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行业观研

其他

招行业绩下滑,地产不良贷款率大增!

来源丨说财猫上半年,果然都不容易!连零售之王招商银行,业绩都出现了首次下滑;房地产不良贷款率,也升至5.52%。对,招行发布了最新的上半年业绩。上半年总营收1784.60亿元,同比下降0.35%。这是招行首度出现半年报营收负增长。银行的营收,主要来自两方面:净利息收入,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可以看到,净利息收入,上半年依然是增长的,但只有1.01%。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却已经在大幅下降,降幅达到11.82%。细分来看,银行所有能收费的业务,手续费和佣金全部都在下降。但,该说不说,虽然营收下滑,招行该赚的钱,还是一分没少赚。2023年上半年,招行实现净利润764.37亿,同比依然有9.19%的增长;净利率更是高达42.83%,再创新高!还是血赚啊!银行还是那么赚钱,那么,资产质量如何呢?不良贷款,增长了4.55%。当然,苍天绕过谁?涉房贷款的情况还是不太好。个人住房贷款,喜忧参半。喜的是,不良贷款率没有进一步抬头,大家终于没有动不动断贷停贷。忧的是,贷款金额还在降,大家还是不贷款,而是提前还贷!房地产公司贷款,也依然是招行不良贷款产生的重灾区,不良率又进一步抬头了。招行说,截至2023年中,房地产行业的不良贷款有196亿,不良贷款率大增至5.52%。房地产违约起来,是亿亿声啊!看完了招行的整体情况,我们再来探讨一下近期大家最关注的问题:银行到底有没有可能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提到这个,就要提到一个很关键的指标:净利差。什么是净利差?都知道,银行最主要的生意,其实是赚利息差:居民存钱到银行,然后银行拿来放贷、投资,赚利息差。总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总计息负债平均成本率,就是净利差。净利差,反映的其实是银行赚取利息差的能力。那么,上半年,招行的利净利差表现如何?不太妙。财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招行的净利差只有2.12%,已经到近十年来最低的水平。为什么会持续走低呢?一个是生息端,最主要的贷款和投资,利率都在下行。另一个是计息端,占大头的存款利率,却是在上升的。大家肯定很奇怪,最近这一年多,国家为了让老百姓不要存钱都去消费,一直都在下调存款利率,要多低有多底。招行的客户存款利率,怎么还会往上走呢?看了招行的客户存款分类增减情况,我们找到了答案。看,虽然大家还是一如既往爱存钱,但存钱的方式,却发生了很大变化——公司定期存款和零售定期存款,增幅惊人!老百姓存钱都存定期不存活期了,银行需要支付的利息成本,自然也就上升了。据前面几年的数据,招行的公司客户和零售们更热衷于存定期存款,实际上从去年就开始了。这并不是一个好的信号。老百姓爱存定期,说明不想花钱。公司也爱存定期,说明更低的投资意愿。说了这么多,回到前面的问题:银行到底有没有可能降低存量房贷利率?从净利差的角度来看,确实有压力。毕竟,银行赚取利息差的空间,正在因为大家越来越爱存钱(尤其是定期)却不愿意贷款而逐渐收窄。但如果从银行净利润的角度来说,只能说,银行血厚,降这一点,还不至于伤筋动骨。所以,要修正之前的说法: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既是良心,也是生意!最后,再来看看招行一直以来备受受关注的高净值客户信息。依然是最真实的贫富差距:2.34%的人(金葵花客户),拥有81.54%的财富,户均资产236万;其中0.08%的人(私人银行客户),拥有31.23%的财富,户均资产2805万;剩下占比97.66%的普通人,合共拥有18.46%的财富,户均资产1.28万。2%的人持有80%以上的财富,一直都是招行财报中,披露的最真实的财富人群结构。不过,不同年份的财富集中度,貌似,共同富裕?还有一点值得关注,那就是,即使是普通人,最近这一年多以来,也有在努力多存钱。你看,过去一年多以来,招行普通客户户均资产一路上升达到历史高点,户均资产1.28万。等同于每个人过去这一年半都多存了1433元。当然,多存钱,并不意味着赚钱多了,也可能只是因为,大家都在积谷防饥。你怎么看招行的这一份财报?评论区聊聊吧!*
2023年8月29日
其他

华夏银行增利不增收,今年屡收罚单

11.88%;与一季度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94%)、一级资本充足率(10.28%)和资本充足率(12.15%)相比均下降。根据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
2023年8月28日
其他

齐鲁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率飙升至6.77%

来源丨时代财经8月25日,齐鲁银行交出一份还不错的成绩单。据半年报,齐鲁银行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0.76亿元,同比增长10.88%;实现归母净利润20.07亿元,同比增长15.49%,基本每股收益0.41元。截至2023年6月末,齐鲁银行资产总额5503.6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76%;负债总额5131.7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09%。从资产质量来看,齐鲁银行去年四季度末不良贷款率为1.29%,截至今年6月末进一步降至1.27%。长期来看,该行不良贷款率已从2019年6月末的1.63%连续5年下降至今年6月末的1.27%。此外,齐鲁银行贷款逾期指标也有进一步上升趋势,截至今年6月末,该行逾期贷款3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49亿元。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增高上半年,齐鲁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0.76亿元,增速为10.88%,较一季度的8.72%提升超2个百分点,其营收增长大多来自于利息净收入。齐鲁银行上半年实现利息净收入44.99亿元,同比增长11.57%;占营业收入比重为74.04%,同比增加0.45个百分点。利息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为发放贷款和垫款、金融投资。此外,上半年,齐鲁银行实现其他非利息收益9.34亿元,同比增长64.36%,主要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相比之下,占比最少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26.82%,上半年为6.44亿元。齐鲁银行解释称,主要是理财业务手续费收入下降。截至今年6月末,齐鲁银行资产总额5503.65
2023年8月26日
其他

​民生银行,被警告!

来源丨中国基金报刚被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开出大罚单,民生银行又被交易商协会点名警告。8月24日,交易商协会官网公布一份自律处分信息显示,民生银行作为债务融资工具的主承销商,存在多项违反银行间债券市场相关自律管理规则的行为。对此,交易商协会对民生银行予以警告;责令其针对本次事件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整改。今年5月,交易商协会曾发布公告称,针对民生银行承销业务涉嫌违规行为开展自律调查。来看详情——涉及“四宗罪”被要求“全面深入整改”首先来看,此次交易商协会点出民生银行存在的问题——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商,存在以下违反银行间债券市场相关自律管理规则的行为:一是推荐撮合资产管理计划投资业务,客观上协助了相关企业债券的非市场化发行和规避交易监管。二是个别债项按照发行人预期或要求的利率执行包销,发行定价市场化程度不足。三是部分债项发行工作程序执行不规范。四是作为相关债项发行文件约定的持有人会议召集人,未及时召集持有人会议。根据银行间债券市场相关自律规定,经自律处分会议审议,交易商协会对民生银行予以警告;责令其针对本次事件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整改。民生银行此次遭遇交易商协会点名警告,并不算意外。今年5月,交易商协会就曾发布公告,针对中国进出口银行金融债券发行涉嫌违规行为,以及中国民生银行承销业务涉嫌违规行为开展自律调查。交易商协会同时提醒,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机构在从事相关业务过程中,务必牢固树立市场责任意识,严格遵守相关监管规定和自律规则要求,合规展业,自觉维护银行间债券市场运行秩序。Wind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民生银行债券总承销金额达到1385.81亿元,在商业银行中排名第8位,市场份额为4.23%。另据民生银行2022年年报显示,当期该行承销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565只,规模2667.47亿元。刚遭4780万元大罚单500亿元可转债终止申请最近一段时间,民生银行正在经历“多事之秋”。8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民生银行被罚款合计4780万元。其中,总行4430万元,分支机构350万元。对此,民生银行回应称,该项处罚是基于2020年原银保监会对民生银行此前年度业务整改评估检查发现问题所作出的。民生银行高度重视监管意见,已按照监管要求及时开展整改、严肃进行问责,并通过完善整改管理制度、规范整改工作流程、强化整改系统管控等举措,进一步加强长效机制建设。民生银行将坚持依法合规经营,不断提升风险合规管理水平。此外,8月11日晚间,民生银行还公布了500亿元可转债终止发行并撤回申请文件的消息。根据此前披露消息,该次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支持该行未来业务发展,在可转债转股后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该次发行计划前后历经6年时间,并经历了多轮问询,最终仍未成功。对于终止原因,民生银行表示:综合考虑资本市场环境,经审慎分析与论证,决定终止本次发行事项并撤回相关申请文件。强化违规惩戒上半年33家机构被处分近年来,交易商协会对市场机构惩戒力度继续从严。据近期交易商协会通报信息显示,上半年交易商协会依规对34家机构启动自律调查,作出自律处分68家(人)次,涉及16家发行人、7家主承销商、6家交易类机构、2家投资人、1家会计师事务所、1家ABN发行载体管理机构以及35位责任人。此外,根据《银行间债券市场自律管理措施实施规程》相关规定,针对发行人及各类中介机构在债务融资工具存续期间的轻微违规情形,交易商协会作出13家次自律管理措施。具体来看,金融机构受到处分数量明显增多。上半年共有33家各类市场机构受到自律处分,较上年同期增加17家。其中,金融机构16家,占被处分机构数量的近一半,涉及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等多类型机构。同时,交易商协会持续关注债券发行环节以及二级交易的合规性。上半年,6家主承销商因低价包销、挤占投资人正常投标等违规行为受到通报批评、警告等自律处分;7家机构或个人因参与违规代持交易、在不同账户之间违规调节债券持仓等违规情形受到诫勉谈话至严重警告的自律处分;3家机构因参与发行“返费”、干涉发行利率被处分。据交易商协会透露,其查办案件线索来源除日常监测发现外,多起线索来自市场机构投诉举报、监管部门或其他机构移送,外部线索较往年有所增多。交易商协会严谨依规开展相关案件查办,维护市场参与者合法权益。*
2023年8月25日
其他

突发!农业银行、民生银行等五家金融机构“栽了”

来源丨中国基金报8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发布数条行政处罚信息。民生银行、农业银行、广发银行、中国华融、东方资产均因违反相关规定,被开具大额罚单,合计罚超1.3亿元。民生银行被罚4780万元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中国民生银行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二十一条、第四十六条和相关审慎经营规则,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罚款合计4780万元。其中,总行4430万元,分支机构350万元。
2023年8月19日
其他

中国华融:巨亏!巨减亏

来源丨界面新闻继3月交出2022年净亏损275.8亿元的“成绩单”后,中国华融2023年中期或将再迎亏损。8月17日晚间,中国华融(02799.HK)发布业绩预告。公告指出,经初步测算,中国华融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间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亏损预计约为46亿元至50亿元(人民币,下同),2022年同期为人民币188.66亿元,减亏约73%至76%。对于经营业绩同比实现大幅减亏的原因,中国华融表示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深化业务协同,加强权益类资产管理,叠加资本市场回暖影响,权益类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同比增加;二是把握特殊机遇成功实施重大投资,改善资产结构,优化资产配置,并相应确认收入;三是受经济环境和行业整体影响,为进一步夯实资产,公司确认信用减值损失和不良债权资产未实现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合计约为227亿元至人民币232亿元(2022年同期为178.43亿元),增加约27%至30%,在一定程度上抵减了公司本期减亏金额,进一步奠定了未来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减亏”再次成中国华融业绩的关键词。在2023年3月业绩会上,中国华融董事长、执行董事刘正均谈及2022年业绩时表示,“从控亏到减亏,经营向好趋势已经形成。2022年下半年加力提速,全年控亏276亿元,下半年较上半年减亏101亿元。”在业绩预告发布当晚,中国华融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就近期媒体关注热点问题进行回应。对于上半年的工作成效,中国华融新闻发言人用“好、进、新、稳”来评价:一是“好”的趋势在扩大,风险敞口压降和现金清收明显好于同期,现金清收比例提高近10个百分点。二是“进”的速度在加快,主业投放大幅增长。三是“新”的动能在积蓄,业务题材不断丰富,在危机房企救助、违约债券收购、国企改革、破产重整、实体企业纾困、市场化兼并重组等领域均有新突破。四是“稳”的基础在夯实,长期融资占比进一步提升,负债结构优化、成本进一步压降。“今年以来,中国华融深耕不良资产主业,业务结构持续改善,实现提质增效。”谈及主业转型情况,上述发言人表示,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主业进一步聚焦。积极发挥逆周期金融救助作用,上半年新增收购不良资产包债权近500亿元,继续保持市场领先。主动采取资产重组、资源整合等手段提升处置效益。二是结构进一步优化。实质性重组业务新增投放占比70%,聚焦国家战略性支柱行业和新兴产业,成功落地一批转型创新项目。三是转型进一步加快。积极探索“大不良”特殊机遇权益类投资等业务新蓝海,挖掘市场机会,加大项目储备。大力拓展中间业务等轻资本业务,发挥专业优势,在金融机构风险资产受托管理、国企“两非两资”资产受托处置、围绕“大不良”的顾问咨询以及资产管理等方面拓客户、闯市场。四是渠道进一步拓展。强化“总对总”营销,延展行业头部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社会投资者等客户群,与多家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15期资产推介会,共计推出资产超700户,总金额超1600亿元;搭建官网、官微、华融“融易淘”等线上平台,拓展与京东、阿里等头部互联网平台的合作广度和深度,打响了中国华融资产推介的品牌。五是协同进一步突破。依托中信集团产融并举优势,发挥协同效应,上半年实施协同项目29个。落地一批保交楼、保民生协同项目,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纾困化险模式。探索打造特色化、差异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竞争优势,助力提升“中信联合舰队”市场影响力。值得一提的是,普华永道发布的《2022年中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改革与发展白皮书》显示,目前我国不良资产行业正在从资产“不良”至行业“不良”转变,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中小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企业成为信用风险的主要来源。中国华融新闻发言人也披露了近期参与化解房地产、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情况。在支持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方面,2023年上半年,中国华融共收购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债权234亿元,支持并推动六省市地方中小银行处置试点。其中,中国华融山东分公司率先落地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试点项目,上半年收购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包债权15亿元,累计收购债权101亿元;中国华融福建分公司按照“逢包必调、适包必竞”的原则,分区域、分资产类型深入尽调定价,上半年已收购当地中小银行5个资产包,债权金额12.15亿元,市场份额排名福建区域前列;广西分公司成功实施全国首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结构化不良资产包项目,在监管规定框架内先行先试、勇于探索,最终以“结构化收购+反委托清收”交易模式,成功实施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和玉林市等地的5个资产包项目,收购不良资产债权合计78.43亿元,有效推进了地方农信社改制化险进程。在化解房地产风险方面,中国华融新闻发言人介绍,华融融德牵头成功实施共益债投资的华晨地产“保交楼”项目,共计解决2044套房产交付问题,剩余8000余套在计划执行中。中国华融湖北分公司为武汉当地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纾困,打出“债务重组+管理重组+产权重组”组合拳,带动过百亿元项目复工复产、保障过千套商品房按期交付,维护了近千名投资者的权益,支持当地解决民生问题。华融实业作为华融旗下承担涉房不良资产盘活任务的地产专业平台,组建专业团队积极开展涉房实质性重组等业务,目前已通过咨询、代管、代建等不同方式,介入涉房项目超百个。*
2023年8月18日
其他

这家银行拟转让120亿元债权

来源丨财联社近日,蒙商银行在阿里拍卖平台发布数十条招商公告,拟转让特殊资产项目征集意向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蒙商银行共有约38笔拟转让的债权资产项目正在招商中,合计债权本息价值约120亿元,其中债权本息过亿的有19笔,而最大的一笔不良债权资产包债权本息高达31.48亿元。从数据来看,蒙商银行成立以来不良率持续下降,近三年集团不良贷款比例分别为4.20%、4.15%、3.51%,但相较同业仍处高位。在业内人士看来,此番大规模招商转让,正是蒙商银行加大不良资产处置的体现。今年以来部分中小银行积极化解处置不良资产,随着国内经济稳步复苏,企业经营状况整体趋于改善,银行持续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并不断拓宽融资渠道等,其不良率仍将进一步改善,银行资产质量稳健。蒙商银行集中处置不良资产“特殊资产是指本集团收购承接包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不良类贷款及垫款、应收款项类投资、债券等资产。”蒙商银行在2022年年报中解释道。资料显示,蒙商银行成立于2020年4月末,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公司会同建设银行、徽商银行、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包头市财政局,以及部分有实力的国有企业联合发起设立,收购承接了原来包商银行在内蒙古自治区内的全部资产、负债、业务和人员。从数据来看,蒙商银行成立之初其不良率便处于高位,2020年末不良贷款比例(集团,下同)高达4.20%,不过近年来已呈现出明显的逐年下降趋势。截至2022年末,该行集团资产总额1835.31亿元,负债总额1624.11亿元;不良贷款余额28.65亿元,不良贷款率
2023年8月8日
其他

负债488.15亿元,中融新大被法院裁定重整

来源丨经济参考报中融新大集团有限公司日前被淄博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重整。其中,债权人包括恒丰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锦州银行等多家银行。作为以能源化工、矿产资源等为主业的国际化大型集团企业,中融新大方面表示,公司重整工作刚刚启动,工作专班由企业外部的律师事务所担纲组织,主要在北京和山东淄博进行。负债488.15亿元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中融新大创立于2003年,是以能源化工、玻璃建材、矿产资源、物流清洁能源为主业的国际化大型集团企业,下设山东焦化集团、山东物流集团、中融新大(青岛)矿产资源有限公司等多家权属公司。集团总部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控股股东为王清涛,持股比例为64.83%。6月22日,恒丰银行济南分行作为申请人,以中融新大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经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仍不能获得清偿,已经明显丧失清偿能力为由,向淄博中院申请对中融新大进行破产重整。7月8日,淄博中院组织召开听证会,恒丰银行济南分行、中融新大,以及锦州银行等20家债权人派员参加。当天,淄博中院裁定受理中融新大重整一案。来自中融新大提供的资料及听证陈述显示,该公司账面资产总额252.75亿元,负债488.15亿元,对恒丰银行济南分行的申请没有异议,认为企业经过重整程序能够更好地保证债权人的利益。除锦州银行一家债权人对重整申请提出异议外,其他债权人对重整申请未提出异议或未发表意见。7月31日,中融新大发布关于中期票据处置进展的公告称,淄博中院已于7月8日正式受理中融新大破产重整案件,并出具公告((2023)鲁03破申9号之一),公司因此进入破产重整程序。7月15日,经公开竞争选任,指定北京市金杜(深圳)律师事务所担任中融新大管理人。中融新大也曾有高光时刻。据了解,中融新大实控人王清涛曾在2018年胡润研究院发布“2018胡润全球富豪榜”中,以31亿美元排名第642位;2020年5月份,《新财富》杂志发布的“新财富500富人榜”,王清涛以463亿元的财富排第44名。法院裁定破产重整在中融新大此前的规划中,2020年集团总资产预计达到4000亿元,年销售收入3000亿元,利润300亿元,其中包括实现参股行业前十位的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参控10家以上上市公司。事实上,近年来该公司却财务问题频出。淄博中院作出的民事裁定书(2023)鲁03破申9号(简称“《9号裁定书》”)指出,中融新大系企业法人,重整主体适格,同时不能清偿申请人的到期债务,且其他涉诉案件经法院执行亦未能清偿。中融新大提供的资料印证,其已经资不抵债,且部分债务经法院强制执行仍未履行清偿义务,亦符合明显缺乏清偿能力情形。淄博中院认为,中融新大因此已具备法定破产原因。中融新大在《9号裁定书》中陈述,其目前仍然正常运营,不拖欠职工工资、保险,持有的金融资产优良,控股的实体企业运营正常,具有重整价值和可行性。《9号裁定书》描述,中融新大虽已具备破产原因,但仍然正常经营,提供的资料显示所持有的金融资产较为优良,控股的实体企业运营正常。因此,中融新大具有重整可行性,对其进行重整有利于最大限度保护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金融纠纷涉及多家银行中融新大提供的资料及听证陈述显示,其债务主要是金融负债,没有职工集资和社会集资,涉诉民事案件126件,其中涉金融案件122件,诉讼标的额251.15亿元,均未执行完毕。天眼查信息显示,在中融新大作为被告、银行作为原告,涉及借款合同纠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为内容的案件中,原告方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信信托、兴业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广发银行、齐商银行、济宁银行、莱商银行、山西银行、青岛银行、晋城银行、平安银行、渤海银行、潍坊银行、东营银行、济宁银行、泰安银行、威海市商业银行、临商银行等,以及山东巨野农村商业银行股份、长春发展农村商业银行等村镇银行,涉及全国共计30多家银行。其中,此次作为申请人的恒丰银行,是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出现在《9号裁定书》中的锦州银行,于2015年12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中融新大方面称,公司重整工作刚刚启动,工作专班由来自企业外部的律师事务所担纲组织,主要在北京和山东淄博进行。*
2023年8月7日
其他

