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展开幕|三吴墨妙:近墨堂藏明代江南书法

浙大艺博馆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2022-06-10

江南这个词,也许会让你想到“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想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除了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江南还是文人文化的重要土壤。比如,明中叶的苏州地区就出现了以祝允明、文徵明、王宠、陈淳为代表的重要书家,他们在后代书史中并称“吴门四家”。师生授受、数辈延绵,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层面产生重大影响的地域书法流派。
5月18日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展厅四、展厅二开幕的“三吴墨妙”展览,带你一同领略吴门书派的玄妙之处。特展以香港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的明代书法收藏为中心,结合少量他处借展的文物,试图完整呈现以吴门为中心的明代江南书法的发展历程。
展览分为四个单元,共有93件(套)书法、绘画作品,其中,绝大多数展品为首次面向公众。这也是浙大艺博馆首个以私人藏品为主的学术特展。



“天下法书归吾吴”




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曾说:“吴中一振,腕指神助,鸾虬奋舞,为世珍美,而它方遂绝响矣。”可见苏州书法在明代的独特地位。十六世纪的苏州及周边地区,地方经济与社会力量取得长足发展,本地对于教育极为重视,读书人口不断攀升,但考中科举的人数却没有得到相应比例的增长。于是大量有文化知识与文艺才能的读书人不得不滞留本地,诗文、书画、鉴藏等文化活动既是他们文化身份的象征,也是他们获得生活资本的重要手段。这是吴门人才辈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吴门四家虽然以苏州为中心,但其影响辐射于松江、常州、嘉兴,乃至南京、扬州、宁波等地。展览纵跨明代300年,第一个单元是“启示与酝酿”,从明初的宋克至成化、弘治年间的沈周、吴宽;第二个单元为“吴门四家”,展出吴门书派鼎盛时期的祝允明、文徵明、王宠、陈淳的作品,时间从弘治至嘉靖朝;第三个单元是“天下法书归吾吴”,讲述的是文徵明同时及受其影响的吴门书家;第四个单元为“周边的挑战”,以十六世纪后期临近区域的书家为主。


展览中82件(套)藏品由浙大校友、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董事局主席林霄提供。特展学术顾问、浙大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长白谦慎教授认为,传世文物收藏中,公立博物馆占据不可撼动的主导地位,但一些私人收藏也令人刮目相看,“希望这次展览能促进公立博物馆和私人收藏通过积极互动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
在展览现场记者看到,有的作品才情潇洒,有的奔放惊奇,有的古拙疏朗……特展策展人、浙大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薛龙春说:“这个展览不是将古人的作品就这么挂一挂,我们希望观众能够在参观过程中,就地域流派的兴衰以及新的艺术旨趣的形成等问题,产生更多的思考。”
 



私人收藏的大学探索




在博物馆界,公立博物馆举办私人藏品展并不常见,尤其在中国,公立博物馆很少展出私人藏品。究其原因,一是市面上伪作太多,难以鉴别;二是私人藏品还处于流通阶段,很多博物馆担心展览为商业活动背书。
作为浙大艺博馆首个以私人藏品为主的学术特展,筹划展览的教授们可谓慎之又慎。“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是全球最重要的三大中国古代书法私人收藏机构之一,基金会董事局主席林霄是浙大校友,在文物鉴定上有很深的造诣。对人、对藏品质量的了解让我们决定策划这次展览,”白谦慎说,公立博物馆的谨慎完全可以理解,但是能不能找到公立博物馆与私人收藏之间更加积极的互动方式呢,我们想借此展览做一些尝试,“同时,对浙大艺博馆来说,举办私人藏品展览,既是对策展教授专业能力的提升,也是丰富展览的又一个新途径。”
在策展过程中,除了每一件展品都经过严格的学术把关之外,艺博馆还研究制定了相关条款,比如在展览合同中明确藏品入选的决定权在浙大艺博馆。“文物鉴定有时候会出现不同意见,以我为主的原则就是对策展人专业能力的充分保障,遴选什么藏品主动权在策展人而非其他。”同时,为了减少有些藏家“借展炒作”,合同条款中还明确了展览结束五年内展品不得上市交易。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和其他一些友情襄助的私人藏家都接受了浙大起草的合同。“高校办展览,本身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把展览办好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规矩立起来。”


