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8)----建立德国真的很简单吗?

风云野 生存意志 2019-07-12


  本系列前篇:

直挂云帆济沧海 ----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2)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3)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4)----普奥战争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5)----反思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6)----后续手段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7)----普法必战  

  前文讲了普法必战,本文继续说。

  1867年之后的普鲁士和德意志民族的情绪,就是民族主义情绪大盛。其实之前1848年爆发欧洲民族革命,就是民族主义兴起的标志,而俾斯麦打赢两仗、建立北德意志邦联后,德意志的民族主义之风就更盛了。此时的俾斯麦早已今非昔比,在国内威望日高。而为了巩固威望,他和民族主义人士结盟,以更好地推行政策。因为俾斯麦知道,下一步将和法国作战,民族主义是必须利用的。

  此时无论从经济还是政治角度来考虑,以普鲁士为核心建立一个德意志国家,已经成了很多人的共识。大多数德意志人当然很兴奋,但是法国人却要阻挠。理由也很简单,普鲁士/德国越强大,对法国就越不利。

  因此在1867年,老毛奇想对法国发动一场“预防性战争”。所谓“预防性战争”,就是尽早进行战争,以防止以后在更恶劣的环境中不得不开战,也就是把危机消灭在萌芽里。欧洲国家经常这样打击潜在的敌人,这种思想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腊,而且很有道理。多数战争证明,预防性战争的效果普遍比较好,而等敌人壮大了,或者准备好了,那时再打,就算自己能打赢,损失也将很大。

  不过,英国对欧洲的政策却不是这样,一般都是等危机充分显露、对手或敌人已经充分强大后,英国才参与或发动反制战争的。英国总是这样,否则拿破仑、希特勒也不可能如此壮大。这大概是英国“光荣孤立”思想的传统:只要你还没有威胁到我,我就不管你。

  就老毛奇来说,他想对法国发动“预防性战争”,是因为担心法国对普鲁士发动“预防性战争”。与其如此,不如先发制人,先干掉法国再说。这反映出老毛奇的攻击性。

  不过,这好像也不能全怪老毛奇,因为在1867年春,普法两国就爆发了“卢森堡危机”。

  请看地图,卢森堡至今都是德法两国之间的小国,面积2586.3平方公里,可以想象成50×50公里的一块地。在十九世纪,这个小公国由奥兰治家族(House of Orange)统治。

  早在1866年秋,普奥战争结束并签订《布拉格条约》后,拿破仑三世心里很不爽。因为《布拉格条约》的主要内容如下:

1、奥地利不得干预德意志的内政,并正式解散德意志邦联。

2、普鲁士兼并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汉诺威、黑森-卡塞尔、拿骚、上黑森及法兰克福自由市。

3、奥地利允许以普鲁士为首于1867年成立“北德意志邦联,奥地利不得参与或干预。

4、奥地利割让威尼托予意大利。

  可以看出,签订这个条约后,普鲁士已经成了德意志的老大,而奥地利则被“开除”出去,还丧失了南边一块土地给了意大利。不过考虑到普鲁士不向奥地利要赔款和土地,以及奥地利的艰难处境,这样的条约签了也就签了。

  但是,拿破仑三世却很不爽,因为他觉得普鲁士捞取的好处太多,何况普法一直在谈判领土问题,普鲁士一直说要割让一些领土给法国。因此,法国在战争中对普鲁士“友好中立”,应该获得报偿。于是在1866年秋,拿破仑三世向普鲁士提出:如果希望法国承认普奥战争的结果,就应该将莱茵河左岸(西南岸)的部分领土割让给法国,或协助法国吞并比利时。

  非常显然,拿破仑三世很想向北扩张势力。

  但是,俾斯麦却对此置之不理。他无视1814年英、奥、普、法在巴黎签订的《巴黎条约》制定的边界(当时法国在莱茵河左岸有更多土地),也无视法国想吞并比利时的模糊暗示。如果普法不能联手,法国并不敢动比利时,因为怕英国干预。拿破仑三世越发气愤,又向俾斯麦提出解决卢森堡问题,由法国“收购”卢森堡。

  卢森堡当时由荷兰国王统治,但属于德意志邦联,由普鲁士驻军来防卫。法国当时说要“收购”卢森堡,俾斯麦总不能拒绝吧?毕竟,之前已经和法国谈了好多年,总是说要割让土地,但却一寸都没有割,玩人也不能这么玩吧。

  俾斯麦确实没有当面拒绝,但他开始玩阴的了。

  他一面秘密说服荷兰,拒绝法国人的收购要求,一面把交涉过程中的文件透露给南德意志诸邦,暗示法国在德意志问题上关心的是自己的私利,但是普鲁士却是坚决维护德意志整体利益的。如果法国真的占有了卢森堡,对南德也是个威胁,此时德意志人的民族情绪严重,当然反对法国占领卢森堡。

  但是,拿破仑三世毫不退让,坚决要得到卢森堡,这才引发老毛奇想对法国发动“预防性战争”。1867年春,普法两国围绕卢森堡问题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