广州银行不良率逐年走高

来源丨今日热点近年来,广州银行不断落实国家、省、市决策部署,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自觉服务省、市高质量发展大局,坚持金融支持制造业当家、绿美广东建设等重要战略。在践行普惠金融理念的同时,广州银行持续加大普惠小微支持力度。针对小微企业金融需求特点,广州银行推出全线上信用产品“广易贷”、无还本续贷产品“连连贷”、知识产权质押产品“知易贷”等产品。对于银行普遍寻求
2023年8月5日
其他

第六届个贷资产管理与处置峰会将于2023年10月召开

据2022年银行业年报显示,个人贷款的不良率集体走高,2022年末商业银行个贷不良余额约7500亿元,再加上其他非银机构,个贷不良市场已达到万亿规模。随着个贷不良批转试点的扩容,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预计新增入场机构500家左右。随着新增机构入场,个贷不良资产市场化、专业化处置将大幅提速。5月以来,行业巨头停业的消息让整个催收行业陷入了寂静期。个贷不良处置在个人信息监管趋严下,面临着合规及客诉风险等问题,传统的处置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下的需求。多元化的处置手段如仲裁、调解、批量诉讼、诉讼保全、支付令等正在被广泛应用,坚守合规底线、增强催收管控、提升个贷不良的处置效率将是个贷行业面临的新考验。第六届个贷资产管理与处置峰会将于2023年10月召开,本次峰会以“多元化举措化解个贷不良”为主题,邀请不良资产领域监管方、投资方、资产方、处置方等业内机构,共同探讨和把握个贷不良市场的机遇与挑战,并同期举办个贷资产管理与处置服务商展览展示会,展示个贷贷后管理与不良处置新方式、新手段、新技术,实现有效资源整合,合作共赢,推进个贷资产管理行业健康发展。峰会信息论坛名称:第六届个贷资产管理与处置峰会论坛时间:2023年10月13-14日主办机构:不良资产行业观研议程安排第一天上午:个贷资产管理能力建设个贷不良市场发展展望个贷批转试点扩容背景下的投资机会中小银行信贷贷后管理实践构建地方AMC个贷不良差异化处置模式的思考汽车金融不良的特点与处置方式个贷不良处置清收能力的建设贷后服务产业新模式小组讨论:银行贷后管理及处置能力建设第一天下午:个贷不良多元处置之道清收处置环节中效率与风险的平衡个贷金融纠纷多元多处置方式互联网仲裁在贷后领域应用个贷不良催收法律问题与合规建议个贷不良批量转让中的估值定价逻辑科技赋能信贷不良资产清收小组讨论,非银机构的个贷不良投资与处置机会展望小组讨论:个贷不良处置多元化手段与合规性挑战第二天会场一
2023年8月4日
其他

这家房企3.4亿美元债交换要约

来源丨小债看市短期内,方圆地产有大量的债务即将到期。交换要约8月2日,广州市方圆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方圆地产”)公告称,公司提议对2023年7月27日到期、息票率13.6%的3.4亿美元债发起交换要约。公告显示,本次要约旨在改善方圆地产债务结构,以期延长其债务到期日、加强资产负债表及改善现金流管理。交换要约的最低接纳金额为3.01亿美元,占未偿余额的70%。要约截止日期为伦敦时间2023年8月18日下午4:00。据公开资料,上述美元债发行于2021年,存续规模3.4亿美元,应于2023年7月27日到期。此前,6月14日方圆地产宣布,将对未偿还的3.4亿美元离岸债券进行负债管理,这表明公司的流动性较弱,在到期时偿还离岸债券的能力有限。其实,早在2021年方圆地产就对到期美元债进行了展期,仅兑付少量首付,剩余本金展期2.5年。今年6月,穆迪将方圆地产企业家族评级由“Caa1”下调至“Ca”,并将其高级无抵押评级由“Caa2”下调至“C”,评级展望维持“负面”。穆迪认为,方圆地产违约风险增加,且公司债券持有人预期其恢复前景疲软。据统计,方圆地产还存续境内债1只,规模为9.18亿元,将于2024年12月3日到期,今年12月面临回售。今年6月,方圆地产这只仅存的境内债“20方圆01”,进入停牌和全价转让阶段。值得注意的是,方圆地产上述两只债券的票面利率分别为10%和13.6%,远高于发行时行业的平均票息7.34%,可见其融资成本较高。截至2022年底,方圆地产的所有投资物业基本上都已被质押,这进一步限制了公司筹集额外资金的财务灵活性。财务持续恶化据官网介绍,方圆集团是东方文化地产的践行者和现代东方人居生活全产业链运营服务的集成者,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高质量服务。方圆地产成立于1995年,是一家总部位于广州的以房地产开发投资为核心业务的大型企业集团。方圆集团官网从股权结构看,方圆地产的控股股东为方圆国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00%,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方明。股权结构图方圆地产专注广州区域城市更新领域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城市更新项目经验,同时亦为其补充了大量低成本且优质的土地储备。方圆地产土地储备以广州及其周边城市为主的粤港澳大湾区占比较高,但以三四线城市为主。值得注意的是,旧城改造项目受当地政府政策影响,投资回收周期较长,收益和开发进度的不确定性较大。由于消费者信心低迷和资金紧张,2021年方圆地产合同销售额下降27%,2022年销售继续疲软。据克而瑞数据,2022年方圆地产以56.4亿操盘金额在房企中位居第150位;以40.6万平方米操盘面积排第142名,属于区域性中小房企。克而瑞数据销售额的下降将减少方圆地产的运营现金流,进而减少其流动性。从业绩上看,2022年方圆地产出现严重滑坡,实现营收53.53亿元,同比下滑20.25%;归母净利润-21.06亿元,首次出现亏损,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8.15亿元。归母净利润值得注意的是,方圆地产的审计师在其2022年经审计的财务报告中表示,该公司持续经营的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截至2022年末,方圆地产总资产为389.43亿元,总负债300.02亿元,净资产89.04亿元,资产负债率77.04%。2022年,由于净利润亏损,方圆地产净资产大幅缩水,其财务杠杆水平飙升。资产负债率据了解,方圆地产主要以流动负债为主,占总债务的65%。截至相同报告期,方圆地产流动负债有194.89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债务合计29.67万元。相较于短债规模,方圆地产流动性紧张,其账上货币资金有20.2亿元,较2021年末减少59%,不足以覆盖短债,存在较大短期偿债压力。值得注意的是,方圆地产其中一部分现金将不得不留在项目层面,以支持运营,这将限制其在控股公司层面使用内部现金偿还债务的灵活性。另外,在备用资金方面,截至2022年3月末,方圆地产银行授信总额有346.13亿元,未使用授信额度为257.97亿元,可见看出其财务弹性尚可。银行授信除此之外,方圆地产还有105.13亿元非流动负债,主要为长期借款,其长期有息负债合计81.7亿元。整体来看,方圆地产刚性债务有120.51亿元,主要以长期有息负债为主,带息债务比为40%。有息负债规模较大,2021年和2022年方圆地产的财务费用分别为3.69亿和5.75亿元,对公司盈利空间形成严重侵蚀。在融资渠道方面,除了债券和借款外,方圆地产还通过租赁、股权质押以及信托等方式融资。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合作项目方式增多,方圆地产合联营企业往来款及少数股东权益规模增长较快,且少数股东权益与少数股东损益占比不匹配,存在一定“明股实债”嫌疑。截至2021年底,方圆地产少数股东权益为69亿元,占所有者权益的55%,较2020年末增长21%;而其少数股东损益却仅有2.97亿元,较2020年末接近腰斩。此外,方圆地产对关联方提供的担保金额较大,或有负债风险值得关注。截至2022年,其及关联公司担保合计71.51亿元,是净资产的两倍。在资产质量方面,方圆地产其他应收款项和存货分别为57.53亿和162.86亿元,主要为应收子公司少数股东款项和开发成本,存货周转效率和总资产周转率有所下滑。总得来看,方圆地产销售持续疲软、业绩亏损,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出,对利息和债务的保障能力下降;有息负债占比较高,流动性紧张;少数股东权益与少数股东损益占比不匹配,存在一定“明股实债”嫌疑。上市折戟方明毕业于中山大学,曾在广东南粤律师事务所担任律师。在广州地产圈,其为人一直非常低调,甚至从不接受外界采访。上世纪90年代掀起的“下海潮”,促使方明开始创业,创建了东方味道甚浓的方圆帝国版图。方明推崇“外方内圆”的价值观,2006年之前方圆集团打着“文化地产”大旗,杀出一条血路。随后,方明欲带领方圆集团奔赴资本市场,为此做了很多铺垫,例如曾试图踏出舒适区、走向全国,陆续在常州、昆山、苏州、成都、海南等地落子。2008年,方圆地产的IPO申请已通过聆讯,准备路演,但不料突遇金融风暴,楼市行情急转直下,因信贷市场受到冲击,内房企“血流成河”。于是,差一点就圆了上市梦的方圆地产,最后因融资环境不合预期,而搁置了IPO计划。直到2013年,方圆才开始调整企业战略,收敛战线,聚焦广东省。在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方明更加坚定深耕大湾区这条路。方圆集团董事局主席
2023年8月3日
其他

负债超百亿元,南方石化破产重整

来源丨界面新闻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日前南方石化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南方石化)申请破产重整。受理该案的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资料显示,该院根据南方石化的申请,于7月21日裁定受理该公司的破产重整一案,并于7月26日指定广东金轮律师事务所担任该公司管理人。法院裁定书显示,截至2022年11月30日审计基准日,南方石化资产总计18.35亿元,负债超过109亿元。截至目前,共有79家债权人向临时管理人申报债权,初步审查确认后的债券总额约189亿元。南方石化成立于2002年,注册资金为5000万元,为小型企业,总部位于广州市,主要业务包括油气开发、能源贸易、仓储物流、金融配套、实业投资等。天眼查APP显示,该公司法定代表人为肖亮平,他也是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69.7%。2002年5月,中石化下属的广东省中石化石油有限公司曾参股南方石化,于2022年3月7日退股。之后,汕头市华塑石化有限公司成为新增股东,目前持股0.3%。天眼查APP显示,南方石化自身风险多达372条。其中,因涉及金融领域严重失信,该公司被列入涉金融黑名单;该公司失信被执行人的信息30条;被起诉的开庭公告共计119条。官网资料显示,2013年,南方石化全年主营收入近580亿元,实现利润15.9亿元,从2010年起连续四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获得广东省十佳自主品牌、广东省重点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南方石化曾布局刚果(布)佳柔油气田项目、吉尔吉斯斯坦阿拉伊油气田项目开发工作。据南方石化介绍,佳柔油田位于刚果(布)的黑角市,占地面积929平方公里,先行评估的四分之一地块内资源量约为5.63亿吨,可持续高产20年以上。阿拉伊油田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南部阿拉伊盆地,面积近6000平方公里,总资源量约为7.8亿吨。其中石油资源量为4.7亿吨,天然气为3100亿立方米。南方石化曾表示,以佳柔油田勘探开发为起点,在刚果(布)规划建设占地面积200万平方米的大型化工产业园区,配套油气处理、原油加工、轻烃回收、天然气深加工等规模装置。能源贸易方面,南方石化涵盖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燃料油以及化工等各类产品100多种,年经营量约为1000万吨。南方石化还拥有汇海、可门港、新加坡储运等三大仓储物流基地以及华南四座终端市场分销库。三大基地总仓储能力近200万立方米,拥有2万吨级以上石化液散码头一座;拥有超级油轮等专业船舶11艘,总运力超120万吨。*
2023年8月2日
其他

中国长城资产京津冀特殊资产推介会将于8月8日在唐山召开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向未来。长城资产坚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历史使命,坚持回归不良资产主责主业,推动经济资源优化配置,帮助问题企业纾困重组。为切实履行国家发改委确定的“盘活存量资产
2023年8月1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千亿房企正式申请重整

来源丨地产资管界7月31日,金科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拟向法院申请重整及预重整。公告披露,今年5月22日,金科股份收到债权人重庆端恒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发来的《告知函》。端恒建筑认为金科股份虽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但作为上市公司仍有一定的重整价值,故向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对金科股份进行重整。金科股份认为,通过重整及预重整能够有效避免公司债务风险及经营风险的进一步恶化,实现重整战略投资者引进,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帮助公司尽快恢复盈利能力,重回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有利于维护广大职工、债权人、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因此金科股份拟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重整及预重整,积极通过重整程序依法化解公司债务、经营危机以及证券合规问题,引入重整投资人注入流动性。上述重整及预重整申请事项尚需通过股东大会审议,法院能否决定公司进行预重整,公司的重整申请能否被法院裁定受理,以及具体时间尚存在不确定性。作为典型的渝派房企代表,自2018年跨进千亿门槛后,金科迅速发展,到了2020年销售额已达到2232亿,跻身国内房企头部阵列。按照金科规划,到2025年,金科销售规模将要达到4500亿元以上。但金科未能避免暴雷的危机,该公司先后传出商票、员工理财无法兑付的情况。2022年,金科的营收下滑51.15%至548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大幅下滑694%至亏损213亿元,亏损规模在A股上市房企中仅次于即将退市的*ST蓝光。此外,2022年金科员工数量为6611人,2021年底尚且有2.4万人,在一系列组织架构调整中,金科流失了近7成的员工,是上市房企中人员缩减比例最大的。*
2023年8月1日
其他

世茂集团逾期债务超千亿,开盘首日大跌65%!

来源丨债市观察世茂集团公开负债账本,老许家总负债超5000亿元。7月31日,世茂集团(0813.HK)股票复牌,当日股价大跌65.61%,收盘价仅1.52港元每股,总市值仅57.73亿港元,按人民币计仅52.88亿元。世茂集团从2022年4月1日停牌至今,已经1年零4个月。虽然股票复牌,但世茂集团的美元债重组仍有待推进,而展期的部分境内债也即将到期。债务违约总额已超千亿世茂集团此前补发了三份财报,分别是2021年、2022年中期及2022年全年财报。其中,世茂集团2022年销售额为865.2亿元,合约销售面积为537.4万平方米;营收约为630.40亿元,较去年下降约41.5%。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世茂集团总资产约为6162.1亿元,总负债高达5367.06亿元,净负债率约为302.2%。财报显示,截止2022年末,世茂集团有息负债合计约2740.07亿元,而2021年约为2317.59亿元,同比增长18.2%。上述有息负债中,一年内到期的负债约为1748.44亿元,其现金短债比仅为0.03。而世茂集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220.34亿元,另有受限资金约为117.37亿元。来源:企业财报据了解,世茂集团有息负债的快速增长是在2021年,同比2020年1451.43亿元上涨近60%。世茂集团对有息负债较快增长解释称,主要是2021年发行新票据和获得新融资,此外有合作伙伴提早撤回投资,导致合联营企业并表。此外,财报显示,世茂集团2021年底短期有利息约为1078.87亿元,相比2021年中报的444.78亿元大涨1.4倍。世茂集团对此分析称,是境内附属公司新增融资提款以支持项目开发建设,该部分借款大部分以项目资产做抵押或股份质押做担保。此外,据财报显示,截止2022年末,世茂集团逾期借贷共计872亿元,直至财报发布日期,世茂集团未如期偿还的借贷已经达到了1211亿元。需要注意的是,独立核数师对世茂集团补发的2021和2022年度财报给出了“无法表示意见”的结论,而对于2022年中期财报则称“无法发表结论”。美元债全部违约,重组方案仍未落地目前,世茂集团的美元债和境内债券已经分别违约或展期。此外,据世茂集团财报显示,一年内到期的优先票据约为165.28亿元。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世茂集团目前共有美元债9只,已经全部违约,存续余额约
2023年8月1日
其他

青海银行业绩下降六成!

来源丨长江商报作为青海省唯一一家省级法人银行,青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发生重要股权变动。日前,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青海监管局作出关于青海银行的两则股权变更事项的批复。青海监管局分别同意青海省财政厅、西宁伟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受让青海银行原股东所持股份。据悉,上述股权受让完成后,青海省财政厅、西宁伟业将分别持有青海银行19.71%、14.37%股份,分别为该行第一和第三大股东。但西宁伟业与其关联方的合并持股比例为18.47%,已超过青海银行第二大股东西部矿业集团。同时,青海银行的前十大股东中,青海国资股东持股比例为54.21%。股权变动的背后,近年来,青海银行的经营业绩表现并不乐观。截至2022年末,青海银行的资产总额为1062.33亿元,近六年基本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2022年该行净营业收入、拨备前利润、净利润同比分别减少60.7%、85.84%、60.5%。即便青海银行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整体资产质量有所优化,但不良率依旧处于较高水平。截至2022年末,青海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6.83亿元,同比减少1.18亿元,下降6.53%;不良贷款率2.75%,同比减少0.2个百分点。两大股东受让股权获得监管批复资料显示,青海银行原名西宁市商业银行,成立于1997年12月30日,2008年11月经原中国银监会批准更名为青海银行,是青海省首家地方法人股份制商业银行、唯一一家城市商业银行。目前,青海银行下设11家分行、3家总行直属县域支行和1家专营机构,营业网点83个,遍布青海省主要经济区域。成立初始,青海银行注册资本1.01亿元,此后经过四次增资扩股及分红送股,当前注册资本约为25.57亿元。截至2022年末,青海银行前三大股东分别为青海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西部矿业集团、西宁伟业,持股比例分别为19.71%、16.43%、11.5%。日前,青海银行股权变更获批,主要股东持股结构发生变化。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青海监管局作出的批复,青海监管局同意青海省财政厅受让青海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有的青海银行5.04亿股股份。受让后,青海省财政厅持有青海银行5.04亿股股份,持股比例为19.71%,青海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不再为青海银行股东。同时,青海监管局同意西宁伟业受让无锡伟鑫建材有限公司持有的青海银行7350万股股份。受让后,西宁伟业持有青海银行36750万股股份,持股比例为14.37%,无锡伟鑫建材有限公司不再为青海银行股东。据悉,上述股权变更完成之后,青海省财政厅将成为青海银行第一大股东。西宁伟业依旧为该行第三大股东不变,但与其关联方合计持有青海银行的股份比例为18.47%,已超过西部矿业集团。而西宁伟业也不是第一次受让青海银行股份,2022年,青海银行原股东陕西明煌置业将其所持该行8400万股股权及其产生的孳息协议转让给西宁伟业。资料显示,西宁伟业的实控人为常州商人王伟明。值得关注的是,青海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实控人为青海省国资委,不仅如此,青海银行的前十大股东中,西部矿业集团、盐湖股份(000792.SZ)的实控人均为青海省国资委,西宁城投的实控人为西宁市国资委,海西州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的实控人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国资委。尽管第一大股东即将发生变更,但青海银行的前十大股东中,青海国资股东持股比例依旧为54.21%。此外,截至2022年末,青海银行的第四大股东海西州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的持股比例为8.21%,其背后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国资委。去年营收和净利润均下降六成作为青海省唯一一家省级法人银行,青海银行在当地金融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资料显示,截至2022年末,青海银行的存、贷款在青海省的市场份额分别为9.25%和8.83%,在全省金融机构中分别排名第5和第6位。但近年来,青海银行的经营业绩表现并不乐观。据悉,2016年末,青海银行的资产规模就已突破千亿,达到1072.79亿元。截至2022年末,青海银行的资产总额为1062.33亿元,近六年基本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2020年至2022年,青海银行分别实现净营业收入20.35亿元、25.5亿元、10.03亿元,拨备前利润分别为12.11亿元、16.82亿元、2.38亿元,净利润4.81亿元、5.3亿元、2.09亿元。其中,2022年该行净营业收入、拨备前利润、净利润同比分别减少60.7%、85.84%、60.5%。年报显示,2022年,青海银行实现净利息收入9.16亿元,同比减少25.17%。非利息收入中,2022年该行因持有盐湖股份债转股股权价格大幅波动,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减少8.91亿元至-1.02亿元,同时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38亿元,共同造成该行非利息净收入2.45亿元,同比减少83.32%。中诚信国际在日前出具的评级报告中指出,青海银行盈利资产规模下滑且净息差进一步收窄,同时非利息净收入受到债转股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波动影响大,净营业收入大幅下降,虽然降低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力度,但整体资产质量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净利润下滑明显,盈利能力较弱。不仅如此,近两年青海银行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整体资产质量有所优化,但不良率依旧处于较高水平。截至2022年末,青海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6.83亿元,同比减少1.18亿元,下降6.53%;不良贷款率2.75%,同比减少0.2个百分点。由于降低贷款拨备计提力度,截至2022年末,青海银行拨备覆盖率由上年末的179.78%下降至161.72%。不过,青海银行也在全力推进公司治理、改革发展、风险管控等重点工作,该行制定的2023年全年经营目标为资产总额稳定保持在1000亿元之上,实现各项收入38亿元、净利润2.4亿元,不良率控制在上年水平之内,各项监管指标持续达标。*
2023年7月31日
其他

昔日千亿房企正式退市!

