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12) 好奇效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关心孩子,就关注我们
往 期 链 接
第一章 发掘孩子的内在潜能
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前苏联]霍姆林斯基
1、【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1)(点击阅读)
2、【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2)(点击阅读)
3、【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3)鱼缸法则:给孩子更大的空间
4、【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4)马太效应:公正地对待孩子
5、【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5)目标效应:有梦想就有动力
第二章 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性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德国]赫尔巴特
6、【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6)延迟满足:克制是成功的前提
7、【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7)破窗效应: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8、【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8)标签效应:给孩子贴上正面标签
9、【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9)互惠效应:助人为快乐之本
10、【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10)棘轮效应:让孩子体验生活的艰辛
11、【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11)感觉剥夺:让孩子在实践中成长
//////////
本期内容
第三章 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家长要善于细心地观察孩子,从孩子的一举一动和只言片语中去发现孩子的求知欲。
——[日本]木村久一
12. 好奇效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孩子对自己周围的事情不了解,便产生了好奇心,这是一种好现象。孩子有了好奇心,他才会在好奇心的支配下去探索自己未知的事物。父母应该处处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必要时可以鼓励孩子去尝试。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大凡孩子都有好奇心,这是因为他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学会生存,弄不清面前的事物对他的生存是个障碍。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幼儿对什么事情都感兴趣,他会指着蓝天飞翔的小鸟对着父母发问,会对水里游泳的鱼拍手叫。父母带他上街,只要他能走了,他就会去走那只有10厘米的路沿石,碰到水洼,父母越是怕他湿了鞋,他却偏偏往水里走。
这便是他的好奇心,引导他去探索自己还不明白事物的一些行为。
好奇心是促使孩子学习、成长的良机。达尔文7岁的时候便对收集生物标本、观察昆虫鸟兽十分感兴趣。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尔6岁的时候,便对星星为什么会发光充满了好奇心。
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成功,同样出自于他对戏剧的浓厚兴趣以及对所热爱的戏剧强烈的求知欲。有一次,一个演员病了,剧院的老板就让他去替补,莎士比亚一听,乐坏了,因为有强大的动力,才用了不到半天的时间,他就把台词全背了下来,演得比那个演员还好。演了一段时间的戏之后,莎士比亚便开始尝试写剧本,这些剧本上演后很受观众欢迎。从此,他便开始了戏剧文学的创作生涯,并终于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孩子的这种好奇心和由此带来的探索行为是宝贵的,说明孩子的创造力在发展。如果父母不知道保护它,甚至打击他,便会把孩子的探索精神抹杀了,渐渐地他便心灰意冷,失去了创造力,甚至使本来具有探索精神的孩子变得傻乎乎的。一些父母在遇到小孩向自己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感到麻烦、费劲,而缺乏耐心,这是很愚蠢的行为。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碰到这样一件事:一位母亲告诉他说,他儿子很淘气,竟然把她一块好端端的金表拆坏了,为此这个母亲狠狠地打了儿子一顿。陶行知先生对这位母亲说:“可惜呀,中国的爱迪生让你枪毙了。”陶行知先生的这番话确实道出了目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怎样无意识地扼杀了孩子可贵的好奇心。
著名科学家贝弗里奇曾说:“科学家的好奇心通常表现为探索对他所注意到的,但尚无令人满意解释的事物或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他们通常有一种愿望,要去寻找其间并无明显联系的大量资料背后的原理。这种强烈愿望可被视为成人型的或升华了的好奇心,所以好奇心是长久以来构成智慧的一项重要特征。”
我们有些父母不仅不爱护孩子的好奇心,反而认为孩子很无用,那么简单的东西都不明白。年轻的父母最好和孩子换位体会一下,自己在孩子这么大时,不是也认为什么都是新奇的吗?现在做了父亲和母亲了,就忘了儿时那些幼稚的问题。