作为教学博物馆,这个展览也是训练学生的重要契机。艺术史方向的数名研究生参与了展品甄别、图录编纂、展签撰写、英文校对等方面的工作。薛龙春介绍说,举办私人收藏展览是对专业能力的重要挑战,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展览筹划的过程都是不断学习的过程,“除了关注展品的品质,我们也尝试去发掘展品更多的意义。”
“我们希望历史、文保、博物馆学、化学等专业的同学还有相关社团都能从展览中受益,”在浙大的新探索中,白谦慎十分感谢林霄的慷慨支持,“未来在征得藏品所有人同意的前提下,我们学院的科技文保团队还会开展取样检测,发挥浙大交叉学科的优势,共同开展全方位研究。”
 

作品大多数是首次面向观众




此次展览的主题“三吴墨妙”出自王世贞的一件收藏——《三吴墨妙卷》。王世贞既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也是吴门书派的重要理论推手。此次展览的作品中有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借展的《三吴墨妙卷》前半部分,其中一件信札的后半部分为近墨堂所藏,在这次展览中,一封被分散多年的信札延津剑合。

陈鉴、陆深、徐有贞等 三吴墨妙
行书及草书,纸本,册页,24开
其中22开 37.4 x 60cm(连装裱)
1开 36.7 x 58cm (连装裱)
1开 32 x 54.4cm(连装裱)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
黄佩瑜、匡宁、匡佐惠赠

纵观整场展览,除了艺术欣赏之外,仿佛也是一次明代江南人文历史的“深度游”。
“吴门书派”的酝酿阶段,正是应制的“台阁体”最为流行的时期,这一书体胎息于元末明初宋克的楷书。第一单元展出的宋克《送陆治中之杭州序》是一件杂合楷书、草书与章草书的作品,其驳杂而略带突兀的视觉趣味影响了弘治以前的朝野书家。摈弃台阁体的动力来自于苏州丰富的古代书法收藏。展览中徐有贞、沈周、吴宽、王鏊、李应祯的作品大多越过宋克,而直接取法宋四家与元代的赵孟頫。由于他们中不少人都是高官,对于本地后生有强大的示范意义。

宋克《送陆治中之杭州序》(局部)
行草,绫本,册页
11开22页
每页19.3 x 12.3cm
另扉页1开,题跋1开,每开23.3 x 30cm
1366年
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藏


到了明代中期,这一区域取法晋唐的观念深入人心,名家层出不穷。吴门四家风格迥异,精雅与放诞看似两种极端的旨趣在这时期的作品中都得以充分展现,这是城市文化包容性的重要体现。祝允明最典型的书体是狂放恣肆的大草与稚拙松动的小字真草,第二单元展出的《述行言情诗》就体现了他散缓而略带拙趣的形式特征。这幅作品写的是祝允明的自作诗,从落款可知是为王宠做的示范,由此可见吴门书家代际之间的师生授受。文徵明是祝允明之后的书坛盟主,他的小楷、行草与大字行书都以精致擅场。

祝允明《述行言情诗》
草书,砑花粉笺本
手卷23 x 640cm
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藏


这个单元展出的《中秋诗》是文徵明融合了苏东坡、黄庭坚和米芾风格的一幅作品,外秀内刚,笔锋由尖转钝,墨色浓重均匀,少了些枯硬,多了份苍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展示尺幅的扩大也应和了当时社会上对于可以悬挂欣赏的书法的需求。


文徵明《友梅图及中秋诗》(局部)
水墨,行书,金粟山藏经纸本,手卷
引首:30.2 x 54.4cm
绘画:30.2 x 56.9cm
书法:30.2 x 172.3cm
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藏

