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括:从《旧时燕》到《山围故国》——程章灿先生的南京文化随笔

杨括 程门问学 2022-07-15


2019年10月31日,南京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世界文学之都”,这一喜讯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每一个喜欢南京和热爱传统文化、文学的人都会为之自豪。同时,一部专门讲述南京掌故逸闻的随笔集也在火热的宣传和销售中,这便是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新书《山围故国——旧闻新语读南京》(简称《山围故国》)。此书可谓生逢其时,正可以作为“文学之都”的力证。

其实,该书的作者,南京大学教授程章灿先生早在十三年前,就已经出版了一部关于南京文史典故的随笔集——《旧时燕——一座城市的传奇》(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简称《旧时燕》),而且在后记中这样说:“如果要评选最古雅、最有文学性情的城市,我愿意投南京一票。”(《旧时燕》第229页)当年的无心之言,却具有令人惊喜的预见性。看来南京的文学性或说文化底蕴,早就为有识之士所认可了,“世界文学之都”的桂冠不但受之无愧,还嫌来得太晚。

程章灿先生的博士论文即为《魏晋南北朝赋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后又有《世族与六朝文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南朝文化·上》(南京出版社2005年版)等专著及论文,编注过《魏晋南北朝诗》(天地出版社1997年版)、《南北朝诗选》(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为本科生讲授《世说新语》等课程,六朝文学是其专长,而南京正是“六朝古都”——当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所在。纵然“六朝旧事随流水”,毕竟还有对它心心念念的文化传承人,何况南京的故事还不止六朝。因为对南京的喜爱,对南京文史故事的热衷,程先生曾经“在南京大学讲了一学期的‘文学南京’课程,后来,又在讲稿的基础上,整理成一组文章,题为《城市传奇》,在《古典文学知识》上发表”(《旧时燕》第230页)。他还陆续整理了《秦淮广记》(南京出版社2017年版)等地方文献,编纂了《诗栖名山》(凤凰出版社2015年版)和《南京历代经典散文》(南京出版社2017年版)等有关南京的诗文集,积淀了丰厚的知识。“《山围故国》是我的读书笔记,是阅读南京的一组随笔,是近十年间陆陆续续写下来的。……这些文章的初稿,曾经贴在我的新浪博客(‘廿年远在帝王州’)之上,二稿迁移到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金陵帝王州’),现在终于以纸本的形式,在线下与大家正式见面。”(《山围故国》第2—3页)可见,从《旧时燕》到《山围故国》,创作南京文化随笔是作者多年兴趣所钟和专业所在,《山围故国》既是《旧时燕》的续集,又别开生面,另有一般色彩。

程章灿先生部分著作

《旧时燕》由讲稿整理而来,《山围故国》则是随笔集腋成裘,不同的形成方式鲜明地体现在二书之中,作者创作态度的变化也就自然流露。总体来讲,《旧时燕》有自觉的系统意识,带有教材的影子,而《山围故国》就随性得多,是真正的随笔;前者有意著书,后者无意为文。其差异具体如下:

第一,标题、篇数标准不同。《旧时燕》整饬,“因为喜欢金陵四十八景,所以东施效颦,篇名都用四字格,……却才有四十八篇的一半”(《旧时燕》第233页)。篇名和篇数都受到“金陵四十八景”的影响,但第一篇就破了例——篇名“旧时燕”,不是四字格。而《山围故国》篇题长短错落,短者五字(如《栖霞山山神》),长者十四字(《柳如是的弓鞋与竹刻大师的技艺》),不着意整编。全书55篇,共四辑,分别有17篇、13篇、12篇、13篇,并无规律。