来源丨每日经济新闻7月28日晚,深交所发布关于泰禾集团股票终止上市的公告。公告显示,泰禾集团股票在2023年5月8日至2023年6月2日期间,通过深交所交易系统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收盘价均低于1元,触及了《股票上市规则(2023年修订)》第9.2.1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的股票终止上市情形。根据《股票上市规则(2023年修订)》第9.2.5条的规定以及上市审核委员会的审议意见,深交所决定公司股票终止上市。同时,该公司股票因触及交易类强制退市情形被深交所作出终止上市决定,不进入退市整理期,公司股票将于深交所作出终止上市决定后十五个交易日内摘牌。深交所要求泰禾集团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做好股票终止上市后续有关工作。图片来源:深交所官网2022年4月末以来,泰禾的股价就再未升至2元以上,期间还曾两度跌至1元以下。今年5月8日跌破面值后,ST泰禾一路下挫,5月16日至6月2日更是连续跌停。截至6月2日收盘,ST泰禾报0.43元/股,6月5日,ST泰禾停牌。截至今年3月31日,ST泰禾仍有5.32万户股东。曾经“高歌猛进”的千亿房企据泰禾集团官网介绍,泰禾集团是一家从事住宅地产和商业地产开发的大型知名上市公司。公司创建于1996年,2010年成功上市。成立之初,泰禾的发展重心位于福建,其中福州是其重仓区域。作为闽系房企的代表之一,泰禾一直以高歌猛进而著称,并一度成为高周转模式的标杆企业。2002年,泰禾进军北京豪宅市场,在北京打造庭院建筑,凭借高端产品的口碑,泰禾规模也不断扩大,其董事长黄其森一度被称为“第二代豪宅教父”。2013年到2017年短短五年时间,泰禾便实现了百亿到千亿的突破,一时风光无两。产品上,泰禾院子系、大院系、府系等热点IP一路高歌猛进。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2023年7月29日
其他

房企化债再提速

来源丨中房报今年上半年,融创、华夏幸福等房企债务重组均取得实质性进展,7月以来,不少房企化债再提速,包括恒大、融创、中南等多家房企均公布了债务重组新进展。推进债务重组是当前不少房企在“保交付”之外的另一重要任务。今年上半年,融创、华夏幸福等房企债务重组均取得实质性进展,7月以来,不少房企化债再提速,包括恒大、融创、中南等多家房企均公布了债务重组新进展。7月26日晚间,恒大公布,其境外债务重组计划相关表决会议将于8月22日和8月23日举行;同日,来自资本市场的消息显示,融创也拟在9月18日就债务重组计划举行表决会议,而香港法院将于10月5日就融创表决结果举行批准聆讯,在此之前,于上月融创的重组协议已获得持有未偿还债务总额约87%的债权人支持。7月24日,中南建设也公告表示,旗下美元债券JIAZHO
2023年7月28日
其他

有国资要救这家ST!

来源丨中国基金报一家预重整的ST公司,竟获得地方国资的青睐,而这个国资与公司此前并无太紧密的联系。7月27日晚间,ST红太阳发布公告称,当日收到预重整管理人书面通知,经遴选确定湖北同富投资为公司预重整战略投资人。公司表示,后续,湖北同富投资将会同公司与中选的预重整战略投资人或其指定主体洽谈并签署相关意向投资文件,完善预重整方案,并提交公司债权人会议及出资人组会议审议。从公开资料来看,宜昌国资与ST红太阳此前并无太多合作。如今,ST红太阳已经问题缠身,宜昌国资选择出手有何图谋?宜昌国资出手干预参与一家ST公司的预重整,湖北同富投资是什么来头?公告显示,湖北同富投资成立于
2023年7月28日
其他

恒大汽车:2年亏了840亿,总负债超1800亿!

来源丨每日经济新闻据港交所披露,恒大汽车7月26日晚发布公告,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本集团产生亏损276.64亿元(2021年:563.44亿元),即恒大汽车2021、2022两年亏损共达840亿元。而在此前6月份恒大汽车则发出公告,披露被广泛关注的造车近况:2023年5月,恒驰恢复生产,截至5月底交付超1000辆。
2023年7月27日
其他

中国长城资产京津冀特殊资产推介会将于8月8日在唐山召开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向未来。长城资产坚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历史使命,坚持回归不良资产主责主业,推动经济资源优化配置,帮助问题企业纾困重组。为切实履行国家发改委确定的“盘活存量资产
2023年7月27日
其他

昔日“黑马”房企曝破产重整

来源丨不良资产行业观研综合地产密探市场上很久没听到这家曾为“黑马”的房企,如今却以“破产重整”让外界知晓,让人唏嘘不已。这家房企,就是来自河北的“隆基泰和”。楼市下行至今,市场就是如此残酷,不想倒下,那还得靠自己。通过公开信,我们可以获得几个关键信息:其一,隆基泰和因流动性危机而主动申请司法重整;其二,强调重整不是破产,后续仍将正常运行;其三,重整期间,更多精力会放到引战投、保交楼等。对于“正常运行”,隆基泰和表示,“已购买各项目公司相关楼盘但尚未交房的业主、与项目公司签署其他协议的主体,仍按照与项目公司签署的原有协议享有权利,暂不需要申报或登记”。据悉,7月25日,“(2023)冀0684破1号”破产重整的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均为隆基泰和集团,该情况的确有别于其他房企,经办法院为河北高碑店法院。资料显示,隆基泰和成立于1995年,和华夏幸福、荣盛发展一样,根植于河北地区。尽管在京城地产圈,隆基泰和名不见经传,但其在环京区域却有一个响亮名号“河北保定一哥”,几乎所有河北下辖市,都有隆基泰和的项目。虽然手持万亩雄安新区土储,但禁止地产开发的一道禁令,让隆基泰和被泼了一盆冷水。再加上环京受限购政策影响很大,隆基泰和被迫走上了外拓之路。2016年,隆基泰和确立了走向全国的发展战略,先后在天津、成都、西安等地落子。2020年,企业的扩张步伐开始加大,全年在成都、西南、石家庄等城市的公开市场拿下多宗宅地,其中不乏高溢价地块。据克而瑞的监测统计,2019年隆基泰和全口径销售额420.4亿元,全国排名第72位。这不难看出,这家河北房企无疑是奔着千亿规模去的。记得隆基泰和的高光时刻,应是2020年2月,顶着“雄安大地主”的殊荣,从京津冀直奔西南而来,在新一线成都疯狂抢地,溢价近100%夺得龙泉大面地块。这家房企还不尽兴,几个月后在成都温江斥资近13亿元、溢价20%抢得约108亩地,不久在成华区龙潭拿下69亩地,楼面价14500元/㎡,溢价率57.6%。按成都业内的说法,隆基泰和初来乍到,可谓“一顿操作猛如虎”,仅2020年三次密集拿地耗资30多亿元。在成都密集拿地一年后,隆基泰和突遭危机,其中成华区项目未开售就卖给融创,再后来就变成了厦门国贸操盘,并引入了国投泰康。也就是说,隆基泰和2021年开始就略显颓势,再看当时行业背景,该年楼市前暖后冷,先是蓝光爆雷,后是恒大爆了,接着一批千亿民营房企倒下。没想到,隆基泰和还能坚持这么久,但最终还是走向破产重整,但破产重整并不丢人,当前如金科股份也在推动破产重整及引入战投等。就算同属河北的华夏幸福,早就爆雷了,如今也在重组千亿逾期债务,而荣盛发展在巨额美元债展期后依然爆雷,如今也积极注入资产重组、定增募资等自救。如今,隆基泰和一封《公开信》,道出了即将”破产重整“的惨淡现实。令大家疑惑的是,这家房企到底欠了多少债?据悉,去年6月至8月,长安信托为隆基泰和成都温江项目”紫樾锦西府“累计发行了15期信托产品,融资近4亿元,年利率8.7%,期限2年,由项目公司100%股权质押+隆基泰和集团及实控人魏少军夫妇提供连带担保。针对其他债务,外界暂时无从知晓。不过,随着破产重整启动,隆基泰和的债务事情也就会被公开。*
2023年7月26日
其他

银登中心:个贷不良转让成交量大增,地方AMC是收购主力

来源丨澎湃新闻7月25日,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发布的《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年度报告(2022年)》显示,截至2022年底,共有78家机构在银登中心开立598个账户,累计成交224单试点业务,未偿本息合计369.93亿元,同比增长99.22%,平均本金回收率54.72%,平均折扣率30.19%,参与主体数量和成交规模稳步增长。《报告》指出,通过参与试点业务,资产管理公司逐步建立完善个人不良贷款处置制度、系统、人才队伍,为个人不良贷款规范处置创造有利条件,有效履行社会责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完善。转让的试点业务中,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中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较高,有力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在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方面,《报告》显示,2022年,批量个人业务成交量大幅增长,累计挂牌104单,成交86单,对应不良贷款44296户68349笔,未偿本金合计57.18亿元,未偿本息合计175.70亿元,同比增长271.01%,转让价格合计4.68亿元,平均本金回收率8.19%,平均折扣率2.65%。根据《报告》,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转出规模占据优势,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是收购主力。8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累计转出80单,未偿本息合计174.68亿元,同比增长287.80%,占比99.42%。19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累计收购85单,未偿本息合计175.63亿元,同比上升272.66%,占比99.96%。在底层资产中,个人经营类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占比较高,合计占比约九成。资产总体贷款逾期时间较长,主要集中在5-10年区间,贷款分类主要为损失类和已核销类,超八成资产进行了诉讼,诉讼进度主要为终本执行。就区域而言,借款人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借款人授信额度主要集中在40万元以内,占比约81%,年龄主要集中在45-50岁,占比约70%。未偿本息金额小于1亿元的小资产包更受青睐。此外,资产管理公司对信用卡透支业务热情相对较高,平均每单业务合格意向受让方数量为6.75家,相应信用卡透支资产转让价格要显著高于平均水平,平均本金回收率约13%。《报告》显示,个贷不良转让价格受资产质量影响较大,与逾期时间呈现明显负相关关系。整体看,转让价格较2021年有所下降,平均本金回收率同比下降4.38个百分点,平均折扣率同比下降2.03个百分点。除此之外,批量个人业务成交率较高。总体成交率约86%,竞价模式主要为多轮竞价,占全年已成交批量个人业务95.35%,最高竞价轮数达480轮,转让价格平均为起始价的1.13倍。在单户对公不良贷款转让业务方面,《报告》披露,2022年,单户对公业务成交量稳步增长,累计挂牌175单,成交138单,对应不良贷款138户445笔,未偿本金合计147.66亿元,未偿本息合计194.23亿元,同比增长40.40%,占成交总规模的52.50%;转让价格合计107.41亿元,平均本金回收率72.74%,平均折扣率55.18%。《报告》认为,2023年,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在监管部门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在试点平台与市场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将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监管引导,市场发展将更加规范,预计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将在政策引导下更加规范化、阳光化发展,第二批试点通知将有效拓宽非银机构和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机构不良贷款处置渠道,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等将进一步回归本源、聚焦主业,促进试点业务健康发展。*
2023年7月26日
其他

新网银行被法院列入被执行人?!

来源丨消费金融频道近日,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信息,四川新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被列入被执行人,执行标的10193元,执行法院为天津市宝坻区人民法院。新网银行究竟缘何因为这1万多元被列入被执行人?又是乌龙事件还是其他目前还不得而知,不过截止发稿,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上还仍然存在此条记录。新网银行被列入被执行人并非首次,此前还有3条被列入被执行人记录,合计执行标的有23.6万元。另外,近日新网银行发布了2023年上半年业绩。截至2023年6月末,四川新网银行资产总额突破千亿大关,达1007.1亿元,成为继微众银行、网商银行、苏宁银行、众邦银行之后,第五家资产规模破千亿的民营银行。第5家资产破千亿民营银行新网银行于2016年底正式开业,注册资本30亿元,由新希望集团、小米、红旗连锁等股东发起设立,是原银监会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七家民营银行,是四川省首家民营银行,也是继腾讯系微众银行、阿里系网商银行之后的第三家互联网银行。近日新网银行公布的半年业绩显示,2023年上半年,新网银行完成营业收入23.5亿元,实现净利润4.27亿元,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同比增长40%以上。不过,回看新网银行2019年至2022年的业绩,新网银行似乎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困扰。2019年-2022年,新网银行营收分别为26.8亿元、23.57亿元、26.41亿元、36.4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1.33亿、7.06亿、9.18亿元、6.8亿元。2019年与2021年营收差不多的情况下,但净利润却出现波动,而在2022年营收大增的情况下,净利润6.8亿元,同比下降了26%。再看今年上半年业绩,营收23.5亿元,这个趋势下今年全年有望突破近几年营收最高纪录,但净利润如果没有较大转机,很可能与2021年的9.18亿元相当。新网银行2019年净利润能够成为近几年之最,得益于新网银行在2018年获批入选P2P存管银行的白名单,当年其网贷资金存管服务客户最高达100多家,成为行业第一。依靠网贷存管,新网银行业绩暴涨,2018年、2019年大幅扭亏为盈。不过,随着互金监管趋严、P2P平台不断清盘,新网银行的这一业务受到严重冲击。另外,随着新网银行合作的美利车金融爆雷后,更是让新网银行此后的利润规模一蹶不振。发力B端用户从2022年起,开启“BC联动”策略,在稳步增加消费信贷投放的同时加大对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的经营性贷款融资投放。产品方面,官网显示包括:好人贷、好事贷、好商贷、好企e贷等多条业务产品线,针对不同客群的信贷需求及贷款人提供不同的场景。今年下半年新网银行还推出了“好业贷”,年化利率(单利)为3.6%-18%,最高可贷500万,最长24期。客群包括:法定代表人近半年未变更的个人独资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自6月15号在深圳市首次内测,目前已开放安徽省(合肥市
2023年7月25日
其他

又一知名房企正式退市

直到2021年6月,恒大将嘉凯城29.9%股份转让给华建控股,转让价款27.6亿元。通过此举,恒大不再是嘉凯城控股股东,既解决了同业竞争问题,又回笼了资金偿债。
2023年7月24日
其他

股东爆雷,新网银行12%股份被拍卖

来源丨中科财经因股东爆雷,新网银行12%股份被拍卖近日,四川新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3%股权即将在阿里拍卖网拍卖,起拍价为1.93亿元;就在上月底,银行亦有3%股权被拍卖,最终被银行第五大股东拍下;去年,新网银行有6%股权被拍卖,最终因无人报名而遭流拍。上述三笔股权的原持有人均为新网银行大股东,但均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去年已悉数质押其持有的银行股份。分析人士表示,银行大量股权被拍卖、质押,或会影响银行的稳健经营。数据显示,2022年,新网银行营业收入同比上涨37.98%,但净利润却同比下降25.84%,且资本充足指标下滑三个百分点左右。与此同时,新网银行不良贷款率不断攀升,但拨备覆盖率却大幅下降,对此,业内人士表示或为银行风险预测、营业压力、资本充足及流动性等原因。12%股权被拍卖近日,记者在阿里拍卖网获悉,南充嘉美印染有限公司持有的新网银行3%股权将于7月31日在该平台公开拍卖,评估价及起拍价均为1.93亿元。拍卖信息显示,该股权为法院执行西藏百升实业有限公司与南充嘉美借款合同纠纷一案所涉及的股权资产。资料显示,南充嘉美为新网银行第七大股东,持股比例为3%。而就在上月底,新网银行亦有3%股权被拍卖。阿里拍卖网显示,6月31日,四川省雄川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持有的新网银行3%股权在该平台拍卖,起拍价为1.93亿元,最终,成都建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将其拍下。资料显示,建国汽车贸易及雄川贸易为新网银行原第五、第八大股东,持股比例原为6%、3%,若股权顺利转让,建国汽车贸易将成为银行第四大股东。此外,2022年5月,四川省巨洋企业管理集团所持新网银行6%股权在阿里拍卖网被拍卖,评估价为5.18亿元,起拍价为3.63亿元,不过,该笔拍卖最终被撤回。同年12月,该笔股权再次登上阿里拍卖网,起拍价及评估价均降至3.22亿元,最终,该笔股权因无人报名而遭流拍。据悉,巨洋集团为新网银行第六大股东。*新网银行股东情况,截图自银行年报新网银行年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银行股东共8户。报告期内,巨洋集团、南充嘉美、雄川贸易将其持有的银行所有股权进行质押,合计占比12%,报告期内均未解押。企查查显示,上述三家公司均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涉及多起金融借款纠纷,其中,巨洋集团已于今年3月申请破产。北京建龙重工集团产业金融研究院院长麒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若银行出现大量股权被拍卖、冻结、质押的情况,可能致使股权出现异常变动和不稳定,从而对银行稳健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大股东破产及成为失信被执行人对银行有何影响?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分析道,大股东破产重组可能会引发银行股东结构的变化,从而对银行治理与战略层面带来不稳定性,甚至会波及运营层面以及关联交易风险;银行除了要力求股东相对分散,以及筛选股东要格外关注实力与规范原则外,还要尽量减少关联交易和股东干预经营所引发的潜在风险,而在大股东爆发债务风险后更需要减持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以规避和减少关联风险与损失。不良贷款率攀升、拨备覆盖率大幅下调大额股权被拍卖的同时,银行盈利能力亦有待提升。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新网银行资产总额为848.2亿元,较年初同比增长48.5%;营业收入为36.44亿元,同比增长37.98%;不过,新网银行净利润却出现下降,2022年全年仅为6.81亿元,同比下降25.84%。此外,新网银行资本充足指标全线下滑。截至2022年末,该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均为11.17%,资本充足率为12.28%,分别较2021年末下滑3.01、3.01以及2.98个百分点。某银行市场分析师表示,一般来说,银行核心一级资本下降可能是银行内源性(利润留存)不足,银行加大不良风险处置力度等原因。新网银行年报数据显示,
2023年7月24日
其他

确定退市又遭立案,知名浙系房企“雪崩”

来源丨不良资产行业观研综合7月18日,浙系房企宋都基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关于宋都基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上海证券交易所决定终止该公司股票上市。信息显示,2023年5月17日至6月13日,宋都基业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人民币1元。宋都基业股票将于2023年7月25日终止上市暨摘牌。宋都基业应当在股票被终止上市后立即安排股票转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转让的相关事宜,保证公司股票在摘牌之日起45个交易日内可以挂牌转让。财务状况恶化作为2020年百强房企,进入2023年,*ST宋都境遇急转直下,与实控人俞建午、控股股东宋都控股之间超20亿互保迟迟未能解决。公司财务、担保、资产计提等种种事宜多次收到董事、审计机构等质疑,监管也多次发出问询。尽管经历了房地产低潮期,但*ST宋都在近几年终保持盈利,负债率、现金流等指标也尚属健康,但2021年公司业绩转负,2022年开始,筹划转型锂电事宜,经历了股价炒作质疑,交易爽约风波等。年末,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互保危机逐步加大,实控人承诺的解决互保时限一再拖延,监管层也持续对相关方之间资金占用等系列违规操作发问。1月31日,公司发布2022年业绩预告,预计亏损10亿至15亿元,公司独立董事暨审计委员会召集人因存单质押担保事项对公司业绩预告发表保留意见。随后上交所向公司下发问询函,4月,公司发布业绩预告修正公告,亏损金额扩大至30.8亿至35.8亿,计提了21.64亿元担保款项和巨额资产减值。最新公告显示,截至7月12日,由于控股股东未能按期偿还银行借款,以至作为担保方的*ST宋都其名下存单已被债权人行使担保权利进行划扣,进而导致公司被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占用资金
2023年7月21日
其他

37家A股房企预亏超200亿!

家意向投资人提交报名材料。预计亏损额第二多的房企是泰禾,2023年上半年至多亏损23.25亿元。同为出险房企的泰禾股价也十分低迷,截止6月2日,泰禾收盘价连续二十个交易日低于1
2023年7月19日
其他

华夏银行,不良率才是“大暗雷”?

