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国者,张东荪
文/李小飞刀
1951年底到1952年初,当朝鲜战场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国内反美情绪高涨的时候,曾爆发过一件震惊政界和知识界的大事。
张东荪叛国案。
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已进入“领导人”行列的张东荪,被公安部门发现串通间谍,向美国输送情报。
掌握到这一情况后,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内部讲话中点了张的名,指他勾结美国人,泄露情况,不可容忍。
毛主席的讲话很快在高校部分党员干部和上层民主人士中做了传达,震动知识界。马寅初听了通报后当即对周培源、汤用彤说:“要是我就把他枪毙了。”
冯友兰则直接要求,应该把张东荪从北大教职工工会和中国哲学研究会中开除,并撤销张的教授职位。
北大图书馆馆长向达声称:“别人有他犯的一件罪行,早就劳动改造去了,如果我泄露志愿军出国秘密,怕早已回归天外了”。
“爱国者”张东荪
张东荪,早年就读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系,在此期间结识了来日本讲学的梁启超,受其影响,积极投身于挽救民族危亡的洪流当中。
他参加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会议,与梁启超宣扬过基尔特社会主义,做过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府秘书,参与过国民党对共产主义的文化“围剿”,他创办的《时事新报》“学灯副刊”,被誉为五四时期三大报纸副刊之一。
梁启超送张对联
1937年后,他秘密参加国民参政会,希望说服国民党政府与共产党合作抗日,却被国民党人士告知“国共合作并不是建立于诚意真心,政府未必采纳”,从此对国民党及蒋介石失望。
1941年12月8日,日本对美国宣战,日本宪兵包围并强占了燕京大学,张东荪与其他十名燕大教授被捕,“受够了苦痛与折磨”,日本人要求他向在拘留中的中国共产党员加以劝诱,使其感化,可以招供。张回答说:“共产党不是捉、打、杀所能扑灭的”。
在狱中,张先后自杀四次而未遂,并与看守厮打。同被关押的洪煨莲 (洪业) 曾描述张东荪:“张公谩骂如狂癫,溷厕败帚执为鞭,佩剑虎贲孰敢前。”日军没办法,最终在判了他一年半徒刑,缓刑三年之后,放归。
抗战结束后,张东荪一直保持着与中共地下党的联系,同时在政治上公开批评国民党“一党专政”,反对国民党内战政策。
张东荪和燕京大学同事(1932年前后)。后排右一张东荪
1946年,国民党拉拢中间党派参加被共产党抵制的国民大会,时任民盟和民社党领袖的张东荪决意不从,为此与同道二十年的好友张君劢割袍断义、再不相见。
1947年3月,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延安被国民党占领,张东荪专门给毛泽东去信表示关切。
对张东荪,中共也报以信任和好感。据杨奎松著《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一书所载(下文材料多转引自《忍》一书),1948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筹备召开新政协会议,准备成立联合政府,毛主席首先想到的邀请对象就有张东荪。据杨奎松所看到的1949年初毛泽东所发出的信函电文中,张几乎是唯一一位被单独点名邀请到西柏坡的民主人士,“早已被内定为新政权的尊贵客人”。
在为争取北平和平解放而与傅作义所进行的谈判中,毛主席指定张东荪作为和谈见证人,帮助劝和傅作义,而北京城最终实现和平解放,也被张东荪当做自己一生最大的成就。
张东荪这样一个在日寇面前不降,在国民党面前不屈,在新政权中获得礼遇和优待的人,怎么会在短短两年之内,就叛国了呢?
根源在于他对美国的态度,他怎么认识美国。
“叛国者”张东荪
张东荪没有留过西洋,平时不穿西装,以长袍马褂的纯正中国人自居。但洋装不在身,并不代表他不崇洋。他内心深处对美国及其政治文化,还是充满好感,甚至有崇敬之情的。他的几个儿子或在美国留学,或在美国机构中工作。他本人一直倡导中国要走经济上共产主义,政治上资本主义的“中间道路”,但他的思维内核,还是西方的有限政府、宪政和自由主义。
可以推测,虽然张东荪倡导中国在美苏两个国家、两种制度间走出“第三条道路”,但如果走不成,全面倒向美国是他可以接受的。
历史的有趣之处,在于它的不同时期,常有着惊人相似的场景,人和故事。高度的相似。
今天我们一些平时“美美、亲美”的知识分子,在中美贸易战中表现出的浓重紧张焦虑、“恐美惧美”情绪,都能在当年的张东荪上找到影子。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逐渐走向胜利的过程中,张东荪看到,新中国有可能全面倒向苏联,他内心深处对美国政治与实力充满敬畏,对新中国与美国对立充满担忧,这些都促使他想要代表明智的知识分子,在中美走向冲突的危险时刻,从中做一番调解的工作。
张东荪要代替中国政府与美国去做沟通,想要使美国当局了解中国的内情,生怕因中共全面倒向苏联,美国方面会简单地把中苏视为一体,当成敌人。
在张东荪看来,美国掌握有绝对先进的武器(原子弹),无论哪个国家与美国开战都不可能取得胜利。他从当时的形势分析出,美国出兵朝鲜,并封锁台湾海峡,是准备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在美国的帮助下,蒋介石将反攻大陆,到时候他们这些民主人士一定要人头落地。
因此他几乎是饥不择食地盲目寻找沟通美国的办法,急于想要让美国人了解中国人并不想与美国对立的种种情况,
他相信志愿军在战场上一定要碰钉子,到时候中共也一定会转回到现实主义路线上来,那时他就能够有所作为,中国就能够实行“中间路线”。
所以,虽然他也明白泄露机密不对,但内心深处认为自己不是“叛国”,是在“救国”。
他是怎么“救国”的呢?
