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派散文家海什力特
历史上的今天:1778年4月10日,英国作家威廉·海什力特出生。
威廉•海什力特(William Hazlitt,1778—1830)写文很多,收集在《莎士比亚剧中人物论》(1817)、《闲谈集》(1821—1822)、《时代的精神》(1825)等书中。他是兰姆的好友,但与兰姆文风不同。他主张平易风格,曾经以此为题专写一文;所作果然用字平易,句子也接近口语,但也有不平易处,如大量的典故和文学引语(有的并非常见的名言,有的字句还是他记错了的);然而行文气势磅礴,一泻到底,其间有许多隽言妙句,令人应接不暇。大致一个读者刚读时,会嫌他啰唆,似乎话太多而无中心;但是读下去,就会发现他的论点鲜明,知识丰富,文章流畅中见犀利,能把平凡的道理说得很有吸引力。例如:
If we wish to know the force of human genius we should read Shakespeare. If we wish to see the insignificance of human learning we may study his commentators.
如果我们要知道人的天才的伟力,我们应该读莎士比亚;如果想看出人类学问的渺小,可以读莎学专家。
The temple of fame stands upon the grave.
荣誉之殿建在坟墓之上。
The love of liberty is the love of others; the love of power is the love of ourselves.
爱自由是爱别人;爱权势是爱自己。
The English (it must be owned) are rather a foul-mouthed nation.
英国人(我们得承认)是一个嘴巴不干净的民族。
But of all footmen the lowest class is literary footmen.
在所有的仆从当中,最低级的是文学仆从。
他也有十分抒情化的名句,例如:
Give me the clear blue sky over my head, and the green turf beneath my feet, a winding road before me, and a three hours' march to dinner—and then to thinking!
给我头上一片晴朗的天,脚下一片青草地,面前一条弯曲的路,三小时的步行行程,接着是晚餐——然后是沉思的时刻!
他另有两个特点:一是通晓艺术,特别是绘画,因此他的文章也富于色彩和形象;二是他是一个激进的民主派,曾经写道:
I started my life with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I have lived, alas! to see the end of it ... Since then, I confess, I have no longer felt myself young, for with that my hopes fell.
我的生命同法国革命一起开始,而可叹的是,竟然活着看到革命终结。……从那时起,说实话,我就不再感到自己年轻了,我所有的希望也随之而灭。
因此他特别厌恶曾经高唱“生活在黎明里何等幸福”而后来转向的文人,而他自己则始终拥护法国革命的理想,死前还完成了大部头的《拿破仑传》(1828—1830)。
作为文论家,他的重要性超过兰姆。同兰姆一样,他也提倡读古诗剧,曾经作过一系列的演讲来说明它的特点。他还以古比今,认为拜伦的诗剧如《马琳诺·法里埃罗》不能同古诗剧如韦勃斯特的《马尔菲公爵夫人》相比,原因就在于后者有活生生的人物,而前者则只是若干堂皇演讲词的串合。他的文论并无系统理论,注意的是作品是否把真实感情写得酣畅痛快,着重的是想象力,喜欢进行比较,不仅在英国文学内部,而是常同法、西等国文学相比(如拿莎士比亚同拉辛相比),而且还突破文学范围,进而同其它艺术特别是他所熟悉的绘画相比,其方面之广与见解之敏锐都超过当时其他的浪漫主义文论家。
摘自《英国散文的流变》,作者是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者王佐良。图片来自网络。
《英国散文的流变》,散文史与名篇选读结合的典范之作。该书主讲英国散文,又不囿于文学散文,除小品文,随笔外,还包括小说中的散文。叙述依据时代前后,古略今详,近似历代名篇展览。该书被教育部列为研究生必读教材之列,是一本常销书。该书所择取的各个时期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文明的变迁;对作品语言微观结构的观照,让读者细查语言之美。
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 ☟
延伸阅读
商务印书馆英语编辑室
微信号:CP-English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书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