来源丨BT财经,作者|Han曾震惊业界的华夏银行“飞单案”迎来新进展。金融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极具特殊性。需要的不仅仅是“高素质、高标准”,更必须恪尽职守、严格自律、慎独忠诚——毕竟金融行业工作绝非儿戏,事关老百姓的“钱袋子”和社会的经济安全。即便直接面对金钱的诱惑,也必须勇敢说“不”,谨遵职业道德和法律底线。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即便面对严格监管和法律震慑,还是有人铤而走险。近日,一段连续拉扯十年之久、涉案金额高达5000万元的“飞单”案迎来进展,并再次引发舆论关注。案犯主角,是华夏银行客户经理。事情的来龙去脉是怎么回事?屡次在员工管理和风险控制上暴露问题,华夏银行的业绩又出现了哪些问题?华夏银行的“假理财”暴雷明明是华夏银行的客户经理,卖的却不是华夏银行的理财产品——这样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在了10年前的43位投资者身上。更令人揪心的是,直到产品暴雷、财产受损,投资者们才恍然大悟、为时已晚。公开资料显示,华夏银行公主坟支行客户经理申屾,在2013年9月至2014年间,私自向43名投资人销售非华夏银行组织销售的“理财产品”,帮助他人通过“北京蒲黄榆一里、四里房改带危改”项目募集资金,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涉案金额高达5000余万元。这就是一起典型的“飞单”行为,也就是银行工作人员“挂羊头卖狗肉”,借助银行平台,私自向投资者销售非本银行发行或授权委托的第三方金融机构产品,在此过程中甚至有欺瞒投资者的情况发生。投资者想要辨别这样的“飞单”行为,难度很大。因为在不少案例中,客户经理完成销售的场景甚至就在银行内。相关报道显示,参与“飞单”的银行经理,能够攫取到的利润之高,令人震惊。在一些案例中,他们提取到的“好处费”,可以高达投资金额的18%。上述“华夏申屾案”中,投资者们的维权路一走就是十年。据整理,多名涉案投资者发起诉讼要求华夏银行北京分行公主坟支行赔偿损失,法院一审曾判决认为华夏银行公主坟支行不存在过错,二审才改判华夏银行公主坟支行在20%的过错程度范围,先行承担赔偿责任。在最新公布的终审判决的民事判决书中显示,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公主坟支行需要在判决生效后十日内,向投资者赔偿162667.26元。测算发现,这一数额约为当时该位投资者损失的20%,没有达到投资者诉讼请求主张的30%责任比例。终审判决中,法院认为,虽然华夏银行已经尽到审慎经营管理职责,但从北京银监局行政处罚决定书内容和事实结果来看,华夏银行公主坟支行在内部管理上存在疏漏。显而易见的是,目前这类纠纷耗费时间非常长。10年前的100万和今天的100万能否同日而语?个中滋味只有吃了亏的投资人才能够体会。“飞单案”频发谁之过?吃一堑,却没能长一智。类似的“飞单”事件,在华夏银行里发生过许多次。华夏银行员工甚至“贡献”了业内的典型案例:中国首个“飞单”造成的纠纷,正是和华夏银行有关。据报道,2012年岁末,在华夏银行前员工“飞单”私售投资产品暴露、相关产品违约无法兑付后,投资者举行公开抗议。12月3日,当时华夏银行总行副行长亲自奔赴现场谈判,但一时也难以就解决方案达成一致。“和尚跑了,庙居然也跑了”——从当时记录的文字中,能够依稀感受到当时市场的震惊。据报道,当时的投资者想不到,银行经理拍着胸脯说“支行行长也投资了几百万”的产品,竟然也会爆雷。据报道显示,在公安机关介入调查后,时任华夏银行上海分行行长郑超对多位投资者称,华夏银行会承担应有的责任。另一起受到媒体关注的案件,“主角”是华夏银行长安支行和北京分行。据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当时60岁的程女士在三年时间里,通过华夏银行长安支行,多次购买其工作人员销售和推荐的理财产品。直至2015年资金兑付出现问题,程女士才意识到自己遭遇了“飞单”。相关文书和历史报道显示,涉案的私募合伙人嵇某联合了华夏银行、兴业银行的银行员工寻找“投资人”,非法吸收资金高达4.8亿余元,造成损失1.9亿余元。仅仅一位银行员工提供便利来参与的非法吸收资金量就高达2600万元,造成了巨额损失。在相关责任人受到惩处之外,程女士也把华夏银行北京分行、华夏银行长安支行起诉,要求赔偿损失。最近的二审判决书显示,法院认定华夏银行在内部管理上存在疏漏,判定长安支行、北京分行在20%的过错程度范围内先行承担赔偿责任。行长空缺近9个月“真给华夏银行丢人”——上述“飞单”案件相关报道下,有读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不过除了频发的“飞单”令华夏银行信誉蒙尘,它还面临着别的问题。2022年,华夏银行的人事频繁变动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据报道,2022年2月短短十天内,就发生了两个重磅人事变动——先是华夏银行时任副董事长罗乾因工作原因,辞去该行副董事长、董事以及董事会相关委员会委员的职务,当时距离其任职还不足两年;后是行长张健华书面辞职,原因也为工作变动。此前2021年2月,当时华夏银行的副行长李岷也辞去职务。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2月前任行长辞任后,华夏银行的行长一职就一直处于空缺状态长达近9个月。2022年11月7日,华夏银行公告,同意聘任该行时任副行长关文杰为行长。2023年4月25日,华夏银行再次公告,关文杰行长任职资格获中国银保监会核准。业绩中藏着的隐忧内部管理疏漏,人员变更频繁,华夏银行的业绩也不好看,存在体量偏小、业务单一、不良率高等诸多问题。最明显的是,在2022年A股上市银行、尤其是股份银行大多交出不错的“成绩单”的情况下,华夏银行的业绩黯淡。在年初的全年财报披露季期间,华夏银行成了当时首家业绩快报提示2022年营收下滑的银行。据公司公告,2022年华夏银行实现归属净利润250.35亿元,同比增长6.37%;但营业收入938.08亿元,同比减少2.15%。和同行们亮眼的业绩相比,华夏银行给出营收下滑的成绩单显得愈加令人担忧。剔除国有大行、地方银行,把华夏银行放在可比性更强的9家股份行中对比来看,2022年有5家股份行实现了营收、归母净利润双增长,包括招商、兴业、中信等,华夏银行和另外2家银行“增利不增收”,浦发银行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双降。回顾当年的三季报和中报,华夏银行的业绩颓势就已经初现端倪。2022年三季报显示,华夏银行当期营收同比仅增长了0.54%;更早期的中报显示,公司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仅0.7%。对于利息收入的过度倚重,是华夏银行业绩表现不及同业的重要原因。2022年的利率政策调整令银行业息差收窄、挤压利润空间,这对利息收入占比近八成的华夏银行影响不小。具体来看,以2022年为例,公司938亿元的营收中,利息净收入达743亿元,占比为79%。这种业务结构和其他行业龙头相比,有过于单一的风险。对比股份行龙头招商银行可发现,招商银行2022年净利息收入占营收的百分比为63%,比华夏银行低了16个百分点。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的趋势是,息差的压力已经从2022年绵延至2023年一季度。据银河证券研报统计,2023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合计实现净利润6679亿元,同比增速较2022年收窄。华夏银行所属的股份行和国有行、农商行净利润减少,城商行净利润则维持高增。与此同时,银行业整体仍面临息差持续下行的经营挑战,当季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74%,同比下降23BP。这意味着银行传统业务盈利空间进一步收窄,“华夏银行们”仍需加快业务转型的步伐。市场对银行关注的另外几个重要指标——总资产规模、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资产质量(不良率)方面,华夏银行2022年的表现也在上市股份行中排名靠后。从资产规模来看,公司2022年总资产增速虽然在上述9家上市股份行中最快,达14.66%,但华夏银行2.62万亿元的总资产规模却是9家可比同行里面最低的。在存款和贷款方面,华夏银行面临同样的问题。2022年末,华夏银行存款余额1.68万亿元、贷款余额1.52万亿元,两个指标双双在上市股份行中都处于垫底位置,增速18.77%、13.13%虽然亮眼,但是难掩体量小的缺陷。除了业绩增长乏力,华夏银行不良贷款率高企也令市场忧心。截至2022年末,华夏银行不良贷款率虽然同比下降了0.02个百分点,但仍高达1.75%,是当时披露业绩的银行中,唯一一家超过1.5%的银行。华夏银行由于贷款规模较小,2022年末,不良贷余额绝对值在9家股份行汇总最低,为223.65亿元;但从不良贷款率来看,它在9家上市股份行里最高。分地区可以发现,华夏银行的贷款区域风险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地区、中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华夏银行不良贷款率高企“更像是系统性问题”,调整行业布局和改善区域风险十分必要。最后,在资本充足率方面,华夏银行的高溢价定增也曾引发市场关注。2022年末,华夏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24%,一级资本充足率11.36%,资本充足率13.27%,满足监管要求,且较2022年中有所回升。这离不开2022年下半年公司募集资金并全部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据2022年10月相关报道,华夏银行80亿元的定增终于尘埃落定,公司第一大股东首钢集团、第四大股东京投公司成为此次给华夏银行资金“输血”的对象,分别认购50亿元和30亿元。华夏银行的此次定增原因是核心资本充足率较低,因此募得资金将会被全部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虽然华夏银行在定增实施阶段发出了82份邀请,但最终认购的发行对象只有上述2家大股东。80亿元的募资结果,和此前公司公告《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里提及的200亿元也相差较远。其他大股东并未参与此次注资,可能由于定增溢价太高。罕见的是,此次定增发行价格为15.16元/股,较当时华夏银行的市价5.03元/股溢价超200%。业内人士对此表示:“这么大幅度的溢价,在过往的定增中很少见。以前一般都是折价发行。”不过亦有媒体发现,上述高额定价的依据来自1994年颁布的《国有股权管理暂行办法》,其中规定“国有控股企业的股票发行价不得低于每股净资产”,而2021年末公司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正是15.16元/股。不过上述规定现已废止。资深银行业分析人士王剑辉也曾经表示,当下市场没有明文规定定增价格不能低于净资产。不过随着定增落地,华夏银行资本充足率回升,进而将增强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但华夏银行是否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仍需从内部管理、核心业务能力等多方面给出答案。*
2023年7月18日
其他

负债超1.7万亿!恒大终于发财报了

来源丨证券时报7月17日晚间,中国恒大补发2021年度、2022年度及2022年中期业绩公告,两年合计净亏损达8120亿元。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恒大完成股票复牌的重要前置条件。不过,距离中国恒大真正实现复牌,摆脱摘牌风险,还有多项条件有待完成。中国恒大在业绩披露后表示,公司股份将继续暂停买卖,直至另行通知。两年净亏损8120亿元如7天前所预告的,中国恒大董事会在今日完成审议并披露了三份难产已久的财报。根据财报,中国恒大在2021年、2022年度合计净亏损金额达到8120亿元。具体来看,2021年净亏损合计6862.2亿元,其中归属公司股东的损益亏损4760.35亿元,非控股权益亏损2101.84亿元。2022年,中国恒大净亏损合计1258.1亿元,其中,归属公司股东的损益亏损1059.14亿元,非控股权益亏损199亿元。中国恒大为什么能亏这么多?根据中国恒大自我剖析,在2021年6862.2亿元的亏损金额中:年内经营性亏损1137.5亿元;撇减发展中物业及持作出售之已完工物业、投资物业公平值亏损4049.5亿元;土地被收回有关的亏损、金融资产减值损失及其他非经营性亏损1802.0亿元,所得税抵免126.8亿元。在2022年1258.1亿元的亏损项目中,年内经营性亏损、非经营性亏损、所得税开支三项,分别占433.9亿元、693.7亿元、130.5亿元。中国恒大还有多少资产?截至2022年底,中国恒大持有资产总值1.84万亿元,其中开发中的物业为主要项目,金额高达1.14万亿元,现金及现金等值物仅43.34亿元。中国恒大介绍,截至2022年12月31日,集团拥有土地储备2.1亿平方米。此外,集团还参与旧改项目79个,其中大湾区55个(深圳34个),其他城市24个。中国恒大称,庞大优质的土地储备,是集团保交楼、逐步偿清债务、恢复正常经营的坚实基础。中国恒大还有多少负债?截至2022年底,负债总额2.44万亿元,剔除合约负债7210.2亿元后为1.72万亿元,较2021年剔除合约负债后的负债规模1.61万亿元,同比增加1105.9亿元。其中:借款6123.9亿元、应付贸易账款及其他应付款项1.00万亿元(含应付工程材料款5961.6亿元)、其他负债1017.4亿元。中国恒大回顾2022年各业务板块称,公司以最大力度积极推进保交楼工作,实现了732个保交楼项目全面复工,全年累计交楼30.1万套。同时,恒大汽车实现了恒驰5车型的量产和交付。公司针对恒大物业约134亿元存款质押被相关银行强制执行一事,成立了独立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并进一步强化了内控管理。同时,公司稳步推进境外债重组方案的制定,获得香港高等法院的批准,延期进行清盘呈请聆讯。中国恒大表示,展望未来,公司将全力保障“保交楼”等重点工作稳步有序推进,做好新能源汽车、物业服务等板块的持续运营,探索对公司核心资产的高效处置和有效盘活,稳步推进风险化解。根据中国恒大最新披露,2023年1至5月期间,集团实现合约销售金额337.67亿元,合约销售面积492.58万平方米。截至2023年5月31日,已交付新能源汽车超过1000辆车。已停牌16个月中国恒大股票由2022年3月21日上午9时正起于联交所停止买卖,根据上市规则,联交所有权将已连续停牌18个月的任何证券除牌,中国恒大的最终期限将于2023年9月20日届满。如果中国恒大想要复牌,财报的披露是必须满足的前置条件。根据中国恒大前期披露,公司的复牌条件要满足多项条款,其中主要包括:1、公布所有未公布的财务业绩,并解决任何审计保留意见的事项;2、对恒大物业134亿元的质押担保被相关银行强制执行进行独立调查,公布调查结果并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等。今日财报披露后,中国恒大表示,公司股份将继续暂停买卖,直至另行通知。中国恒大仍无法复牌的关键原因之一是,今日披露的两份财报均被审计机构出具非标准报告。审计机构上会栢诚表示,无法对公司的综合财务报表发表意见,具体包括两点核心因素:1、中国恒大有关持续经营的多项不确定因素;2、无法就期初结余及比较数据获取足够适当的审核凭证。前者主要与债务有关,上会栢诚认为无法就公司偿付到期财务责任的能力获取足够审核凭证,有关持续经营基础的此等重大不确定性对综合财务报表的潜在累计影响重大,以致无法发表意见。后者则主要与资料获取有关。上会栢诚认为,2021年公司陷入流动性困境,导致部分员工离职。人员流失导致公司及他们无法获取足够的信息以达到审核期初结余的目的。上会栢诚称,尽管公司董事已采取一切合理措施并尽其最大努力解决有关事宜。但在获取中国恒大期初结余相关的完整及适时数据和记录方面遇到困难。两项原因中,中国恒大的债务问题有望在本月底取得进展。中国恒大今晚除了补充披露三份财报外,还宣布境外债务重组进展称,公司债务重组协议安排会议定于7月24日、25日开展。在今年3月,中国恒大已经公布境外债务重组方案,并称该方案已经获得一些主要持有人的支持。在恒大其余两家上市公司方面,恒大物业已于6月5日补发2021年报、2022年半年报和2022年报。恒大汽车则定于7月26日举行董事会,批准并刊发前述三份财报*
2023年7月18日
其他

民营地产集团型破产重整内幕揭秘

来源丨红网这是近年来,湖南最为复杂的民营地产集团型破产重整案件。没有人相信能够成功破产重整。株洲地产龙头华晨地产宣告破产,留下了一地烂尾楼:在建项目11个,涉及资产189亿余元、债权179亿余元,波及长沙、株洲两地购房业主16000余户,债权人1200余名。“保交楼”是稳民生、稳市场、恢复购房者信心的关键。必须让它“醒来”。在政府、法院、管理人等多方协同下,“债权人自救激励方案”“投资人市场理念”创造性出炉。一场浩浩荡荡的重整拉开帷幕。湖南株洲,数千名业主关注的华晨金水湾项目,已进入“准现房”阶段。盛夏,湖南株洲,华晨金水湾项目终于迎来收官。七月,在这座此前闹得纷纷扬扬的烂尾楼,记者看到,楼栋外立面已完整呈现,剩下的工序正按计划推进,整个楼盘已进入“准现房”阶段。“华晨地产自破产重整成功后,正在法院的持续督导下,全力解决上万购房业主的交房问题。”株洲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帅团结介绍,目前,首批“保交楼”已交付700套,这个月底,金水湾将交付1400余套,剩余8000多套全在计划执行中。可回首2021年,起初,这是一桩没人相信能够成功的破产重整案。华晨地产非常时期遇到非常大案2021年4月20日,株洲中院裁定株洲华晨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重整。随着株洲地产龙头的破产文书正式登报,一时间,各种传闻推测满天飞。是喜是忧?恐怕烂尾楼的业主们自己也不清楚。“这是一起非常规的破产案件。”承办法官易文胜告诉记者,“没有人敢打包票一定能成功。”当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并无法与债权人和解,不外乎两种可能性:体面退出,或者起死回生,也就是司法上说的“破产清算”与“破产重整”。在株洲这样的老工业城市,清算是传统思路。像华晨地产这般棘手的重整案,在株洲中院的破产审判实务中还未有前例。有多棘手?据此前公开报道,华晨地产关联企业12家、在建项目11个。其破产重整案件涉及资产189亿余元、债权179亿余元,波及长沙、株洲两地购房业主16000余户,债权人1200余名,是近年来,湖南最为复杂的民营地产集团型破产重整案件。易文胜介绍,该案涉及民事、商事、刑事、行政管理、行政许可及行政审批等诸多法律关系,而“每一起纠纷、每一笔债权,就是一场官司”。这些千丝万缕的利益纠葛,若不能妥善解决,因此产生的风险难以估量。府院联动机制率先发力。株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组织政府各职能部门与金融机构成立华晨问题处置工作协调小组,要求法院高效推进工作。2021年4月23日,株洲中院依法指定湖南瀛启律师事务所、株洲惟楚企业破产清算事务有限公司担任华晨地产管理人。华晨事宜交流会“债权人自救激励方案”创造性出炉破产重整的底层逻辑,是企业的“重生价值”。牵系着上万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华晨地产,因被评估认为“具有价值”而进入重整程序,可真正的价值,还需通过实现重整目标来证明。一句话来说,就是要战投引进、复工复建,要把“烂尾楼”变成“保交楼”,进而保民生、保稳定。这一切的关键,在于资金;解决了资金问题,就解决了卡脖子难题。据株洲中院相关材料显示,本案受理时,正值房地产行业调控政策收紧和风险不断累加的低迷期,国内诸多知名房地产企业陆续“暴雷”,市场信心严重受挫,融资难度极大。外部环境不利,法官与管理人将目光转移至内需——相对于吸引新的投资人而言,债权人对债务人了解更为详尽,对于风险的预判更为精准。如能创新某种机制,将债权人吸引为投资人,激发债权人的自救需求,对于重整成功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如果我是债权人,我最在乎两点。”易文胜如此考量,“第一,再次投资能否保障安全?第二,旧账该怎么算?”在政府、法院、管理人等多方协同下,“债权人自救激励方案”创造性出炉。参与投资的债权人按投资金额等比优先以现金方式清偿存量债权,有效激励了债权人自救投资。同时,创新提出“投资人市场”理念,邀请所有意向投资人面对面交流,撮合投资人之间自由组合、合作投资。该机制吸引了包括债权人在内的众多意向投资人。这其中,就有中国华融旗下子公司华融融德。中国华融华融的介入,让这场救援行动成功进入执行终章。据披露,华晨地产破产重整一案,引进华融融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共益债12亿元,是迄今为止国内民营房地产企业单笔融资额度最高的共益债投资。能够跨出这一步,是整个破产重组团队的精诚所至。这其中也有不少小插曲:在双方敲定合作的最后时限,华融仍未最终定板,易文胜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谈判小作文”发到负责人的微信。终于,金石为开,投资协议落定。随着华融共益债投放到位,华晨地产全面启动复工复建。烂尾楼终于“睡醒”了2022年12月30日,华融融德对华晨公司的首笔共益债投资资金1.1亿元投放到位,华晨地产全面启动复工复建。爬满荒草的工地里,施工队进场了,新的施工计划贴到了外墙上……沉寂了两年的烂尾楼终于“睡醒”了。华晨公司门口,前来聚集的购房业主越来越少。时常和他们“打照面”“打交道”的易文胜知道,这哪是讲道理讲出来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才能让人信服。对于老百姓来说,忙忙乎乎的大半辈子,就是一套房子。在重整推进过程中,办案人员面对着无数的迫切诉求——没交房,家里孩子上不成学怎么办?婚房烂尾了,这个婚还怎么结?几代人的心血积蓄买了一套房,如果不能复建,能不能退钱?株洲中院和管理人依托市委市政府,与各部门联动形成合力:联动教育部门解决未交房业主子女入学问题、联动产权登记部门解决业主办证问题、联动住建部门解控释放资金支持复工续建,保障基本民生需求。如今,华城地产通过重整绝处逢生,房主们也终于等到拨云见日。记者了解到,目前各项目复工复建工作高效、有序推进。2023年3月8日,华晨地产首个“保交楼”项目,华晨地产新里程·潇湘名城三期顺利交付。烂尾楼的“睡醒”,只是一个开端。在地产行业潮起潮落的当下,华晨破产重整一案,还将释放更多的社会能量。据悉,该案被列入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布的2021年“十大典型案例”,入选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在湖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工作报告中的“典型案例”,长沙市破产管理人协会“十大经典案例”榜首,并获《商法》评选为2022年“年度杰出交易”。*
2023年7月17日
其他

