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歌尔“丢单”苹果,看过去十年专利资助大企业的创新悖论

黄小莺 企业专利观察 2022-11-20

作者:黄莺



这两天资本市场上最热的话题就是,歌尔股份(002241.SZ)“丢掉”苹果的AirPods订单。受此消息影响,歌尔股份接连两天股价跌停,市值缩水150亿元。

先是歌尔股份11月8日晚间发布公告表示接到境外大客户通知,暂停生产某一款智能声学产品。

随后,天风证券分析师郭明稘第二天凌晨发文表示,歌尔股份暂停生产的可能是AirPods Pro 2,且原因可能是生产的问题,而非需求问题。

虽然歌尔股份11月9日迅速发声回应“踢出果链”的传言系谣传,只是应客户要求暂停一款产品,其余项目仍在合作。

但是市场却并不看好。

国内“果链”代工厂的命运,在苹果的高压指挥棒下,再次显得如此脆弱。去年这一幕,同样发生在欧菲光身上。

为何大陆的代工厂仅仅只是代工厂的角色,没有任何能够维系产业链位置的核心技术能够在和苹果的关系中挣得一点点“面子”?

这一点,大陆的“果链”企业可能真的要好好的学习一下台湾同是“果链”企业的经验。

在台湾的“果链”企业中,有两个典型,虽然在和苹果的合作中,并不能一定和苹果平起平坐,但是其依靠真金白银的核心技术,却能够抵御其他试图进入“果链”的竞争对手,让苹果也不敢轻举妄动。

这两家,也都是曾经台湾股市的股王:一个是有名的代工厂台积电,另一家是专做光学镜头的大立光。

十年前,当苹果和三星上演智能手机世纪专利大战时,苹果原来的芯片订单主要是由三星代工,后来因为专利战的缘故,苹果有意将订单从三星转出,但当时的台积电在工艺上还落后三星。

但是结局我们已经都知道,后来台积电的工艺不仅远远好于三星,更是获得了苹果的大量订单。台积电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与其在先进封装上采取的大量技术革新,形成的Know-how和持续的专利布局,有着密切的联系。

台积电去年在美国的专利授权量已经位列第四,仅次于IBM、三星、佳能,比华为还高一位。

也正是有核心技术的加持,苹果和台积电现在已经变成了互相依赖的关系,而不是单边关系。像今年台积电通知苹果要涨价,最开始苹果是拒绝台积电这一要求的,但是上个月传出苹果已经接受了台积电的涨价要求,12寸晶圆涨价3%-5%,8寸晶圆涨价6%。

台积电算是“果链”中,为数不多的敢与苹果讨价还价的企业。可以想一想,台积电靠的是什么?

另一家台湾的大立光,更是开创了一个智能手机光学镜头的新世纪,并在成功进入“果链”之后迅速成为台湾的股王。

而大立光,最令竞争对手不寒而栗的就是其布局丰富的透镜“专利”。

大立光依靠本土研发人员的不断创新,可以说引领了过去十年塑料光学透镜的发展。

大立光风光之时,一度毛利率高达70%,连苹果都不得不希望培植更多的二供、三供,引入台湾玉晶光等供应商。

但大立光是怎么做的呢?

2013年,大立光直接在美国用专利起诉了玉晶光,控告玉晶光引诱苹果侵犯大立光5项美国专利,同时认定玉晶光8项产品侵害大立光专利。

这场诉讼,毫无疑问,玉晶光占不到任何便宜。最后连苹果也放弃了压制大立光。

不仅如此,被大立光用专利警告过的还包过先进光和三星等。更是在与中国光学大厂舜宇等对安卓厂商的产业链控制中,祭出专利这个是撒手锏,挟专利以令手机厂商,最终使得小米、OPPO、vivo和荣耀等均与其签署协议。

这就是台湾两个“果链”企业,过去十年里,真正的通过创新、专利、商业秘密等一系列手段,敢于维护产业链和敢于单挑苹果的真实事迹。

但是同样的情况却几乎难以在大陆的“果链”企业中看到。

无论是欧菲光,还是歌尔股份,哪一家企业也都非常重视创新和专利,但是在过去这十年的发展来看,尽管有着国家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包括各类专利资助,但是并没有打造出一个真正拥有核心技术,能够将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果链”企业。

相反,命运完全不掌握在自己手中。空有手中的上万件专利,不知拿来何用。

这一点,歌尔股份最为明显。

我们在统计了2011年到2021年这十年歌尔股份的年报后,可以清晰的看到一家在过去十年享受到了中国专利政府资助黄金期的龙头企业,是如何实现专利数量快速膨胀,资助拿到手软,但是核心创新能力和对产业链的控制力,却一直停滞不前的。

(请横屏观看)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歌尔是如何从一个十年前每年只申请200件专利,一共才600多件专利的创新“小企业”,在中国专利补贴的“黄金十年”中,快速成长起来的。

可以看到,2016年之后基本上就保持了年均新申请3000多件专利的水平。这个只有短短四五年的时间就从几百件上涨了十倍的专利数量,是真创新,还是被挤压出来的创新和专利?值得思考。

如果说台积电的技术秘籍是封装工艺,大立光的独门诀窍是光学透镜,那谁能说出歌尔股份的核心技术到底是什么?

