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专题】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的空间减排效应:准自然实验与政策溢出
(图源网络,侵删)
我国在2015年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承诺到2030年单位GDP碳排放量相较2005年下降60%~65% ,此后又提出在2030年左右实现碳排放达峰并争取提前达峰。碳强度下降和碳排放达峰的减排“双控”目标约束下,我国围绕环境治理和经济绿色发展路径展开系列探索。2011年国家发改委确定在北京、上海以及天津等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并于2013年正式启动,直到2017年12月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逐步由试点推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建设已然成为应对我国碳减排的关键市场型减排政策工具。
【文章题目】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的空间减排效应:准自然实验与政策溢出
【文章作者】李治国;王杰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碳排放权交易;减排效应;合成控制法;政策溢出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天然气产业管道网络经济效率提升研究”(批准号:20CX04001B);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系统耦合视角下山东省制造业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 ”(批准号:2019RKE28006);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3E系统要素流联动机制下碳减排成本异质性识别与改进研究”(批准号:ZR2010911060251)。
【文章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年31卷第1期,P26—36
现有文献对于碳排放权交易减排效应的研究已取得一系列成果,但仍存在着部分局限性:
①多数文献采用系统均衡模型和传统的差分法,忽略了潜在的政策内生性问题和实验探究的客观性;
②碳交易政策减排效应的评估多集中于政策实施地,鲜有将邻近地区的环境政策空间溢出效应纳入考量,容易导致政策效应评估结果的偏误;
③当前研究缺乏碳交易政策环境效应的机制构建和理论剖析,同时未能兼顾具体作用渠道的评估。
该研究试图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如下拓展:
首先,基于碳排放权交易的碳减排驱动机制构建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从而为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其次,选用2007—2017年省际样本数据并基于6个省市碳交易试点(深圳除外)的准自然试验,采用合成控制方法对碳交易的直接环境效应展开评估,进而将碳交易政策虚拟变量纳入空间计量模型,从而补充评估碳交易政策的溢出效应。
最后,从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和技术进步的角度进一步考察碳交易政策发挥减排效应的作用渠道及其是否通畅,从而为碳交易政策的推广和强化提供参考。
碳交易政策即赋予碳排放权商品属性,通过自由流通和市场调节在企业之间实现合理配置。对于碳排放权需求方而言,政府部门初始分配的碳排放权配额一般难以满足企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需要,因此需要从碳交易市场中购买碳排放权。
基于碳排放权购买方成本最小化和出售方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约束,采用拓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目标函数式,在考虑资本(K)和劳动力(Z)要素的基础上加入碳排放权这一生产约束,如式(1)和(2):
为求解碳排放权购售双方在成本和利润函数约束下的最优选择,依次建立一阶条件最优选择的拉格朗日乘子式:
1、合成控制法
相较于双重差分等传统政策评估方法,合成控制法通过选取政策实施地以外的区域来确定合成对象线性组合权重,基于预测变量合成与实验组特征高度相似的反事实控制组,保证实验设计和判断客观性,有效克服潜在的政策内生性影响,且不存在大样本、样本可观测和整体性分析的应用局限性,适用我国碳交易政策效应研究中试点数量不足、政策周期较短等情况。因此,合成控制法现正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政策特别是低碳试点政策效果的评估中。
2、空间计量模型设定
拟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开展实证研究,将碳交易政策虚拟变量(Dvv)纳入模型的同时,考虑到碳排放在时间维度上可能的路径依赖性以及碳排放与技术进步等因素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又将碳排放变量的时间滞后项引人静态空间杜宾模型,从而建立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
三、实证结果及讨论
1、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合成控制结果分析
碳交易政策实施前后试点省份实际碳排放与合成碳排放的动态演进如图1所示。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实施后的拟合情况来看,天津、湖北、上海、广东和重庆试点的真实碳排放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行态势,其中湖北和上海地区的减排效应最为显著,而天津地区的减排效应则相对较弱。
2、碳交易政策的空间溢出减排效应分析
短期来看,碳交易政策实施对碳排放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均为负数但却不显著,表明通过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短期中并未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碳交易制度体系的建立完善具有较长的周期,而节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模式转变等渠道则具有时滞性,因此短期内碳交易政策减排效应并不显著。
长期来看,碳交易政策实施对于碳排放的直接效应和总效应显著增强,间接效应在总效应中虽然占比约27%,但其显著性却仍然难以通过检验,说明碳交易政策促进减排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渠道不畅的问题。
3、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减排渠道分析
就能源消费渠道而言,当地能源消费对碳排放整体上存在较为显著的正向驱动效应, 而周边地区的能源消费虽然存在抑制碳排放的空间效应但并不显著。
经济发展渠道中,经济发展对于当地碳排放的作用显著为负,而碳交易政策基于经济增长渠道也同样呈现出较强的碳排放抑制效应。
技术进步渠道中,技术进步对于本地区碳排放的影响显著为正,而对于周边地区碳减排的溢出效应则不显著,这与前文的结论基本一致。
综合来看,碳交易政策实施基于能源消费渠道和技术进步推动试点地区碳排放增加,而经济发展渠道则是目前碳交易政策发挥减排效应的最关键路径,且碳交易政策实施下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远超能源消费和技术因素。另外,技术进步亦能够通过碳交易政策发挥其潜在的减排作用。
基于我国2007—2017年省际样本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进行准自然实验并结合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综合评估我国碳交易试点政策的空间减排效应,最后通过影响渠道分析明确碳交易政策发挥减排效应的关键路径,主要的研究结论包括以下内容。
(1)合成控制法评估结果表明湖北、天津等试点地区(北京除外)碳交易政策的减排效应较为显著,而安慰剂检验中试点地区减排效应超过大多数对照组省份,进而佐证碳交易政策有助于试点地区碳减排结论的稳健性。
(2)引入碳交易政策虚拟变量的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结果表明,碳交易政策的实施不仅对政策试点具有直接减排效应,对于邻近地区同样存在抑制碳排放的政策溢出效应,从而在空间维度上进一步验证碳交易政策实施有助于减排的结论的稳健性。
(3)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实施的影响渠道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和技术进步确实是减排效应发挥的关键路径。
(图源网络,侵删)
根据上述的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①基于碳交易试点政策有助于碳减排的现实成效,充分发挥碳交易政策在节能减排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充分贯彻落实市场决定和政府调整相结合的减排策略,大力推动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建设。
②考虑到碳交易政策减排效应的空间溢出,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建设需要注重均衡发展和有序推进,从而有效避免地区间碳交易市场发展不均衡而导致的碳排放空间转移。同时,由于区域异质性的存在,不同地区经济发展、能源消费以及减排现状具有明显差异,因此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建设需要通过差异化路径整体推进,从而形成区域联防联控的协同减排模式和均衡运行的区域碳市场环境。
③强化碳交易政策的减排效应,关键是调整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和技术进步影响渠道。积极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降低对以煤炭为主的传统能源的依存度,同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和节能型技术进步,进而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化和生产终端的低碳化。
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往期精彩回顾
【碳中和专题】增加值视角下中国省域净碳转移权责分配
【热点】绿色经济模式的演进脉络与超循环经济趋势
【热点】中国碳中和目标下的二氧化碳排放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