巨额亏损!这家央企地产商被点名了

来源丨地产K线退休一年多的段先念,或许没想到还会收到警示函。7月12日晚,华侨城发布公告表示,华侨城原董事长段先念、现任总经理王晓雯、原财务负责人冯文红收到来自中国证监会深圳监管局的警示函。警示函称,深圳证监局对华侨城现场检查发现,该公司存在以前年度资产减值不及时、不充分,部分项目不同报告期未保持会计估计的一致性,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完整等问题,上述三人负主要责任。目前,三人当中仅王晓雯在任。2022年4月,执掌华侨城8年的段先念退任,同为央企的保利集团原总经理张振高接任;王晓雯现任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冯文红曾任华侨城总会计师,于今年5月5日辞任。截至公告日,冯文红持有华侨城100万股。同时,华侨城收到深圳证监局责令改正的决定书,其中提到,华侨城以前年度未充分评估部分存货、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等资产存在的减值迹象,导致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不及时、不充分;部分项目不同报告期未保持会计估计的一致性;部分项目存在存货跌价准备测算依据不充分的情形,不符合相关规定。此外,华侨城有关房地产业务下滑原因的披露不充分、不完整。在警示函和决定书之外,华侨城在今年还收到了深交所的关注函和问询函,华侨城也都一一给予回复,重点落在了监管层所关心的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上。但目前来看,深圳监管局对华侨城的回复显然是“不满意的”。两度被关注在2022年成绩单发布20天后,深交所向华侨城发出问询函,要求其对净利润大额亏损原因、偿债能力、存货跌价准备计提的合理合规性、相关费用变动趋势的原因及合理性等11个问题作出补充说明。在11条问询中,资产减值相关的问题占了6条。5月19日,华侨城回复称,2022年存货跌价准备计提合理、合规。此前在2月9日,华侨城曾因《2022年年度业绩预告》中出现80亿元至110亿元大额亏损,获深交所出具的关注函。深交所要求说明业绩由盈转亏,且亏损主要集中在第四季度原因及合理性、是否存在集中于报告期计提大额资产减值情形等。华侨城在回复函中表示,存在减值迹象的存主要集中在成都、昆明、广州、重庆、东莞、郑州、海口、天津等城市。是怎样的计提引发了深交所的两次关注?2022年,华侨城对存货、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等计提减值总计约127亿元,其中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约115.1亿元,而2021年仅计提约12.57
2023年7月14日
其他

两年巨亏超300亿!“千亿粤系房企”被申请破产重整

来源丨小债看市在发生债务危机的这两年里,富力地产黑天鹅事件不断。破产申请7月12日,据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披露,两家粤企对富力地产提出破产申请。信息显示,申请人为广东祥正商贸有限公司和广州市广丰混凝土有限公司,案号分别为(2023)粤01破申479号、(2023)粤01破申480号,办理法院为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截图近年来,房地产行业融资环境趋严,富力地产面临流动性困难,爆发债务危机。虽然,富力地产采取促进销售、加速回款及加快资产处置进度等措施筹措资金应对短期流动性压力,但效果甚微。截至2023年3月底,富力地产合计共290亿元银行贷款和其他借款出现违约或交叉违约。2022年7月,富力地产完成了全部10只美元票据整体展期3-4年,金额合计49.43亿美元。随后11月10日,富力地产又成为国内首家境内外债券全部整体展期的房企,8笔境内债合计金额135亿元人民币的加权平均到期期限从约4个月延长至3年以上。境内外约467亿元人民币债务的展期,为富力地产大幅降低了中短期的债务压力,获得了喘息的机会。然而,2022年末惊爆黑天鹅事件,富力地产联席董事长张力因在中国宴请美国旧金山前公共事业部主管及为其提供酒店住宿而被指控涉嫌行贿。2023年6月16日,据市场消息称,张力同意从伦敦被引渡到美国,他将面临涉嫌行贿的刑事指控。如今,富力地产又被申请破产重整,可谓是雪上加霜,这家曾经号称“华南五虎”之首的粤系房企将走向何方?财务持续恶化据官网介绍,富力集团成立于1994年,总部位于广州,已成为以房地产开发为主营业务,同时在酒店发展、商业运营、文体旅游、互联网产贸、医疗康养及设计建造等领域多元发展的综合性集团。2005年,富力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成为首家纳入恒生中国企业指数的内地房地产企业。从股权结构看,李思廉和张力分别持有富力地产28.41%和27.24%股权,二人是共同创始人为公司实际控制人。股权结构图2021年,富力地产销售额为1202亿元,同比下滑13.4%;2022年公司销售额有384.3亿元,同比大幅下滑近7成。2023年前5个月,富力地产实现总销售收入约105.6亿元,同比减少51.63%,可见其销售疲软程度并未改善。在发生债务危机的这两年里,富力地产未有拿地的动作,存量土地储备也逐渐减少。截至2022年底,富力地产土地储备总建筑面积为6097.7万平方米,相比2021年减少374万平方米。值得注意的是,富力地产城市更新项目资金需求量较大,且其三线及以下城市土储面积占比较高,存在一定去化压力。从业绩上看,受交付面积减少、汇兑损失增加、计提多项减值准备以及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下降等因素影响,富力地产连续两年亏损。2022年,富力地产实现营收319.3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57.37亿元,而2021年公司亏损164.7亿元,两年亏损总额超300亿。归母净利润为加快销售、加速现金回流,富力地产不得不打折出售项目,导致其期内物业发展整体毛利率为10.87%。值得注意的是,富力地产2022年财务报告被出具了非标审计意见,保留意见主要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恰当性,此外审计机构表示其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疑虑。截至2022年末,富力地产总资产3689.21亿元,总负债3019.8亿元,净资产669.41亿元,资产负债率81.85%。据悉,富力地产主要以流动负债为主,占总负债比为69%。截至相同报告期,富力地产流动负债有2072.19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债务合计437.48亿元。相较于短债压力,富力地产流动性十分紧张,其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只有21.77亿元,较2021年末大幅下降,现金短债比仅为0.05,富力短期偿债风险较大。在备用资金方面,截至2023年3月末,富力地产银行授信总额有1781.08亿元,其中未使用银行授信有1168.4亿元,但这些额度为非承诺性银行授信额度,其财务弹性一般。授信额度除此之外,富力地产还有非流动负债947.61亿元,主要为长期借款,其长期有息负债合计829.11亿元。整体来看,富力地产刚性债务有1266.59亿元,主要以长期有息负债为主,带息债务比为42%。近年来,富力地产有息负债不断攀升,甚至在2019年达到超2000亿元的高点,其财务费用高企且受汇率波动影响较大。从融资渠道看,除了借贷和债券融资,富力地产还通过租赁融资、应收账款、股权质押以及信托等方式融资。2020年以来,外部融资环境明显恶化,富力地产筹资性现金流净额持续净流出,使得公司再融资压力巨大,流动性承压。筹资性现金流资金压力之下,富力地产开始通过减少拿地、开放股权合作、资产处置等多种方式回收流动性,但进展较慢。2020年,富力地产将旗下唯一物流园70%股权出售给黑石集团;2021年12月将剩下30%股权全部出售给黑石集团,共计回笼82.63亿元资金。随后,富力地产将富力物业100亿卖给了碧桂园;2022年3月将位于英国伦敦的Vauxhall
2023年7月13日
其他

二季度不良贷款转让市场观察

来源丨保全部7月11日,银登中心发布《2023年二季度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统计》,对2023年二季度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开展情况进行了统计发布。结合统计报告对2023年二季度以及上半年不良贷款转让主要情况梳理如下:1.转让项目数量及金额创单季新高。2023年上半年,银登中心挂牌转让不良贷款项目数量与金额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共转让项目166单,金额205.3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加73单、57.2亿元。尤其是,2023年二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增幅明显,银登中心共挂牌不良贷款转让试点项目122单,金额合计142亿元,无论挂牌项目数量还是项目金额均为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以来单季最高值。而在2023年一季度,银登中心仅挂牌不良贷款转让试点项目44单,金额合计63.3亿元,无论是项目数量还是项目金额均少于去年同期。随着新政策出台及第二批试点机构扩容增位,目前银登中心开户机构已超过770家。自试点伊始至2023年6月底,银登中心累计挂牌转让项目578单,累计转让项目金额超过760.8亿元。2.从业务类型来看,个贷不良占比七成。在银登中心开展的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主要以个贷不良资产包为主,转让项目与转让金额占比均在七成左右。2023年上半年个贷不良贷款包共挂牌119个,占比72%,金额合计141.3亿元,占比69%。其中一季度个贷不良资产包挂牌27个,占比61%,金额51.8亿元,占比82%。二季度个贷不良资产包挂牌92个,占比75%,金额89.5亿元,占比63%。从个贷资产包的资产类型来看,2023年上半年个贷资产包仍是以个人经营类和个人消费类为主,仅有少量信用卡资产包,近期随着民生银行、南京银行信用卡不良资产包挂牌,信用卡类型不良资产包才多起来。2023年上半年,银登中心单户对公业务共计挂牌47单,金额64亿元,项目数量与金额均低于去年同期水平。3.从转出方来看,以股份制银行为主。2023年1季度,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转让项目金额60.1亿元,占比95%,成为不良贷款转让试点的主力军,其中转让个贷不良资产包23个,金额占比高达97%;单户对公业务12个,金额占比85.2%;国有控股大型银行转让金额1.9亿元,以单户对公业务为主,另有两个个贷不良资产包;农村中小银行机构和消费金融公司开始首次参与到银登中心转让试点中来,转让金额分别为1亿元和0.3亿元,均为1个个贷不良资产包。2023年2季度,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转让项目金额107.1亿元,占比75.4%,国有控股大型银行不良贷款转让项目金额29.3亿元,占比20.6%,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中小银行机构占比分别为2.2%、1.8%。其中,个贷批转从转让规模来看,股份制银行占比高达95.2%,是个贷不良资产包的主要供给方,国有控股大型银行占比仅为0.1%。4.从受让方来看,以地方AMC为主。2023年上半年,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受让项目金额合计167.5亿元,占比全部转让金额的82%,成为参与不良贷款转让试点的主力军,尤其是在个贷不良资产包收购方面,五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很少参与个贷不良收购。2023年1季度,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受让项目数量41个,占比93%,金额51亿元,占比80.6%,合计收购26个个贷资产包和15个单户对公项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受让12.3亿元,占比19.4%,仅收购了1个个贷不良资产包和2个对公单户项目。2023年2季度,地方AMC收购了97.8%的个贷不良资产包,收购金额占比达98.9%。5.从成交价格来看,大幅反弹回升。2023年二季度不良贷款转让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在价格方面,尤其是个贷不良资产包成交价格较前期大幅反弹回升,本金平均折扣率回升至10.2%,而个贷业务回收率为4.3%,均为一年来最高。但整体来看,2023年上半年季度个贷不良资产包价格均在本金3折以下,并无成交价格高于本金3折的资产包,高价成交的资产包数量减少。2023年二季度有48个个贷不良资产包本金回收率在2折以上,34个资产包本金回收率在1折以下。2023年2季度个贷资产包平均每个资产包有2.7个意向受让方,其中信用卡资产包最受欢迎。意向受让方平均参与数量较2023年一季度有所增加,而2022年3季度平均每个个贷包4.2个意向受让方,总体竞争激烈程度降低。单户对公项目成交价格维持在高位,本金回收率74%,平均回收率55%,均高于上一季度。相比较而言,二季度对公单户项目半数以上成交价格在本金以上,16个项目本金回收率均在100%以上;仅有5个项目本金回收率在50%以下;平均每个对公单户项目有1.6个意向受让方。*
2023年7月12日
其他

这家银行IPO关键期深陷反腐旋涡

来源丨中国网继原董事长、原副行长相继落马后,正在冲刺IPO的湖北银行再次因原高管落马陷入舆论风波。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湖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段银弟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湖北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据湖北银行年报,段银弟为该行上任行长,其与2022年落马的湖北银行首任董事长陈大林均为2017年卸任。此外,2021年4月,湖北银行原党委委员、副行长文耀清因涉嫌受贿罪、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被“双开”。上述三人均为湖北银行元老级高管,自该行2011年正式成立以来便搭班子多年。原高管接连落马让正处IPO关键期的湖北银行深陷反腐旋涡。继2018年年报提到“五年上市”目标后,湖北银行于2021年4月与中信证券签署辅导协议,2022年11月正式加入A股上市排队序列。2023年3月,湖北银行“换道”全面注册制冲刺IPO,目前审核状态为“已受理”。业绩方面,2022年报显示,2022年,湖北银行营业收入、净利润均实现双位数增长,但资本利润率依然连续第八年未达到“不应低于11%”的监管要求、资本充足率三项指标均出现下滑;同时,湖北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连续多年高于同业平均水平。深陷反腐旋涡据湖北银行官网披露年报,此次宣布被查的段银弟为湖北银行首任行长,也是该行上一任行长,自2011年起担任该行行长一职直至2017年卸任。2017年5月,段银弟转任湖北省政府金融办主任。任职一年半后,2018年11月,湖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挂牌,段银弟出任党组书记、局长。据简历,段银弟生于1965年,在职博士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学位,高级经济师。其在任职湖北银行行长前,曾任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银行监管二处副处长、政策性银行监管处副处长、政策性银行监管处处长,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湖北监管局政策性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监管处处长、政策法规处处长,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湖北监管局副局长、党委委员。值得关注的是,在段银弟宣布被查之前,湖北银行已有两名原高管落马,即该行原董事长陈大林、原副行长文耀清,三人均为湖北银行元老级高管,自该行2011年正式成立以来便搭班子多年。陈大林为湖北银行首任董事长,其与段银弟同为2017年卸任。2022年11月23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披露,陈大林因构成严重职务违法并涉嫌受贿、违法发放贷款犯罪,被开除党籍处分;按规定调整其享受的待遇;收缴其违纪违法所得;将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所涉财物一并移送。其犯罪事实包括: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对党不忠诚不老实,串供堵口,伪造证据,对抗组织审查;无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违规收受礼金,以考察为名变相公款出国旅游,长期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健身安排;违背组织原则,在研究“三重一大”事项时违反议事规则,在职工录用等工作中为他人谋利并收受财物;利用职权为亲属负责的融资业务谋取利益;违规干预工程项目承发包活动;将组织赋予的贷款审批权当作攫取私利的工具,“靠银行吃银行”,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贷款审批、工程承揽等方面谋利,并非法收受巨额财物;擅权妄为,违反国家规定发放贷款,数额特别巨大。而在此前的2021年4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披露,湖北银行原党委委员、副行长文耀清因涉嫌受贿罪、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被“双开”,犯罪事实包括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在工程项目承接、银行贷款审批等事项上为他人谋取利益,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滥用职权,违规处置银行抵债资产,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等。针对原高管接连被查的情况,湖北银行表示,在一体推进“三不腐”的总体要求下,中央对金融领域的反腐力度持续加强,该行个别原任领导先后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目前,该行经营管理一切正常,财务表现良好,资产质量稳定,内部控制有效。本行坚决拥护省委、省纪委监委的决定,深入开展以案为鉴,以案促改、以案促建、以案促治,时刻把牢严的主基调不动摇,一体推进风险防范和金融反腐。这将进一步构建和完善风险防控长效机制,推动“清廉银行”建设,持续推进本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资产质量多年弱于同业平均水平湖北银行成立于2011年2月27日,总部设在武汉,该行近年来为谋求上市动作频频。据湖北银行2018年年报,该行提出“12345”的五年发展目标,即一年调整、两年晋位、三年赶超、四年达标、五年上市;2021年4月,湖北银行与中信证券签署辅导协议;2022年11月,湖北银行现身证监会发布的《沪市主板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企业基本信息情况表》,正式加入A股上市排队序列。2023年3月,湖北银行“换道”全面注册制冲刺IPO,目前审核状态为“已受理”。原高管接连落马让正处IPO关键期的湖北银行深陷反腐旋涡。同时,湖北银行的资本利润率已连续八年未达监管要求;不良贷款率已连续多年高于同业平均水平。据2022年年报,截至2022年末,湖北银行总资产4035.45亿元,同比增长14.93%;总负债3741.61亿元,同比增长15.78%。2022年,湖北银行营业收入、净利润均实现双位数增长,分别增长16.47%、22.78%至89.37亿元、21.56亿元,但资本利润率依然连续第八年未达到“不应低于11%”的监管要求、资本充足率三项指标均出现下滑。数据显示,在2015年至2022年八年间,湖北银行的资本利润率分别为10.54%、10.10%、9.34%、9.83%、8.69%、5.64%、6.81%、7.52%,均不满足“不应低于11%”的监管要求。湖北银行对此表示,资本利润率是当年净利润与加权净资产的比值,是体现盈利能力的监测指标,并非监管强制性指标要求。近年来,该行为保障上市申报期间资本充足率持续满足监管要求,分别于2017年、2020年完成成立以来的第五次、第六次增资扩股,壮大了净资产规模,为IPO上市打下坚实基础。但募集资金到位后经营规模扩大到形成收益尚需一段时间,导致该行净利润并未随净资产、总资产规模上升同步增长,一定程度上摊薄了资本利润率水平。另外,作为省属法人银行,该行积极推进受疫情影响贷款的延期还本付息,并给予减费让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过往几年的净利润水平;同时该行严格按照会计准则计提风险贷款拨备,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期净利润水平,导致资本利润率分子未能随净资产规模增加而同步增长。从发展趋势来看,该行资本利润率在逐步提升,与可比银行差距正在缩小。资本金方面,截至2022年末,湖北银行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34%、9.37%、9.7%,分别同比下滑1.55、1.24、1.30个百分点。其中,资本充足率明显低于同期全国商业银行15.17%、全国城商行12.61%的平均水平。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22年末,湖北银行不良贷款率1.97%,虽同比下降0.28个百分点,但仍明显高于同期全国商业银行1.63%、城商行1.85%的平均水平;不良贷款余额达42.94亿元,同比增加2.22亿元。据历年数据,2019年末、2020年末、2021年末,湖北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3.44%、3.58%、2.25%,均高于同期全国商业银行、全国城商行平均水平。*
2023年7月12日
其他

“粤系老牌房企”接获清盘呈请,总负债1317.54亿元!

来源丨小债看市又一家房企被提出清盘呈请。清盘呈请近期,据香港高等法院网站披露,海伦堡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及其多家关联公司接获清盘呈请,呈请人均为建行亚洲,聆讯时间定于2023年9月13日上午10:00。半年前,2022年11月8日,海伦堡2023年10月到期票据项下金额为1485万美元的利息违约,公司债务危机正式爆发。彼时,海伦堡就现有票据结算了交换对价,包括发行本金总额为3.15亿美元的新票据,以及支付73.85万美元作为现金对价。据统计,目前海伦堡共存续3只美元债,存续规模6.03亿美元,其中有两只将于今年10月到期。2022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对海伦堡流动性和再融资风险的担忧,多家国际评级机构陆续下调公司评级。2022年6月,穆迪将海伦堡的公司家族评级(CFR)从“B2”下调至“Caa1”,并将其高级无抵押评级从“B3”下调至“Caa2”;10月再次将公司家族评级下调至“Ca”,高级无抵押评级下调至“C”。7月,惠誉也将海伦堡的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IDR)从“B+”下调至“B-”,评级被列入负面观察名单(RWN)。财务状况恶化据官网介绍,海伦堡创立于1998年,总部位于广州,已发展成为一家涵盖住宅开发、商业运营、创意科技产业等多元领域的综合性集团。
2023年7月11日
其他

102.31亿!上半年债券违约名单一览

来源丨债市研究截止7月10日,依据最新违约日今年已有24只债券发生实质性违约,累计违约金额102.31亿元。在今年违约的债券中,共5家首次违约主体,其中4家为地产公司。截至目前,国内债市历年累计已违约802只债券。从债券类型来看,私募债、公司债、中期票据占比占据前三位,其中私募债的数量超300只且占比最大,累计违约金额约2054.48亿元,违约金额占比32%。在已披露的违约债券中,共有20只今年首次违约,详情如下:数据来源:企业预警通在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及融资环境叠加影响下,众多企业的流动资金出现了阶段性紧张现象。经济形势的波动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测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3年7月11日
其他

湖南第一民企超50亿债券违约!

