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金马奖,现在有这么不受待见吗?已经过去两天了,都没看到什么重磅的文章。是这个奖本身不再受关注没流量,还是因为有风险怕出事啊,尤其今年影帝的名字好像都不能提?连带的后果就是,张艾嘉时隔36年三封影后这么值得大写特写的事情,竟然都没看到有人写。大家最多就只是转发她领奖的照片,然后夸她好美,越老越美,知性、优雅、松弛、自信……这样就够了吗?我很生气,为了我张姐,我必须自己来写一篇了!不说这个奖,单纯说说张艾嘉,总可以吧?根据统计,张艾嘉现在已经是华语影坛获得影后数量第二多的女演员,仅次于张曼玉。出道五十年来,她已经先后拿过三座金马奖、两座金像奖。如果再加上各种导演、编剧的奖,估计就不会在张曼玉之下了吧。是的,你没看错,张艾嘉已经出道五十年了。她1953年出生,1972年十九岁时出道进入演艺圈,到今年正好是第五十年,而她现在也已经是快七十岁的人了。快七十岁的女人,还能有这个风姿,这种气场,这样的身材和精神面貌,的确是难得。然而我现在试图讲清楚的是,这种美的背后,到底是由哪些因素凝结而成。或者说,仅仅夸她“美”实在是太表面了,我张姐值得得到更复杂更立体的评价。其实众口一词夸张艾嘉“美”,是她在演艺生涯后期才得到的待遇。刚出道那会儿,她的容貌在演艺圈根本不拔尖,甚至还常常被冷落。1970年代的台湾,最红的女明星是林青霞和林凤娇,那才是符合大众审美标准的大美女。而张艾嘉呢,嘴巴有点大,鼻子有点塌,相貌并不算出众。只不过因为她出身名门,自带大家闺秀基因,人又聪明,颇有几分灵气,而且那时刚从美国留学归来,在美国又受到了嬉皮士和摇滚乐文化的洗礼,所以站在那儿就能和其他女明星区别开来,有一种洋派的潇洒活力。但演艺圈终究还是看脸的。刚出道那几年,张艾嘉在拍电影时屡受挫折。1975年拍抗战题材大制作《八百壮士》,本来她有机会出演女主角,结果临时被林青霞换掉,因为片方认为林青霞更有票房号召力。最后张艾嘉就只能在电影里演一个小配角。
1976年的电影《碧云天》,明明应该是双女主,可李行导演偏心,金马奖报名时给林凤娇报了女主角,给张艾嘉报了女配角。虽然后来张艾嘉得了女配奖,但多少还是有点不爽吧。
▲《碧云天》海报
1977年,李翰祥导演的《金玉良缘红楼梦》,本来是让张艾嘉演贾宝玉,林青霞演林黛玉,可李导演又一下看中了林青霞身上潜藏的英气,于是立刻让她俩角色互换,让一心想演贾宝玉的张艾嘉又生了一肚子闷气。
后来片子出来,所有人都在夸林青霞的造型有多英气勃勃,衬得张艾嘉的林黛玉黯然失色,偶尔有人提起林黛玉,还觉得这个林黛玉怎么这么健康,跑起来都带风,一点不像林妹妹病恹恹的样子。他们哪知道,张艾嘉本来就不喜欢林黛玉的气质,可能就是在气鼓鼓的状态下去演的呢。这几部戏下来,最后成就的是林青霞和林凤娇在影坛的地位,张艾嘉终究只是个作配的。可她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在这个过程中一边磨炼演技,一边把脑子开动起来,开始琢磨一些幕后的工作,导演、编剧、制片乃至服化道,她啥都好奇,时不时就会去问合作的大导演。那段时间,她还自己写了个剧本,讲的是一个同性恋发型师的故事。注意,那还是七十年代,大多数中国人应该都还没听过“同性恋”这个概念吧。她找到公司老板想把这个剧本拍出来,老板当时的反应估计就是一脸懵,然后没了下文。这么磨了一段时间,收获终于开始接连出现。先是接替因车祸去世的导演屠忠训,人生中第一次执导电影《旧梦不须记》;然后凭借《我的爷爷》中的表演首夺金马影后;没几年,她又自导自演了电影《最爱》,第二次捧得金马影后奖杯。
▲第二座金马影后领奖现场,那还是1986年
