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O专栏 | 协作者手记:和不同特质的伙伴共学协作
编者按:
本文作者金凤在今年4月参加了善导的参与式培训TOT工作坊,之后她继续参加协作共学“O计划”,与其他几位小伙伴自发组建了“凿孔共学”小组,基于小册子《发展协作能力的艺术》,每两周一次轮流带领不同主题的读书会,共同学习协作。
本文是协作者金凤带领后的分享文章,既包含了设计时的目标和流程、也有基于现场的观察而做出的调整、以及过后的总结反思。
我上完4月参与式培训TOT研习班之后,陆续有了一些大大小小的、比较零散的实践,例如组织一个共生舞体验小组导师团队的前期讨论、现场带领体验小组,虽然并非以参与式学习为主,但是过程中也有协作的一些影子,协作的技能,聆听、厘清、提问和追问等。
参加工作坊之后,曾有一些疑惑:个人主要的工作实践是共生舞工作坊,以较固定环节的体验和演出为主,没有太多的空间是给到参与者去讨论和共同学习的,那协作技术对我的工作有什么作用呢?以及,工作坊面对的群体多为社区工疗站的心智障碍者学员,而在我理解中,参与式学习/协作是一件偏知识型有知识分子味道的事情,那么,在和不同能力和特质的人在一起的时候,协作又能如何促进我的工作?到底协作是什么?
带着这些疑问结束了工作坊,接着参加了“O计划”的共学小组,每两周能和共学小组的伙伴一起学习,他们来自不同的工作领域也有不同的协作经验。由于个人原因选择了前两次的协作带领,因此在5月比较正式地有了一次协作练习—也是共学小组的第一次正式聚会活动。
小组共学:如何成为一个好的协作者
(协作者:金凤)
以这次练习为例反思自己目前这个阶段的实践,以及在这个基础上梳理个人对协作的理解。
实践
这次练习的目标:
带领共学小组成员一起学习《发展协作能力的艺术》第二章设定培训情境的内容,即熟悉彼此、设定情境、探究期望、设定个人协作基准等。
熟悉书本内容后,挑选了一个适合小组的主题:如何成为一个好的协作者?然后,设计了几个部分的讨论和体验,并希望在体验的基础上共学。
练习的设计流程如下:
1- 自我介绍
进场前抽取一张“只言片语”卡片;名字+你为什么选择这张卡片?——向所有人分享一个关于你的事情 (你的想法、感受、故事等)
2- 空间游走
呼吸,速度,方向(脚底,地板,视线……)
A、分享一个你曾经遇到过的好的老师培训师/协作者?
B、你认为怎样的协作者才是好的协作者?(2-3个关键词)
C、你的期待//你希望在这个共学小组中获得什么?(Dream:把大家的期待写在大白纸上,半年后我们的梦想肯定会实现的,梦想可以是各个方面的,与协作或者共学小组没有关系都行)
3-作为协作者,我···(30分钟)
A、Part1(5分钟)
回想自己过往的协作/组织/带领的经验,在A4纸上写出(或者在脑海里想)两个事情:
(A4纸正面)作为协作者我最好的一面(优点/做得好的地方)
(A4纸反面)作为协作者我的另一面(缺点/有待改进之处)
B、Part2(15-20分钟)
1人介绍自己的工作背景(使用协作的工作场景)+作为协作者我最好的一面+作为协作者我的另一面;另1人只作倾听;角色交换。
备注:并不一定是具备经验丰富的协作者,可以站在培训者、活动带领者/组织者等角色
4- 成为一个好的协作者(25分钟)
A、共鸣圈(关键词)
目标:通过不同的背景标签将参加者分成2个组,每组4个人以内(5分钟)
关键词:艺术(共生舞、戏剧)、社工、社区(发展)工作、自由职业、其他
B、头脑风暴(每组1张大白纸、彩笔、便利贴):
如何成为一个好的协作者?(10分钟)——我们需要怎样?但不需要怎样?
C、大组归纳(10分钟)
(1)成为一个好的协作者你不需要——;但是你确实需要——
(2)我们是什么类型的协作者,取决于我们的——
(3)我们可以成为多好的协作者,取决于我们的——
5- 总结与反馈
提问(与追问):大家觉得今晚整个过程,哪些地方用了协作的手法/技术?(10分钟)
- 提前2天线上通知参与者,协作者提前半个小时到场布置及准备物资。
- 开始前的10分钟观察到当天晚上的学员出席情况有各种状况:临时参加不了,也有临时加入的视障伙伴,还有2位在路上会迟点到,还有到场的学员也显得很疲惫,总体来说整个场域的能量比较低。
- 我当下做了临时的调整,改变了自我介绍的方式,只做了空间游走和交流3个不费神的小日常问题。并且忘记了探究期望的环节,直接进入到这3个问题的讨论:
(1)你认为怎样的协作者才是好的协作者?
(2)我目前是一个怎样的协作者?
(3)未来我如何成为一个好的协作者?
- 分组的形式有2人组,4人组,最后回到大组分享和总结小组或个人的想法和观点。
小组共学:发散性思维--以“失败”话题为例
(协作者:二师兄)
最后环节:“给今晚的协作者的反馈”
一位较有经验的小组成员接下了协作者的角色,用三文治工具手法协作了“给今晚的协作者的反馈”的环节。
(1)协作者你觉得自己做得好的地方有哪些?其他人觉得呢?