来源丨债市观察进入破产重整后的新华联还有多少自主能力?很多人都想分一杯羹。去年8月,创业33年的昔日湖南第一民企新华联控股有限公司,被法院正式裁定受理破产重整。这家资产上千亿的公司旗下有几十家分公司,还曾多次进入中国500强企业名单,但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后,或将被不同行业的公司瓜分。山东联创股份近日宣布,计划出资参与新华联控股的破产重整投资,目标直指新华联控股的化工板块,而后者上市主体为东岳集团。有意思的是,联创股份的规模远小于东岳集团,东岳集团2022年营收超200亿元,总资产超240亿元,而山东联创同年营收仅20亿元,总资产才30亿元。如若成功投资,联创股份将跻身这家近十倍于自己的公司股东阵营。另据了解,新华联控股的债务问题仍没有实质的解决方案出炉,目前旗下多只债券仍在违约中。“山东小弟”欲染指新华联百亿化工资产新华联控股的破产重整昨日迎来新进展,山东联创股份公告称,计划出资5亿元与第三方组成“联合体”作为意向投资人,参与新华联控股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投资。联创股份表示,经研究分析,若公司通过参与本次破产重整,可以实现公司与新华联控股新材料制造板块核心资产的多层次联合与合作,强强联合,可以有效提升联创股份在化工行业的地位。据了解,新华联控股旗下化工业务以山东东岳化工为主,2007年在港交所上市,上市公司为东岳集团,该公司去年下半年刚刚建成1万吨/年PVDF(聚偏氟乙烯)项目。来源:新华联集团官网而联创股份的主营业务中的含氟聚合物产品中,就包括包括PVDF(聚偏氟乙烯)的生产,这种产品主要是作为新能源锂电池粘结剂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价格保持高位。2022年,联创股份营收超20亿元,净利润约6.42亿元,经营性现金流6.83亿元,同比分别大涨130.23%和86.27%,其中的“功臣”离不开聚偏氟乙烯(PVDF)。来源:企业财报在分析经营情况时,联创股份强调称,公司聚偏氟乙烯(PVDF)产品作为锂电池辅材中最关键的材料,表现尤为突出,其价格长期处于高位,毛利润水平较高。新华联控股在去年11月开始招募意向重整投资人,当时重整的资产中有8家上市公司,分属4大板块,分别是文旅板块、新材料制造板块、综合业务板块以及投资金融板块。东岳集团正是新华联控股化工板块的主体上市公司,也是新华联控股旗下较为优质的资产。2022年,东岳集团营收约200.28亿元,同比增长26.41%,净利润约38.56亿元,同比上涨约85.83%。但今年上半年,东岳集团受旗下附属公司拖累,净利润或将出现大幅下滑。6月14日,东岳集团发布盈利预警称,受附属子公司影响,公司前5月的净利润同比缩减约83%。东岳集团附属公司东岳硅材上半年净亏损预计为1.73亿元至2.10亿元;扣非后净亏损预计为1.76亿元至2.14亿元;营业收入预计为22.47亿元至27.21亿元;扣非营业收入预计为22.31亿元至27.02亿元。对联创股份意欲染指新华联控股化工业务一事,有市场投资人士认为,联创股份与东岳集团都是山东的公司,但新华联控股董事长傅军更期待国企、央企投资重整,与联创股份组成联合体的第三方还未公开,此事能否成功还不一定。50亿债券未兑付,最长违约超3年新华联控股自1990年创立至今已有33年,创始人傅军一直担任董事局主席兼总裁。目前,新华联控股直接持有的公司体量为三十余家控股和参股子公司,直接或间接持有新华联文旅、东岳集团等
2023年7月11日
其他

佳兆业被提出清盘呈请

来源丨小债看市曾经死里逃生的“不死鸟”佳兆业,又一次陷入危机。清盘呈请7月10日,佳兆业集团公告称,获悉呈请人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清盘呈请,内容有关未偿还佳兆业集团(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佳兆业集团(深圳)”)发行的若干以人民币计值的公司债券,涉及本金1.7亿元及应计利息。公告显示,佳兆业集团(深圳)为佳兆业集团的全资附属公司,公司将极力反对呈请,呈请的提出不代表呈请人能成功对公司进行清盘。截至本公告日期,高等法院并无颁布清盘令以将佳兆业集团清盘,高等法院将呈请的首次聆讯日期定于2023年9月13日。或受此消息影响,7月10日上午佳兆业集团在开盘后股价持续走低,一度跌近15%,报0.178港元。据统计,目前佳兆业集团(深圳)存续债券3只,均为企业ABS,存续规模5.3亿元,均将于一年内到期。在2021年末,佳兆业集团4亿美元债违约后,中诚信国际将佳兆业集团(深圳)的信用等级密集下调至BBB。2021年12月7日,佳兆业集团未能偿还到期的4亿美元高级票据,构成违约,随后被惠誉下调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IDR)从“C”至“RD”。据统计,目前佳兆业集团还存续10只美元债,存续规模76.77美元,其中一年内到期的规模近45亿美元,其中有9只处于违约或交叉违约状态。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佳兆业集团尚未出台境外债务的解决方案。其实,早在2021年11月佳兆业已暴露流动性危机,由锦恒财富发行、佳兆业集团担保的理财产品出现逾期。随后,佳兆业集团美元债违约,拉开债务危机的序幕。截至2022年6月30日,佳兆业集团并未按预定还款日期偿还数额约为231.585亿元的若干银行及其他借款,本金总额约为871.47亿元的银行及其他借款已违约或交叉违约。今年4月,佳兆业集团宣布引入国企福田安城投,并与长城资产、安居建业、福田投控、建安集团等央国企深度合作。财务恶化据官网介绍,佳兆业集团成立于1999年,2009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从事旧改业务超20年,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旧改龙头企业。除了佳兆业集团,佳兆业体系还拥有佳兆业美好、佳兆业健康、佳云科技、南太地产、双林生物等5大上市平台。佳兆业官网自2017年确立三年冲刺千亿目标后,近年来佳兆业销售指标逐年递增。2017-2019年,佳兆业合约销售金额分别为447.14亿、700.59亿和881.2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40.38%。2020年,佳兆业全年总合约销售约1068.96亿元,正式跨入千亿俱乐部。然而,2021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下行,佳兆业销售日渐疲软。2021年,佳兆业连同其合营企业及联营公司录得合约销售约923.52亿元,2022年公司合约销售仅187.5亿元,大幅下滑8成。在土储方面,截至2022年6月30日,佳兆业连同其合营企业及联营公司于全国51个城市合共拥有220个房地产项目,总土地储备近27.40百万平方米;其中大湾区土地储备约16.41百万平方米,占集团整体土地储备的60%。值得注意的是,佳兆业有176个城市更新项目尚未纳入土地储备,占地面积超5394万平方米,号称“旧改之王”。从业绩上看,佳兆业已经连续两年巨亏了,并且审计师提示与持续经营有关的重大不确定性。2021年,佳兆业的营业额及毛利分别约为355.44亿元及46.28亿元,较2020年分别减少约36.3%及70.9%;归属股东净亏损约为128.7亿元;2022年再次亏损132.1亿元。截至2022年末,佳兆业集团总资产为2643.44亿元,总负债2290.99亿元,净资产352.45亿,资产负债率86.67%。从“三道红线”看,按照年报披露的数据,佳兆业集团净资产负债比率为382.8%,现金短债比为0.02倍,剔除合同负债的资产负债比率为85.1%,三道红线均远远超标。据分析债务结构发现,佳兆业集团主要以流动负债为主,占比88%。截至相同报告期,佳兆业集团流动负债有2017.19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的短期负债有1100.2亿元。而相较于短债规模,佳兆业集团账上流动性趋于枯竭,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有20.68亿元,短期存在巨大偿债压力。在负债方面,佳兆业集团还有273.79亿非流动负债,主要为长期借款,其长期有息负债合计247.43亿元。整体来看,佳兆业集团刚性负债有1347.63亿元,主要以短期有息负债为主,带息负债比为59%。在对外融资方面,佳兆业集团主要依赖于借款和境外发债,除此之外其还通过股权、股权质押、信托等方式融资。从现金流方面看,虽然近两年佳兆业集团筹资性现金流净额均为净流出,但该指标较此前已大幅缩水,2021和2022年仅为20.53亿和31.68亿元,公司面临再融资压力较大。在出售资产方面,佳兆业成功引入了中信、招商蛇口、长城资产等央企和AMC。诸如中信拿下深圳南山东角头、金沙湾国际乐园、福田航运红树湾、佳兆业科技中心等项目,广州国资入股广州荔湾海南村旧改,越秀地产或也将介入海珠石溪村旧改。总得来看,佳兆业集团财务指标持续恶化,销售大幅下滑,业绩连续两年巨亏;流动性异常紧张,短期偿债压力巨大;融资环境不畅,再融资压力大。“不死鸟”早年间,佳兆业第一个项目“桂芳园”就是由烂尾楼改造而来,桂芳园原来是布吉龙泉别墅用地,当时处于烂尾阶段,位置偏远人烟稀少。但佳兆业接手后,将桂芳园规划成开放式主题公园,比周边楼盘更具设计感。佳兆业桂芳园楼盘2000年9月,桂芳园一期发售时便迅速获得市场强烈反响,佳兆业随后继续加推,一共开发了8期,桂芳园也成为布吉第一个大型社区。此后,佳兆业“一炮打响”,并迅速由深圳的关外进入关内,从住宅拓展到商业地产。在深圳的几次烂尾楼成功改造经历,让佳兆业获得了较大的品牌知名度。2004年,佳兆业开始走出深圳,向珠三角、西南地区等区域扩张。同时随着深圳进入城市更新阶段,佳兆业逐渐涉足旧城、旧村、旧工业区的改造。次年,佳兆业接手“中国第一烂尾楼”——位于广州的中诚广场项目,并于2008年初改造完毕开始对外租售。自此其在业内拥有了“烂尾楼专业户”的名号。广州中诚广场项目2009年12月,佳兆业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迅速的扩张和旧改项目的助力,让其在近几年飞速发展,成为地产圈的黑马。然而,2015年佳兆业却成为首家美元债券违约的中国房地产企业。2015年1月,因无法按时支付一笔2020年到期债券的2600万美元利息,佳兆业触发汇丰银行贷款的违约事项。
2023年7月10日
其他

招商银行内控踩雷再收千万罚单

来源丨和讯网业绩承压,内控频繁踩雷,累计被罚超6000万,与此同时,理财投诉持续高位,“零售之王”招商银行为何“迷失”?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显示,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房地产贷款业务违规“三宗罪”被重庆监管局开出两张罚单,合计罚款1040万元。实际上,这只是招商银行内控管理问题爆发的冰山一角。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招商银行就因违规收到罚单8张,被罚金额累计超4000万元。内控频繁踩雷的同时,招商银行零售王牌业务也遭遇挑战,首当其冲的就属庞大的投诉量。今年3月,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银行业保险业消费投诉情况通报显示,招商银行在理财类业务投诉中以336件高居榜首。不仅如此,招商银行今年以来首次出现营收下滑,盈利能力减弱。与此同时,房地产信贷业务相关不良风险持续暴露,且因贷款纠纷被告上法庭。零售之王的招商银行为何会陷入到目前的境地?针对内控管理、理财投诉、业绩以及房地产信贷等问题,发现网向招商银行发去采访调研函,截至发稿前,招商银行未就有关问题给予合理解释。涉房贷款频踩雷
2023年7月10日
其他

民生银行150亿个贷不良挂拍,能卖个好价钱吗?

来源丨银柿财经7月4日,民生银行在银登中心一连挂出5个信用卡不良贷款转让项目,拉开了该行今年150亿元信用卡不良贷款出包计划的序幕。分析认为,相较于试点开展初期动辄三折、五折成交的资产包,如今回落至一折以内的价格,显示出个贷不良资产转让市场正逐步回归理性。“随着个贷不良资产批量转让机构扩容,未来个贷资产包不断推出,预计价格在短期内会有所波动。但随着科技和市场的发展,长远价格应该看涨。”有分析人士指出。股份行、城商行个贷不良转让活跃在过去两年的试点中,平安银行可谓是不良个贷批量转让市场绝对的主角。东方金诚信用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根据银登中心信息整理的数据显示,2022年共有12家银行在银登中心批量转让了104个个贷不良资产包,本金合计69.3亿元,其中有79个、本金合计63.9亿元的资产包为平安银行发布,规模占比超过90%。民生银行的个贷不良转让则是在今年按下的加速键。银登中心5月5日发布的信息显示,民生银行2023年拟转让本金余额不超过150亿元的信用卡不良债权。而这一举动或使其成为仅次于平安银行的个贷不良供应的第二大户。从整体来看,今年以来个贷资产包市场供应量也有明显的上升,特别是二季度以来,随着试点扩容,城商行的出包数量和规模都有明显增加,并逐渐成为主力。2022年12月30日,在为期两年的首批个人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即将到期之际,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第二批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在首批6家国有大行和12家股份行试点的基础上,北京、河北等11个省份的城商行和农村中小银行、信托公司、消金公司等也被纳入试点。银登中心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已有765家机构(含分支机构)开立了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相较2022年,新增了2家国有大行分支机构、23家股份行分支机构、49家城商行及分支机构、61家农村中小银行以及17家消金公司等。由于大量个人不良贷款集中在中小银行和消金公司,因此有不少分析人士认为,随着这些机构的加入,卖方供给增多,未来个人贷款处置市场将成为万亿规模的“蓝海”。定价的痛点尽管分析人士看好个贷不良转让市场的前景,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目前个人不良资产转让定价难、处置不易的问题仍然存在。在作为资产包受让方的天津滨海正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柴较梅看来,零售类业务小而分散,基本没有抵押物,资产估值需要综合考虑宏观经济形势、区域经济环境及个人的影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能力,债务底层是否有瑕疵,司法资源利用对资产回收的影响等,所以定价确实是难点。而从出让方银行的角度来说,由于一些银行是第一次开展个贷不良资产处置业务,经验不足,为了规避道德和合规风险,同时出于拨备消耗等因素考虑,一些银行会采取高定价的方式,不过这在某种程度也上会影响到不良贷款资产包的成交效率。“正是供求双方考虑的这些因素,成为了当前个贷批量转让的难点所在。”分析人士指出。不过目前个贷不良处置的价格正逐渐趋于理性,2023年一季度,银登中心挂牌的个贷包本金回收率(∑转让价格/∑未偿本金)已经从2021年一季度的32.9%一路下滑至7.9%。资料来源:银登中心而毕马威此前的统计显示,个贷资产包的成交价格以逾期账龄36个月为分水岭,2022年前三季度,逾期账龄36个月以上的长账龄资产包的平均成交价格为1折以下;逾期账龄24个月及以下的资产包,成交价格虽较2021年有所下降,但整体仍保持稳定。*
2023年7月7日
其他

宝龙地产4.35亿美元债新进展

来源丨观点网通过交换要约,宝龙地产以时间换空间,为自己争取到了近两年的喘息时间。宝龙地产又为自己争取到一些时间,7月5日,合计4.35亿美元票据交换要约获接纳。此前于6月21日,宝龙地产公告表示对3笔美元票据提出交换要约,对3笔票据提出同意征求和对2笔票据提出同时同意征求。7月5日,宝龙地产公告称,截至交换届满期限,2021年7月票据、2019年11月票据和2019年7月票据有效提交交换的本金总额分别为1718.9万美元、1660.7万美元和4.01亿美元。交换要约完成后,宝龙地产将发行本金总额为1718.9万美元的2024年7月新票据,该票据将与2022年7月A票据合并并形成单一系列(经修订);发行本金总额为1660.7万美元的2026年1月新票据,该票据将与2022年7月B票据合并并形成单一系列(经修订);以及本金总额为4.01亿美元的2025年12月新票据。新票据将分别于2024年7月12日、2026年1月15日及2025年12月6日到期。与此同时,宝龙地产宣布其已获得同时必要同意以落实对各该等同时同意票据契约进行同时建议修订。签立同时同意补充契约后,2022年7月A票据的最终到期日将由2023年7月14日修改为2024年7月12日,而2022年7月A票据的付息日将被修改为(其中包括)2024年1月14日及2024年7月12日;同时,2022年7月B票据最终到期日将由2024年1月15日修改为2026年1月15日,而付息日亦将修改为(其中包括)2024年7月15日、2025年1月15日、2025年7月15日及2026年1月15日。据了解,2022年7月A票据为2023年到期的4%优先票据,尚未偿还本金1.7亿美元;2022年7月B票据为2024年到期的7.125%优先票据,尚未偿还本金2.48亿美元。事实上,这并非宝龙地产首次进行票据交换要约。于2021年迈过千亿销售大关的宝龙地产,在随后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拐点中,自身境况也急转直下,2022年全年合约销售仅409.50亿元。与此同时,在银行贷款收紧的情况下,1711.49亿的负债也让宝龙地产陷入困境。截至2022年末,宝龙地产的借款总额约为630.92亿元,但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及受限制现金仅为118.08亿元。流动性压力之下,宝龙地产于2022年7月宣布违约,称无法按期偿还2129.4万美元本金及应计利息。同月,宝龙地产发起两笔美元票据的交换要约,最后分别有1.79亿美元和2.63亿美元票据交换要约获接纳。于2022年7月14日,上述两笔美元债完成交换要约后,宝龙地产发行本金总额为1.7亿美元的2023年到期的4.0%优先票据及本金总额为2.63亿美元的2024年到期的7.125%优先票据。据不完全统计,宝龙地产目前存续美元债7只,存续规模21.09亿美元。在此次交换要约前,有8.53亿美元债于一年内到期,其中一笔规模4.2亿美元票据将于2023年7月23日到期,为一年内需偿还的最大规模美元债。此次完成交换要约后,宝龙地产一年内将无到期美元债,最近的偿还日期为20224年7月12日,需偿还1.87亿美元债本金。偿债高峰则推迟至2025年,初步统计需偿还9.36亿美元债美金。数据来源:Wind,观点指数整理通过交换要约,宝龙地产以时间换空间,为自己争取到了近两年的喘息时间。在6月宝龙商业的股东会上,董事会主席许华芳表示,对于宝龙地产集中到期的债务,管理层都努力在应对。其指出,在去年达成债务展期的房企里面,境内外继续在付利息以及按照展期承诺兑现的企业,全行业只剩下宝龙一个。境外债顺利展期,宝龙地产的境内债处理也同样有所进展。上海宝龙实业已有4只债券发生过展期。其中,“21宝龙03”、“21宝龙MTN001”于6月均完成展期两年,合计债券余额14.2亿元。同时,宝龙地产还有“H19宝龙02”“PR宝龙B”“20宝龙04”“20宝龙MTN001”等四笔境内债将在7月、8月到期,合计金额约21.89亿元。许华芳曾表示,目前销售市场也没有特别好,7月、8月的债务大概率也只能继续展期。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根据2019年7月票据的条款,2019年7月票据的所有尚未偿还本金额及其应计利息,将于到期日2023年7月23日到期并应支付。针对没有交换的2019年7月票据余下尚未偿还本金额1851.5万美元,宝龙地产表示未必能按时偿还该本金及应计利息。随着债务的展期,宝龙地产流动性压力或得到一定缓解。另一方面,随着融资端的不断放松,宝龙地产也有望迎来更多“活水”。据统计,宝龙地产目前已获得6个银行授信,授信金额合计350亿元。此外,此前3月有消息称宝龙地产已从中债信用增进获得发行新债券的担保函。知情人士表示,上海宝龙实业发展集团计划发行不超过15亿元人民币境内债券。如果成功发行,这将是宝龙首次发行中债信用增进担保的债券。*
2023年7月6日
其他