第二,排序方式不同。《旧时燕》基本按内容所涉人物、事件的先后排序,第一篇算是引子,二、三、四篇讲南京的王气、形胜和神明,这是东吴奠定的城市特色。五、六篇讲东晋门阀,七、八篇讲刘宋宫闱,第九篇讲宋齐之际的明征君,十、十一篇梳理了起自南朝的莫愁形象,十二、十三、十四在对繁华的追忆中逐渐走到了南朝的末路和隋朝,第十五篇以盛唐为代表说酒文化,十六、十七篇讲王安石,十八、十九篇讲吴敬梓,二十、二十一篇讲袁枚,第二十二篇讲晚清社会,最后两篇讲民国诗酒风流。时间线索非常明晰。《山围故国》中文章的排列就比较随意,如第一辑,第一篇的主人公是北宋的郑侠和王安石,第二篇主人公是南朝梁的萧景(昺),第三篇竟然说到战国时期的靳尚,四、五篇说的是南唐,第六篇就到了清初……但古今之别还是有的——民国以后的故事往后放。这可能是时间意识对作者最后一点约束了吧。

第三,构思方式不同。《旧时燕》每篇大致围绕一个话题或一个人,按时间顺序梳理脉络,线性特征很明显。尤其是《有女莫愁》和《莫愁“变脸”》,连起来就是一篇分析“莫愁”文学形象流变(“变脸”)的论文,只是因为太长才分成两篇而已。一系列通俗化的小论文按时间顺序组织起来,就成了一部南京城市文化史,这正是教材的影子。《山围故国》中的文章则以点为特征,抓住有意思的人、事重点来写,不再求全。如《以讹传讹的萧景墓》,只辨明“萧景”应作“萧昺”一个问题,拂去历史的尘埃,让人心目一爽。这也像论文,但是精彩的小考证,而非全面的史论。即便像《诗意的韭菜》,从沈约、周颙写到杜甫再到陈散原,看似按时序梳理,其实从唐朝到民国,这一千多年间有多少写韭菜的诗文?作者无意全该,只想讲几个有意思的点而已。“小有小的好处,具体而真切,一篇两三千字的文章,惟小是务,不知其馀。五世纪的南京,曾经产生过一部《世说新语》,一千多条,都简短而隽永,我的‘旧闻新语’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山围故国》第2页)与平均每篇八千字的《旧时燕》相比,《山围故国》读起来自然比较轻松。

第四,关注层次不同。《旧时燕》视野宏大,先从“金陵王气”、“虎踞龙盘”谈起,还介绍了南京地方信仰蒋神,都是大事,其后各篇的主人公,有顶级门阀士族王谢,有著名文人李白、王安石、吴敬梓、袁枚等,整体来讲知名度较高,可以做南京的城市名片。至于殷贵妃、明征君、莫愁、李公佐、《点石斋画报》、黄侃、王伯沆等,虽不是妇孺皆知,但在爱好文史的读者看来,也是比较熟悉的。《山围故国》中的人和事知名度明显降低,偏小众,请看其主人公的名字:郑侠、萧景、汪台符、徐铉、屈大均、裘曰修、薛时雨、吴葆恬、顾璘、徐霖、叶昌炽、周馥、李建勋、顾印愚、萧宏、刘虚白、胡恢、罗玘、林古度、濮仲谦、黄云鹄、胡翔冬……对于一般读者来讲,这就显得很陌生了。还有一些文章以状物为主,如《雨花石的旧名》《栖霞山:枫叶为什么这样红》《南京的酒和酒令》,关注点更小。“我眼中的‘旧闻’,大多是细碎的枝节;我笔下的‘新语’,大多是丛残的故事。只有细小的陈迹和旧事,没有宏大,也不时尚”(《山围故国》第2页),作者如是说。

留心一下二书的材料来源,也可以见出其关注点的转移。《旧时燕》经常引用的文献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江表传》《建康实录》《晋书》《世说新语》《宋书》《南齐书》《资治通鉴》《南史》《乐府诗集》《高僧传》《儒林外史》《子不语》《点石斋画报》等。以正史为主,辅以名家诗文、笔记、小说,这是讲授“文学南京”必备的功课。到了《山围故国》,正史、名著的身影渐少,地方文献集中地出现:《景定建康志》《金陵杂咏》《金陵世纪》《金陵选胜》《至大金陵新志》《江宁金石记》《摄山志》《秣陵集》《金陵百咏》《燕子矶集》《白下琐言》《金陵琐事》《金陵览古》《新都游览指南》《南京游览指南》《牛首志》《钟山公集》《里乘备识》《板桥杂记》等。还有其他一些笔记,如《竹叶亭杂记》《客座赘语》《辰子说林》《乡饮脍谈》《陶庵梦忆》《池北偶谈》等。可见作者是有意识地阅读有关南京的文献,挖掘南京的今昔过往,并从笔记中读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人和事,以此为基础写成随笔分享给大家。

