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融详解上半年巨额亏损(附发布会问答集)
来源丨不良资产行业观研综合JM金融等
完成“引战增资”后的第一年,中国华融未能如愿交出满意的中期“答卷”: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归属于本公司股东的亏损为188.66亿元,去年同期则盈利1.58亿元。
在8月30日中国华融召开的2022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中国华融总裁梁强坦言,上半年中期业绩未及预期,但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将夯实公司下一步风险资产处置的财务基础。
在经历了2020年的千亿亏损后,中国华融开启了加速剥离非主业资产的“瘦身”之路,同时通过“引战增资”引入了中信集团等多家战略投资者。中信集团入驻成为第一大股东后,中国华融将如何与其协同?聚焦不良资产主业后,中国华融的发展前景又将如何?
为何产生巨额亏损?
对于上半年亏损的原因,华融表示主要原因包括:
(1)受上半年资本市场持续波动的影响,本集团持有的部分权益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发生变动,本期对上市和非上市的股权和基金确认未实现公允价值变动人民币-7,794.1百万元,同比减少人民币8,249.0百万元;
(2)受宏观经济承压及房地产行业下行的影响,相关客户履约能力下降,资产质量下迁,本期确认信用减值损失人民币16,900.4百万元,同比增加人民币11,848.0百万元。信用风险增加叠加资产规模压降的影响,本期收购重组类不良债权资产收入为人民币10,869.4百万元,同比减少人民币4,398.6百万元。
中国华融副总裁、财务总监朱文辉进一步补充道,今年金融类牌照子公司转让过程中,一方面对母公司的收益进行资本的补充,另一方面也产生一定的所得税税负。以华融湘江银行为例,母公司需为该行的实际收益缴纳一大笔税,在减掉上半年享有的利润后,还有13亿元的净亏损。
对于拨备计提的相关问题,朱文辉介绍,因为上半年房地产行业风险的集中暴露,中国华融的不良主业涉房项目的资产质量下迁,所以根据监管的规定和会计准则的要求,适当地增加了拨备计提。根据各项金融资产的风险状况,这里的金融资产是指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和以公允价值来计量的变动是计入其他公共收益的债权资产,对于上述资产的信用状况,中国华融基于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确认了信用减值损失,反映了当前的资产质量和风险状况。
朱文辉进一步指出,从拨备的结构上来看,母公司的拨备余额主要集中在收购重组类的业务上,上半年,母公司收购重组的业务减值比例大约是14.8%,上年末大约是10.7%,上升了4.1个百分点,资产基础进一步得到夯实。所以,未来公司将持续按照资产分类和监管的要求进行减值的计提,来客观反映公司的资产质量状况。
房地产行业、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敞口如何?
对于备受市场关注的房地产行业的风险敞口问题,中国华融副总裁、董事会秘书徐勇力表示,根据监管关于降低这房地产集中度的有关要求,中国华融这两年一直在压降房地产业务的敞口,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于业务规模中房地产的集中度的要求也持续地满足了监管的要求。截至2022年6月末,母公司包括一些非金子公司,整个项目中房地产的风险敞口规模不超过2000亿元,规模较上年末一直在持续下降。
徐勇力指出,针对去年四季度以来房地产行业持续下行,中国华融通过多种措施,比如风险隔离、资产管控、现金管控、公益债的投资、代工代建代管项目,积极推进一批盘活地方重点民生工程、房地产的复工复产的项目,同时,也和一些地方政府签署了支持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合作协议,加强和头部的建筑施工企业的合作,以此支持纾困的需求,降低房地产的市场风险,对上下游行业的冲击,维护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在房地产行业方面,徐勇力表示,下一步中国华融将加大资产质量管控力度,严防资产质量的下迁,把握市场时机,积极寻求化解方案,在推动风险化解提升资产质量的同时,服务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关于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徐勇力指出,中国华融存量业务中涉及中小金融机构的资产端是比较少的,而且风险较小并且可控。中国华融的中小金融机构的业务主要体现在不良资产的收购,为了积极响应监管的号召,公司在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按照市场化法制化的原则,积极参与了中小金融机构的改革和风险化解。上半年,公司收购中小银行的不良资产的规模超过100亿元。
业务升级转型方向何在?