爆雷!“浙系房企”10亿中票违约

来源丨小债看市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佳源创盛首次发生境内公开债务违约。违约7月3日,佳源创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公告称,“20佳源创盛MTN004”应于2023年7月3日兑付本金10亿元及对应利息,本公司未能按期足额兑付上述本息。债券违约公告公告显示,因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及融资环境叠加影响,佳源创盛流动性出现阶段性紧张,经公司多方筹措资金,截至公告日仍未能按期足额兑付本期中期票据应付本息,从而构成违约,同时触发公司多只存续债券的交叉保护条款。佳源创盛表示,本期中期票据本息偿付安排,公司将积极筹措资金,并将积极与持有人沟通后续处置方案。“20佳源创盛MTN004”发行金额10亿元,起息日2020年7月1日,发行期限3年,债项余额10亿元,利率7.5%。据统计,目前佳源创盛存续债券7只,规模31.76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规模有11.85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此前“20佳源创盛MTN001”、“20佳源创盛MTN002”、“20佳源创盛MTN003”均已与投资人协商进行了展期。事实上,在此次境内债违约前,佳源国际控股已对其离岸优先票据发起交换要约,并暂停支付三笔美元债票息。2022年8月24日,佳源国际控股宣布向其优先美元票据持有人提出交换要约及同意征求,并暂停支付2023年7月票据、2024年2月票据及2025年1月可换股债券的到期利息。不过,今年年4月佳源国际一度宣布终止债务交换要约,即放弃第12次债务展期,转而按照重组支持协议项下拟定者进行重组计划,以代替交换要约,寻求更全面的解决方案。据统计,目前佳源国际控股存续美元债3只,存续规模6.3亿美元,其中有2只将于一年内到期。近年来,佳源国际对离岸债券融资高度依赖,但其信用评级频频被下调,短期内已无法进入资本市场,公司面临再融资压力较大。“佳源系”资金链紧张似乎早有征兆,2022年5月公司股票突然闪崩,引发市场关注。2022年5月18日,佳源国际开盘闪崩,收盘跌超40%,报于0.58港元;同时佳源服务跌超70%,报0.67港元,随后两只股票被暂停交易。今年5月,佳源国际被香港法院颁令清盘,公司需解散以及出售资产,以偿还逾期的1450万美元债务。它也成为此轮房企债务爆雷中,第一家被判强制清盘的在港上市百强房企。财务恶化据官网介绍,佳源集团1995年始创于浙江嘉兴,目前已经成长为一家集房地产开发、市政园林、健康养老、服务、商业管理、文化旅游等产业为一体的控股集团型企业。2016年3月,佳源国际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此外“佳源系”还拥有佳源服务、深圳美丽生态、挂牌新三板的西谷数字(836081)以及在澳交所上市的博源控股和联合锡矿等上市公司。佳源集团官网佳源创盛和佳源国际受同一实际控制人控股,且主营业务同为房地产开发。其中,佳源国际土地储备主要分布于江苏、安徽、广东、青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贵州、上海市和海南;佳源创盛则主要以浙江、重庆、湖南和江西,以浙江和重庆为主。2022年全年,佳源国际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132.57亿元,同比下降63.23%;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面积约103.26万平方米。佳源创盛经营规模较小,且在低线城市的风险敞口要高于同行。目前佳源创盛2022年全年财务报告延迟刊发,最新财务数据仅更新到2022年三季报。2022年前三季度,佳源创盛实现营收63.09亿元,同比下滑53.72%;实现归母净利润4.35亿元,同比下滑54.94%。截至2022年三季末,佳源创盛总资产为711.5亿元,总负债473.58亿元,净资产237.92亿元,资产负债率66.56%。据悉,佳源创盛主要以流动负债为主,占比67%。截至同一报告期,佳源创盛流动负债有317.61亿元,主要为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其短期债务合计53.07亿元。相较于短债规模,佳源创盛流动性异常紧张,其账上货币资金仅剩16.48亿元,无法覆盖短债,现金短债比低至0.31,公司短期偿债压力巨大。在备用资金方面,佳源创盛获得授信额度降幅较大,备用资金大幅减少。截至2022年3月末,佳源创盛银行授信额度合计346.1亿元,同比减少276亿元;未使用授信275.89亿元,同比下降243.09亿元,财务弹性变窄。授信额度除此之外,佳源创盛还有155.97亿元非流动负债,主要为长期借贷,其长期有息负债合计134.62亿元。整体来看,佳源创盛刚性债务规模有187.68亿元,主要以长期有息负债为主,带息债务比为40%。从融资渠道看,佳源创盛主要通过股权和发债来融资,此外还有应收账款、信托以及股权质押等融资方式。“佳源系”股权质押比例颇高,其中佳源创盛质押美丽生态股权比例为81.51%,佳源集团质押的5家地产公司质押比例已达到100%。另外,截至2022年3月末,佳源创盛除按揭担保外担保比率为3.26%,且被担保企业盈利能力很弱且资产负债率很高,公司存在一定或有风险。在资产质量方面,佳源创盛的其他应收款高达72.22亿元,其中往来款较高,应收关联方款项占比过半,存在关联方资金占用问题。近年来,“佳源系”一直在处置资产回流现金,佳源国际委托戴德梁行放售位于香港屯门新合里1号全幢物业,以及新合里3号最顶4层楼层,意向价逾11.34亿港元。总得来看,佳源创盛销售疲软,业绩和盈利能力下滑明显;债务负担较重,流动性紧张,资产质量一般。浙系四小龙之一早年间,初中毕业后的沈天晴做了村会计,期间创办乡镇企业足佳皮鞋厂。因企业业绩好,随后他升任嘉兴市乡镇企业局副局长,三年后调任嘉兴市驻深办主任。1995年,在嘉兴的一栋小楼房里,沈天晴创办了佳源房地产公司,开始进军房地产业务。佳源集团实控人沈天晴此后二十年,沈天晴掌控的“佳源系”商业版图不断扩大。2016年3月,佳源国际控股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成为沈天晴拥有的第4个上市平台。之后,沈天晴剥离佳源服务赴港上市,加上新三板上市的博源控股、西谷数字,以及联交所上市的联合锡矿等多家上市公司,“佳源系”业务涵盖房地产、养老、服务、农业、文旅、智慧城市、商管、酒店管理等。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佳源系”以180亿对价收购中天城投集团100%股权,成为近年来沈天晴在资本市场最为吸睛的一个动作,不过其资金来源和偿债能力受到质疑。随后收购价被下调至89亿元,但“佳源系”第二期和第三期股权转让款并未到位,最终收购终止。*
2023年7月6日
其他

远洋多笔境内债触发临停潮

来源丨小债看市中金公司的介入并不一定意味着远洋会进行任何债务重组。异动7月4日,远洋控股集团(中国)有限公司多笔境内债跌超20%,触发临停潮。其中,“21远洋01”跌近22%盘中二次临停,成交净价28.011元;“15远洋05”跌近21%盘中临停,成交净价27元。此外,上交所披露,“21远洋02”、“18远洋01”以及“15远洋03”上午交易均出现异常波动被临停。据统计,目前远洋控股存续债券15只,存续规模259.07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债券有95.23亿元,公司面临短期集中兑付压力较大。未来偿债现金流消息面上,前日下午,据彭博援引知情人士消息,一个由远洋集团国有股东牵头的工作组已聘请中金公司对集团进行尽职调查。据悉,中金公司在几周前向远洋集团派驻了一个团队以开展该项工作。截至目前,尽职调查尚未得出结论,且中金公司的介入并不一定意味着远洋会进行任何债务重组。在中国人寿举办的2022年业绩发布会上,副总裁刘晖曾表示,“作为大股东,公司高度关注远洋集团的经营情况。当前,地产行业的基本面也迎来了积极的变化,市场也在筑底修复中,我们将积极支持远洋走出低谷,实现平稳发展。”董事局大换血今年6月,远洋集团董事局大换血,大股东中国人寿管控加强。从股权结构看,远洋集团的第一大股东中国人寿持股比例为29.59%,二股东为大家保险持股29.58%,公司无实际控制人。股权结构图6月20日,远洋集团公告称,柴娟获委任为执行董事,张忠党、于志强及孙劲峰分别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刘景伟及蒋琪分别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值得注意的是,柴娟等人均为远洋集团的主要股东中国人寿保险提名,而这三位新董事的履历也一直与中国人寿紧密联系。柴娟现任中国人寿保险深圳区域审计中心纪委书记,曾先后在中国人寿保险个险销售部、教育培训部、电子商务部担任高级经理、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在中国人寿保险安徽省分公司担任纪委书记、副总经理;张忠党现任中国人寿保险科技园管理办公室高级经理,曾任中国人寿保险研发中心经理;于志强现任中国人寿保险共享服务中心(财务板块)高级经理,曾先后担任中国人寿保险吉林市分公司副总经理、中国人寿保险吉林省分公司财务管理中心总经理;孙劲峰现任大家投资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投资总监兼股权投资部总经理,远见共创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他是由远洋集团另外一个大股东大家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提名。远洋集团方面就表示,本次董事局人员调整,有利于大股东加强对公司的管控,推进公司治理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从而提升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前,6月初时曾有市场传闻称,中国人寿和大家保险正派出联合工作组,目的是系统性提升远洋集团的流动性,以增强其抗风险能力。近期,由于流动性安全边际较窄,到期债务规模高等原因,国际评级机构纷纷下调远洋集团信用等级,公司信用资质持续恶化。从财务指标看,远洋集团销售持续疲软、业绩亏损,盈利能力恶化,偿债压力大,再融资面临压力。并且,远洋集团的业绩影响到了中国人寿的财报数据。据中国人寿2022年财报披露,2022年末远洋集团港股每股1.09港元,基于此已计提减值26.45亿元,2021年底时,已对其计提减值32.17亿元。根据2022年年报,远洋集团实现营业额461.27亿元,同比下降28%,毛利为23.77亿元,同比下降79%,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为159.3亿元。由于业绩亏损,2022年末远洋集团的毛利率从2021年17.52%大幅降至5.15%,盈利能力迅速恶化。2022年,远洋集团累计协议销售额约1002.9亿元,同比下降26%;2023年前5个月协议销售额286.2亿元。低价促销给远洋集团利润率带来压力,其平均销售价格在2022年和2021年分别下降8%和10%。截至2022年12月31日,远洋集团二级开发土地储备逾4200万平方米,按照可售面积计算,平均土地成本约为7100元/平方米。公司土地储备资源丰富,聚焦一、二线核心城市。考虑到远洋集团的产品结构以及规模偏小的土储,预计其2023年的合同销售额将同比下降10%至900亿元左右,销售额的持续下降将在未来12个月内削弱其现金流和信用指标。截至2022年末,远洋集团总资产为2460.72亿元,总负债1981.86亿元,净资产478.86亿元,资产负债率80.54%。近年来,远洋集团财务杠杆水平高企,公司债务负担较重,2022年由于亏损净资产大幅减少,公司资产负债率飙升。据悉,远洋集团主要以流动负债为主,占总债务的69%。截至同报告期,远洋集团流动负债有1373.92亿元,主要为应付款项及应付票据,其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债务有380.92亿元。相较于短债压力,远洋集团流动性异常紧张,其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有46.23亿元,较2021年末大幅下降8成,现金短债比低至0.12,公司存在巨大短期偿债压力。除此之外,远洋集团还有607.94亿非流动负债,主要为长期借贷,其长期有息负债合计589.32亿元。整体来看,远洋集团刚性债务近千亿,主要以长期有息负债为主,带息债务比为49%。有息负债规模较大,2021和2022年远洋集团融资成本分别为22.39亿和30.66亿元,对公司盈利空间形成侵蚀。从偿债资金来源来看,远洋集团主要依赖于外部融资,以债券和银行借款为主,作为香港上市公司其具有畅通的海外债券融资通道。但从现金流看,2022年远洋集团筹资性现金流净额为-79.79亿元,说明偿还债务资金大于融资流入资金,其外部融资环境有恶化趋势,公司面临一定再融资压力。在资产质量方面,受联合营项目影响,远洋集团其他应收款及其他应付款规模较大,截至2022年末其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高达834.91亿元。总得来看,远洋集团销售持续疲软、业绩亏损,土地储备充足但变现能力欠佳;毛利率大幅下滑且处于较低水平,盈利能力恶化;债务规模不断攀升,偿债压力大,再融资面临压力。大股东支持事实上,去年以来中国人寿已经在多方面对远洋集团进行支持。其中,在金融产品认购方面,远洋集团2022年12月发行一笔13.03亿元的REITs产品,得到中国人寿及广发银行的参与认购。资产盘活方面,2022年4月远洋以约30亿元向中国人寿出售北京颐堤港一期项目公司股权;2022年6月,将位于北京丽泽商务区的北京远洋锐中心21%股权出售给项目合作方中国人寿,交易金额达到50.15亿元。2022年10月,远洋集团以2.33亿元向中国人寿出售全资附属公司北京万洋世纪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全部股权,后者主要资产为朝阳区东三环路商务中心区的甲级写字楼中国人寿金融中心。此外,双方在养老领域也有合作。在大股东支持和远洋集团在经营战略方面的节衣缩食,2022年公司如期完成所有到期有息债务的兑付,以及信用类融资净还款189亿元,包括120亿元供应链ABS的兑付,逐步以抵押借款替换信用类融资,持续优化负债结构。就在今年3月,远洋集团本拟展期一笔6亿元次级永续美元债本期票息,但在月底时选择兑付了共计2060万美元。*
2023年7月4日
其他

那些被AMC拯救的房企

来源丨观点网一旦引战成功,出险房企多能再度提振市场信心,为其重组与发展留出更多空间。难得又迎来了出险房企将获得战投的好消息。6月30日晚,金科股份发布公告称,其与长城国富置业有限公司签订《战略投资框架协议》,双方确认,长城国富有意向独立或与其他合作方组成投资联合体,作为重整投资人参与金科股份的预重整程序。资料显示,长城国富是中国长城资管旗下以房地产开发经营为主业的投资运营平台,是以房地产开发经营为主业的央企,主营实业投资、资产管理与经营、租赁、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业务,与华融资管拥有华融地产平台、信达资管拥有信达地产上市平台类似。值得关注的是,不同于部分出险房企与资管公司开展的业务或项目层面的合作,本次金科股份与长城国富是股权层面的战略性合作。长城国富战投金科关于双方的合作方式,公告也有介绍,不仅包括具体的资产盘活,还有金科股份的预重整程序,以及后续的业务整合发展都有涉及——其一,在推进资产盘活方面,长城国富充分发挥房地产领域的资源和能力优势,提供必要资金支持,依托金科地产开发、运营、工程管理等专长,推动符合条件且甲方或投资联合体认可的项目公司运营盘活、价值提升,维护各方利益。其二,推进重整工作,长城国富有意向参与金科股份的预重整程序。在长城国富或投资联合体被确认为重整投资人、金科重整计划被相关监管机构批准并经人民法院裁定批准后,长城国富或投资联合体将执行重整投资协议和重整计划。其三,推进战略整合,长城国富通过司法重整成为金科股东后,双方将整合相关产业链资源,打通并深耕产业生态链,在民生地产开发、智慧物业服务、科技产业地产投资运营、文商旅康养地产投资运营、城市更新及保障性租赁住房、多元创新代建及产业和商业运营等轻资产业务发展、社会不良资产化解等各方面开展全面的战略合作,形成协同发展的战略格局,同时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打造轻重并举、租购并重的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并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赛道,双方致力于将金科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美好生活服务企业集团。很显然,此次合作不仅为金科带来资金支持,还有央企的信誉背书。对于债权人而言,这无异于吃了一颗“定心丸”。据悉,在金科股份年度股东大会上,实际控制人黄红云曾表示:“在这关键时刻,我将不遗余力协调各类资源来帮助公司发展,支持公司尽快走出困境,全力维护公司全体股东的利益。不管是引进国有企业战略投资人成为公司大股东及重要股东,还是债务重组重整,任何有利于公司化解流动性困境、回归平稳健康发展的工作我都会全力支持。”同时表示,金科引进战略投资人主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央国企背景,二是产业协同性股东,三是战略性投资人。引入长城国富似乎刚好满足了黄红云提出的三个条件。有分析就指出,本次金科股份与长城国富是股权层面的战略性合作,如此次金科与长城国富战略合作成功,既实现了金科引进央国企产业协同性股东的战略投资人的目的,化解金科当前风险,促进良性循环发展;又助力长城国富快速构建起房地产的完整体系与能力,服务于长城资管整体战略的打造。对于长城国富而言,此次合作还将增加一个上市的地产平台。就目前看,信达、东方、长城和华融这四大AMC公司中,只有信达资管拥有信达地产上市公司平台,若长城国富战投金科成功,意味着金科股份将成为长城国富的上市公司平台。被AMC拯救的房企事实上,出险房企引入AMC的例子很多,只不过大多是停留在项目层面的合作,股权层面的战略性合作寥寥可数。一旦引战成功,出险房企多能再度提振市场信心,为其重组与发展留出更多空间。据了解,早在2022年1月,金融监管部门就曾召集5大AMC机构开会,研究资产管理公司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参与风险房地产企业的资产处置、项目并购及相关金融中介服务。之后不断有AMC为出险房企项目纾困的消息传出,但股权层面合作直到3个月后才有案例。4月2日,佳兆业与招商蛇口、长城资产在深圳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约定以佳兆业在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等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更新为基础,设立三方合作平台共同开发。除此以外,各方还约定推动存量商住开发、商业综合体,以及文旅、邮轮等层面的合作。但可以发现,佳兆业与长城资产的合作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战投,依然更倾向项目合作,体现了介入方的谨慎性。按照约定,三方适时探讨建立合资公司等合作载体,显示对出险企业纾困偏向项目层面合作。彼时包括招商蛇口、华润置地都提过对收并购方式的选择标准,比如招商蛇口优先选择项目合作,其次是股权合作;华润方面则明确,不会考虑公司平台股权端的收并购。之后8月5日,中国华融宣布与阳光集团签署《纾困重组框架协议》,而市场人士认为,华融与阳光城的合作可参考佳兆业和长城资产合作模式。与此类似的还有中南建设。同年5月,中南建设发布公告表示,与华融资产、南通政府单位签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有关协议,华融资产拟和南通市保障房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通过有限合伙、基金等形式设立合作主体,针对中南建设及中南控股其他主体在建工程复工复产、优质项目并购、社会与资本合作项目盘活等开展业务,共同支持中南控股转型发展。有关支持项目总规模不超过50亿元,也可引入其他投资机构。对此,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AMC主要是追求项目收益最大化或者风险最小化。AMC在当前纾困中主要进入启动项目,后续更主要的是依靠盘活项目、滚动开发,最终从项目收回资金。另有分析指出,由于AMC本身定位是对不良金融资产盘整的专业服务类公司,而非投资公司,另外则是受制于自身资源问题,注资出险房企的规模不会太大。还有另一些企业,虽然没有牵手AMC,但开辟了引入国企作为战投的思路,如华南城引入特区建发成为持股29.28%的控股股东,此消息出街后,华南城1月到期的11.50%优先票据和10.875%优先票据,2月、6月到期的两笔美元债均顺利得到展期。另外,建业地产引入河南省铁路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同晟置业持股29.01%,后者成为了第二大股东。彼时已有消息传出,金科股份、中国奥园等房企也正处于引进国资进程中,且已处于洽谈协商阶段。相较于上述单纯引入AMC援助项目,或者单纯引入国资战投,金科股份与国资AMC的股权合作所涉范围更大,也更具想象空间。*
2023年7月3日
其他

广西多家城投公司债券业务被罚背后

来源丨界面新闻6月29日,广西证监局发布了4条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剑指防城港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桂林市交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防城港市城市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和柳州东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梳理罚单内容,4家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都涉及公司债券业务,其中港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桂林市交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防城港市城市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都是在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存续期间未及时披露年报。具体来看,防城港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在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存续期间,未按照《上海证券交易所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挂牌规则》(上证发〔2022〕59号)第3.2.1条、第3.2.2条规定,在2022年度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披露2022年年度报告,直至2023年5月18日才披露年报,违反了《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证监会令第180号)第五十条、第五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桂林市交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存续期间,未按照《上海证券交易所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挂牌规则》(上证发〔2022〕59号)第3.2.1条、第3.2.2条规定,在2022年度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披露2022年年度报告,直至2023年5月19日才披露年报,违反了《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证监会令第180号)第五十条、第五十一条第一款规定。防城港市城市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在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存续期间,未按照《上海证券交易所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挂牌规则》(上证发〔2022〕59号)第3.2.1条、第3.2.2条规定,在2022年度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披露2022年年度报告,直至2023年5月18日才披露年报,违反了《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证监会令第180号)第五十条、第五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广西证监局在对柳州东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柳州东通或发行人)公司债券业务进行现场检查后,发现柳州东通存在以下问题:4宗土地使用权账务处理不及时,涉及定期报告及发行文件信息披露不准确经查,柳州东通所属“柳国用(2014)第121572号”“柳国用(2014)第121571号”“柳国用(2013)第117910号”“柳国用(2013)第117911号”4宗土地使用权资产,柳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已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完成上述4宗土地使用权资产的权籍情况调查工作,收回涉及的土地使用权,并于2019年5月至2020年2月期间将上述4宗土地使用权资产公开挂牌出让第三方,但柳州东通直至2022年才在对外披露的2021年年报反映,期间未进行账务处理,亦未在所属期间的定期报告中反映。导致柳州东通2018年年报、2019年半年报和年报、2020年半年报和年报、2021年半年报,以及涉及期间引用相关定期报告数据的债券募集说明书披露信息不准确。土地注销事项信息披露不及时经查,柳州东通于2021年10月4日至11月1日期间分别召开5次执行董事会议审议通过注销7宗土地使用权(含前述已被柳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收回的4宗土地使用权资产)事项,涉及土地使用权账面价值合计72.13亿元。2021年11月25日,柳州市国资委同意对前述7宗土地使用权资产进行置换。柳州东通未及时就上述事项进行披露,直至2022年5月12日才通过临时公告披露上述信息。针对上述情况,依据《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证监会令第180号)第六十八条规定,广西证监局决定对防城港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桂林市交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防城港市城市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按照《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证监会令第113号)第五十八条、第六十五条,《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证监会令第180号)第六十八条、六十九条的规定,广西证监局决定对柳州东通及相关责任人卓柳军、李积栋、陈海燕、袁帅、彭志春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2023年6月30日
其他

银行个贷不良爆发

来源丨轻财经零售贷款的不良率上升势头仍然还未止住,2022年银行个贷不良率呈现出了全面的上升趋势。其中,部分上市城商行的零售贷款不良率上升趋势更为明显。10家银行零售不良率超2%绝大多数银行的零售贷款不良率都在上升。一个直观的数据是,2021年时,仅有两家上市银行零售贷款不良率超过了2%,两家银行均为城商行。而到了2022年,不良率超过2%的银行达到了10家,多数为城商行。其中,甘肃银行、哈尔滨银行的零售贷款不良率都在3%以上。相比之下,国有行的零售贷款不良率最低,基本都在1%以下,主要源于个人房贷占比较高,而个人房贷不良率目前仍然相对较低。从2022年各银行零售贷款不良率变化来看,中原银行、广州银行、贵州银行的增幅都超过了1个百分点,3家银行均是城商行,显示部分城商行零售不良贷款压力更大。这些银行都有一个共同点,即2022年个人房贷不良率都上升较为明显。2家银行信用卡不良超过8%2022年约2/3的银行,信用卡不良率上升。有5家银行的信用卡不良率超过了5%,包括了广州农商行、威海银行、盛京银行、九台农商行和晋商银行。其中,广州农商行、威海银行的信用卡不良率都超过了8%,增幅也都超过了5个百分点。个人房贷不良全线上升2022年,所有银行的个人房贷不良率,都在上升,无一下降。不过,各家银行的个人房贷不良率都在2%以下,多数银行的不良率都在1%以下,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从不良率变化看,仅有贵州银行、中原银行的个人房贷不良率增幅超过了1个百分点,其他银行的增幅都不大。毫无疑问,这也是最值得持续关注的趋势。6家银行消费贷不良超3%6家银行的消费贷不良率超过了3%,包括了渤海银行、贵州银行、中原银行、成都银行等,其中,中原银行、广州银行的消费贷不良率上升幅度最大。*
2023年6月30日
其他

新三板罕见破产重整成功案例!

