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革命”、终于监管: 周小川深度复盘“互联网金融”
· 全文共 3785 字,阅读时长约 10 分钟
· 本文来源:亚当斯密经济学
金融界与影子银行从业人士必读。
作 者 | 刘胜军
01中国人发明了 “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的勃兴与急速坠落,是过去十年中国金融业发生的最大事件。
中国人发明了 “互联网金融” 这个词。
的确,若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以及如今网络支付的普及程度,中国绝对世界第一。中国应该是第一个实现可以 “不带钱包” 上街的国家。
▲中国移动支付在全球一骑绝尘
但,创新都是有代价的,尤其是在金融领域。
从国际上看,金融领域普遍实行 “牌照制”,无牌照或者备案不得进入。金融领域之所以需要严格监管,是因为:
• 金融领域专业性很强,很容易出现欺诈。
• 金融领域存在显著的“大而不倒”效应,不负责任的金融扩张容易诱发道德风险,最终让纳税人埋单。
• 金融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容易引发风险事件。
问题是,创新永远是走在监管前面的。如果管的太死,就难以创新;监管如果落后于创新太多,又易导致监管真空和金融风险。
是以,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动态平衡,是永恒的难题。
2008 年次贷危机的重要教训就是:美国监管当局对于叠床架屋式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以及 CDS、CDO 等衍生产品过于 “包容”,诱发道德风险,最终酿成大祸。
2005 年格林斯潘曾发表著名论断:金融市场自我监管比政府监管更为有效。因次贷危机而 “晚节不保” 的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黯然承认 “自己笃信了 40 年的银行自我约束理论是错误的”:
这种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考虑而形成的博弈一旦失效,将损害金融稳定,而这正是我们现在看到的。
互联网金融迎来转折点
始于 “泛亚事件-e租宝事件” 的 P2P 风险的集中爆发,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转折点。
一度,P2P 成为互联网金融的代名词,“忽如一夜春风来”,占据了主要的 “广告资源”,不少风投机构纷纷砸钱。
事后反思,互联网金融的 “野蛮生长” 代价不菲:
• “监管真空” 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真正的创新难以生存,非法集资改头换面获得新生。
• 大部分机构没有把精力放在创新上,而是要么“迅速做大”,要么以种种手段谋取暴利——过把瘾就死。
• 融资难融资贵,不仅没有被 “互联网金融” 破解,反而如今一地鸡毛。
平安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曾言:
P2P 行业平均不良率 13~17% 。如果互联网金融没有把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降低,那互联网金融的价值不大。
一语成谶,如今陆金所已经忍痛 “舍弃 P2P ”。
或许互联网金融不死,但低潮已经到来。
一场代价高昂的创新实验
最近一些金融权威人士对互联网金融的 “实验” 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反思,值得每一位金融从业者细读、铭记。
央行原行长周小川特别指出,要警惕有人以 “革命” 的名义阻碍监管:
虽然任何系统都会过时并被更新换代,但也存在一些人对现状毫无了解而妄评革新的。新技术、新系统肯定有潜力、有机会去更新旧系统,也应注重稳健、有序,不必过于着急。
对新技术要敏锐,总体上支持、有所宽容;但同时也要有所警惕,防止出系统性风险。不要轻易相信一些供给方的宣传。有人鼓吹颠覆性技术、革命性技术,你要是反对他,你就是“反革命”。这么做有时只是为了卖自己的产品,有时也是要排斥、打击竞争对手;当切实加强监管时,还可能打舆论战。
比特币的出现,引发了 “去中心化” 的乌托邦式理想。尤其是近期 Facebook 计划退出的 Libra 更是引发全球争议。周小川认为央行的作用是必须维护和保障的:
个别 BigTech 巨头可能会想,凭什么央行可以发行货币、制定基础利率?我是不是也可以?须知,尽管各国央行的历史与现状各有不同,其目标和使命大致可描述为维护币值稳定和价格稳定、缓解经济与就业的周期波动、防止非专业和短期动机的行政干预,以及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并以稳定谋福祉等,其人员与组织构成对其使命予以支撑,并有立法保障,这也是近代文明的一个重要产物。至少目前来说,这与商业机构的目标和使命相距甚远,尚难相信轻易冲击这一文明能有好结果。
出现一个新科技,如果原来的调控传导渠道被完全冲破,无法工作并实现目标,但又没有新的调控系统,这时候可能就会出大问题。
周小川特别呼吁社会要认清互联网巨头的 “复杂动机”,方可明辨是非、不被忽悠:
新的数字货币或数字资产供应方应回答他们对消费者保护、投资者保护有什么样的承诺和措施?这也涉及其自身业务的动机。另外,他们打算如何运用、加工所获得的大数据?消费者是否知情?是否有拒绝或删除权?
