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式乌托邦

T China T 中文版 2022-12-31


2008 年,唐冠华以「尊敬的对人类富有责任感以及深沉耐心的读者」开头,写就了《家园》一文,那是持续至今近 15 年且仍在继续的「家园计划」(以下简称家园)的起点。文章中,他从地球演进、环境变迁谈到能源供给、财富分配,然后,如同《文明》游戏的玩家一般设计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这是彼时 18 岁的唐冠华对当下文明的认知和对危机的想象。不过更重要的是,在写下这洋洋洒洒近 2 万字的「宣言」后,他给自己制定了实现目标的行动纲领:

  • 第一步,用 5 年时间,实现自给自足的生活。
  • 第二步,用 20 年时间,吸引同伴,分担生活中的必要工作,形成社群。
  • 第三步,探讨家园和城市间的张力,让家园与城市形成健康的交流,至有生之年。

唐冠华最初没有想得那么远。

从广告公司离职的时候,他只是想过一种不被金钱左右的自由生活,体验没有利益牵扯的人际关系。于是他在青岛市内租了一处工作室,只要房间里还容得下一个睡袋,便欢迎人们前来生活,食宿全免。就着挂面、土豆还有 40 斤一桶的青岛啤酒,来往的住客们在这里玩音乐、拍短片、搞创作,确实度过了一段轻松而真诚的时光。只是不断上涨的房租和日用开支由唐冠华一人承担,长此以往也不是办法。有人提议自己种蔬菜,或是去城市里寻找无主之地安家落户,以此解决吃住两难。这些建议要么因为个人能力不逮,要么因为不符合政策规定而作罢。唐冠华琢磨,要摆脱高消费的束缚,还是得离开,于是他开始在青岛周边的乡村寻找便宜住处,像极了十多年后去鹤岗买房的年轻人。

和买房人不同的是,唐冠华对安全感的判定不只来自一处稳定的居所,还有为了生活而生活的自由状态。也是在这一时期,他萌生了关于家园的设想,设想的第一步,便是自给自足。

成员们尝试手工制作竹桌椅,摄影:冯格南

朋友带唐冠华上青岛市崂山区汉河清凉涧看房的时候,他没相中那些可拎包入住的便宜房子,却看上了山腰上一座半塌的石头房。说房子其实也称不上,原本的住户在山下修路后纷纷搬走,留下的住处被一棵野蛮生长的泡桐树挤垮了一半,唐冠华就在这里看到了习得生活技能的可能。2009 年,他带上帐篷和睡袋,说服彼时的恋人一起出发。这里就是新的家。

后来不少媒体把他在崂山上的经历描述成退出现代世界,回到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但在他自己的回顾里,那 5 年,更像是一场以生活作为表现形式的大型实验,「生活是假的,工作才是真的。」

家园成员学习用本地工艺将竹子烤弯制作家具

摄影:冯格南
身处极端环境下,人的本能会让需求一一显现:饿了去地里采些蔬果,最好能辨别小麦和水稻、生菜和油菜;想吃得好点得有口锅;要有味就需要来点盐巴;制盐则需准备瓶罐;睡袋可以提供一整晚安眠,但如厕总不能总是刨坑 ……「说到底,还不是吃住这两码事。」
这些需求明晰后,唐冠华意识到,自给自足的目的不是重走文明之路,而是靠自己的双手和自然的赐予逐渐摆脱对消费的依赖。他下山买了一台电磁炉、一口锅和一点盐,让屋子通上电,手机联上网,正式开始了他的生活实验。

实验的基本原则是就地取材和废物利用。他白天忙于研究适合北方墙面的腻子配方,或是如何获得天然的酵母菌,晚上再把一天的工作记录下来,发布在博客上。每完成一项,便用自己的造物替换掉具有同等功能的「商品」。「自给自足」从目标变为现实。

整场实验中最大的项目是建房。2010 年 5 月,唐冠华启动房屋建造实验,2014 年封顶,前前后后招募了大约 2000 名非专业人士参与,最终完成了一栋由轻钢、木、竹、布、三合土、花岗岩以及 1.5 万个饮料瓶组成的占地 28 平方米的手工房。他想以此来证明,没有建筑经验的人也可以建造一个遮风避雨的空间。

家园计划成员一起搭建遮阳网,摄影:冯格南

这一理念最终也体现在他制作的《独立之道》这本书和 20 集定格动画中。用唐冠华的话说,「这是一份容错率最高的指南,如果像我这么粗糙的人都可以掌握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那人人都可以。」

5 年过去,在崂山的实验基本完成了六七成的预想,唐冠华决定进入规划的第二步 —— 建立共识社区。一方面,生活必需品的制造和研究消耗了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至无暇创作。(唐冠华觉得,既然自己已经做出了样本,也许能让一些人有信心加入,一起分担「自给自足」的工作,形成社区。)另一方面,他想要聚集那些和他一样质疑和反思现有的成功标准的人,在思想的碰撞中共建家园。

也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有意识地阅读和吸收相关的概念,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生态村 …… 汉语语境下的社区一词往往让人想到城市中的小区楼盘,因此他在社区前加上了「共识」二字。按照他的理解,无论是生态社区、艺术社区、农耕社区,其实都基于一种共识。这种共识将引导一群人开展聚集和行动。