“资产公司包括华融在内的主营业务的转型升级,我想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市场在变,客户的需求在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以主动地应变求变。”对于业务转型升级相关问题,梁强回应称,最近,华融公司在中信集团大股东的支持下,在监管和各方面的支持下,正在积极推进主业三个方面的转型升级。
一是业务展业的方向方面,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过去,中国华融不良资产的来源主要来自银行一级批发市场的不良资产包,这几年市场的情况有比较大的变化,所以公司也主动的适应,比如,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十大业务领域方向,包括把握收购处置、破产重整、国企改革、房企纾困、上市公司纾困、违约债收购、S基金收购、中小金融机构救助、受托处置、咨询与财务顾问等业务机遇。
“这些都是万亿级以上的大市场,这也是我们在主动地应变求变,我们没有坐等,而是在积极地向主动拓展型的业务在迈进。”梁强表示。
二是在产品功能方面,由单一的产品、单一的手段在逐步探索向组合手段、综合解决方案转变。比如房地产行业,过去的模式主要以非经营性关联债为主,对房地产客户本身的流动性支持业务,现在适应房地产市场的变化,逐步积极主动转向房地产项目端的实质性的重组。特别是最近围绕“保交楼”业务,中国华融在重点的房地产客户下的具体项目端实施了一系列的实质性重组,包括通过财产权信托进行股权层面的实质重组、项目端的实质性的管控、代管代建、引入第三方能够进一步盘活项目等等方面都在落地见效。
三是在业务及盈利模式方面,探索由过去自身负债驱动型的自身资产负债表扩张型的模式,价差加利差型的盈利模式,逐步向资产管理型、受托代理型收费加成方式转变。当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方面中国华融也在积极的创造条件,推动内部的体制机制的改革,以适应主业转型升级方面的变化。
金融子公司转让进展如何?
在持续“瘦身”的进展方面,梁强介绍,今年上半年,中国华融有序推进金融子公司的转让,合理压降了资产负债规模。截至6月末,公司合并口径的资产总额9783亿元,较上年减少了5900亿元以上,下降了38%;负债总额9122亿元,较上年末减少5523亿元,下降了38%,如期的实现了去年提出的资产规模压降至1万亿元的目标。
梁强进一步介绍,今年上半年,华融进一步落实监管要求,退出非主业领域,完成多家子公司转让,实现处置净收益超过40亿元,进一步补充了主业发展的资本。金融服务业务目前就剩下华融租赁,资产规模大概1000亿元,较上年末大幅下降。在投资产管理和投资分布方面,也进一步推动非金子公司的整合,进一步压降资产的规模。
据中报披露,2022年上半年,中国华融完成华融消费金融、华融证券、华融湘江银行三家子公司的股权处置,实现处置子公司净收益40.92亿元,终止经营活动收入总额由2021年上半年的126.74亿元增长28.9%至2022年上半年的163.34亿元。
附
发布会问答集
中国华融2022年中期业绩发布会问答集
问题1: 请问公司2022年中期业绩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2022年上半年,受制于新冠疫情反弹、地缘政治冲突、宏观经济承压等多重因素叠加造成的资本市场波动、房地产市场下行等影响,以及公司自身的业务模式、资产结构等因素,公司中期业绩未及预期,归属于本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人民币188.66亿元。公司中期业绩亏损的主要原因包括:
一是宏观因素方面,受上半年资本市场持续波动的影响,本集团持有的部分权益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发生变动,录得较大浮亏,本期对上市和非上市的股权和基金确认了公允价值变动损失77.94亿元人民币。
二是行业因素方面,受宏观经济承压及房地产行业下行的影响,相关客户履约能力下降,资产质量下迁,出于审慎考虑,本集团本期确认信用减值损失,同比明显增加,本期确认减值损失169亿元人民币。信用风险增加叠加资产规模压降的影响,收购重组类不良债权资产收入同比减少43.99亿元。
三是部分一次性因素影响。公司前期披露牌照类子公司的转让事宜,在转让的过程当中,一方面对母公司实现了可观的收益,补充了资本。另一方面,也产生一定的所得税的税负。如上半年公司转让华融湘江银行股权的收益产生相当数额的税负,对当期财务报表产生13亿元的影响。但从整体上来看,转让牌照类子公司对公司的盈利贡献是正向的,比如转让华融信托股权增加了30.39亿元人民币的盈利,尚未计入上半年利润,但将体现在2022年度利润中。
问题2: 请问公司2022年上半年拨备计提情况?公司目前是否已充分拨备计提?