总之,创作初衷(讲义与随感)和原初载体(学术期刊与个人网络平台)的不同共同影响了两书的风格,从《旧时燕》到《山围故国》,作者的创作态度越来越洒脱,由拘束到解放,由整齐到随意,由系统到散漫,由长篇到短制,关注点越来越具体而微,以趣味为导向,随兴之所至,文章也由讲义论著而真正变为散文随笔。《山围故国》因此获得了更大的魅力,作为文化读物,它向雅俗共赏的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要说雅,这本书真真雅得很。它题目雅,装帧雅,插图雅,行文典雅,诗意盎然。“山围故国”,看到这四个字,读者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刘禹锡的诗句“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金陵五题·石头城》),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文学意味和地域意识就扑面而来。然而,作者却告诉我们,它还出现在周邦彦的《西河·金陵怀古》一词中(见《山围故国·小引》),进一步延展了其文学空间。书题如诗题、画题,若落到实处,便没有意思。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全书的雅气。

这本书的装帧也很有特点。封面采用黄色斜格纹艺术纸,简洁大方。温暖的黄色让人想起秋天的银杏叶,纹路有城墙的感觉,合在一起,又好像一匹云锦——全是南京的文化元素。书题用的是书法字体,纤细空灵,符合文人雅士的审美。翻开书中的插图,除了随文配上的南京名胜古迹照片和人物图,最多的就是书法作品,透出浓浓的书卷气。其中有徐铉、裘曰修、林散之、薛时雨、乾隆皇帝、程千帆、徐霖、蔡襄、周馥、顾印伯、黄节、李叔同、王伯沆、祝允明、黄侃、陈寅恪等人手迹,还有豁蒙楼联句这样“众星云集”的作品,《豁蒙楼七老联句》一篇便完全从这幅字生发出来。《“九如”是什么》一文中还展示了作者自己的隶书作品(“贺王绵先生九十寿联”,第248页),其书法功力可见一斑。

贺王绵先生九十寿联

作者对诗歌的熟稔也成了本书一大特色。随手翻阅,就可以看到许多诗句,有的引用一部分,有的是全诗,甚至组诗。《不殴妓的老干部不是好诗人》就从九首诗中见出李建勋的性情,《颂圣是个技术活儿》则以顾璘的颂圣组诗串联而成,引用多达十八首。更多的是随文引用,信手拈来,说起一个人,就引他的诗,提到一处景,又想起很多诗。诗歌的插入,不仅丰富了文化底蕴,增加了文气,还有效地调节了行文节奏,使之张弛有度。对联作为一种更接地气的文学样式也得到了很大关注,尤其是第三辑,一半以上在谈对联。作者那幅书法作品,内容也是自己所撰,是诗意与书艺的完美结合,彰显出浓厚的文人雅趣。

