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朱旭东:论教育学科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时代内涵
朱旭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院长,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摘要
教育学科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具体表现在,服务国家立德树人的重大人才发展战略、服务国家创新驱动的重大科学发展战略、服务国家促进民生的重大社会发展战略、服务国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国际化发展战略、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体制机制改革发展战略。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在“双一流”建设战略目标和格局中,教育学科必须勇担使命,从高从深从快地推进未来发展。
教育学科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创新以及国际交流和合作功能,它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在时代性上,教育学科要承担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养任务;要扎根中国大地开展教育科学研究,自主创新教育理论;要为国家治国理政发挥智库服务的作用;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要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和教育文化的传承;要承担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积极拓展教育领域的改革开放。在现实性上,教育学科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传统文化认同的培育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把自然科学、脑科学和学习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育政策制定和教育实践推进当中;要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技术解决新老教育问题;要在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促进教育科学发展,坚持理论自信,自主创新,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要促进国家精准扶贫重大战略中的教育帮扶和后扶贫时代教育作用的更好发挥。无论是时代性还是现实性,实质上都体现了教育学科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价值。
一、服务国家立德树人的重大人才发展战略
教育学科是国家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它的首要功能是服务于国家教育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它要回答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从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来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这一问题的最好答案,这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根本任务,从怎么培养人的问题来看,需要构建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
高举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的旗帜。教育学科因教师培养而生,不忘初心,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如何根据党部署开发这个第一资源是教育学科应该承担起来的崇高责任和历史使命。教育学科不仅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输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新教师,而且要为一千多万坚守在教育岗位上的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科学有效地运转所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育干部的成长,尤其是校长的发展服务。教育学科通过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到教育干部的培养中,要为党管教育的重大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要为教育干部的素质提升、专业管理能力提高以及创新激发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和平台支撑。
为中国教师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体系得以有效而科学的运转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的培育需要一支更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它体现了教育工作的价值优异链,高水平的教师教育和干部教育师资队伍是高质量的教师培育和教育干部的成长和优秀校长的发展的保障。教育学科要培养一支懂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育行政干部,从而实现真正为民所想,为社会所想的教育目标。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培育具有学术创新力的高层次教育学术人才。教育学科整体发展依赖于、取决于是否有一支具有学术创新力的教育学术人才队伍,尤其是教育学科培养的硕博士人才,他们不仅要走进基础教育学校,而且更是高等学校教育学科建设的主力军。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培养能够开展决策咨询研究、可以建言献策的智库人才队伍。教育学科要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做好决策参谋的智库作用,教育学科要面向各级党委和政府重大、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解决提供循证的观点,要做到用真实的证据和数据提供决策依据。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文化科技产业事业培养兼具科研和“产品”研发的教育工程师或学习工程师人才,为教育事业提供有效的教育“产品”。这涉及从课程到教辅、从教材到教具、从学习软件到学习用具、从教育装备到教育人工智能工具、从教育数据库到教育云计算、从传统教室设计到未来教室设计等方面。
为中国成为负责任大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国际教育师资和国际教育组织的人才。为此要开展国际教育和国际教育组织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和项目建设;开创形式多样的国际教育及其组织人才培养模式。
二、服务国家创新驱动的重大科学发展战略
教育学科以教育科学研究为基,是我国创新驱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科学研究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是兼具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特征和整合的人类最伟大的学科。它同样要回答为谁研究、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怎样研究、在哪里研究等诸多问题。
