权益。图源网络尽管国家已出台为教师减负的具体文件,但地方在具体落实上却玩出了“花样”。前期部署“惊天动地”,后期收官“草草了事”,中小学教师减负政策落地难的根源到底是什么?体制机制和工作方法的制约是根源。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学校作为行政部门的下属机构,这种隶属关系使得许多学校对行政部门的要求难以回绝,加上不少人认为老师工作很轻松,倾向给老师布置更多社会任务。另一方面,依法治教在一些地方还未真正落实。新修订的教师法明确规定,中小学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的任务。然而有些单位在为教师减负工作中采取形式主义的方法应付,往往以会议贯彻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减负过程中不科学、不务实的工作方法和态度,也是减负效果不佳的重要诱因。责任边界模糊、角色利益冲突是导火索。行政部门在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上缺乏有效监督和控制,学校囿于行政压力不得不被动接受本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最终结果必然是将其摊派给一线教师,导致他们不堪重负。“上面千把锤,下面一颗钉”。上级给学校布置各种非教学类检查、事务似乎已成为常态,甚至被视作责任落实的合理手段。减负的实施意味着某种工作方式和模式的改变,必然会受到既得利益者的抵触。支持性资源不足是深层次因素。其实,中小学教师不可避免地需要承担一些非教学性任务。这些任务看似简单,但由于教师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储备,可寻求支持的资源匮乏,因此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长此以往,不仅无法跳出事务性工作循环,还淡化了教师的专业价值,进一步拉低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图源网络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如何减轻教师负担、确保教师为教书育人充分投入精力,是关系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教师队伍稳定的大事。为教师减负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尤需要政府、学校、教师等多方协同、相向而行。营造教学良好环境。教书和育人是教师日常的主要工作,必须保障教师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主业中来。需严格实施社会事务进校园活动清单式管理和审批报备制度,全面清理不必要的督导检查评比活动,同时建立并畅通反馈机制,开展为教师减负政策实施的“回头看”,加大问责与激励力度,畅通教师举报投诉通道,用心用情解决教师的普遍关切。创新教师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避免无效评价和考核,减少无序竞争给教师带来的过度消耗。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推行一线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严控占用教师非工作时间,让教师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增强职业获得感。坚持分类治理、突出重点的减负理念,充分考虑城乡、经济、学区等不同特点,要根据教师群体的类型和差异,有针对性地制定减负措施,切忌平均用力,避免“一刀切”。加强教育资源投入。加大经费统筹力度,推动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随当地公务员工资待遇调整的联动机制,切实减轻教师生活负担。落实好教师生活补贴政策,提高补助标准,尤其解决乡村教师保障难问题,真正形成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教师薪酬体系。当工资待遇与工作价值相匹配,才能让广大教师热心从教、安心从教、用心施教。树立积极舆论导向。坚决打击造谣丑化教师行为,及时澄清不实举报,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通过主流媒体引导正确舆论导向,凝聚教师尊严不容侵犯共识,解决教学的后顾之忧。另外,要健全教师心理疏导制度,定期提供专业健康指导服务,缓解心理压力,增强教师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只有营造更加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广大教师群体撑腰鼓劲,让教师更有尊严、更有动力地工作,才能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