随着文化消费的蓬勃兴起,文人艺术家开始有了职业化的色彩。他们彼此间的合作也越来越频繁,很多卷子、册子都是融诗、文、书、画为一体的集体作品。第三单元就有一件是吴门文人合作的“江南春”主题诗画卷。文徵明次子文嘉所绘的江南春色柔丽动人,不仅是吴中风雅的体现,也是地方胜景的视角表达。前面有王穉登隶书题写的引首,后面是周天球的行书和诗。这两人都是文徵明的学生,虽然因为争夺正统,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避而不见,但在文嘉的画卷上完成了一次精彩的合作。不过这一时期因为文徵明的独尊地位,书法的面貌已经越来越单一。


文嘉《江南春图及周天球和倪云林先生江南春词二首》(局部)
水墨设色,行草,手卷,纸本
引首:27.5 x 104cm
绘画:28 x 119cm
题诗:28 x 186cm
题跋:28 x 50cm
私人藏
1580年;1581年

文徵明去世后,松江、浙江、徽州等曾受其惠泽的地区开始挑战吴门的权威。与吴门书家的刻意作书不同,松江董其昌以“率意”超越“作意”,引导了后期书法史的走向。当然这与董其昌的理论策略有很大的关系。第四单元有多幅董其昌的临摹作品。对董其昌而言,临古“妙在能合,神在能离”,他的临帖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创作,此层积极意义的发现,使他开拓出一条新的创造之路。比如,他的《乐志论》全然自家风貌,但细看之下,结字之理又确实来自《集王羲之圣教序》,从而超越了自唐代以来就深入人心的“临摹贵似”的传统。

董其昌《自作诗》(局部)

行草,高丽笺本,册页

8开16页,每页21 x 14.2cm

扉页题笺:31.5 x 6.5cm

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藏


“这次展览的绝大多数展品是首次面向公众,”薛龙春说,展览不仅仅让大家对书法艺术有直观的感受,了解什么是古拙、什么是精致、什么是书卷气,更是对历史情境中文人生活方式的深入发掘,“希望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收获。”


新闻+

为了让观众收获更多体验,加深对书法艺术的感受和了解,浙大艺博馆在展览期间将推出面向观众的学术工作坊、主题讲座、手工体验工作坊等活动。活动信息以浙大艺博馆官方微信为准。

一.展览相关学术活动:

1.“明代江南的文化与书画”国际学术工作坊:5.22-5.23


2. “十六世纪的吴门书法”专家对谈:5.25


3. 学术讲座:


  • 范金民:赋税甲天下——明清繁华都市苏州

  • 黄惇:神会意得——从祝允明、文征明到董其昌的仿书研究 

  • 林霄:祝允明与黄琳交游考 

  • 毛秋瑾:敦煌吐鲁番写本与章草书法 

  • 王家葵:瘗鹤铭新考:年代研究与拓本辨析

  • 曹建:东坡书法的理想、技法与意趣 

  • 方爱龙:“学书必以锺王为法”:宋高宗的书学旨趣和南宋的书法风尚

  • 陈志平:明清时期岭南与江南的文化交流——以陈献章的“江门书派”和茅龙笔为中心

  • 陈斐蓉:“妄人”丰坊和他的“异类”篆书

  • 钱松:何绍基书法交游举要——兼论何绍基书法批评的三个维度



二.展览相关教育活动:

1. 始造文字体验


2. 古法造纸体验


3. 博物馆里品书法沙龙


4. 书画装裱工作坊


      本次展览能顺利开展,还得益于钱江海关在展品出入境、展馆监管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文 / 柯溢能、吴雅兰
摄影 / 卢绍庆、艺博馆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文化艺术中心是负责学院继续教育工作的管理和服务机构,依托学院极具特色的学科专业、师资优势并整合社会多方办学资源,最终形成校企融汇、中外会通的高端培训模式。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信息。








  关注ZJUMAA,收获更多体验。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
(蒋墩路学军中学对面)
公共交通:地铁5号线蒋村站;
公交149路/199路/267(M)路/333M路(万安大桥站)
水上公交2号线(杨家桥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