以扎根中国教育大地开展能够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研究为目标。从研究对象看,一个是教育学科人才培养的教育问题研究,另一个是国家教育体系涉及到的几乎所有重大、重点和重要宏观领域的问题研究,也涉及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课程教材和教学、教育环境等微观领域的问题研究。
以扎根中国教育大地自主创新教育思想和理论为己任。自主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力量,也是教育学科发展的源动力。吸取能够适合中国教育实际的世界教育经验思想和理论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要提出自主创新的理论,理论始于概念和话语,概念和话语是事物本质的反映,概念和话语系统化了自成体系,也就是理论,教育学科当以理论的自主创新为依归,只有扎根中国教育大地才能有教育理论的自主创新。
以扎根中国教育大地创建教育科研平台为发展途径。教育学科要积极建设教育科研平台,它们是教育学科学术团队形成、教育学科青年人才成长、教育学科学术成果展示、教育学科知识生产方式创新以及成果转化的途径。教育学科要积极推进“以我为主”的国际教育科研平台,把自主创新的理论和思想通过国际平台传播出去,传播中国教育概念、话语、思想和理论。
扎根中国教育大地推动以教育科研合作为主的知识生产模式创新。协同、跨界、综合、集成已经成互联网智能时代的大学知识生产方式主要特征。教育学科作为现代大学知识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创新以合作为主的知识生产模式。教育学科做好内部多领域、多部门、跨大学的合作研究,更要推动大学、中小幼、企业之间的合作研究,还要更深入地促进教育学科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合作。
扎根中国教育大地深入推进教育科研多元论方法和方式的构建。科研方法多元论是任何学科研究的常态,以思辨为主的理论研究从未过时;借鉴自然科学的规范实证研究应大力提倡,构建以社会统计为主二次分析数据、跟踪调查数据、主题或专题问卷、访谈、观察调查数据、以干预研究为主实验数据、能力水平测验数据、线上学习平台数据、实物收集数据的数据网络中心;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史、教育哲学和比较教育学等基础教育学科建设应一如既往得到重视;更要关注并积极拓展教育学科的实验室研究和田野试验研究。
扎根中国教育大地推进循证教育的决策、实践和理论研究。教育学科要开展循证教育,通过循证教育形成教育决策和教育实践的证据或数据观念,掌握改进教育决策和教育实践的证据和数据思维,促进综合运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系统而持续的证据和数据的方法,加强对教育学科的数据库基础建设;要大力探索循证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促使它成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决策咨询等的学科基础。
扎根中国教育大地促进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教育学科要学会把教育的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哲学研究和比研究成果转化成大众可接受和促进思考的成果,教育学科要积极地建立起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互信、互动关系,教育学科要积极地把教育基础理论应用于教育“产品”的研制和开发,教育学科要把研究成果转化成各级党委和政府教育决策的政策咨询建议。
扎根中国教育大地促进教育科研的良心、名誉和品德的伦理建设。教育科学应该具有慈悲心、怜悯心、仁慈心、同理心,永远把儿童发展和学生发展牵挂于心,懂儿童、理解儿童、研究儿童是教育学科工作人员的基本素养;教育学科要追求、保护好教育科研的学术名誉,把获得的荣誉、奖项、奖励当作是一种激励和发展动力;教育学科始终要拥有追求教育真理、追求教育价值的学术研究伦理,拒绝重复、拒绝抄袭、拒绝剽窃、拒绝造假和篡改,遵守伦理规范。
三、服务国家促进民生的重大社会发展战略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事业,但教育也是促进民生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教育学科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于国家促进民生重大社会发展战略,在服务中要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着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民生战略,也正在实施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示范区建设的大城市发展战略。教育学科既要为实施这些战略研究如何培养优秀教育人才的问题,又要为实施这些战略过程中本身的教育问题解决提供科学依据。教育学科应该在实施国家促进民生重大社会发展战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教育学科也要为教育重大发展战略服务。教育学科要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区域的教育帮扶;要把乡村振兴战略的理念、价值观融合学校教育教学过程;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政策互通、共同办学、相互借鉴共同致力于教育改革与发展;要积极融入实施城市化战略、经济带战略的区域的教育发展。
特别要指出来的是,教育学科要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建设、乡村幼儿教育发展、乡村义务教育的巩固和完善、乡村家庭教育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乡村环境教育构建等方面实施相关研究和开展培训项目,教育学科要研究和促进城乡校长教师的轮岗制度建设、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家庭-社会-学校共育、乡村全科教师培养和培训、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提升、乡村学校体育、美育、艺术教育的加强、在地化教师教育者的培育、引进民营资本推动乡村教育、利用智能化的平台,基于大数据、通过双师课堂等代谢推动乡村教育中的教与学的质量等。
教育学科要积极利用社会资金,如企业、基金会的捐赠经费,开展大型的公益项目,利用资源优势、渠道优势和平台优势,通过多种工具的信息化手段促进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均衡有质量的发展。
四、服务国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国际化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育学科要积极地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在国际教育学术性组织任职,勇于担当重要角色;要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担任主编、编委、审稿专家等职务;在国际教育评估、评价等中担任专家。
尽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学校的教育体系和国际教育组织人才培养体系,要搭建好国际教育学校和国际教育组织的人才培养平台,开展国际教育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以解决我国在国际教育组织中人才匮乏问题。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促进中国对外教育合作的科学研究,要加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增强教育援助力度、深化教育全球化实践以及发挥教育外交能力的政策研究。教育学科要致力于“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建设,搭建教育合作新平台,如教育战略联盟、教育发展基金、教育大数据平台等,主动与沿线国家一起制定教育合作新框架,创新区域教育治理模式,走合作共赢之路。
积极搭建各类平台,促进各国教育的“政策沟通”,通过正式访问、联合研究等多种形式积极与各国大学的教育学院建立合作与交流的长效机制。加强国际顶尖教育学院联盟秘书处的工作,形成平等相待、相互理解、共同发展的教育人文交流机制。
努力创设新机制新平台,加大对国际师资的引进力度,采用长短期、专兼职等多种方式聘进国际顶尖教育学者。教育学科积极建设全英文课程,探索访学、海外实习、短期考察、国际暑期学校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
