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乌托邦
2008 年,唐冠华以「尊敬的对人类富有责任感以及深沉耐心的读者」开头,写就了《家园》一文,那是持续至今近 15 年且仍在继续的「家园计划」(以下简称家园)的起点。文章中,他从地球演进、环境变迁谈到能源供给、财富分配,然后,如同《文明》游戏的玩家一般设计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这是彼时 18 岁的唐冠华对当下文明的认知和对危机的想象。不过更重要的是,在写下这洋洋洒洒近 2 万字的「宣言」后,他给自己制定了实现目标的行动纲领:
第一步,用 5 年时间,实现自给自足的生活。 第二步,用 20 年时间,吸引同伴,分担生活中的必要工作,形成社群。 第三步,探讨家园和城市间的张力,让家园与城市形成健康的交流,至有生之年。
唐冠华最初没有想得那么远。
从广告公司离职的时候,他只是想过一种不被金钱左右的自由生活,体验没有利益牵扯的人际关系。于是他在青岛市内租了一处工作室,只要房间里还容得下一个睡袋,便欢迎人们前来生活,食宿全免。就着挂面、土豆还有 40 斤一桶的青岛啤酒,来往的住客们在这里玩音乐、拍短片、搞创作,确实度过了一段轻松而真诚的时光。只是不断上涨的房租和日用开支由唐冠华一人承担,长此以往也不是办法。有人提议自己种蔬菜,或是去城市里寻找无主之地安家落户,以此解决吃住两难。这些建议要么因为个人能力不逮,要么因为不符合政策规定而作罢。唐冠华琢磨,要摆脱高消费的束缚,还是得离开,于是他开始在青岛周边的乡村寻找便宜住处,像极了十多年后去鹤岗买房的年轻人。
和买房人不同的是,唐冠华对安全感的判定不只来自一处稳定的居所,还有为了生活而生活的自由状态。也是在这一时期,他萌生了关于家园的设想,设想的第一步,便是自给自足。
成员们尝试手工制作竹桌椅,摄影:冯格南
后来不少媒体把他在崂山上的经历描述成退出现代世界,回到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但在他自己的回顾里,那 5 年,更像是一场以生活作为表现形式的大型实验,「生活是假的,工作才是真的。」
家园成员学习用本地工艺将竹子烤弯制作家具
整场实验中最大的项目是建房。2010 年 5 月,唐冠华启动房屋建造实验,2014 年封顶,前前后后招募了大约 2000 名非专业人士参与,最终完成了一栋由轻钢、木、竹、布、三合土、花岗岩以及 1.5 万个饮料瓶组成的占地 28 平方米的手工房。他想以此来证明,没有建筑经验的人也可以建造一个遮风避雨的空间。
家园计划成员一起搭建遮阳网,摄影:冯格南
这一理念最终也体现在他制作的《独立之道》这本书和 20 集定格动画中。用唐冠华的话说,「这是一份容错率最高的指南,如果像我这么粗糙的人都可以掌握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那人人都可以。」
5 年过去,在崂山的实验基本完成了六七成的预想,唐冠华决定进入规划的第二步 —— 建立共识社区。一方面,生活必需品的制造和研究消耗了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至无暇创作。(唐冠华觉得,既然自己已经做出了样本,也许能让一些人有信心加入,一起分担「自给自足」的工作,形成社区。)另一方面,他想要聚集那些和他一样质疑和反思现有的成功标准的人,在思想的碰撞中共建家园。
28 平方米的手工房已经不足以容纳唐冠华新的理想。在一家公益基金会的资助下,南部生活共识社区,在福州一片占地面积约 500 亩的山谷「破土」。
社区成立的头 3 个月是最为热闹的时候,有近 100 人,之后的几年里,迎来送往不少来访者,稳定的成员不过十来人。
摄影:冯格南
最早加入的大王(化名)曾是教育行业的一员,如今是社区成员眼中的种植专家。在福州,他生活规律,清早 6 点起床上山干活,日落后回村和大家吃饭聊天,早早睡觉。这些年他把自己的一块地整得像模像样,篱笆外挂着一块「禁止使用农药 / 化肥 / 除草剂」的标牌,如今的他熟悉天气和土地的细微变化。
曾在青岛做证券分析师的邢振同唐冠华一起在崂山习得了酿造调味料、饲养家禽、制作肥皂等生活用品的技能,现在她更专注于织造,从种植棉花到纺线、织布、制作成衣,每个步骤如数家珍。
有的人的抱负是宏观式的。在义乌做外贸翻译的贾博文是少有的携家带口的成员,来此的原因除了无法在工作的忙碌中找到生命意义外,他也希望给孩子提供一种体制外的教育方式。陪孩子养殖兔子、鸡鸭等各种动物,上山做生态观察,或是参与社区的活动,贾博文 10 岁的大儿子似乎很喜欢这种新的育儿模式。许多有心来社区却担心孩子教育问题的家长和他取得了线上的联系。「就教育这一件事儿,你能把世界的方方面面都聊完。」贾博文说。
另一方面,经常面对媒体,反复言说家园的理念和实践成了他在社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些工作费时费力,但又不得不做。「拿自己的时间去换得一些资源和生存空间,我知道现在的我可以直接说不。但是如果这对实现社区目标有帮助,我可以妥协。」唐冠华是这样理解的。
过去几个月,城市生活因疫情被按下暂停键,唐冠华却忙于四处考察新的家园选址。今年 7 月 7 日,唐冠华在公众号「家园计划」上发布了新的招募,明确标示了新的家园需要 30 亩以上的耕地和 600 平方米以上的建筑用地。耕种和建造,是共识社区自给自足、保持独立的筋骨和血液 —— 回到了吃和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