是歌尔股份赖以发家的MEMS麦克风技术么?

恐怕很难令人信服。

歌尔股份光是在阻止还是较小的竞争对手敏芯微电子的科创板上市时,打的这场专利战,不仅让产业同行大跌眼镜,也令知识产权界大呼没想到。

歌尔股份在当时以如此大的企业规模,如此多的专利储备,但是在对付一个刚刚要登陆科创板的小企业时,表现的却并不好,用“差劲”来形容也不为过,不仅用来起诉的大量专利被对方无效掉,而且在双方的相互较量中,完全看不出像台湾大立光那种用专利来“教训”竞争对手的“杀气”。

不禁让人感叹,这到底是不是一匹真的“白马”,核心技术和核心专利到底在哪里?

所以,当现在的中国都在质疑因为专利补贴的出现,一些不知名的个人和机构在利用政策套取资助的现象,并要进行严厉惩处,出台打击“非正常”专利的种种政策。

但是却忽视了,中国当下隐藏在海平面以下,更不容易被人发现的各地、各行业大公司,在这一轮专利资助下,到底起到怎样的作用了?

是只有企业的专利数量在不停增长么?那企业依靠专利而产生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在哪里?

这可能不仅仅是歌尔股份一家表现出来的情况,可以看看各地接受资助最多的这些大企业,很可能就是一个通病。

这一点,在歌尔股份的上表中也可以清楚的看到。当财政的专利补贴在2018年停止之后,其他各类名义的专利和知识产权补贴不降反升,仅2019年的补贴加在一起就有1344.3万元。

而当年财报中披露的歌尔股份管理费中,有关专利费用的支出是1154.7万元,一般认为这个管理费支出涉及专利维护费、代理费和申请费。

这也就意味着,歌尔股份当年通过补贴的方式,专利项目反而是正收益了189.6万元。

所以有些公众看到此可能不禁会问,每年稳定的保持3000多件的专利,这到底是在真创新,还是已经变成一门生意了?

另外,行业内的人通过歌尔股份一年的专利费用支出在1154.7万元(2019年)和1573万元(2020年),加上其庞大的专利储备,应该可以大致估算出歌尔股份为每件新专利费支出的代理费大概有多少。

可能离我们所倡导的尊重代理行业,最低1万元/件起价格还有差距。

这也是我们愿意提出并让大众思考的第二个问题,当一个拥有3000多件的申请量的甲方在寻找乙方时,就占据了可以压低价格的绝对位置,但是过低的价格带来的结果一定是创新在“二次发明”阶段的价值打折,不管这个代理机构是不是知名代理机构,没有人可以一直低于成本而生存。

这就导致了歌尔股份本身所在的代工行业,创新能级就相对不高,如果再加上有可能被打折的代理服务,最终将会产生怎样的结果,看看和敏芯微之战,就很容易理解了。

所以,这绝对不是歌尔股份一家的问题,已经变成了中国大企业的通病,凡是追求数量的企业都存在创新和专利数量、质量不匹配的问题,其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中国的底层创新,以及为创新服务的中介代理等环节,出现了“霉变”的问题。

这个问题如果再不引起重视,中国大企业在不停的“注水”专利的问题就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

这个危害远比现在打击“非正常”专利的那群人,对中国创新影响更大。

试想,本来国家出资补贴这些大企业是希望发挥创新的核心力量的,但是现在一些企业完全将专利申请数量当作企业创新能力的指标,如果真要放到产业竞争环境中,到底这些专利数量能为企业带来怎样的现实效果,很多都是未知数。

就像典型的OPPO、vivo可以看到年年都在中国专利申请量的前列,看着是好看了,但是用起来好用么?拿出去谈判,像诺基亚很可能都不认可

这背后一定是中国专利制度出了问题,如果这个导向不做彻底改革,像美的、格力这样的大企业依然还是每年比拼专利数量,将每件专利代理费平均下来只有几千块,做出来的专利要么创新高度不够,要么容易被对方无效掉。

那么,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大家都把对专利数量的追求放一放,一起将更优质的资源放到核心技术的创新和专利产出保护上,真正善待专利代理行业,让价值回归正常区间?

中国如果一方面通过打击“非正常”的方式,在消灭不合规的专利同时也误伤了中小创新群体,另一方面一些大企业又在不负责任的用专利数量作为掩盖创新乏力的幌子,同时还被国家委以肩负中国创新的任务。

也就是真正想创新的被打击,创新懈怠的反而“看上去”像是在创新,那中国未来真正的创新和发展的大计,到底由谁来“抗”呢?


扫码加入知识产权精英社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