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房价调控的实现和血管硬化的原理

观星老道 观星老道伽利略 2022-09-19


写在前面:请千万不要以为我在无脑唱空楼市,耐心把我写过那些文章仔细揣摩揣摩,多看看数据,我长期没有立场、中立分析,大家各取所需。


血管硬化的规律一直存在,当年是最早听北方房地产界一哥(现在不能说名字那个人)提出,只不过他有他的算计和立场。


老乡买房喜欢盯着开发商投入的楼面地价看,认为二级市场成交价不可能低于开发商投入的楼面地价。这里把楼面地价当作锚,那也只能是心理锚,没有任何客观存在的道理。其实也不能怪老乡,书上写的:楼面地价,即单位建筑面积平均分摊的土地价格,是房价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与建造成本、开发利润、相关税费等共同构成了商品房的市场价值。


讲点人话。开发商花了一笔钱参与地方政府土地拍卖项目,买地花的总成本÷项目内涵的建筑面积=楼面地价,比如1万块。那么,如果此时此刻这个项目附近的房价只有8千块,那么老乡会默认邻近区块房价必然会涨上1万块,否则“开发商就亏本了”。退一步说,即使周围的房价涨不了那么多,那么开发商的这个新项目还得计算建造成本、相关税费等硬投入,最后也不会标价低于1万块的楼面地价卖,否则“开发商就亏本了”。


这里默认开发商是不会亏本的。如果大大小小的开发商做项目都不会亏本,那融创们这几年低价兼并的烂尾项目从哪来的?


当然,“烂尾”在中国是个很不好很不好的词,所以地方官府喜欢做些掩耳盗铃的事,这就给了融创们很多赚钱的机会。按孙总的意思,今年、明年机会可能比往几年要多得多。


因为害怕烂尾,害怕社会动荡,害怕XX打砸售楼处,所以有了提前介入的房地产管制。2016年“房住不炒”提出后,让管制达到了空前但未必绝后的高度。这种程度的管制让价格失真,从此以后,开发商通过拍卖搞项目就没有了价格自主权,一块地,官府说贵了,那就是贵了。贵了,就不让买,加价也不许买。


从2010年逐步升级到现在形成一种现象:开发商把风险管理和市场预判完全甩手给官府。激进的开发商集团一但遇上宽松的融资环境就拼命抢地,不考虑成本,只考虑官府允许还是不允许购买。


老乡眼瞧着开发商在疯狂高价抢地,以为有什么“好政策”,要不就是以为“又印钱了”。其实人家只是类似一个饿了三天的狼,碰见大肉猛吃到饱而已。


老乡跟着一块抢新房,一手房去化数据就好看,反手官府又拦下不让再买,那土地储备在未来预期内又逐渐不足,且这种“不足”是可以逻辑自我实现的——蛋糕就这么多,一方面不许再做(怕撑死),一方面饿狼们又大口朵颐;你吃得越快,自然感觉蛋糕消失得越快,那么似乎更应该大口猛吃,再不吃就没有了。


这种局面下加剧楼市的囚徒博弈:任何一个还想做大做强的开发商都不会停止囤地;任何一个不想被房价甩下车的购房者都不会停止抢房。


房价调控的实现最终是在顺着这个逻辑的链条反向操作,通过土地和融资的干预,从宏观大面上干掉波动——而不是干掉高房价。


失去波动的本质是市场失去自发的调节力,也就是血管硬化。


开发商哪怕心里知道风险很大,它也只能拼了老命硬上。如果最后闹大破产,有官府来擦屁股,官府擦屁股的纸是朝廷印的,社会稳定的代价也要靠朝廷承担,所以最后这个问题又演变成了削藩母问题下的子问题。


血管硬化的另一面是房地产投资者的劣币逐良币,理性投资者在这一阶段打不过感性投资者,感性投资者又打不过高杠杆的狼性投资者,狼性投资者最后也打不过违规加杠杆的开挂投资者,最后他们统统打不过以洗钱为目的,路过楼市的炒房者。


血管硬化的后果如果从官府的角度看,相当于神经失能。从开发商的角度看,相当于高血压引发血管意外。从购房者的角度看,相当于低血压引发休克缺氧。


购房者这头最尴尬,因为它不是法人部门,总体看还是一盘散沙行事毫无规律可言。其实就是俗称的“房地产韧性”。朝廷也只能假设这种信仰会一直存在,如果突然有一天它不存在了呢?或者停顿个一年半载的,到时候只能先大量服药,药物的副作用上头更爽歪歪。


过去两年我经常用血管硬化的原理预测和解释问题。最近大家熟悉的恐怕要输2018年我对猪肉价格的预测,2019年对石油运价的预测,以及2020年1月对口罩行情的预测。然后大家今年通过疫情学到了一个老掉牙的词汇叫“紧平衡”对吧?没有什么是非黑白,万事万物总要讲究客观规律的。


前述相关文章链接如下:


央行报告,2019年中国户均总资产317万?


各凭本事买豪宅,你可不许作弊噢


几张图带你看深圳楼市火爆的背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