答:从原因上看,上半年受新冠疫情持续蔓延等因素影响,房地产行业风险集中暴露,公司不良主业涉房项目资产质量下迁,根据监管要求和会计准则规定,公司适度增加了拨备计提。公司依据各项经营资产(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债权资产)的风险状况,基于会计准则下的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确认了信用减值损失,客观反映了当前的资产质量和风险状况。
从拨备规模上看,上半年公司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下的减值损失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合计173.6亿元,较去年同期的51.8亿元增加了235%。审计师对公司2022年中期审阅报告发表无保留意见,表明集团2022年上半年减值计提的金额是恰当的,集团2022年6月30日时点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价值是客观、公允的。
从拨备结构上看,母公司拨备余额主要集中在收购重组类业务。上半年,母公司收购重组类业务的减值比率为14.8%,较2021年末的10.7%略有上升,上升幅度为4.1个百分点,资产基础进一步夯实。未来公司将继续按照资产分类和监管要求计提减值,客观反映公司资产质量和风险状况。
问题3: 请问公司资产质量变化情况?存量风险化解情况?
答:2022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持续反复、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宏观经济承压、房地产行业政策持续深化及房地产风险集中暴露等多重因素影响,公司客户流动性压力增大,履约能力下降。在此背景下,公司上半年资产质量有所下降。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公司改革重组实现平稳过渡内在要求,公司保持战略定力,加快主业转型,加大增量风险防控和存量处置化解力度,积极推动风险资产市场化、专业化、合规化处置,优化资产质量结构,取得了一定成效。
首先,在防化增量风险方面,公司持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强资产质量监测,完善业务授权与限额管理,加快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善风险预警系统功能,强化内控合规建设,严防资产质量下迁、防控增量风险。
其次,在存量风险处置方面,公司以重点项目攻坚突破为抓手,明确资产范围,细化资产分类,强化计划安排,加强组织协调,压实各级责任,配套相关资源,优化考核激励政策,多措并举调动清收处置积极性,推进低效无效资产去化,努力向存量资产要效益。
第二个问题,公司存量风险化解情况,2022年上半年,公司风险资产共计压降敞口178.41亿元,实现财务正向贡献31.92亿元。
问题4:请问上半年公司金融牌照类子公司股权转让进展情况?
答:公司坚决贯彻落实“回归本源,聚焦主业”的监管要求,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严格遵守国资管理部门关于国有金融股权转让相关制度规定,有序推进8家金融牌照类子公司股权转让工作。
截至目前,华融交易中心、华融消费金融、华融证券、华融湘江银行已完成股权转让工作,华融信托已于8月16日与中国信托业保障基金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上述5家子公司股权交易对价合计约304.8亿元。通过转让上述金融牌照类子公司,公司已经完成了资产规模降至万亿元以内的目标。同时,牌照类子公司股权转让可有效释放资本,用于拓展公司不良资产主营业务,有利于公司坚持做强做精主业,将更多资源和精力集中于不良资产主业发展,对公司未来发展及股东长远利益更有益处。相关工作如有进一步进展,公司将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问题5:请问上半年公司存量风险敞口中地产风险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情况如何?
