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是一门艺术
点击上方蓝字点击关注公众号
点击下面图片更多精彩呈现
文|吴在天 诵|小草 编|小草 审稿|清亦
文/吴在天
如果我们要倾听别人,我们就需要先放下自己,放下我们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的去体会对方。
心理学家卢森堡博士曾说过一个自己的经历。
有一天,他的女儿在照镜子的时候说了句:我丑得像一只猪。
作为父亲,他忍不住的对女儿大声宣布:你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
本以为这可以让女儿开心一点,谁知这个时候,女儿非常不高兴的看了他一眼,然后喊了一声“爸呀!”,就摔门而去。
因为如果一个人想要别人了解他的处境,但是听到的却是安慰和建议,那么他的内心可能是不大舒服的。
有时候,我们也有可能会用比较的说法。比如说,你这些经历算不了什么,我以前还怎么怎么样。
然后也可能会对孩子说教。比如说,如果你这么做你会怎么样?如果你那么做又会怎么样?
甚至我们会否定孩子的感受。比如说,不要那么难过啦,高兴一点啦。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询问对方。比如说,孩子在幼儿园遇到了一件事情,然后你去问他,这种情况有多长时间了?你们这个样子有多久啦?这也并不是在倾听孩子,这只是在了解情况。
有时候,只是被理解,孩子的情绪就会稳定下来。
在心理学里面,有一个词叫做共情。它需要我们能够反映对方的情绪情感,能够理解和体会到对方的感受,甚至帮助孩子说出他此时此刻的感受。这个时候,孩子就会觉得,他的内心被父母理解到了。
我们在倾听别人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主动去表达我们的理解,就是给予对方一些反馈。
比如说,我们可以询问孩子,你觉得很失落,你希望得到更多的肯定是吗?这比我们简单的说“你现在心情怎么样?你希望怎么样?” 会更能够获得对方更准确的信息。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里面有个有趣的例子。
话说医院里面有一位住院的老太太,护士们都告诉她说,她的病不严重,只需要定时的吃药,病情就会慢慢好转的。可是这位老太太就听不进去,她整天坐在屋子里喃喃自语,说自己不想活了。
后来,有位护工,她见到老太太的时候,就跟老太太进行交流,并尝试着去给老太太反馈。
那她是怎么反馈的呢?
比如,当这位老太太说:“我不想活了”。她就直接的问老太太:“你的意思是,你不想活下去了吗?”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护工打开了这位老太太的心门。以前,大家都认为是老人家觉得身体有疾病,很悲观,大家只想着提建议、安慰等等。但老人家内心深处的需求是,她有很多的情绪,没法表达,也没有人理解。她反复的说自己不想活了,其实是希望有人能够看到她生病背后更多的情绪需求。
亲子关系也一样,很多时候,孩子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所以往往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和“症状”。
比如前不久,我参加了一个夏令营活动,有位妈妈问,为什么在活动结束的时候,孩子死活不肯去拍照。尤其是夏令营老师叫所有小朋友来拍集体照的时候,她的孩子就是不愿意。然后大家都在等这个孩子,所以这位妈妈会觉得,孩子是不是太不懂事了,孩子到底什么情况。
其实,这就是孩子在通过他们的行为或“症状”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几天,孩子在夏令营的生活过得很开心,但是因为夏令营马上要结束了,孩子们都舍不得离开。拍集体照,更像是个分别的仪式,这就激发了孩子们的分离焦虑。但是,他们还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分离,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自己的焦虑。
而全身心的倾听,才能打开孩子的心门,帮助到你跟孩子沟通,帮助到亲子关系的恢复。
本文来自网络
--关于诵者
小草,来自钧瓷之都河南禹州,热爱运动,唱歌。愿用纯朴的声音诠释文字本身。微信cjh615595, 个人公众号ID:gh_d357778f8dfa。
【精彩回顾】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投稿邮箱985442941@qq.com
主编微信:cjh615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