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两大巨头同时“抛弃”房地产!透露了什么信号
最近,中国的房地产巨头们不约而同地在做一件大事——“抛弃”房地产。
01
房企密集“抛弃”房地产
9月12日,保利地产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以全票的通过率,同意公司将名称变更为“保利发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而就在几天前,万科也被传出消息,“深圳市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即将更名为“深圳市万科发展有限公司”,并且已经得到确认,目前手续正在办理过程中。
另外,万科在各地的分公司,已经启动了改名程序。据南都披露,广州今年以来,万科在厦门、成都、海南、广州、合肥、上海等至少九家当地分公司已经先后完成更名。
两家公司给出的理由惊人的相似。
保利表示,在十三五规划初期,公司进一步提出“一主两翼”发展战略,并将升级为“以不动产投资开发为主、以综合服务与不动产金融为翼”,加快相关产业的市场化发展。
万科则表示,改名并非是“去地产化”,而是扩大经营范围。几年前万科就提出要向“城市配套服务商”转型,后来改为了“美好生活服务商”。目前万科业务范围除了住宅、物业主营业务外,还包括长租公寓、商业、养老、医疗、教育、度假等。
除了保利、万科,2018年加入更名阵营的还有:
1、龙湖地产——7月3日,龙湖地产发布公告,龙湖地产自2018年6月12日起公司中文双重外文名称则已由“龙湖地产有限公司”更改为“龙湖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彰显更名背后“空间即服务”的商业蓝图。
2、合景泰富地产——6月28日,合景泰富地产控股有限公司公告称,由“合景泰富地产控股有限公司”更改为“合景泰富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发力做大做强地产板块的基础上加快多元化业务布局。
3、时代地产——3月1日,时代地产发布公告,全名变更为“时代中国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变更为“时代中国”。与此同时,公司的业务也从传统的房地产企业向城市发展服务商进行战略升级。
4、大连万达商业地产——3月1日,大连万达商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公司更名为"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达商管今后不再进行房地产开发,成为纯粹的商业管理运营企业。
5、朗诗绿色地产——1月15日,朗诗绿色地产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将采用“朗诗绿色集团有限公司”为中文第二名称。明确业务已从传统地产开发延伸至长租公寓、养老服务、绿色建筑设计、物业服务、装饰、地产金融等业务领域。
理由大同小异,都要展开多元化布局。
尽管包括万科、保利在内的这些地产公司,除了万达等个别企业明确提出要抛弃房地产业务外,其他都没有明确表示要抛弃房地产,但今年改名如此密集,其中蹊跷已不言自明了。
02
被迫为之
如今的房地产市场,尽管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但处境却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
一方面,政府通过各种限购政策在打压,昨晚北京的公积金政策又如当头棒喝;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房地产进行各种吐槽、丑化,认为它阻碍如今的房地产严重阻碍了时代发展。简直里外不是人。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房企如何用数据粉饰自己,都逃不过一顿鄙视。这是房企们选择改名的原因之一。虽然一时没法抛弃房地产,至少在名称上要“去房地产”。
当然,改名字还有更重要的原因,让房企们不得不改。主要有以下三点:
1、目前房价涨不动,跌不动,流通性被限制,成交量几乎冰冻。再加上新房限价,融资困难,房企们的日子不好过。
别看8月份各大房企中报大多都是大丰收,要知道房企的销售业绩是滞后的,今年上半年的业绩收入反映的是一两年前的销售状况,真实情况到底如何,也只有房企们冷暖自知。
最关键的是,这种锁楼冻楼的状态短时间内不会结束,从官方的表态来看,未来3~5年都难改变。
房子不好卖,企业还得活,于是都纷纷趁势展开多元化,做新能源汽车有之,做机器人有之。
比如碧桂园,这几天传来一个大消息,碧桂园要投资800亿元,在顺德建一个名叫博智林机器人的公司,计划2023年建成,并引入的10000名全球顶级机器人专家及研究人员。
2、房地产已进入了白银时代,甚至是青铜时代,虽然房企仍有利可图,但利润主要不在房地产开发,而在于整个项目的运营。
从1998年房改以来,几乎所有的房企都是躺在城市化进程的怀抱中赚钱。地随便拿,即便遇到调控,只要顶个一两年,仍可以连本带利赚回来。
但随着城市化率逐渐接近国际水平,再加上房价高企,大城市尤其是北上广深和一些强二线城市已经进入了存量房时代。
另一方面,随着消费品质需求越来越高,国民对住宅不再只是简单的居住需求,而是要全方位配套起来的美好生活。这对于开发商提出了新的要求,开发商不但要会建房子,还要建立一系列的硬件与软件配套,懂得维护运营社区。
这一点,万科早就感知到了,所以几年前就提出要做“城市配套服务商”,现在干脆连公司名称都改为“深圳万科发展有限公司”。
3、股市也在去房地产化,逼着房企转型。
楼市调控之下,证监会对房地产企业IPO监管力度加大。目前,A股IPO对房地产公司基本关闭了大门,就算是借壳上市也很难,近几年基本没有房地产公司上市。
而当下一些房地产企业又急着回归A股,比如万达商业地产、富力地产。
证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5月3日,中国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321家,其中,已过会29家,未过会292家。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284家,中止审查企业8家,而房地产企业仍旧处于排队待审状态。
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包括生物科技、云计算、人工智能、高端制造在内的“四新”行业企业,获批上市的几率较大。而证监会方面也多次强调,将稳步推进创新和优质企业上市,显示对新经济企业上市的支持力度将持续。相较之下,房地产行业由于严格的监管政策,短期内很难松闸,导致目前房企IPO停滞不前。
于是房企们一边忙着改名,一边也在布局高科技业务,比如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
03
透露了楼市什么信号
房企的嗅觉一向都是最灵敏的。一般来说,想要判断房地产的走向,或者一个城市房价的走向,只要盯着一些头部房企的动作就行。
比如,在前几轮的楼市调控中,大房企都在逆势拿地,说明头部房企始终看好房地产。但这一轮不一样了。
融创孙宏斌说,投资房子还不如买融创的股票。今年前八个月,土地流拍800宗。
如今,房企又密集改名。所有的信号都在表明,这一轮楼市调控周期,将长到你无法想象,寒冬才刚刚开始。为了应对寒冬,房企必须要需要新的盈利点。
当然,这并不说房价要跌了。在新房限价与各种调控强压下,房价难涨难跌,更大的概率是高位横盘,微幅上涨。
这种不温不火的情形,最受伤的有两类人:第一是之前加杠杆的短线投机客;第二就是房地产中介从业人员。
而刚需客们,不用观望,早买早好,政策说来就来,谁知道明天的购房门槛会不会更高。
本号相关热文(点击即可查看):
【版权声明:本文为“财经观潮”原创作品,公众号转载此文时,需要在正文前写明作者、来源,并同时转载文后的二维码,否则视作侵权,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