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邻居不那么讨人喜欢,咱也得和它处好!
明天,莫迪就来了。
洞朗对峙结束刚9个月,中印领导人就举行会晤,这的确让人意外。消息公布这几天,中印社会和国际媒体仍在消化它带来的一连串疑问。
莫迪为什么急着来中国?中国要不要和印度改善关系?中印关系应当往何处去?
只有搞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才知道该如何迎接这位总理,用多大的力度与他握手。
诚意
莫迪来访,很多中国人的感受是复杂的。
中印关系回暖,当然是件好事。然而有人担心,新德里是迫于国内外压力,来中国圈钱救火的。
还有人分析说,印度是看准了中美贸易摩擦的机会,趁乱来要价的。
有这样的疑虑可以理解。毕竟,去年夏天印军非法越界硬撑了73天,咱们都见识了三哥的无赖和偏执。现在印度外交画风突变,难免让人怀疑它的诚意。
不过,妖刀妹前几天写了一篇《重磅:习近平与莫迪武汉会晤,印度对华积极转向!》,梳理了近期印度对华态度发生微妙转变的线索。刀姐认真读了,发现新德里对北京态度的调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迹可寻的,它确实在从各个领域向中国递橄榄枝。
好几位印度问题学者告诉刀姐,前一段时间,印度政界、学界全面展开了一场对华政策大辩论。在这场大讨论中,虽然疑华、惧华的噪音仍有不少,但客观、理性、平衡的声音明显上升。最后的结论是积极的,那就是与中国加强合作、维护中印和平稳定实际对印度更加有利,与中国强硬对抗只会适得其反。
在冷静反思之后,新德里恐怕不得不承认,中印关系是它重要的对外关系之一。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去年中印双边贸易额达到844亿美元。靠着大树好乘凉,没有中国这个经济增长引擎,很多事印度都不好搞成。之前,新德里对“一带一路”采取消极、抵制的办法,甚至另搞一套,结果撞了南墙,现在它的立场正逐渐松动。
更重要的是,印度的发展需要一个安全的外部环境。中国的经济总量是印度的5倍,军费是它的3倍,双方又有2000公里的漫长边界线。要是与体量这么大的邻居为敌,印度怎么可能有安宁的日子?
大概是印度决策层开始正视这些现实,才促成了莫迪政府这一次打破常规的访问。因为按照“你来我往”的对等原则,今年本该轮到中国访问印度了,因为莫迪2015年正式访华之后,中国领导人还没有回访。而且去年莫迪出席了厦门金砖峰会,今年6月还将去青岛参加上合峰会,在这种背景下,他又主动跑到武汉,一个多月两度访华,印度对中国的重视已经不言自明。
或许这一次,三哥是认真的。
大局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对印方多次释放的善意,中国也回以特殊的礼遇。专门到外地为一个外国领导人举行会晤,在刀姐的印象中,印度还是第一家。
这样的安排不只是外交姿态,而是基于国家大局的战略判断。无论如何,印度终究是我们必须处理好关系的一个国家。
互联网上经常有不少调侃三哥的段子,但中国人不能小看印度。印度是世界大国,也是文明古国,又是被广泛看好的新兴经济体。未来几年印度人口有望超过中国,同时这几年印度经济高速增长,发展潜力巨大。
从地缘位置来看,印度是我们的重要邻国,哪怕它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邻居,我们也必须与它相处好。两国如果相安无事,中国在西南方向就有了比较稳定的外部环境。而且,印度处于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是推进“一带一路”绕不过去的。
最近两年,大国关系深刻调整,中国外交格局发生明显变化。中日、中韩关系转暖,中朝关系更是取得突破性进展,相比之下,南亚成为我们的外交短板,需要补齐。
尤其是贸易战压力当前,中国更应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避免占据过多的注意力,消耗我们的战略资源。而且在中美的贸易摩擦中,印度的立场比较明确,它并不站在美国一边。
可以看到,在很多国际场合和重大事件上,印度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观点和主张是比较相似的。多一个这样的国家,我们的声音就响亮一些。尤其是经济发展层面,中印有明确的共识。很多人都注意到,今年1月,莫迪在达沃斯发表主旨演讲称,反全球化的保护主义势力正在抬头,孤立主义不是解决方案,主张继续维护、推动全球化,这高度呼应了去年习主席在达沃斯的演讲。
此外,从去年底开始,美日等力推“印太战略”,极力拉拢印度,有意让它充当遏制中国的急先锋。虽然“印太”仍然只是一个松散的概念,但中国必须注意这种动向。在美日澳印这四国中,印度是一个薄弱环节,它不会完全倒向美国。所以在新德里对华缓和时,我们更应该及时拉印度一把,化解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围堵。
洞朗危机给中印社会带来的激烈情绪正在消散。冷静下来,绝大多数人都很清楚,中印关系还得好,因为这对两国都好。这一点,应当成为我们的坚定共识。
清醒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1987年中印也曾在边界发生大规模对峙,当时差一点就打起来了,好在后来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了。这让双方认识到,如果不管控分歧,很有可能真的发生战争,对两国都极为不利。
于是,1988年拉吉夫·甘地访华,与邓小平举行举晤,那次历史性会面让两国关系有了新的开始。中印关系不仅消除了危机,而且发展很快,人员往来、贸易实现正常化。之前中印高层访问几乎是停滞的,从那以后每任中印领导人有了互访。之前印度报刊不时叫嚣必须解决边界问题,甘地访华后这种论调就少多了。
1988年12月,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会晤邓小平
30年后的今天,也是边界的大规模对峙,也是战争的一触即发,让两国领导人充分认识到中印关系的重要性和脆弱性,所以要增进战略互信,减少怀疑和猜忌。
这一次的非正式会晤,不同于国事访问和正式访问,双方不必拘泥于国事礼仪,也不需要签什么正式成果,可以把精力集中于解决那些实质性的、紧迫的、重大的战略问题。我们期待,两国领导人能在谈天论地之间,理清中印的历史方位,以及双方如何扩大利益交融,管控分歧。
与此同时,中国和印度都应明白,两国关系回暖,并不意味着矛盾就此消失,我们对此应保持清醒。
边界问题涉及两国核心利益,在短期内很难解决。最好的办法就是搁置争议,稳定局面。过去几十年的经验证明,只要双方保持默契,中印边界完全可以保持稳定,不妨碍两国和平相处。
长期以来,新德里担心中国会用武力解决边界分歧,或者支持巴基斯坦、联合其他南亚国家“包围印度”,作为相对弱势的一方有这样的不安全感,中国也需理解,并尽量通过沟通化解印度的担忧。另一方面,印度也需要克制自己的臆想,缓解对中国的敌意,摆脱“1962情结”的阴影。
中印矛盾很多是双方互信不足和西方挑拨引起的。去年发生的洞朗事件,西方国家和日本等国都在等着好消息,不时说几句风凉话。“龙象之争”很像是西方给我们挖的一个坑,我们千万不能稀里糊涂地就往里跳。实际上中印“争”的东西虚无缥缈,经不起推敲琢磨。
两个快速崛起的大国如何相处,事关近30亿人口的命运和福祉。中国和印度应该走好走稳自己的路,躲开西方给我们预设的话语陷阱,让21世纪成为龙象共舞的时代。
往期精彩回顾:
用苹果的刀客,请在这儿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