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索赔,再次开庭:“小i机器人”与苹果斗争的这十年
作者:黄莺
这距2012年6月21日,上海智臻向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起诉苹果公司语音识别技术Siri侵犯其专利,已经整整过去了十年。
案件的高潮,还要从两年前的8月说起。
2020年8月3日,上海智臻官方微信突然发布消息,小i机器人已对苹果提出诉讼,并索赔人民币100亿元。
随后,小i机器人陆续更新了案件的进展:
8月10日,公告上海高院已经正式受理本案。
8月31日,小i机器人宣布已经向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缴纳了巨额诉讼费(注:粗算超过几千万,疑似有诉讼基金加持)。
这一案件,也迅速引起了西方媒体的关注,包括路透社、CNBC等都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
而让小i机器人有底气敢喊出100亿元高额赔偿的,正是因为小i机器人用来起诉苹果公司的这件ZL200410053749.9,名为“一种聊天机器人系统”的专利,历经了八年的专利无效挑战。
经国家知识产权局行政复议、北京一中院行政诉讼,北京高院行政上诉、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再审后。最终在2020年6月2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确认维持有效。
小i机器人的官方微信记录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八年艰辛。
实际上,从2013年开始,对于这件专利,苹果就多次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专利无效请求,但是均未成功。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小i机器人对苹果发起了百亿索赔。
这个百亿赔偿,对于一般企业而言,可以称得上是天文数字了。但是对于苹果来说,还算不上是最高的,而且从苹果的营收来看,即使是全额赔偿,对其影响也非常小。
据《财富》杂志的数据显示,2019年苹果营收2655.95亿美元,在Siri功能推出后的2012-2019年,苹果公司总营收达到1.56万亿美元。
这一营收数据在2021财年再次大幅提高,达到3658.17亿美元,全年净利润946.8亿美元,合每天净利润就有2.59亿美元。
而小i机器人的14亿美元的专利索赔,仅相当于苹果公司5天半的净利润。
这也是为何苹果公司成为众多专利持有者攻击的目标,因为一旦胜诉,原告专利持有人将有可能获得丰厚的赔偿回报。
在过去十年中,苹果公司在美国一直高居专利侵权被告的前列。
例如,2021年,美国Patexia公司发布2021年专利诉讼报告显示,苹果在2017-2020年之间成为被告的案件数量高达163,排名第一。
制作:企业专利观察
正是因为有着丰厚的利益,起诉苹果专利侵权,获得巨额赔偿,在国外俨然已经形成了一门生意。
像苹果在英国遇到的一个NPE——Optis公司,英国法院已经判决了5.06亿美元的赔偿,曾有人估计苹果因为本案,或最高可能要赔偿70亿元美元。也难怪苹果曾一度扬言要退出英国市场。
而赔偿金额在“亿美元”单位以上的案子近年来也逐渐增多。
最著名的就是软银集团资助的Fortress投资集团支持的VLSI向Intel的专利索赔,累积赔偿金额已经高达上百亿美元。
所以,小i机器人向苹果索赔的案件,在中国来看,确实是鲜有的标的,但是如果放在全球来看,只能算是一个中等偏上的赔偿额。
这些巨额赔偿案件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诉讼资金”的支持,在西方这属于金融衍生品的范畴。
基金通过对较高胜算的专利持有人的资金支持,在成功获得赔偿后,可以分得一定的胜诉金份额。这种模式,也为一些没有钱去主张专利的权利人,但是确实有好的创新和专利的人,提供了一种“以小博大”的渠道。
这种模式在欧美比较发达,但是在中国,对专利估值的不确定性和司法判赔偏低,使得中国的诉讼基金模式一直没有开启“试水”的模式。
而小i机器人一案,如果最终成功,很有可能成为“诉讼基金”模式在中国落地发展的典型。
之所以会猜测小i机器人一案会有诉讼基金的支持,主要因为从小i机器人的财务情况来看,一下拿出几千万诉讼资金,对于这类企业确实非常困难。
这也是小i机器人案,被赋予历史意义的“隐性”关注点之一。
总之,这场十年纷争,看不到的,有时比看得到的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