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加拿大议员访华,莫忘81年前的今天白求恩到中国

补刀客 补壹刀 2019-04-02

文/花叨叨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句话在中国家喻户晓,连小学生都知道,它说的是白求恩。


他大概是在中国最为知名的外国人之一。也正因为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老百姓对加拿大颇有好感。


1938年1月8日,白求恩率加美援华医疗队,带着大批医疗药品和器械经香港到达武汉。


“巧合”的是,2019年1月8日,加拿大议员团正在中国低调访问。报道称,他们将“谨慎行事”,向中方解释孟晚舟案。



《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著名的“老三篇”之一,直到今天,它仍是中学教材里的重要课文。


短短千余字,几乎构成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白求恩的全部认知。



但白求恩的人生,还有许多的传奇。


出身医学世家,其祖父是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学院院士,加拿大上层医学院的创始人之一,从没有人怀疑过,白求恩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他也没有让家族失望,拿了很多高大上的头衔,还自己发明改进了一些医疗器械,其中有一些至今还在使用。


甚至在30多岁,白求恩就实现了财务自由——拥有一家私人诊所、豪华别墅和汽车,还加入了高尔夫俱乐部。



但一场结核病改变了他的一生。


肺结核虽然并非不治之症,在当时却有极高的死亡率,尽管白求恩一度万念俱灰,所幸他最终逃过一劫并顺利康复。


出院后的白求恩决定要尽全力救助更多的结核病患,他前往蒙特利尔学习。


19世纪 20年代的蒙特利尔有着世界上最顶级的肺外科专家,但讽刺的是,蒙特利尔所在的魁北克省肺结核死亡率也高居全加拿大之冠,而大多数病例就集中在蒙特利尔。


很快,席卷资本主世界的大萧条到来了,蒙特利尔也没有幸免,许多原本过着体面生活的人不得不被迫挤进狭小公寓,甚至流浪街头,而当时的“按服务收费”的医疗服务,成为压倒患病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白求恩在日记中写道:


“富人有富人的肺结核,穷人有穷人的肺结核。富人康复而穷人死亡。”



白求恩认为自己看到了人类最“丑陋”的一面,“医疗”被当做了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生意来做。


为此他在1931年1月愤怒地发表了《从医疗事业中清除私利》,言辞激烈地批评说:


“让我们把盈利、私人经济利益从医疗事业中清除出去,使我们的职业因清除了贪得无厌的个人主义而变得纯洁起来。让我们把建筑在同胞们苦难之上的致富之道,看作是一种耻辱。”


此后蒙特利尔多了一名“志愿医生”白求恩。由于30年代的加拿大被全球性的大萧条席卷,很多穷人根本拿不出钱治病,白求恩的无私奉献因此挽救了“千千万万”的人。



这个时候的白求恩已经意识到,肺结核病不仅仅是一种生理疾病,更是一个社会阶级问题。


1935年,白求恩前往苏联开会,亲眼见到苏联全民医疗福利制度的优势。


回国后,顺理成章地,他成为加拿大共产党的一员。


但白求恩的想法在当时的北美难以被主流社会接受。


在1936年的一次演讲中,白求恩说:


“让我们把盈利、私人经济利益从医疗事业中清除出去,使我们的职业因清除了贪得无厌的个人主义而变得纯洁起来。让我们更多地讨论医疗事业与国家的关系,讨论这一职业对人民的责任,讨论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经济和社会制度。让我们承认我们时代最重要的问题是经济和社会问题,而不是技术和科学问题。”


然而他是这次学术讨论中唯一呼吁社会化医疗的人。


最终,白求恩决定放弃拥有的一切财富和社会地位,先赴西班牙建立战地输血队,最后来到了中国。



白求恩在中国的时间并不长,一共只有665天。


但他做了很多。


一抵达武汉,白求恩便在宋庆龄的联络安排下见到周恩来,紧接着3月底到达延安,跟毛泽东见面,这次交谈持续了数小时,给双方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白求恩并未在延安久作逗留,一个月后就进入战况更加激烈的晋察冀边区,被聂荣臻任命为军区卫生顾问。


尽管拥有丰富的战地医疗经验,但白求恩还是被边区恶劣的医疗环境震惊了。但他脑筋活络,还是工作狂,他发明出一种“卢沟桥”木架,可以很快在野外搭起简易手术站;据说战地输血在中国野战外科史上第一次取得成功,就是白求恩在山西五台县实现的。