进入八十年代后,张艾嘉的人生算是开挂了。她一边自己演戏、导戏,一边又认识了一批刚冒出头的新导演,也就是杨德昌、侯孝贤这批人。那时候张艾嘉年纪也没多大,但资历深啊,算是他们的前辈。因为慧眼识珠,爱才惜才,她以自己的资源和人脉,为杨德昌他们保驾护航,帮他们拉投资、做策划、当监制,于是就有了《十一个女人》、《海滩的一天》、《光阴的故事》这一批台湾新电影的崛起之作,然后才有了杨德昌侯孝贤他们在国际影坛的大放光芒。
▲张艾嘉和杨德昌
这还没完呢,影坛都已经够她忙的了吧,同一时间段,她还在歌坛取得了亮眼成绩,出了几张优质唱片,而且也是找的当时的新人合作,先是罗大佑,然后是李宗盛。这两位华语乐坛的宗师级人物,也都要感谢张艾嘉的慧眼识珠。当时罗大佑还是个医生,长得吧,也就那样,声音吧,分不清是破锣嗓还是公鸭嗓。当时一个歌手要出道,偶像派要看脸,实力派要看嗓子,罗大佑两头都不占,而且还一身艺术家的臭脾气,喜欢戴墨镜耍酷,唱片公司谁看得上他呀。这时候又是张艾嘉,到处求爷爷告奶奶,一通打点,让唱片界大佬们看到罗大佑的才华。
▲在《十三邀》回忆当初怎么帮助罗大佑
而且她还让当时的演戏搭档刘文正唱了罗大佑最早写的那首歌——《闪亮的日子》,果然一炮而红。很快,她自己又唱了罗大佑创作的《童年》、《光阴的故事》,一首比一首受欢迎。有了流行金曲傍身,也就让唱片公司对罗大佑另眼相看,他自己的首张专辑《之乎者也》终于顺利发行。
李宗盛差不多也是这样,《忙与盲》和《爱的代价》都是他们俩合作的经典。稍微比较不同的是,张艾嘉和李宗盛最早的合作还包括一部电影:1985年的《最想念的季节》。这是一部爱情片,讲的是女主角怀着孕要给肚里孩子找爸爸的故事,也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带球找接盘侠”。李宗盛还能在爱情片里演男主角,估计是现在很多人没想到的吧。
▲《最想念的季节》剧照
特别要提到的是,片中有场戏,张艾嘉盛装打扮要去见前男友,那个造型太美了,有点像后来的汤唯和周韵。这是我看过的张姐所有电影里美丽程度No.1。
▲《最想念的季节》剧照
总之吧,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台湾文艺界,从影坛到歌坛,最石破天惊的那批大才子,每一个,都和张艾嘉有关系。多年以后,坊间谈起这些事,总是以一种八卦绯闻的调调,说谁和谁原来有过那么一段,仿佛这只不过是老生常谈的才子佳人故事而已。按张艾嘉后来的态度,她和杨德昌、罗大佑应该是恋爱过的,可是很快又分手。至于李宗盛,她一直没承认,估计是李宗盛有心而她无意吧。不过今天我重点要说的是,这并不是才子佳人的故事,根本就不一样。因为传统才子佳人的故事,都是男才女貌嘛,男性是主导者、统领者,而女性都是以单薄的面目出现,只需要美美的,然后贤良淑德,顺从听话,作为男性的陪衬,就可以了。张艾嘉和才子们的故事怎么会是这个模式呢?明明张艾嘉才是主导者、统领者,是她在挖掘并成全才子们的才华,是她自上而下地给予才子们他们需要的资源和机会,然后她还会很有主动性地把握关系的走向,常常都是她主动结束一段感情。她在《康熙来了》接受访问时就说过,才子们的脾气都不太好,而且根本不懂怎么过日子,结婚更是不可能,所以她会主动踩刹车,恢复到普通朋友的角色。张艾嘉是一个“恋爱至上”的人,这一点很多人都知道,她年轻时有句名言——“人不可一日无恋爱”。但喜欢恋爱不等于我们现在说的恋爱脑,她不会傻头傻脑陷进去,而是当断则断,体验过就好。她算是少有的做到了“才子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女性。据说她年轻时还和蒋经国的二公子蒋孝武恋爱过,也是很快踩刹车。那可是蒋家哎,当时蒋经国应该还在位,张艾嘉本来是有机会进入权力中枢的,但她也并不留恋。