  不过,俾斯麦还是否决了老毛奇的意见。很显然,他觉得老毛奇的意见不成熟,而且过于具有攻击性,担心普鲁士成了众矢之的。于是在英荷的参与下,1867年5月普法谈判的结果是:卢森堡保持永久中立,普鲁士从卢森堡撤军。

  这个结果,拿破仑三世一无所得,而普鲁士却赢得了英国和南德诸邦的人心,因为大家都看到了法国的领土野心,而普鲁士却很能“忍让”,是追求和平的国家。人心向背已经一清二楚,俾斯麦又打赢了一场政治仗。

  表面上看,好像法国也没有吃亏,但这种毫无所得却名声大降的结果,不仅拿破仑三世,连普通法国人都觉得受到了普鲁士的羞辱,他们非常恼火,很想寻机复仇。而且,法国人觉得拿破仑三世被俾斯麦玩弄于股掌之上,这太丢人了。而法国却是欧洲最近千年的第一强国,怎么能这么被羞辱呢?那么,既然这种羞辱是拿破仑三世给法国带来的,他的威望就在不断降低。

  1867年夏天,法国农业欠收,给经济带来不利影响,这让拿破仑三世的威望更低了。威望低了怎么办?当然想通过战争打回来。拿破仑三世的这个想法,已经越来越强烈了。

  另一方面,奥地利政府处在大破产的前夜,延缓破产的唯一方法除了印钞,就是和法国联合,找普鲁士殊死一搏。如果,法国和奥地利都有这样的需求,普鲁士的形势将很严峻。这种前景,俾斯麦和他的钱袋子布莱希罗德都看到了。布莱希罗德认为,如果几个欧洲大国互不信任,战争阴云笼罩,那么贸易和工业将长期受到影响,金融市场就更不用说了。

  到了1868年,已经改名为奥匈帝国的奥地利,似乎和法国越来越接近同盟了。这种局势当然对普鲁士不利,于是在1868年10月,俾斯麦透露出他“非常向往和平”,很满足于目前的“北德意志邦联”。德国的统一?这个问题当然不能回避,但是俾斯麦说:德国统一是迟早的事,但无需“特别推动”。

  他放出这种“鸽派”信号,当然是不想让法奥建立同盟。他成功了。奥匈帝国毕竟感念普鲁士放了他一马,既然普鲁士没有什么攻击性,又何必和法国结盟呢,何况现在的奥匈帝国也不想主动找普鲁士的麻烦。

  不过,到了1869年,俾斯麦在德意志内部反而遇到了问题。

  这是因为,南德意志的几个邦国毕竟离普鲁士较远,因此这些国家的国王和贵族,对普鲁士容克贵族有持续的敌意。随着时间流逝,这种敌意居然在日益加深。这对建立德国是不利的。因此在1869年10月,有人提出让南德意志的巴登提前加入北德意志邦联,因为巴登是最支持普鲁士的南德邦国。

  此时,俾斯麦该怎么做呢?

  俾斯麦还是拒绝了。他说:“巴登问题免谈,北德邦联的内部事务已经够多了,我们对巴登或者其他南德邦国加入邦联不感兴趣。”

  俾斯麦清楚得很,如果巴登加入北德邦联,将违反1866年8月23日和奥地利签署的《布拉格条约》,这将暴露普鲁士的领土野心,给法国借口,很可能导致法奥联合起来与普鲁士为敌。这对普鲁士以后和法国的战争,将非常不利。不是军事上的不利,而是政治上的不利。

  至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俾斯麦的战争理论,那就是:

  普鲁士一定要显得“爱好和平”和“无害”,但要不断挑唆和激怒敌人,让敌人在政治上越发孤立无援。而且,这种招数只有当事人明白,旁观者却能及时不明白和体会这些招数给敌人的心理影响。这些招数将让敌人变得越发恼怒,逐渐失去理智。然后,敌人就会打响第一枪,让战争变成普鲁士的“自卫反击战”。在这种情况下,普鲁士将赢得政治上的优势。

  当然,普鲁士必须有能打胜仗的军队,在军事上有优势,能打赢战争。否则将弄巧成拙,偷鸡不成蚀把米,甚至给国家带来巨大灾难。

  这些理论,说起来很容易,但做出来,很难,很难很难。不仅自己的机谋要藏得很深,而且要对对手(约瑟夫一世、拿破仑三世)的性格和智力,有透彻了解。要能在谋略上“俯视”对手,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可以“降维打击”。

  俾斯麦,厉害就厉害在这里。

  而并入巴登将让普鲁士理亏。如果因此发生战争,在政治上对普鲁士是不利的。

  于是,俾斯麦不得不继续耐心地等待机会。

  不过,机会什么时候来呢?如果拿破仑三世能一直忍住,而普鲁士内部出乱子了,怎么办?