答:首先,先回应下公司存量风险敞口中地产风险问题。公司在持续压降房地产项目敞口的基础上,严控增量风险,积极推动化解存量风险。
从规模看,根据监管关于降低房地产行业集中度的有关要求,针对前期公司存量房地产项目集中度偏高的情况,公司近年来持续压降房地产业务敞口,取得显著成效,非金业务房地产集中度持续满足监管要求。截至2022年6月末,公司(含母公司和非金子公司)固定收益类项目中房地产项目规模较上年末持续下降。
从应对措施看,针对重点项目,公司建立了“防下迁”管理机制,加强政策引导,持续完善工作机制,压实防控责任;针对部分大型头部暴雷房企项目,公司分类施策,实施风险隔离,恢复项目公司经营,取得良好的化解效果。
从实际化险成效看,公司通过综合运用财产权信托隔离、重整投资、债务清理、共益债投资、代工代建、托管服务等多种手段,积极推进了一批盘活地方重点民生工程、国企房地产辅业剥离、高新区低效用地升级等方面项目。公司与地方政府签署支持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合作协议,加强与头部建筑施工企业合作并支持纾困需求,降低房地产市场风险对上下游行业的冲击,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随着上半年中央及地方“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政策要求的落实,以及下半年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出台,预计房地产行业风险逐步控制。下一步,公司将加大资产质量管控力度,严防资产质量下迁,把握市场时机,积极寻求化解方案,在推动风险化解、提升资产质量的同时,服务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关于公司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问题。公司存量业务中涉及金融机构的资产较少,因此中小金融机构风险较小且总体可控。从资产类型看,主要为流动性管理而持有的金融债券;从交易对手看,绝大部分为对国有银行和全国性股份银行的债券投资和股票投资,仅有少量业务涉及中小金融机构。
同时,为积极响应监管号召,公司在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压实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主体责任、股东责任、地方属地责任和监管责任的基础上,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依法合规参与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维护金融市场稳定。2022年上半年,公司收购中小银行不良资产规模超过100亿元。
问题6:请问公司不良资产主业经营模式是否有所升级?
答:最近以来,公司在大股东、监管部门和各方面的支持下,主动应变求变,从三个方面积极推进主业转型升级:
一是业务展业方向方面,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公司过去的不良资产主要源自银行在一级市场转让的不良资产包。近年来,公司主动适应市场变化,积极拓宽业务领域,主动适应转型,本次“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把握不良资产包收购处置、破产重整、国企改革、房企纾困、上市公司纾困、违约债收购、S基金收购、中小金融机构救助、已核销贷款受托处置、咨询与财务顾问等业务机遇,积极向主动拓展型的展业方向迈进,在服务经济发展主脉络过程中孕育新动能,实现新发展。
二是在产品功能方面,由单一的产品及手段逐步向组合手段及综合解决方案转变。在房地产业务方面,由过去以非金关联债为主、对房地产客户本身提供流动性支持的业务模式,积极转向房地产项目端实质性重组。近期,围绕“保交楼”政策要求,公司在重点房地产客户的项目端实施了一系列实质性重组,包括通过财产权信托进行股权层面的实质重组、项目端实质性管控、代管代建、引入第三方投资等方式进一步盘活项目,均取得积极进展。此外,公司持续重点关注破产重整领域,对于已经披露的部分进入到法院破产重整程序的重点民营、国企客户,通过共益债投资、违约债收购、债权归集、财务投资、信托财产受托处置、债转股等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三是在业务及盈利模式方面,探索由过去负债驱动型的自身资产负债表扩张型模式、价差+利差型的盈利模式,逐步向资产管理型、受托代理型、收费加分成的方式转变。
中国华融正在积极地创造条件,推动内部体制机制改革,以适应主业转型升级方面的变化。相信在中信集团的支持下,中国华融会更加聚焦主业,更有效率地实现主业转型升级。
问题7:请问上半年公司流动性情况?公司新增发债情况?
答:上半年,公司融资渠道保持稳定,负债结构持续优化,到期债券按期兑付,到期负债如期续作,流动性保持平稳。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授信充足。母公司银行授信保持在1万亿元以上,基本覆盖了全国各类银行中的头部机构;二是主动压降融资规模。公司积极与银行沟通,通过到期延后续作等方式主动降低借款规模,减少利息支出;三是融资成本呈下降趋势,融资期限显著提高。上半年央行进一步加大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各银行信贷规模较为充裕,同业借款价格普遍呈下降趋势。同时随着公司实现改革重组后的平稳过渡,公司信用逐步修复,借款价格逐步恢复至同业正常水平,部分银行恢复了与公司的长期借款业务;四是合理把控备付资金规模,确保备付金率处于合理水平。
上半年公司新增发债的情况:一是境内债发行情况,截至6月30日,公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累计发行金融债券1470亿元,兑付债券本金1120亿元。目前境内存量债券余额超过1000亿元。二是境外债发行情况,截至6月30日,公司累计发行295亿美元等值债券,余额149.44亿美元。公司境外发债主体为华融国际,目前华融国际尚无具体的境外发债计划。三是境外子公司负债稳定,母公司认购华融国际私募债,已于今年1月份定向认购华融国际发行的16.31亿美元私募永续债。后续还将定向认购华融国际发行的9.69亿美元私募永续债,并已获公司第四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披露。
未来,公司是否发行境内外债券将根据实际情况,研究相应的发债计划后择机发行。
问题8:公司完成改革重组后,市场很关注公司未来的发展规划,请公司介绍下战略规划相关情况?