据张东荪自己后来交代。朝鲜战争爆发后,一个自称“中建公司”经理叫王正伯的人来找他,说他做禁运品生意,跟美国人搭上了线。美国这回决心要打第三次世界大战,麦克阿瑟总部已经做好了计划。
张东荪一听就慌不择路,急忙托王正伯到香港后传达他的看法给美国官方,如果美国打赢了,一定不要让蒋介石回来。
这个王正伯是个什么人?据当时负责特殊战线领导工作的李克农所归类,美国在中国的间谍,其基干部分是在美国、日本和菲律宾生活的中共华侨以及在外国留过学的中国人,许多是借各种贸易公司的掩护开展活动,不少人过去就是附敌分子,参加过日伪政府。
为换取“从事贸易”的王正伯的热心,张东荪特意把尚未公开属于国家机密的政府财政收入预算份额情况和折算的小米斤数告诉了王。还专门拿给王一份他勾画过的未公开的政协委员名单,告诉王说,那些用笔勾出来的人,将来时可以一起做事的。
更有接触过张案资料的公安人员回忆,张东荪曾将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具体日期连同财政预算一道,转道香港传递给了司徒雷登。
也难怪马寅初说:“要是我就把他枪毙了。”
杨奎松在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像张东荪这样在政治舞台上活跃了二十多年的堂堂大教授,何以竟会被一个一望而知“好吹且能吹”的到处钻营的小商人所蒙骗?
杨认为,在1949年前后转向共产党的知识分子中,像张东荪一样书生气十足,甚至多少有点迂腐、执拗。缺少政治经验却自信满满的知识分子,并不少见。
张东荪旧友俞颂华曾总结,“一言以蔽之,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者,不是一个党人,也不是一个政治家。如果有人期待他做一个党人或党魁,在政治舞台上立功,那就不是他的知己”,“若使要他在政治上,尤其是在今日中国的政治上立赫赫之功,那是决不可能的”。
由于个性和观念使然,身为中国人却研究西方哲学的张东荪,到底脱不开“治国平天下”的儒学教化。他们本质上都是中国古代的那种“国士”或曰“天下士”,抱负心极大。“退则为学术,授徒讲学,著书立说;进则从政,治国平天下。”
张东荪一家50年代中期于北京大学朗润园
抱负心极大,政治上却极端幼稚,是张东荪走上“叛国”路的第一因。
但原因不止于此。
注意,张东荪为什么要给王正伯看财政预算,显然是为了争取王对自己计划的热心。也就是说,国家机密成了张为争取更大目标可以牺牲掉的代价,拿出来换的筹码。
进一步说,在张东荪的潜意识里,为了换取美国的理解、支持、不敌对,中国的部分国家利益是可以牺牲掉的。中国在走向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大道的时候,是需要给出一些筹码的。
为什么不是美国的国家利益被牺牲掉?
美国这个“老师”
在中国百年来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对很多知识分子来说,美国是个重要的“老师”。
这不但是因为美国在这百年来所代表的物质和文化成就。
也是因为它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共和”理念,它把庚子赔款拿出来办燕京大学的作为,跟单独侵略过中国的英、日比起来不同,博得了不少中国知识分子的好感,让他们产生了幻想。
复旦大学张家栋教授在他新近的文章中分析了这种心态的缘起与幻灭。
过去,美国的光芒过于耀眼,妨碍了人们对其问题和历史事实的认识。其实,美国如今让人们感觉失望的很多因素,从建国初起就已经存在。
美国一方面建立了最早的现代民主制度,同时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奴隶制度;美国一方面强调人权与平等,另一方面又在国内排斥少数群体;美国一方面强调人道主义和兼爱,同时又通过很多旨在排斥外国人的法案;美国一方面声称要解放全人类,事实上也帮助了很多国家与人民,但同时又大肆扩张与侵略,造成了很多人道主义悲剧。
因此,美国一直就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两个方向都被美国走向了极端。但长期以来,人们出于对美国以外世界的失望,而乐于把美国想象成一个理想国度,甚至是人类历史的终点。
那么,当美国这个理想、“老师”的国家利益,与中国的国家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以美国为信仰的知识分子会怎么选择呢?
张东荪给出了他的答案。
一个在日寇面前宁死不屈的人,在“美国老师”面前,轻轻松松就跪下去了。
他对美国国家利益的认识如此清晰,对中国国家利益的认识又这么幼稚。
他对自己的见识能力如此自负,对中国的国家实力和潜力又这么自卑。
这也难怪,你信仰的是别人的东西,何来自信。
我们今天再去细看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的那段历史,常常能做出这样的惊讶:英国侵略军原先只做海盗式的打算,中日武器装备差距也没有那么大,但在那些决定民族命运的关口上,失败主义而不是奋勇之气是怎样一次次死扼住了中国人的咽喉。
这也是抗美援朝的深远意义,为何值得我们反复回味,1953年以前,认为中国绝无资格与美国掰一掰腕子的绝不止张东荪一个。是抗美援朝,打出了中国人的心气。
国家民族要找到经得起考验的自信自尊,是要经风雨的。
今天亦然。
参考文献:杨奎松.《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张家栋.《对今日美国的幻灭感因何而起》.环球时报.2018年10月25日.第4615期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