  1869~1870年冬天,俾斯麦对德意志政治的举步不前忧心忡忡。他知道,德意志的民族气氛不能冷场太久,普鲁士的战争机器也不能熄火太久。所以必须寻找危机,无论是战争还是外交,普鲁士都需要一场重大胜利,来推动统一步伐。

  于是在1870年1月,俾斯麦秘密请求威廉称帝。

  显然,如果威廉称帝,必然是普鲁士和北德意志邦联的皇帝,这意味着“德国”已经建立了。俾斯麦想用这种方式保持德意志人的民族热情,同时继续刺激拿破仑三世,希望拿破仑三世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不过,威廉拒绝了。

  是的,威廉并不想当德国皇帝,这倒不是谦虚,他是真不想当。

  因为从表面上看,以普鲁士为核心建立德国,好像普鲁士扩大了,而威廉也从国王晋身为皇帝,这对普鲁士和他本人来说,好像都是皆大欢喜的事,很多普鲁士人也都是这么认为的。不过,威廉想得却更加深远。

  这是因为:基于历史因素,统一后的德国,将必然保留各个邦国和国王,也包括普鲁士。威廉作为普鲁士国王和德国皇帝,当然无可争议,但是他的后代呢?能有足够的威望和军功吗?另外,既然各个王国都存在,普鲁士该怎么处理和德国的关系,处理和其他邦国的关系呢?进一步考虑,普鲁士会不会消融在德国中呢?

  消融在德国中?这好像是好事啊!而且,普鲁士难道不是德国吗?至少,德国是普鲁士的放大版,这有什么不好呢?

  但是,当时的威廉已经73岁,对普鲁士有很深的感情。以后的德国真的是普鲁士的放大版吗?普鲁士会不会消融在德国中?如果深入想想,就会发现这绝不是简单的问题。

  因此威廉十分难过,绝不仅仅是老人的怀旧心理,而是普鲁士融入德国之后将面临更多的复杂问题。比他小18岁的俾斯麦当然也很热爱普鲁士,但他的想法是:如果要让普鲁士更安全,就必须建立德国,而且是“小德国”,这样将为普鲁士罩上一层“安全罩”。

  实际上,威廉也是这个观点。可能他自己本来就有,也可能后来被俾斯麦说服,否则威廉以后也不会同意他的几场战争,更不会当皇帝。也就是说,正是为了保护普鲁士,所以才要建立德国。如果不建立德国,普鲁士的长期安全将无法保障。

  请注意,这和民族无关。无论是俾斯麦还是威廉,都是“老派人物”,他们要的是长久稳定的统治,而不是什么“民族利益”。民族思想只是一个工具,在当时可以更好地被他们利用而已。

  这是最高明、最理智的政治家的思虑。

  而威廉,除了更加怀旧之外,也更加沉稳,他不想在还没有足够功劳和威望的情况下建立德国并称帝,更不想因此而刺激法国和更多国家。

  我想,威廉之所以能慧眼挑选出俾斯麦和老毛奇,正是因为他更高明吧。在具体的权谋机变上,他肯定不如俾斯麦,在战争准备和指挥上也不如老毛奇,但是他的政治眼光,绝对属于最深远的人。

  当然,在1870年1月,俾斯麦也觉得称帝的时机不太成熟,所以在威廉反对的情况下也没有继续坚持。

  既然如此,还得想其他办法来刺激德意志和法国,促进德国早日建立。

  可能有人会问:在几年漫长的准备过程中,俾斯麦的意图难道没有泄露吗?比如他总想孤立法国,挑唆法国开战,他的意图难道没有泄露出去?尤其是他和布莱希罗德有密切关系,布莱希罗德为了自己的利益,恐怕也很想知道俾斯麦的真实想法,知道普法会不会打仗、什么时候打仗吧?而如果布莱希罗德知道了底牌,他就很可能透露给罗斯柴尔德家族,这样全欧洲的银行家都会知道,进而全欧洲都会知道。所以,俾斯麦到底是怎么保密的?

  布莱希罗德经常和俾斯麦通信,也确实想探听普法是否会有一战。有时候,他会拿买卖股票来试探俾斯麦。为了国家利益,俾斯麦当然不会透露自己的真实态度,但他也不想自己的投资遭到损失,那他是怎么做的呢?

  他会经常表现得模棱两可,但布莱希罗德毕竟是他的钱袋子,也不能完全表现出拒人千里之外的态度。何况布莱希罗德也是人精,那么,俾斯麦该怎么措辞呢?

  有一封他老婆约翰娜给布莱希罗德的回信,充分体现出他的技巧。信是这样写的,请仔细体会其中的高妙措辞:

我丈夫正忙于加密和解密信件,他请我用这种方式回答你今天的来信:他并不真的相信会有战争,……但他觉得,未来的某个时候,开战的想法会比现在更强烈。由于他现在毕竟需要钱,最好卖掉他的铁路股份。但你比我丈夫更善于判断股市,也许市场并不像某些外交官想的那样草木皆兵。不过,就像预测天气那样,预测神经紧张的男人或女人所有的政治决定,也是不可能的。

  这封信说的就是:俾斯麦现在缺钱,想让你卖掉他持有的股票,但这和战争没关系。顺便还恭维了布莱希罗德一把。

  老奸巨猾的俾斯麦!

  回到政治。当俾斯麦苦苦想寻找机会时,西班牙出事了。正是西班牙事件,导致了普法战争!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权力背后          青云直上

医路高升          雄才官道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可关注本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