所以,父母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回答,孩子要动手做什么就让他去尝试,只要看着他不出危险就行了。要是孩子因为满足好奇心而破坏了你的东西,也千万不要责备他。
一个小故事
印度的加娜庙是一座古寺庙,红墙环绕,绿树成阴,庙门宽敞。但庙里的地方却不大,行人从宽大的庙门前走过时,庙里的景致也就一览无余了。因此,真正走进庙里的游人十分稀少,日子一久,寺庙就只好关闭了。
但自从加娜庙的大门关闭了以后,却出现了另一种意想不到的情况,游人常会在庙门前停留,扒着门缝儿向里窥探。每天窥探的人比往日大敞大开着庙门时多了许多倍,甚至连工作人员也被感染了,也扒着门缝儿向里看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其实什么也没有,一切如同往日。能看到的景象只是一角砖地,一块红墙,一棵老树,剩下的东西全被遮住了。
当地的和尚对这种现象很好奇,便数数每天扒着门缝儿向里面窥探的人数,这一数不要紧,大家都吓了一跳。窥探的人一个挨着一个,竟比往日开门时多了几十倍。
加娜庙终于又开放了。不过这次开放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尚们在大门的里面做了一道影壁,挡住了人们的视线。人们不知道里边是什么,踊跃进去购票。
和尚们在庙里还有意锁了几间房,用来供人们窥探之用。房里同样放了屏障,窥探起来就很费劲,很不方便。仔细看能看到一张老床,一个老柜,一双旧鞋,再向里看,能看到一个小泥菩萨——总之很费劲。但人们却乐此不疲。
后来加娜庙里来了一个远方的和尚。这和尚知识一般,无啥特别,只有一样,说话从来都是说半句,从来没把什么事情说完整过,他是没有本事说完整。可正因为此,前来讨教的人都说这和尚灵,深不可测,有一套。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加娜庙与这位和尚都保持着极大的兴趣,奉为神灵,前来烧香磕头的人与日俱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年阶段对周围事物产生好奇、发生浓厚的兴趣,可能是终生成就的源泉。兴趣是儿童对某种事物探索的欲望,只要有了好奇心,有了探索欲望,孩子就会从内心的深处去研究喜欢的事物,即使十分辛苦也乐此不疲。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屡试不第。于是将仕进的希望寄托在李时珍的身上,而李时珍对八股文不感兴趣,对医学特别酷爱。可是在“父权”时代,儿子只好从命,攻读八股文,结果三次科考不中。后来李时珍说服父亲同意他弃文从医,终成大医学家。
卡尔·威特有一个教育原则,就是“教育不能强迫”。不管教什么,他总是先努力唤起孩子的兴趣,只有在孩子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时,他才开始教。他教孩子读书时,先给小威特买来小人书和画册,绘声绘色地讲给他听,并且说:“如果你认识了这些字,你就能明白这些故事了。”他用这种方式来激发威特的好奇心,或者干脆不讲给他听,只告诉他:“这个画册上的故事非常有趣,可是爸爸没时间给你讲。”这样一来,威特就有了一定要识字的想法。这时,老威特就不失时机地教他识字。
孩子的学习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是指智力,就是通常所说的聪明与否,这种能力有一定的先天性,后天的环境与培养则会激发一个人内在的潜能;另一方面是指会学习,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在学习过程中会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能力来自后天的锻炼、获得与积累。而兴趣可以说是孩子培养学习能力最强有力的动力。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渴望与积极性,就有了自觉学习的可能,就有可能持之以恒。并且从中体验到快乐,这时就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生活需要好奇心,需要兴趣所激发的创造火花。如果你的孩子对音乐感兴趣,他有可能会成为音乐家;如果你的孩子爱玩电脑,他有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比尔?盖茨;如果你的孩子爱做生意,有可能会成为精明的企业家。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未来的路,更容易走向成功。
一个小故事
一位母亲带着自己五岁的孩子去拜访一位著名的化学家,想了解这位大人物是如何踏上成才之路的。化学家没有跟他们讲述自己的奋斗经历和成才经验,他把他们带到了实验室。
第一次到实验室的孩子很兴奋,他好奇地看着林林总总的瓶子和装在里边的五颜六色的溶液,看看化学家,看看母亲,过了一会儿终于试探性地将手伸向盛有黄色溶液的瓶子。这时,他的背后传来了一声急切的断喝,母亲快步走到孩子旁边,孩子吓得赶忙缩回了手。
化学家哈哈笑了起来,对孩子的母亲说:“我已经回答你的问题了。”
母亲疑惑地望了望化学家。化学家漫不经心地将自己的手放入溶液里,笑着说:“其实这不过是一杯染过色的水而已。你的一声呵斥出自本能,但也呵斥走了一个天才。”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的好奇心、兴趣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对于原有的学习内容,他们很容易出现经常性的厌倦情绪,这是因为小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动爱玩、喜新厌旧,一成不变而又需要不断重复的学习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厌倦,这很不利于他们的深入学习。因此,父母应努力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地去发现、创造学习的乐趣,并且能长久地将这种兴趣保持下去。