答:今年是中国华融引战增资第一年,未来几年对公司是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昨天,公司公布了“十四五”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华融将把握新机遇、展现新作为、呈现新气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金融工作部署和银保监会的工作要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中信集团“五五三”战略,以“践行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化解金融风险”为发展使命,以“聚焦不良资产主业,打造一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发展愿景,努力实现一年走上正轨,三年质效显著提升,五年成为行业标杆的“一三五”战略目标。
在主业转型发展方面,华融将聚焦不良资产主业,发挥“问题资产处置、问题项目盘活、问题企业重组、危机机构救助”四大业务功能,优化增量业务投向,加大业务模式创新,突出协同、转型、改革三大抓手,强化党建、治理、人才、文化四大保障措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在经营发展大局方面,华融将努力构建“党建引领、治理有效、主业突出、盈利稳健、质量优良”的新发展格局,打赢化险转型发展攻坚战,努力实现公司业绩稳步向好,为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为成为行业标杆奠定坚实基础。
问题9:请问上半年公司收购处置类业务处置节奏如何?公司已结项目内含报酬率(IRR)的情况?
答:上半年,全国范围内新冠疫情多点散发冲击和更加严峻的外部环境等困难给宏观经济环境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在面临客观挑战的大背景下,公司积极稳健参与资产包收购市场竞争,注重收购具备重组盘活价值的资产,积极梳理存量资产现状,通过精细化管理、分类施策对可快速变现的资产加速处置,在此基础上挖掘具备盘活价值的资产,有针对性地制定涵养策略,积极谋划资产价值提升路径。
对于第二个问题,公司已结项目内含报酬率(IRR)的情况,上半年公司已结项目内涵报酬率(IRR)为10.2%,虽然较去年同期14.5%有所下降,公司IRR水平维持在10%-15%的合理区间。
问题10:请问上半年公司收购重组类业务的不良债权资产规模是否继续下降?结构调整收缩预计还需要多少时间?
答:2022年上半年,公司持续推进瘦身化险,提质增效,适当压缩业务规模,在确保业务稳定开展的前提下,重组业务规模稳步瘦身,呈现稳健投放状态下的净回收态势。主要围绕四个方面抓好工作:
一是发展模式上,公司转变依靠规模扩张来维持经营业绩的发展方式,逐步转向充分运用问题企业重组等手段,围绕问题资产、问题项目进行价值挖掘、重整盘活,实现价值提升。
二是商业逻辑上,公司面对房地产市场形势深刻变化,因时而变、因势而变,贯彻落实政策要求,立足主业功能定位,调整涉房项目商业逻辑,由解决房企短期流动性困难,调整为发挥救助功能,协助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及金融机构,联合产业投资人盘活问题资产、问题项目,助力维护房地产市场稳定及维护购房者权益。
三是介入方式上,由一般流动性救助,调整为问题企业重组。
四是收益方式上,由简单赚利差、单纯固定收益,向盘活资产、实现价值提升的赚价差、多种收益方式组合方式转变。通过前端低后端高、固定收益+超额收益等方式,进一步改善收益水平。
公司不良资产主业转型创新是一项长期发展策略,最终目标是实现转型创新业务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公司在重组类业务的规模方面,未来还会持续坚持以资本为核心和出发点,充分考量业务资产的规模合适的匹配度。
问题11:2022年6月6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引导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聚焦主业 积极参与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的指导意见》(以下称62号文),请问公司认为62号文对资产管理公司支持力度最大的措施有哪些?发布后是否有效支持了公司业务开展?
