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说|流动儿童的游戏世界
撰文:姚曼
责编:穆峥
前言
以往人们对于流动儿童的想象都局限在没有学上或者就学环境艰苦、成绩不好等方面,而忽略了对他们日常生活的整体性把握。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把游戏作为一个窗口,看看孩子们在学校里的生活,以及他们与整个城市社会的互动。从游戏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被调查的流动儿童在城市中有一个稳定的就学和生活环境。然而,这种稳定建立在区隔之上。正是这样的区隔和界线为城市社会不定期发生的“控制人口”提供了操作上的可能性。
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视角看,充满欢声笑语的儿童游戏背后潜藏着丰富的社会文化机理。人类学之父爱德华·泰勒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中曾经总结,“游戏是对重要生活事情滑稽性的模仿”。阐释主义人类学大师格尔茨也曾通过对巴厘岛人斗鸡游戏的阐释,说明游戏如同音乐、仪式、文学等其他文化形式一样,展现着抽象的社会秩序。因此,游戏不仅仅是游戏,也是特定群体文化和日常生活的集中性展现。
分层社会学家们对儿童游戏的研究也有丰富的发现,游戏不仅可以作为父母传递文化资本的重要形式,其内容更是直接彰显着阶层差距。美国社会学家安妮特·拉鲁就曾在《不平等的童年》中刻画出中产阶级父母用“有组织的游戏活动”充盈孩子童年,而工人阶层的孩子只是“自己玩儿自己的”。因此,通过观察儿童参与游戏活动的情况,我们可以反观其家庭所处的阶层。
为了探究流动儿童的日常生活,笔者曾于2015年对北京市一所专门接收流动儿童的利民小学(化名)、以儿童游戏为主题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研究受到“2015年度中国田野调查基金·腾讯互联网人类学科研支持计划”资助)。从这群孩子从事的学校游戏、家庭游戏和社区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群体的文化和阶层特质,同时也生动展现着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处境。
学校游戏中的组织和干预
调查发现,利民学生在学校空间中的游戏类型多以有组织的集体游戏类型为主。利民小学通过大型体育类活动,例如每天早上的“阳光大课间”,将学生们组织起来一同完成篮球、跳绳等集体游戏。强健身体的同时也培养起协作精神、集体精神与规则意识。而在课堂游戏如英语的猜词游戏中,学生们进行小组对抗,通过轻松活泼的方式强化对英语知识技能的掌握,训练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强化公平竞争和协作共赢的价值理念。
有组织的集体游戏固然丰富多彩,但同时也是对学生自由游戏的干预。由于利民小学是政府为解决公办教育资源不足而批准设立的民办学校,保障学生安全成为学校运行中的主旋律,这样的办学理念和环境直接影响了学生们的游戏世界。除了有组织的游戏活动,利民学生课间十分钟的自由玩耍时间也受到了学校和老师的干预。学校以安全因素为由对大幅度的跑跳类危险系数高的游戏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只允许学生在课间从事肢体动作幅度小、安全系数高如下棋、跳皮筋、扔沙包之类的游戏。虽然这些活动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有所助益,但对安全因素的过分强调和对自由活动的严格限制和干预无形中强化了流动儿童对处于城市底层以及身为异乡人的身份认知,不利于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家庭游戏中的城市融入和监管缺失
相比于学校对于学生活动的严密安排与组织,孩子们回家后的游戏则相对缺乏计划性和组织性,电子网络游戏是利民小学学生中最受欢迎的游戏形式,“我的世界”、“王者荣耀”等手机游戏更是在绝大部分学生中风靡。男生们下课后绘声绘色地谈论着自己在手机游戏中的经历,放学后班级里的QQ群聊天时刻火热进行着,电子游戏中的“战友”关系也会延续到现实生活中。虚拟设备上的休闲娱乐方式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特征,互联网也正如其他城市公共设施一样将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连接起来。互联网资源的使用有助于流动儿童学会基本的电子设备操作技能,适应城市休闲娱乐的生活方式。
但毕竟电子网络游戏中的互动是非人际互动,它对在现实生活中融入城市生活的作用有限。过于沉迷于网络世界还会导致其他负面影响。比如,班级里部分男生对于网络游戏的痴迷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出现了如眼睛近视、拖欠作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部分流动儿童对于虚拟网络世界的沉迷与外来务工人群家庭的教养方式息息相关。他们来自外来务工家庭,父母多从事不能自由安排时间的体力工作,家长很少为孩子安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玩耍通常被认为是孩子们自己的事情。家长对孩子游戏的监管缺失与干预有限便给了电子网络游戏以可乘之机,孩子就可以随心所欲地玩电脑手机游戏而不受惩罚和监管。沉浸在虚拟世界的流动儿童与城市的距离实则变得更加遥远。
社区游戏中的融入与区隔
流动儿童进行的社区游戏则为他们融入城市生活提供了一条有益途径。在利民小学,放学回家的孩子们经常来到住所周边的公园或者住宅小区进行玩耍,他们把玩健身器材、在公共池塘里捞鱼、爬树或者成群结队玩“撕名牌”的游戏,这些自由畅快的游戏是他们在城市业余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城市里的公共设施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娱乐和社交场所,他们利用城市的公共设施与空间为自己的娱乐生活增添乐趣。同时,流动儿童也在玩耍中培养起与同辈群体良好的互动方式 。在公共空间的游戏活动使得城市生活不再孤单,流动儿童对自身所在社区的认同感得以增强,城市便不再是陌生的地方。
但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社区相对封闭的居住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也阻碍了流动儿童将社区游戏扩展至更广阔的范围。利民学生们欢乐的社区游戏仅限于本社区的流动儿童内部,很少能扩展到北京当地儿童中。由于租住的流动人口社区公共空间狭窄、卫生环境也堪忧,他们只能步行一段距离来到附近的公园或者高档住宅小区中玩耍。虽然这也是北京当地儿童休闲娱乐的地方,但通常各个群体都是各玩各的,彼此之间并没有互动,此时的融入只能是在与本地儿童相区隔的基础上,在流动儿童内部的融合。
从以上利民小学流动儿童的童年游戏中,我们看到一幅生动而又现实的日常生活场景。城市社会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就学场所,城市中的公共基础设施也成为陪伴他们成长的有效资源。然而深入其中,区隔与边缘也时刻彰显。如何利用城市中的基础设施促进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融合、增进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仍是摆在政策制定者和全社会面前的难题。
参考文献:
(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 连树声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刘谦, 姚曼. “文化遗产关键词: 游戏.”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4 (2016): 40-50.
Lareau, Annette. [2003] 2011. Unequal Childhoods. Second Edition with an Update a Decade Later. 2nd ed.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姚曼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社会学系博士生
更多相关文章;
权威、严谨、客观
我们带你体验不一样的
情感婚姻生活
▼ 如需获取本文授权转载,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