例如,有些孩子对喜欢的课程肯下工夫,对不喜欢的课程则采取逃避的态度。因此,若想让孩子以一种愉快的心情去学习自己不喜欢的功课,父母可以采取强迫孩子先将不喜欢的科目全部学习完,否则就不开始学习喜欢的科目,就如同驯兽一般,做完一个动作给一点甜头。逐渐地,孩子对那些原本不喜欢的科目也产生了兴趣,并且会主动去完成。这种方法就是心理学上的“报酬效应”。换句话说,就是利用孩子喜欢的科目作诱饵,来诱发他们对不喜欢的科目的兴趣。
此外,与孩子进行“抽签”也是一种培养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即当孩子面对要学习的太多科目无从下手时,就会产生低落的情绪。这时候,家长和老师可以将准备攻读的科目写在纸条上,做成签,抽到什么科目就学什么,以此提升学习兴趣,这样做也是很见效果的。利用这种方法达到学习目标,内心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满足感,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完成动机”。
对于如何才能培养孩子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以下几个建议可以供家长参考:
⑴教导孩子不只是去做感兴趣的事,而要以感兴趣的态度去做一切该做的事;
⑵自信是增加学习兴趣的动力,所以一定要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
⑶教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
⑷根据孩子的能力,适当地鼓励他们参加学习竞赛;
⑸肯定孩子在学习上取得的每一点进步。
孩子的好奇心可以被父母的无知摧毁,也可以被父母的爱心培养出来。诀窍就是大人要有童心,要换位思考。大人对孩子的好奇心不能理解,甚至不耐烦,是因为孩子问的问题,大人早就不关心了,站在大人的角度,没什么可问的。正如作家桑姆金丽所说:“我们的眼睛变得只盯着追求的目标,以至于对眼前的玫瑰花也不惊奇。”因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尊重孩子的好奇,允许他提问,并积极配合找到答案。
有些家长和老师说孩子天生不是学习的料,这绝对是一句自欺欺人的话。要趁着他们年轻的时候,尊重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然后带着乐趣学习,才会越学越有趣,越学越优秀。
一个小故事
寅次很讨厌上音乐课,经常跟父母吵闹,说是不愿意继续学习了。
铃木老师(日本著名教育家)经过与寅次沟通后,了解到寅次不想去上学,并不是因为他不想学习,而是单调的弹钢琴和拉小提琴练习使他失去了兴趣。铃木老师决心想办法提高孩子们练习同一首曲目的兴趣。
一次,铃木老师和妻子一起去逛百货公司。当时,百货公司正在开展一个“抽签中大奖”的促销活动,参加的顾客似乎都非常踊跃。见此情景后,铃木老师忽然灵机一动:“如果在教育孩子时采用‘学习抽签法’会取得怎样的效果呢?”
第二天上课时,铃木老师向孩子们宣布,上课前大家要先来做一个游戏。他把写好曲目的竹签放进竹筒摇一摇。
然后说:“寅次,你来抽一支签吧。”
十几双眼睛充满了疑问和探寻,他们注视着跑到老师身边的寅次,寅次则屏住呼吸抽了一支签,然后大声说:“是《巴赫的波尔卡舞曲》。”
铃木老师说,“寅次同学,这是你抽到的结果,那么你是否同意今天就学习这支曲子呢?”
寅次使劲点头:“我同意,我同意,抽签的结果哪能随便改呢。”
原来如此,孩子们纷纷明白了,他们觉得这个游戏一定很有趣,于是一个个地举起小手,围着老师大声叫喊:“该我了,该我了。”“我也要抽!”“该轮到我抽了。”“老师,我有点够不着。”
最后,所有的孩子都抽到了自己的签,他们无比热情地投入了练习。寅次也练习得很认真,因为他认为“这支签是我自己抽中的,如果练不好该多丢脸呀!”
这个由铃木老师创造出的“学习抽签法”从此在音乐教室开始推广。实践证明,它能够非常有效地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这种方法,孩子们进步非常明显。没过多久,寅次就已经能够极其熟练地演奏巴鲁特的《小提琴协奏曲》。
沙丽娜: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讲师,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河南省德育教育先进工作者,平顶山市优秀班主任。文学作品多发表于《星星诗刊》《诗选刊》《绿风诗刊》《中国诗歌》《中华日报》(泰国)《燕赵诗刊》《当代小说》《三月》《岁月》等数十家国内外报刊杂志。作品多次入选《诗选刊》“中国女诗人作品专号”、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诗歌精选》、《河南当代女诗人档案》、《中国新归来诗人》、《中国当代百名女诗人诗选》《中国网络诗歌史编》等多种选本。获《教师报》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获“虞姬杯”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 “东坡诗歌奖”全国华语诗歌大赛三等奖、第四届“大江东去杯百善孝为先”全国诗文大赛一等奖。2005年出版个人文集《记忆的手语》。
心理咨询:恋爱婚姻家庭,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电话 17737837679
主编 沙丽娜
好文荐读
【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10)棘轮效应:让孩子体验生活的艰辛
【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8)标签效应:给孩子贴上正面标签
【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7)破窗效应: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6)延迟满足:克制是成功的前提
◆【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3)鱼缸法则:给孩子更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