积极自觉地为新世界秩序的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教育智慧和中国教育方案。教育学科致力于中国教育的实践和经验形成模式、自主创新的理论建构并向世界讲述;充分利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客观数据积极推介中国教育成功经验;教育学科要为全球教育特别地区和领域,如非洲英语国家教育和农村发展、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国际女童和妇女教育、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的教育与培训促进农村转型、南苏丹教师能力建设、东盟农村教师支持体系建设、发展中国家教育学院院长能力发展等项目的实施提供支持。
五、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体制机制改革发展战略
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依托平台是教育学部、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等,作为学术组织,它们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到教育学科建设的水平,这种水平体现在教育学科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创新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效能,教育学科要完善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建立以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和二级教代会制度为中心的治理架构,加强党委在教育学科建设中的方向把握能力,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人事委员会、课程与教学委员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委员会、学生工作委员会等议事组织在教育学科发展中的作用;同时利用好二级教代会的功能维护教职工的切身利益。
建立以章程-规定-实施办法为核心规范的学部治理机制。凡事都有制度作保障是治理的根本特征。以教育学部、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等的《章程》为最上位的教育学科治理依据,以党政联席会议的纪要作为教育学科的治理工作的根据;教育学科涉及到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化、社会服务等上承国家和大学的政策,下接各部门的工作落实方案,依照规定-实施办法或意见的逻辑保证项目实施、活动开展具有制度可循。
按照民主、分权和自治的现代大学治理理念,努力建设民主和公正的治理体系和能力,处理好教育学科的行政和学术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党政联席会议的民主议事原则,上下联动,使每项工作在实施前都得到充分的公开讨论、表达意见,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做到决策程序的公开透明,不偏袒、不歧视,求得最大公约数。积极求得学术委员会的支持,学术项目的审批和结题评审、学术评奖、学术能力的评判等都要经过学术委员会的认可,实现行政决策和学术评鉴之间的密切配合。
建立由“实体性学术机构-综合交叉平台(研究院)-虚体性研究中心”构成的三位一体的新型学术组织架构,建构教育学科的学术治理体制。打造实体性学术机构,全面承担大学功能;创建综合交叉平台,实现教育学科内的跨领域的交叉合作;发挥学者个体或小组的学术影响力成立虚体性研究中心,营造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
建设以底线和红线为保障、质与量并重、多元合一、以影响力培育与发挥为中心的人才人事制度,以考核和聘用创新为重点推进人才人事机制改革。教育学科发展依赖于教育学术人才的规模和水平,要坚守红线和底线的原则,绝对维护意识形态的正确性,红线不逾越,保住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的底线;坚持规模和质量并重的教育学科队伍建设原则,培育高端人才;采取外籍教师的全聘、长聘和短聘的多元化聘用方式,提高教育学科师资队伍国际化的比例;努力培养管理和业务双强的后备人才,通过影响力培育和发挥,为教育学科持续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双肩挑行政管理人才奠定基础。
积极构建教育学科内部的教育学、学科教育学、学科课程和教学论、教师教育学之间的协调、统筹和资源整合的学科治理体系。教育学科要从传统的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向围绕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学科建设转型,尤其要构建传统教育学与教育人才培养的多样性需求的学科治理体系,关键之处在于整合教育学与学科教育学、教师教育学以及学科课程和教学论之间的制度、人力、物质和文化资源的协调、统筹和配置,从而建立一种教育学科统整的学科治理体系。
形成教育学科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科学化、国际化和人文化的“六化”治理能力框架。教育学科通过治理体系和机制的建立实现有效发展必须加强教育学科治理能力建设,通过教育学科治理过程的环节、步骤、阶段等过程性的规范化建设,通过规范化建设的制度保障,以制度实现规范化的升华;根据教育学科的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国际化的学科特征实现制度化治理,走教育学科治理的专业化道路;教育学科治理的专业化必须以科学化为基础,寻求治理过程中的证据和数据,以国家法律法规、大学和学部的政策制度和规定等为证据,以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统计内容的整合和加工为数据,实现教育学科治理的科学化;教育学科治理国际化能力的需求日益提高,它体现在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的治理能力的方方面面;教育学科治理能力要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的,其人文化的要求更加突出,对于处境不利的学生应给予关怀;最终要打造一支具有“六化”治理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行政队伍。
参考文献:
[1]朱旭东、宋萑. 新时代中国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03.
[2]杜育红、臧林. 学科分类与教育量化研究质量提升[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4):40
[3](美)国家研究理事会. 教育的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52.金生鈜.教育研究的逻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55.
[4]劳凯声. 智能时代的大学知识生产[M].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5](美)艾尔.巴比.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乔伊斯.P.高尔等.教育研究方法实用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杨文登、叶浩生. 社会科学的三次“科学化”浪潮:从实证研究、社会技术到循证实践[J]. 社会科学,2010(8):107-116.
[7]王海明. 新伦理学原理[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17.
来源:《教育研究》2020年第5期
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点击可查看)
【聚焦】在线研学:从“新鲜感”走向“新常态”【专访】如何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专题】高校智库建设的功能定位、运行机制与路径选择R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