专业医护人才的欠缺让白求恩最感头疼。努力克服语言不通的问题,他快速训练出了一批年轻人接手急救和基本外科手术,再让他们把所学到的知识传播出去。


在延安关于白求恩的传说中,流传最广的就是——这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从1938年2月抵达武汉开始为伤员手术,在韩城、延安、贺家川、晋察冀、冀中,施行手术上千例,检查伤员无数。仅齐会战斗一次,他连续三天三夜不休息,69小时做手术115例。



他还经常写信、写文章,甚至写小说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形势,并大力呼吁为中国抗战提供经费、物资和人员援助。


长期的过度疲劳,加上营养不良,白求恩的免疫力逐渐下降。他曾在一封给友人的信中感慨,自己的视力变差,牙齿也不太好,还有一边耳朵似乎也听不到了。


他越来越疲惫,据友人回忆,不到50岁的他看起来已经十分苍老。


他在日记中写道:


“我很累,可是我想我有好久没有这样快乐了。我很满足,我正在做我所要做的事情。而且请瞧瞧,我的财富包括些什么!我有重要的工作,我把每分钟的时间都占据了。”


在一次紧急的撤离中,白求恩坚持为一名战士做手术,在紧张和焦急中,一颗碎骨刺进了白求恩的手指。两天后的另外一次手术中,白求恩的伤口受到感染。


1939年11月12日,年仅49岁的白求恩永远长眠于中国的土地上。



直到今天,在很多中国老百姓的心里,他一直是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外国志愿者。


在中国,白求恩也成为一个专属名字。在新华社《英语姓名译名手册》中,他的英文名字“Norman Bethune”成为专有名字,特意翻译成人们熟知的“白求恩”,而其他“Bethune”翻译为“贝修恩”,不译为“白求恩”。



如今在中国和加拿大日益密切的交往互动中,白求恩成为难以忽视的关键词。加拿大人来到中国时,常常会听到中国人热情地赞美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甚至邀请他们去石家庄烈士陵园参观白求恩墓。而中国人去加拿大旅游,白求恩出生地往往成为必游景点之一。


但一开始,加拿大并不重视,甚至不认可白求恩。


二战期间,加拿大政府宣布加拿大共产党为非法组织,在这种背景下,白求恩的家人担心受到牵连,他的侄女甚至烧毁了所有信件。冷战期间,由于两个阵营意识形态尖锐对立,白求恩的名字在加拿大无人提及。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60年代。当时中加虽未建交,但民间活动已经破冰,直到1972年,加拿大才正式承认白求恩是中加交往中的重要历史人物。时任加拿大总理的老特鲁多命政府买下白求恩故居,并改建为纪念中心,并在3年后对外开放。


1990 年,为纪念白求恩诞辰一百周年,两国还联合发行纪念邮票。



自两国建交以来,加拿大对中国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比较友善,哪怕是战后美国极度反共的那些年,白求恩成为二者交往的一个重要情感纽带,尤其在民间。


加拿大奉行友华政策的其中一个考量是,二战后美国在政治及文化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加拿大是谁”成为许多加拿大人思考的问题。而与美国在外交上适度区分,是加拿大向国际社会展示自己独立性的重要途径,中国和加拿大也各自受益于彼此的善意。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上个月发生的孟晚舟事件中,加拿大的独立性似乎不复存在。


孟晚舟事件两周后,加拿大驻华大使馆在官微发了一条关于白求恩的消息,介绍他作为一名国际反法西斯战士在西班牙内战时期的战斗经历。


但这一次,网友并不买账。


有网友表示,“白求恩是我们中国老百姓永远怀念和感谢的加拿大人”,这个时候把白求恩抬出来,是一种消费。



中国老百姓对白求恩的感激是真诚的,它值得加拿大珍惜。



“白求恩是一面镜子,我们都应该多照一照。”


有人曾经这样说,为的是让中国人以白求恩为榜样自勉。


如今,这句话,我们与加拿大共勉。


往期精彩回顾:


别幼稚了,300年国际政治本质就是血与火


原来,150万平方公里的外蒙这么割让出去的!


没有中国改革开放,日本的平成时代更加暗淡!


“巴西特朗普”走马上任,他会向中国发难吗?


2019,读《实践论》,做蒲公英!


那一年,世界重新发现了中国!


首批赴美留学50人,他们把什么带回了祖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