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上了马兜铃,鱼腥草也不是你们想的那种草!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一节生姜 Author 一节生姜
今天要讲的鱼腥草,又叫折耳根,是西南地区的小菜,上了《舌尖上的中国》。我在《如果舌尖能思考》中也有一篇相关的文章,但是主要吐槽的是鱼腥草注射剂。
跟马兜铃沾上关系,是因为韩国有研究发现鱼腥草中有马兜铃内酰胺(1)。这马兜铃内酰胺,是马兜铃酸在体内代谢的产物。我们前面讲过吃了马兜铃酸,会引起人体内细胞的基因突变,相当于是给自己转了一个癌基因。这基因突变的第一步就是马兜铃酸的代谢物聚合到了基因上,而正巧这结合在基因上的分子也叫马兜铃内酰胺。
正因为如此,就有了“吃鱼腥草能吃出肾病”说法,而且有人还找出了一个调查数据,说西南是中国肾病的高发区,鱼腥草功不可没。
于是就有各种段子出来,比如这对西南人民的问候:你没换iPhone X, 是因为吃了太多鱼腥草吗?
最热闹的是,还没来得及对鱼腥草的肾毒进行严肃的讨论之前,有两拨人已经吵起来了,一拨说鱼腥草是美味,另一拨则认为鱼腥草是地球上最难闻、最难忍受的食物。
味觉的事情以后再说,但鱼腥草真像马兜铃一样毒害肝肾吗?
既然基因突变是马兜铃酸造成肝肾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可以先看一下马兜铃酸与基因(DNA)形成聚合物的原理:
学过化学的同学看了这图就应该比较明白,其实加聚在DNA上的活性代谢物,是那个N原子上带着离子的代谢中间体,不是马兜铃内酰胺。同时,体外试验也证明了马兜铃内酰胺不能与DNA形成加聚物 (2)。
有人可能会说,万一这个原理图有问题怎么办?万一是体外试验条件不够理想,加聚反应不够充分呢?
这也没有必要担心。
马兜铃酸/马兜铃内酰胺分I型和II型, 韩国人从鱼腥草中分离出来的马兜铃内酰胺,实际上都属于马兜铃内酰胺II型。对巴尔干地区肾细胞癌病人基因上马兜铃加聚物的分析,只看到来自马兜铃酸I型的聚合物,没有检测到II型的(3)。所以,鱼腥草里的马兜铃内酰胺II,即便逆转成II型活性中间体,也不可能加聚在DNA上。
韩国人从鱼腥草里找到的马兜铃内酰胺(1)。1.马兜铃内酰胺-B; 3. 马兜铃内酰胺-A。都没有甲氧基,属于II 型。
鱼腥草虽然含有马兜铃酸的代谢物,却不是那个有毒性的活性代谢物。
鱼腥草还是可以放心地吃!当然,从营养平衡的角度,鱼腥草只能是作为一个小菜,不能作为主食,也没有必要顿顿吃、天天吃。
毕竟世界那么大,可以吃的东西那么多!
参考文献:
1. Kim SK, Ryu SY, No J, Choi SU, Kim YS.Cytotoxic alkaloids from Houttuynia cordata. Arch Pharm Res. 2001;24(6):518-21.PubMed PMID: 11794526.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1794526.
2. Schmeiser HH, Schoepe KB, Wiessler M.DNA adduct formation of aristolochic acid I and II in vitro and in vivo.Carcinogenesis. 1988;9(2):297-303. PubMed PMID: 3338114.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3338114.
3. Turesky RJ, Yun BH, Brennan P, Mates D,Jinga V, Harnden P, Banks RE, Blanche H, Bihoreau MT, Chopard P, Letourneau L,Lathrop GM, Scelo G. Aristolochic acid exposure in Romania and implications forrenal cell carcinoma. Br J Cancer. 2016;114(1):76-80. doi:10.1038/bjc.2015.402. PubMed PMID: 26657656; PubMed Central PMCID:PMCPMC4716534.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6657656.
题图:Cardioceras (Own work) [GFDL (http://www.gnu.org/copyleft/fdl.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