南京大学巩本栋教授曾说程先生和胡小石先生一样是诗人、书法家(见“南雍论学”微信公众号2019年6月11日推文《程章灿:作为诗人和文学史家的胡小石先生》主持人语),确实如此。作者爱好书法,研究古代碑刻艺术多年,著有《石学论丛》(台湾大安出版社1999年版)、《石刻刻工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古刻新诠》(中华书局2009年版)等。《山围故国》中的《访碑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题用来说他自己也未尝不可,插图就包括栖霞山的徐铉兄弟石刻和明征君碑等。同时,作者因对诗歌的研究(为研究生开设“中国古典诗歌艺术”课程,有相关论文、讲座)与爱好(通过个人网络平台发表过许多诗歌),自然地使《山围故国》带上了诗意。因此,本书插图中频现书法、文中常引诗歌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说到俗,这里指的是作者有意识地放下学者姿态,摒弃论文模式,向一般水平读者倾斜,在选材、命题、行文上尽可能做到通俗、现代、风趣。前文对比《旧时燕》与《山围故国》的题材时提到作者的关注点已经由名人大事转移到了小人物(相对来讲)的趣事,这本身就是接地气的表现。人物知名度低没关系,作者抓住他最有意思之处略一点染,则精神全出,读者便不再陌生。很多篇目向流行文化靠拢,如《“戏说”明武宗下江南》《沈周、祝枝山和唐伯虎的秋香》都和影视挂钩,《美女莫愁的隔壁老王》《这样的爹不坑白不坑》利用流行语汇等,可谓“俗瓶装雅酒”。

《山围故国》诸篇的题目虽不像《旧时燕》那样整饬,但随意中还是蕴含了作者的心意,那就是“抓人眼球”。作者有意让人一看题目就顿生好奇,迫不及待地想看下去,大有莱辛所说“最具包孕力的瞬间”之意。除了上述“秋香”“隔壁老王”之类,《南京哪个大学》《不殴妓的老干部不是好诗人》《树上的诗人》《诗人左臂的一枚万历古钱》等也非常容易激起读者的好奇心。题目看似通俗,内容却饱含干货,甚至沉甸甸的,绝非“标题党”。

至于文中的语言,更可见作者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和怡然自得的创作风格。如《燕子矶水神》的开头:“你说什么?燕子矶有水神?没错。你大概猜不到,这位水神居然是清朝乾隆时代的名臣裘曰(注意是胖胖的‘曰’,不是瘦身的‘日’)修。裘先生怎么成了燕子矶的水神,说来话长,且听在下道来。”(第47页)括号中的自注尤其有趣。再看《饭头、园头及古林寺的传说》的开头:“从前有两个人,一个名叫饭头,另一个名叫园头。您猜,他们是干什么的?小孩子?不对。江湖好汉?菜园子张青的同伙?也不对。乞丐?洪七公的部下?还是不对。告诉您吧,他们是古林寺的和尚,两个传奇的僧人。”(第53页)这种问答式,甚至带有说书色彩的开头,体现出作者写作的初衷就是为了给别人看,而且想让更多的人产生兴趣。当然,整体上讲还是雅洁的语言较多,毕竟有内容的限制。

这样看来,《山围故国》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无怪它能受到如此的追捧和欢迎了。作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人文学科的研究,不要把它弄得太高不可攀,太高冷,还是应该接地气,读书有得,就应该介绍给大众。”(《程章灿:在南京旧闻中寻找诗意的远方》,《南京日报》2019年10月11日B3版)从《旧时燕》到《山围故国》,程先生的南京文化随笔正是这样逐渐走向大众的,这也是文化读物的价值所在——普及文化,愉悦身心。程先生还说,另有56篇随笔,已编为《潮打石城》,作为《山围故国》的姊妹篇,正在编辑中。那将是作者第三部南京文化随笔集,这个题材的延续,也托了南京的福。一座城市,有这么多说不完的文史故事,不愧是“世界文学之都”。我们期待着能有更多这样好的文化随笔问世,为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繁忙又迷茫的人们提供一剂清心的良方。


【问学书屋 · 今日推荐】


《旧时燕:一座城市的传奇》

程章灿 著

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


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签名本





《山围故国:旧闻新语读南京》

程章灿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签名本



【相关阅读】
程章灿:旧闻新语读南京
胡小石:南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程章灿:教化有根,斯文有脉——《江苏文库·文献编》前言
程章灿教授解读:“半”字诗意
程章灿教授解读《世说新语》:魏晋名士风流画像



彩蛋一

“我正式声明,我是南京人”





彩蛋二

“关于南京,还要写一本书”



以上视频录自《山围故国》新书分享会
2019年11月10日,南京先锋书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