28 平方米的手工房已经不足以容纳唐冠华新的理想。在一家公益基金会的资助下,南部生活共识社区,在福州一片占地面积约 500 亩的山谷「破土」。

社区成立的头 3 个月是最为热闹的时候,有近 100 人,之后的几年里,迎来送往不少来访者,稳定的成员不过十来人。

唐冠华(最右)和社区成员一起饭后弹唱

摄影:冯格南

作为号召者,唐冠华没有给社区设定规划和目标,加入社区没有任何门槛。他设想这是一片巨大的试验田,对社区有想法的人都可以现在这里做一些演练,收获经验,或者专注于己。于是,这稍显模糊的「共识」让天南海北的人汇聚,同时形成各自独立的「实验室」。

最早加入的大王(化名)曾是教育行业的一员,如今是社区成员眼中的种植专家。在福州,他生活规律,清早 6 点起床上山干活,日落后回村和大家吃饭聊天,早早睡觉。这些年他把自己的一块地整得像模像样,篱笆外挂着一块「禁止使用农药 / 化肥 / 除草剂」的标牌,如今的他熟悉天气和土地的细微变化。

曾在青岛做证券分析师的邢振同唐冠华一起在崂山习得了酿造调味料、饲养家禽、制作肥皂等生活用品的技能,现在她更专注于织造,从种植棉花到纺线、织布、制作成衣,每个步骤如数家珍。

有的人的抱负是宏观式的。在义乌做外贸翻译的贾博文是少有的携家带口的成员,来此的原因除了无法在工作的忙碌中找到生命意义外,他也希望给孩子提供一种体制外的教育方式。陪孩子养殖兔子、鸡鸭等各种动物,上山做生态观察,或是参与社区的活动,贾博文 10 岁的大儿子似乎很喜欢这种新的育儿模式。许多有心来社区却担心孩子教育问题的家长和他取得了线上的联系。「就教育这一件事儿,你能把世界的方方面面都聊完。」贾博文说。

既成社区,人们总会好奇它的决策模式。民主性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有人想到一个提议,众人都愿意为之一试。对这群人来说,商讨、实验、推翻、再实验,最终的结果并不是首要追求。在唐冠华看来,当认同他人成为一种习惯时,这个社区最初设想的「共识」也就形成了。当然,能够被同一个社区吸引的人本身就是「同道者」。
更多的冲突来自外部。对贾博文来说,邻近村民对社区成员的观望态度和不解使得自家孩子一直没有同龄的玩伴,这也是他在加入 1 年后退出的原因。而现有的土地政策决定了成员无法在 500 亩的土地上盖房,许多精心搭建的生态建筑未能留存,成员只能去村镇里租房,慢慢又「嵌套」进村镇的结构中,社区原有的边界也一并模糊了。

现在还待在福州的成员,或是将那片生态土地当成劳作的场所,或是在乡村开展教育项目,但对唐冠华来说,这种「嵌套」已经成为一种桎梏。他得再找一个地方。
就如同在游戏中永远存在着玩家真实身份与游戏角色双重身份的抵牾,唐冠华也时时面临作为家园发起人和普通一员间的角色转换。一方面,社区成员在遇到争议时仍会不自觉地求助于他,或是将他视为一种模范。他觉得这也许是城市生活带来的某种惯性思维 —— 当问题发生时,总需要一个掌权者来作决断,比如物业,比如政府。这种期望实实在在地给唐冠华带来了压力和烦恼,他不得不小心面对自己身上那些「人性的弱点」。

另一方面,经常面对媒体,反复言说家园的理念和实践成了他在社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些工作费时费力,但又不得不做。「拿自己的时间去换得一些资源和生存空间,我知道现在的我可以直接说不。但是如果这对实现社区目标有帮助,我可以妥协。」唐冠华是这样理解的。

过去几个月,城市生活因疫情被按下暂停键,唐冠华却忙于四处考察新的家园选址。今年 7 月 7 日,唐冠华在公众号「家园计划」上发布了新的招募,明确标示了新的家园需要 30 亩以上的耕地和 600 平方米以上的建筑用地。耕种和建造,是共识社区自给自足、保持独立的筋骨和血液 —— 回到了吃和住。

在 2008 年的那篇文章中,唐冠华设想过家园(那时还没有提出共识社区的概念)和城市可能的互助关系:
「有没有可能,家园的意义的确得到了城市的认同,的确为人类世界的平衡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成为人类进化的必经过程,这一价值一旦得到认同,家园的居住者只要在一定范围的土地上居住,就为对人类进化作出贡献,那么城市在生活消耗品和科技产品方面对于家园居住者的资助也就成了必然行为。」
事实上,无论是在青岛市崂山区时以博客吸引资金和志愿者的加入,还是在福州得到正荣公益基金会提供的 500 亩土地 20 年的租用权,都或多或少体现了社会对家园的渴望和认同。在社区外,共识和连接变得可能。

贾博文在 2019 年去了三亚,重新做起了生意,大儿子也回到了学校课堂。在他看来,那为时 1 年的经历是一次喘气,父子俩都能以更轻松的心态面对生活。
为唐冠华和家园计划下判断还为时尚早,也违背了一个多元实验的原则,然而,回到他的初衷 —— 给所有想要追求另一种生活方式的人一种期许、一个可能、一场想象,甚至,只是一次短暂的休憩,家园计划谈不上失败。
「词儿也提出了,观点也表达了,接下来去干就是了。现在也一直朝着计划在做。」唐冠华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