(2)协作者你觉得自己下次可以改进的地方有哪些?其他人觉得呢?
(3)给建议。
当时来自组内的一些反馈特别有意义和价值。
- 第一次比较正式的协作尝试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协作者比较淡定,能看到现场的情况并及时调整安排;声音也比较响亮和清晰,显得比较自信;善于去听不同的声音,接纳每一个参与者;过程也有自己的小幽默,整体氛围比较轻松、安全。
- 也收到了大家很真实的建议,例如:提问题的时候,可以提前写出来;设置观察者,现场或提前邀请参与者做记录;明确放置时间,并清晰地提醒,控制不同的时间去交流;明确便利贴的使用,例如字体大小,一个关键词一张便利贴;设计的时候注意环节之间的衔接,等等。
小组共学:参与式决策过程与价值
(协作者:润润)
回顾&反思
以这次练习为例反思自己目前这个阶段的实践,以及在这个基础上梳理个人对协作的理解。
1、前期设计该活动时,我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容易预设现场的产出与学员的讨论走向。但是,作为一个协作者,TA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内容中立和过程引导,不需要担心或预设参与者会带来怎么的内容。但是,协作者也应该对议题有整体的认识,或者有一个梳理的框架,有能力去归整现场流动出来的观点、看法。就我而言,这个能力还需要更多的知识积淀和历练。
2、在设计内容安排的时候,要更加注意环节之间的逻辑,衔接是否顺畅,是否有利于小组往前推进,能否靠近当初的目标等。例如这次的三个主要讨论问题的顺序是可以重新调整的。另外,在安排流程的时候,思考和选择合适的工具,并留意时间的控制。这些比较细节的考虑需要协作者有这些意识以及多次的尝试和经验的总结,尤其是对于新手协作者来说,对现场的感受和感知需要积累。
3、在这个练习中,有一个环节是有意识地调整的,有一个环节是无意地忘记/跳过了。自我介绍环节的调整不确定是好还是不好,有可能用删去的那种形式能更快地调动参与者的氛围,但是这都是当下的一个选择而已。可见,协作者在过程的确需要判断,尽管有详细的计划,但是现场当下的参与者状态和小组动态才是最重要的,协作者要有意识和能力做观察和判断。另外,为了避免再次出现不记得环节的事情,协作者应该学习如何有序有效地使用协作工具,例如设置观察员、记录员,减少协作者的角色,更大可能地专注于带领的过程;重视大白纸、白板等的工具的应用,巧妙地使用这些工具有助于讨论问题、知识可视化,既帮助参与者理解也提醒协作内容和进程的把握。
4、协作练习后,协作者对于自己也会有更多的了解,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个人协作基准,聆听、提问、厘清、总结归纳等不同角度的能力和风格。例如,我会更加看见自己比较擅长聆听和厘清的部分、但是在提问和整合以及处理团队不太意见的时候比较欠缺。
小组共学:设定培训情境—个人工作状态
(协作者:秋玲)
作为协作小白,还有非常大的学习和提升的空间,而共学计划的学习社群的组建也让我有了更多实践和学习的机会。
回到刚开始提到的疑惑和困惑,协作在我的日常工作中到底是怎样的存在呢?
经过1-2次练习和反思,以及周边的人的反馈和互动,我对协作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协作不仅仅是在会议和工作坊中,在日常工作甚至是日常生活都有协作的影子”。在收集意见、协调多方参与、冲突处理等方面都会看到协作应用与无形之中,只不过我们并不会说谁在协作,协作了谁。所以,这一点打破我对协作的“专业”迷思,拓宽对协作的认识,协作不会局限在我的工作坊,也不会局限在工作服务的对象。
协作不是一定要有一个很完整的参与式流程,它可能是过程中很小的一个行动。而且参与和共创也未必是很知识型的产出,也许在以体验为主的舞蹈体验工作坊来说,人人皆可参与,每个人的舞蹈方式的产生和流动就是这个过程中的共创。
这仅仅是这段时间的一些总结和反思,希望能有更多的实战经验慢慢撑起我对协作的理解。
原文作者:陈金凤
编辑:嬷嬷
排版:Chilli
作者介绍
陈金凤
社会工作专业,喜欢与人相关的工作。
因好奇善导的协作和应用戏剧而结缘以艺术赋能残障社群的公益机构——恭明中心,并在恭明实习一年,常与社群一起工作,在社区开展共融舞蹈共生舞体验小组。
基于带领实践遇到的瓶颈而接触协作,希望在心法和技法上提升自己的带领(协作)能力,因而对协作、参与式学习抱有好奇与兴趣,加入了善导“0计划”的凿孔共学小组,与小伙伴们在实践中感知、尝试。
本期话痨:
更多分享,欢迎查看协作者后花园「O专栏」系列文章
来稿
请邮件发送至 info@v-bus.org(备注:协作者后花园投稿)
或者直接挑逗善导人格号:善导公益发展(江湖人称:展展)~
期待你的来稿分享,共创集体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