正确的动机是靠新技术实现效率和竞争力,而走偏的动机可能是瞄准客户的钱包,想吃利差,甚至是自融等。另有一类是通过资本市场运作迅速致富。刚才提到有的 BigTech 希望赢者通吃,中等一点的、哪怕是小的 FinTech,也容易做 Unicorn(独角兽)的梦,想上市后套现了事,剩下的事就没人管了。但也许没想到还没到上市环节就开始崩盘,留下一地鸡毛。所以,监管者关注其动机很重要。这不光在 FinTech 领域,在很多领域也都如此,我多次讲到可以读一读关于 Elisabeth Holme 的案例。金融政策有一定的空间去设立,运用激励政策,比如资金托管、是否付息等规则,要在观察的基础上去设立正向激励机制,鼓励正确动机下的行为,谨防给不良动机提供鼓励。
▲ 35 岁的 Elizabeth Holmes 创办的血液检测公司 Theranos 是美国继 “安然事件” 后的最大骗局
尤其是在中国,老百姓赌性强、辨别是非能力弱,周小川语重心长:
大家都知道,中国老百姓的赌性还是比较强。观察下来,各种非法集资、诈骗性集资以及赌场的哄骗对象都是中国人比较多。如果很容易在中国形成特别突发性的投机或者欺诈并损害消费者,那就必须要审慎。所以,对于一些试验性的产品,我们还是希望在比较成熟的市场,或者在比较小的国家去试验,成功以后,我们再引进也不晚。
最近两年,对 “互联网巨头” 的反垄断调查呼声日甚,步步惊心:欧盟不断对 Google 和 Facebook 开出天价罚单、实施《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法国计划开征数字税,美国司法部宣布对多家大型互联网技术企业发起反垄断调查……中国同样需要面对这一重大现实问题。周小川指出:
▲欧盟反垄断女神 Margrethe Vestager
现在有说法是,BigTech(大型科技公司)能以零成本提供支付交易服务,BigTech 会尽可能扩大客户源,甚至还发奖金、奖品,以补贴吸引客户、扩大流量,想方设法做到“赢者通吃”。人们担心 BigTech 有条件可以运用交叉补贴和资本市场融资去补贴成本。而金融服务业希望看到真实、可持续的竞争力,而不是扭曲的场面,更不希望压制到未来有潜力的更新技术。如果一开始就拼客户数量,以占领市场,力争做到赢者通吃,这时候它就有可能会妨碍下一步的公平竞争。
要警惕寡头垄断。BigTech 希望在政策上获得支持,而政治家需要这些机构提供选票支持,容易形成一种特殊关系。
互联网金融的初心号称 “普惠”,即使对这一点,周小川也特别提醒 “挂羊头卖狗肉” 的风险:
传统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不够,如成本较高、难以服务到最边远基层。现在用 FinTech 有可能更好地为穷人,为边远地区,为小额交易服务。但是要仔细甄别,确保真实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因为有的人是打着这种旗号干别的事,前几年国内出现了大量 P2P 平台,现在大面积崩塌,至少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滥用了普惠金融的说法,忽悠了决策者和监管者。监管者为了不阻碍技术发展,就回避了自己责任,说只要没申请牌照就不归我管,监管机构只监管发牌照的机构,不是我发牌照的机构,就不管,这样就避免了跟科技类企业,跟这些平台的冲突。
这是迄今为止对 “互联网金融” 热潮最具深度与高度的反思。笔者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 万变不离其宗。对于眼花缭乱的创新,一定要看透真实的商业逻辑,不被新概念忽悠。
• 金融是特殊领域,必须实行 “持牌经营”。
• 任何行业都必须有合理的 “竞争规则”,否则注定会发生 “劣币驱逐良币”。
• 创新者与垄断者会不断转化,昨天的颠覆者可能成为今天的垄断者。
8 月初出台的《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
涉及金融领域的互联网平台,其金融业务的市场准入管理和事中事后监管,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执行。设立金融机构、从事金融活动、提供金融信息中介和交易撮合服务,必须依法接受准入管理。
刚刚,上海知名民企证大集团旗下的上海证大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宣布暂停业务、解散数千名员工,平台停止新增业务,并且暂停债权转让业务。
始于 “革命”,终于监管。轰轰烈烈的互联网金融浪潮,以此为记。
- END -
记得转发给你脑海中第一想起的群~
▼ 推荐阅读 ▼
“Twitter 统帅”鏖战“经济学黑嘴”中央发力市场出清,打通经济金融经脉
Facebook 步子太大扯了淡
刘胜军
坚持讲真话的经济学家
国是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
2014 年参加总理经济座谈会
70 后经济学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下一个十年》
▼ 应聘、演讲邀请、商务合作 ▼
请添加微信:tina711
(添加好友时请备注姓名、机构、职位、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