来源丨证券时报被实施风险警示然后“退市”,是新三板ST公司最终的命运?净资产为负、连年亏损、面临终止挂牌新三板的风险,这家新三板公司曾一度游走在“退市”的边缘。而在经历两年多的破产重整后,华盛控股最终获得新生,保住了新三板挂牌的资格,成为新三板罕见的破产重整成功案例。“破产重整面对的困难相当大。在今年4月拿到重整成功的裁定的时候,我们喜极而泣。”华盛控股董事黄景锟回忆过往艰辛感慨道。而重整成功后,公司又将如何发展?曾多次面临“退市”风险作为很早期的新三板企业,华盛控股于2014年4月即挂牌。公司在新三板曾堪称明星做市股,公司股东人数一度超过600户。华盛控股主要从事实验室设计、生产、施工和维保。由于看好这条“赛道”,公司现任董事长钱文鑫和黄景锟于2016年持续购入华盛控股的股票,分别成为公司的自然人股东和机构股东。2017年,华盛控股开始出现资金周转的问题。“当时华盛控股由于定增失败且投入了太多资金到园区建设导致资金链断裂。于是我们成立了基金,从创始人的手中收购了这家公司的控股股权。”黄景锟介绍道。2017年期末,上海璞心资产管理中心(有限合伙)成为华盛控股的第一大股东,持有公司1700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28.86%,超过了原来大股东盛义良的持股比例;此外,钱文鑫持股4.51%。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李江、钱文鑫、黄景锟。由于2019年期末经审计的归属于挂牌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资产为-4613万元,华盛控股于2020年5月7日被实施风险警示,公司证券简称由“华盛控股”变更为“ST华盛控”。2019年年报显示,华盛控股连续四年出现亏损,且2019年亏损额扩大至4000多万元。在当年的年报中,会计师事务所指出存在可能导致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影响的重大不确定性。由于连年亏损,2020年起公司陷入了多起债务诉讼中,官司缠身,后来多次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公司资产被查封、银行账户被冻结。期间,公司被主办券商频频提示风险,更是几次因为未按期披露财报,面临着终止挂牌新三板的风险。2021年4月,华盛控股以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但仍具有重整价值为由向安徽省天长市人民法院申请预重整,并获得受理。公司披露的年报显示,公司2020年业绩再度出现较大亏损,净资产为-7803万元。破产重整难点多华盛控股破产重整正式启动是在2020年年底。据黄景锟介绍,当时疫情给公司重整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但在整个重整方案的设计和执行上,还是比较顺利地达成了共识,这里一方面有“府院联动”的作用,另外华盛控股的团队、股东和债权人对公司的未来发展还是充满了信心。2021年12月13日,公司召开的第三届董事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公司申请破产重整的议案》,同意公司向天长市人民法院递交公司破产重整申请。2022年1月4日,安徽省天长市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华盛控股重整申请,并于次日指定北京德恒(合肥)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管理人”)担任管理人。2022年3月29日,华盛控股第一次债权人会议表决通过了《华盛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重整计划草案》。华盛控股破产重整的困难,首先便是资金问题。“公司破产重整,主要是因为公司的历史债务和发展受困,所以在招募重整投资人的过程中,我们也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一家健康的成长企业融资,在疫情期间都比较难,可以想象对于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去融资,那就更难了。”黄景锟直言,“在重整启动时,律师费都是我们创始团队凑的50万元,来完成破产预重整的计划。”据黄景锟介绍,这次重整的难点还有两个,其中之一是公司优先债权的债权人谈判问题。在破产重整过程中,债权主要分为三部分:具有抵押权的银行债权,普通债权和员工工资社保。普通债权人由于无抵押物,所以在谈判过程中,相对好谈,并且在20万以下的债权,我们是偿付80%,所以比较容易。但在银行的优先债权上,我们也对其债务进行了打折,这是比较难的,而且我们几个合伙人也是其债务的担保人,但最终在当地政府的协调和多方沟通下,在本金部分全额清偿,贷款利息作为普通债权进行了支付。其二是华盛控股的未来发展问题。“重整最核心的是未来公司重整后发展的问题,因为只有制定了既有可行性的重整方案,同时又能够给予管理层和利益相关方信心的方案,尤其是对于招募重整投资人,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我们团队重新调研了华盛控股所处的行业、竞争对手、公司的比较优势,最终花了将近4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整个行业的调研、分析和重整方案的设计。我们后来发现,重整不仅是解决华盛控股的债务和风险,最重要的是让我们通过梳理公司所处行业和内在优势,对重整后的华盛更加有信心,这不仅仅是情怀,而是通过数据和理性分析得来的。”黄景锟说。据悉,华盛控股作为首例安徽省新三板企业重整成功的案例,期间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最高人民法院领导在整个破产重整过程中到公司实地调研了多次。在重整过程中,人民法院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力促重整成功,小额债权人的基本生存权也得到了保障。在人民法院指导下,管理人在华盛公司的重整计划中对20万元以下的小额债权人,设计了按债权金额80%予以一次性现金清偿的偿债方案(华盛公司普通债权人的模拟破产清算清偿率仅为18.33%)。上述特殊偿债安排,切实保障了小额债权人的基本生存权,在严格落实破产法相关法律规定的同时,体现了破产法的“温度”。在华盛控股重整过程中,人民法院积极利用府院联动机制,通过法院与政法委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联动、协调,积极协助华盛公司获得相关政策支持,做好职工、其他债权人的矛盾化解工作,提高破产案件的办理效率。最终历时一年多,华盛控股于2023年4月4日收到天长法院送达的民事裁定书,确认公司《重整计划》执行完毕。“4月4日拿到重整成功的裁定的时候,我们喜极而泣,历经6年的公司重组,债权债务纠纷,新的团队组建历历在目,脑海里浮现起我们长途的奔波,想起我们被债权人堵在公司要债,想起曾经我们那年少的冲动和梦想,我们创始人抱在一起痛哭了一场。那一天,外面下着大雨,而我们也在流着泪。”黄景锟回顾过往的困难感慨道。“这一路的艰辛我们也试图将其影视化,将我们自救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优秀企业家,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成功“摘帽”如期披露的2022年年报显示,华盛控股尽管扣非后净利润仍为亏损,但已经消除净资产为负的情形,公司成功撤销股票交易风险警示,公司证券简称自2023年5月5日起由“ST华盛控”恢复为华盛控股。“华盛控股成为新三板少见的重整成功案例,给新三板挂牌公司带来了积极向上的影响。”黄景锟认为,首先是华盛控股将历史的债务和包袱全部解除,恢复了企业的信用。其介绍道,华盛控股主要的客户来自于:公检法医院和高校,对于企业资质和信用的要求较高,而在华盛控股重整成功后,已经有多个公开招投标中标,比如一汽集团、甬江实验室和广州大学。黄景锟还表示,最近有多个券商来华盛控股调研,资本市场反应还是比较快的,在重整成功复牌当天,就有投资人打电话咨询公司未来发展和是否启动定向增发等问题。“公司的内部团队和合作伙伴的信心和凝聚力得到提升。因为华盛控股自从2016年债务风险爆发后,部分优秀的技术人员和高管离职,供应商和代理商对公司的信心不足,导致业务发展举步维艰,但是重整结束后,华盛控股在各省份的上下游厂商的信心明显上升。于是我们顺势而为,整合了将近20多家厂商入驻华盛控股实验室产业园,形成了国内唯一的一家实验室产业集聚地。”破产重整成功,华盛控股犹如获得新生,未来公司又将如何发展?“华盛控股现在所处行业是细分的实验室行业,是一个朝阳行业,去年我国的科研和研发投入超过了2万亿,实验室的细分行业也有1500亿-2000亿的规模,实验室产品的毛利率较高,超过40%,另外对资质,技术和服务的要求较高,厂商的进入门槛相对较高。”黄景锟说。据介绍,华盛控股的主营不会发生改变,但是技术和产品会进行大规模的升级,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会进行调整。“在管理模式上,我们将采用OKR的管理模式,取代原有的KPI考核机制,并引入更多的高精尖人才和团队介入公司研发和管理。在商业和生产模式上的改变,主要是从原有的自产自销逐渐平台化,通过其资质、资本和技术进行产业链的整合。”黄景锟认为,国外同行能做成巨头,华盛重整未来也有潜力走得更高更远。“美国的赛默飞世尔的市值在1000亿美元以上,也主要是实验室设计,仪器设备和智能化信息化,也是通过收并购进行产业整合,这和华盛控股的基因是很相似的。因为我们也是通过收购重组,在进行实验室产业链的整合,所以我们相信在科创的大背景下,国家对基础研究的大力投入,将会给予华盛控股更高的估值和溢价。当然这一切都要建立在有高精尖的技术产品和服务上,这也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华盛重整成功,是一个结束,也是华盛迈向世界和更高资本市场的开始。”*
2023年6月23日
其他

首宗个人破产重整案执行完毕

来源丨深圳卫视深视新闻6月20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深圳破产法庭向我国境内首宗个人破产案债务人梁文锦送达民事裁定,裁定该案已执行完毕,并依法免除其未清偿债务。我国境内首宗个人破产案申请人梁文锦因此获得经济“重生”。“梁文锦,今天向你送达民事裁定,依照《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的规定作出裁定,免除债务人梁文锦对债权人在重整计划载明的债务范围内,未清偿债务的清偿责任。”随着深圳中院深圳破产法庭庭长曹启选话音落下,我国境内首宗个人破产案画上了句号。手中这薄薄一纸免债裁定书,是梁文锦通过21个月的努力和诚信表现换回来的。今年37岁的梁文锦2018年选择蓝牙耳机市场创业。由于没有稳定的客户资源,加上受新冠疫情影响,他的债务越垒越高且无力全部偿还。截至破产申请提出之日,他的债务总额约75万元,而其仅有36120元存款、4719.9元住房公积金,每月固定工资收入约2万元,无房产、车辆等大宗财产。2021年3月10日,梁文锦向深圳中院提出了个人破产申请。2021年7月,深圳破产法庭向梁文锦送达裁定书,根据法院裁定生效的重整计划,梁文锦三年内偿还借款本金,所有利息被免去。如果不能按重整计划执行,债权人依法有权向其追索未归还的所有借款本息。该案指定破产管理人主办律师刘胜军接受采访时表示,从2021年5月受理到现在,如果不停止计算,估计将再产生超过30万元的利息。“申请个人破产对于债务人来讲,是实实在在地对他进行救助。”“通过努力工作,攒工资,加上生活节俭,实现了提前还款。”梁文锦告诉记者,今年4月中旬,也就是重整计划执行的第21个月,他最终清偿了所有的债权本金。这一时间与计划要求相比,足足提前了15个月。随后,他向法院申请免除剩余未偿还的债务,获得了裁定批准。“把债都还清了,在法律意义上得到了经济‘重生’,终于松了一口气,可以开启我全新的生活了。”梁文锦告诉记者,“个人破产制度对我们这些不幸的创业者的挽救意义是很重大的。”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香港、台湾地区有个人破产法律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破产制度。我国境内首部个人破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自2021年3月1日起实施。截至目前,深圳中院共收到个人破产申请1635件,已立案审查411件,裁定受理破产申请117件。梁文锦申请个人破产案是我国境内首宗个人破产案,也是境内首宗个人破产重整案。“该案的圆满终结,意味着在我国境内推行个人破产制度是可行的,对于挽救困境中的债务人、推动创新创业政策的深入和营商环境建设提供了生动的现实案例,也对我国今后的个人破产立法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市破产法学会会长徐阳光表示。*
2023年6月21日
其他

闽系房企暴雷不断!

来源丨地产资管界闽系房企暴雷的故事,还在发酵。继泰禾退市,大唐、融信公告债务违约后,这两天,曾经的千亿房企阳光城,也走到退市终局,禹洲则再次触发违约。下文就以各房企最新公告时间为顺序,来看看最近一些闽系房企现状。阳光城,停牌退市在经历了27次的股票跌停后,阳光城挺不住了,宣告停牌。6月13日,阳光城发布关于收到深圳证券交易所《事先告知书》的公告。公告显示,阳光城在2023年5月15日至6月9日期间,通过深交所交易系统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收盘价均低于1元,触及深交所《股票上市规则(2023年修订)》第9.2.1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的股票终止上市情形。深交所拟决定终止阳光城股票上市交易。阳光城作为曾经的闽系龙头房企,2002年收购上市公司石狮新发,阳光城借壳上市。2006年阳光城销售额仅2亿,到2020年就实现2180亿。14年时间,从2亿到2180亿,翻了1000多倍。2021年,阳光城跻身全球500强企业。一时间风光无两。然而,在高杠杆的操作下,不久之后,阳光城在销售去化面临困境、集中到期大额债务、新增融资困难等多重压力下出现业绩爆雷。不过,阳光城并没有直接选择躺平,一度积极自救,直至近日,还是被压垮了,走向退市。克而瑞数据显示,2023年1-5月,阳光城销售金额为162亿,同比下降近20%。阳光城在厦门、环厦区域开发的项目包括有阳光城文澜府、阳光城翡丽海岸、阳光城翡丽湾、阳光城凡尔赛宫等。禹洲,多次违约债务违约,就如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关不上了。6月13日,禹洲发布公告,内容涉及2023年到期的、息票率9.95%的2亿美元高级绿色票据,随着YUZHOU9.9506/08/23于6月8日到期,该票据将于同日从港交所摘牌退市。其实,在此之前,禹洲已多次发生海外债务违约事件。2022年3月7日,禹洲有一笔于2023年到期、票面利息为8.5%的美元债券,在宽限期过后仍未能如期支付,宣告正式违约;3月31日又发生3只美元债项下违约事件;两个月后,禹洲再次发布公告,因资金链断裂,无法支付已到期且超过宽限期的多笔境外美元债券。禹洲于1994年在厦门成立,开发有禹洲新村、禹洲璟阅城、禹洲东岸朗庭、禹洲海墅等。2009年,禹洲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持续深耕以厦门和福州两大核心城市为中心的海西区域,辐射泉州、龙岩、漳州市场;之后陆续发展到以上海为次中心,辐射江苏省和安徽省等长三角地区,后又陆续进入国内其他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2013年,禹洲跻身百亿房企俱乐部,2016年总部落户上海,长三角地位逐渐稳固,并继续引领海西区。克而瑞数据显示,2023年1-5月,禹洲销售金额仅为84.1亿,同比下降近44.6%。融信,再次违约融信再次陷入债务违约的境地。6月9日,融信中国公告称,本公司发行并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的本金总额为316,000,000美元的2023年到期8.1%优先票据,已于2023年6月9日到期。本金以及应付利息总计328,798,000美元已到期应付。截至本公告日期,本公司尚未支付有关款项。融信于2003年在福建福州成立,深耕福州多年之后,开始积极对外扩张。2010年进入漳州,2012年进入厦门,在厦门先后打造融信海上城、融信厦门世纪等项目。2014年,融信销售额还不足百亿,到2019年总销售业绩高达1413亿元,复合增长率为73%,增速超过了其他同时期的闽系房企。克而瑞数据显示,2023年1-5月,融信销售金额大幅缩水,仅为68.2亿,同比下降77%。泰禾,停牌退市同样面临退市的还有泰禾。6月8日,泰禾公告显示,公司于2023年6月8日收到深圳证券交易所下发的《事先告知书》。公司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均低于1元,触发终止上市情形。泰禾成立于1996年,曾是闽系房企的头部房企,从2002年开始,泰禾开始扩张。2010年,泰禾登陆深交所。2014年,泰禾集团全年销售规模还仅为200亿元,仅仅三年后,在2017年上半年,泰禾集团销售规模就已突破400亿元。2018年后,泰禾便急转直下,开始出现资金危机端倪。2020年7月,泰禾公告称,未能完成中期票据“17泰禾MTN001”本息的按时兑付,正式宣告债务违约,成为地产界最先“爆雷”的房企之一。随后,泰禾也开始自救,但最终还是走向退市。泰禾入厦大约十年的时间,在厦门及环厦区域打造有汀溪院子、厦门院子、蓝山院子、红树湾院子、闽南院子、厦门湾、香山湾、华大泰禾广场等楼盘。其中,汀溪院子也因泰禾、世茂都陷入资金问题,面临拍卖,命运多舛。世茂,暂时保壳2022年7月,一笔本金10亿美元的美元债未能如期兑付,宣告了世茂正式违约。面对债务困局,世茂也有自救。不过,至今年5月30日收盘,世茂股价低至1.01元,触碰到面值退市生死线,上市地位岌岌可危。6月2日,世茂又发布关于未能按期支付债务的公告。世茂股份及子公司近期公开市场债务7.39亿元未能按期支付。同时,世茂股份及下属子公司有46.3亿元的非公开市场的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债务未能按期支付。6月4日,世茂再次发布公告:公司计划以自有资金回购股份,此次用于回购的资金总额不低于1亿元,且不超过2亿元。回购股份的价格区间不高于1.3元/股。上述回购方案对公司股价的提振起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至6月5日,世茂股价出现第四次涨停,截至当日收盘,股价报收1.23元/股,总市值约为46亿元。世茂“保壳”暂时取得成效。世茂成立于1989年,最初发展在福建,1994年上海世茂股份有限公司上市,2000年正式更名为世茂股份,2006年世茂地产控股有限公司上市公司总部位于香港、内地运营总部位于上海,业务涵盖生态住宅、商业地产、旅游地产、高端酒店和高科技产业集群五大板块。2009年,世茂首入厦门,世茂双子塔成为厦门的地标性建筑、先后在厦门打造了世茂国风长安、世茂璀璨天城、世茂璀璨天宸、世茂御海墅等住宅产品,并且福建首个世茂广场在厦门开业。克而瑞数据显示,2023年1-5月,世茂销售金额为238.5亿,同比下降超30%。大唐地产,宣告违约闽系房企暴雷再+1,大唐通过官方公告的形式,正式承认了债务违约。5月31日,大唐集团控股公告称,公司已发行并在新交所上市本金总额为2.8395亿美元的2023年到期12.5%优先票据,因到期未能支付该本金额,已构成违约事件。简单来说:也是还不上美元债。大唐地产源自台湾,兴于厦门,深耕大陆。曾连续多年位列中国房企百强。1984年,大唐地产成立,1994年,以京剧人物“窦尔敦”作为公司品牌形象进入厦门地产,依靠旗舰产品“大唐世家”迅速在厦门崛起。在厦门及环厦区域,开发的项目包括有大唐世家、大唐水云间、江山天境(合作项目)等。开发建设的大唐中心成为金砖厦门会晤四大中心,不过如今也拆平了,重新规划建设。2020年12月,大唐地产于香港联交所上市。足迹逐步扩至全国,布局海西、北部湾、长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及成渝六大经济区。2021年7月,大唐地产将总部由厦门迁至上海,然而也是此时房地产行业开始由盛转衰。上世纪90年代房地产萌芽,福建掀起一大波房企成立潮,主要分为南派与北派。其中,南派诞生于厦门或以厦门为主战场崛起,代表有世茂、旭辉、建发、国贸、联发、中骏、禹洲、宝龙、大唐等;北派则以福州为大本营,代表有泰禾、阳光城、正荣、融信、融侨、福晟、金辉、三盛等。回过头看会发现,这些闽系房企,谁又不是曾经风风光光过,但如今被债务压垮又何其之多。最早的是福晟、泰禾、三盛等初代暴雷房企,后面是世茂、旭辉、阳光城、融信、大唐、禹洲、宝龙、正荣、融侨、大唐等相继违约或退市。最后还是希望这些债务违约的房企,能够积极自救,合理应对债务危机。*
2023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