答:上半年,银保监会发布了62号文,进一步突出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化险作用,进一步拓展了“大不良”的业务市场机会。政策支持力度的提升,鼓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积极参与中小金融机构和问题房企风险化解。其中,支持力度最大的措施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拓宽金融资产收购范围。收购范围由传统后三类不良拓展至已事实不良,但未纳入后三类管理的资产。二是完善一级市场定价机制。为促进不良资产买卖双方消除价格分歧,提高成交率,允许相关金融机构和资产管理公司以真实估值为基础、在资产真实转让的前提下开展结构化交易。三是明确特殊业务模式要求。为提升资产管理公司与银行协同处置资产效率,促进金融资产管理采取多种手段参与不良资产处置,进一步明确特殊业务模式要求。四是支持资产公司优化融资结构。鼓励银行、保险公司依法合规认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行的债务融资和资本工具,增强资产管理公司的资金和资本实力。降低银行等金融机构持有资产管理公司金融债券的风险权重,有助于资产管理公司优化负债结构,缓解融资成本过高和期限错配的局面。
62号文的出台,是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的一次重大利好。下一步,公司将在深入研判外部环境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把握监管政策提供的新机遇,加快主业转型发展,深耕“大不良”领域,积极发挥存量风险化解和金融救助服务的独特功能作用。
问题12:请问公司中信集团作为大股东对公司经营发展的支持和影响?
答:中信集团作为公司大股东,对公司发展高度重视。中信集团领导班子多次到公司实地调研,中信集团各部门和各子公司也多次到华融公司本部和分、子公司进行对接。在合规的前提下,积极调动集团内的资源帮助华融,支持华融发展。针对华融公司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集团建立了月度协商机制,充分发挥产融并举优势,全面加强业务协同和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在存量风险化解方面,充分利用集团内资源和专业力量,建立“两个化险机制”。一是建立针对华融公司的重大风险项目协同化险机制,设立重大项目专项工作组,推动风险实质化解;二是建立重点区域协同攻坚机制,针对华融公司部分化险压力较大的经营单位,汇集区域内各子公司力量,重点协同攻坚。
第二,在主业质效提升方面,主要是与集团资源共享。一是加入集团战略客户团队,在依法合规的原则下,深度共享客户和集团内各单位销售渠道,拓展华融公司现有获客渠道、丰富业务推介平台、优化客户结构,培育符合主业转型方向的“大不良”业务生态圈、产业链。二是加强大资管模式下业务协同,共同探索“银行+投行+信托+资产管理”的多方合作模式,借助融融协同优势做优增量。三是共享行业研究资源,在项目研商、投放决策以及后期管理等环节,引入中信集团智库,共同研判项目、共享产业链信息和智库成果。
第三,在加强内部管理方面,积极对接集团管理理念。一是引入集团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借鉴集团全面风险管理经验,共享各类信息系统建设资源,切实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以及风险管理的前瞻性和有效性;二是引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以预算为抓手,加强经营管控,将预算管理与战略规划紧密衔接,发挥预算管理和业绩考核的指导性和前瞻性,推动实现战略经营目标;三是积极争取流动性支持,加强与集团金融子公司融资方面的合作,推动长期负债端优化。
第四,加强人才培养协同。融入集团人才培养体系,打通上下交流、双向挂职锻炼路径,加大产融人才、融融人才交流力度,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有效运用集团卓越班、中青班、管培生等多种培养形式及等各类专业培训资源。
应该说,协同是中信集团推进“五五三”战略落地的重要途径,更是华融化险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华融将与集团兄弟单位一起,提供更加全面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创新业务协同模式,做优客户服务体验,为“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贡献华融的力量。
* 凡注明“来源:不良资产行业观研” 或标注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不良资产行业观研。
* 任何单位及个人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内容,请注明来源不良资产行业观研。
* 文中未注明出处图片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编辑。
相关阅读
商务合作、资产推介、行业招聘、投稿、爆料、转载文章等
欢迎扫码添加微信:不良总
添加时请注明公司及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