后来结婚的对象,反倒是相对比较普通的人,不是文艺才子,也不是权势人物。说了这么多,我觉得要把握张艾嘉,一个关键词就是“能量”。她是一个能量过于强大的女人,包括事业上的能量,感情上的能量,还有去到各种地方,对各种人,所能给予的能量。除了助推台湾新电影运动,香港电影新浪潮也有她的一份功劳。因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许鞍华导演的电影处女作——《疯劫》,也是张艾嘉主演的。
▲《疯劫》剧照
她是台湾最早一批去香港发展的女演员,亲身见证了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留下了诸如《阿郎的故事》这样的经典。
▲《阿郎的故事》剧照
除了发掘提携一连串同龄的男才子,她还培养了两位女弟子——刘若英和李心洁。这两位算是她的得意门生,后来在演艺圈都能独当一面,刘若英影视歌全面开花,李心洁很早就拿过金马金像双料影后。电影《20 30 40》,就是这师徒三人亲密相处后结出的硕果,也是华语电影里最早的纯女性主义叙事。
▲师徒三人
所以张艾嘉不光是喜欢恋爱,喜欢男才子,女性意识也是很早就明确的。她在《十三邀》节目里回忆当初接替李安导演《少女小渔》,那个剧本一开始是李安的老搭档詹姆斯·沙姆斯在操作,但很快张艾嘉发现对方根本不能理解小渔这么一个非法移民的女孩,而是只有很简单粗暴的身为一个老白男的刻板印象。于是她就很生气,坚持要自己写剧本里关于小渔的部分,她觉得自己能理解小渔的理想和无助。
▲《少女小渔》海报
除了《少女小渔》、《20 30 40》,张艾嘉的所有导演作品都有很鲜明的女性视角:《最爱》、《心动》、《相爱相亲》……但她不会固守在自己的视角里,而是一直都有很开放的心态,可以和各个地方的各种人合作。最近这些年,她有很多戏都是和大陆电影人合作的,《相爱相亲》就让人意外地把故事背景放在了河南郑州。
▲这个城市景观应该就是在郑州
她还是很喜欢提携新人。觉得李玉有才华,就愿意出演《观音山》,虽然后来把她的戏份剪掉一大半,沦为配角。看了《路边野餐》,觉得毕赣有才华,又愿意在毕赣的第二部长片《地球最后的夜晚》演一个配角。还有这几年的《热带往事》、《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包括这次拿金马影后的《灯火阑珊》,都是和新导演合作。即便两岸文化交流环境降至如今的低点,她也还是没有放弃努力。那股爱才惜才的劲头,还是三四十年前的样子啊。许知远在《十三邀》里很不客气地问张艾嘉,会不会觉得你们这代人在舞台上的时间太长了,总是占着位置不下去,年轻人都没机会,大师大家还是老的那批人。可是这个问题对于张艾嘉来说根本就不成立啊,她可太想看到新人冒出来成名成家换掉旧人吧。这些年她帮助的新人已经不少了,至于为什么迟迟没有新一代大师出现,那只能问现在的年轻人自己,为什么就那么不成器。或许,也要问问现在的文化环境。夸了张艾嘉这么多,这里我也要踩一下刹车。我们也要防止把人神化、对其过誉的倾向。张艾嘉也不是神仙,也不是完人。其实很多时候我甚至觉得她并没有多么优秀,比如她的演技,虽然拿了一大堆奖项,但也没有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肯定比不上张曼玉、巩俐和萧芳芳;她的导演作品也有一大串,但成为经典的很少,还不能和杨德昌、侯孝贤那样的大师相提并论;至于她在音乐上的成就,听过她的歌的人也知道,她的嗓音条件实在一般。这一点,她自己也知道,也自嘲过,还说自己就是喜欢过程甚于结果,不追求极致和满分,只要过程够好玩够精彩就行了。而如果只论过程的话,我真的想不出来,还有第二个女人的一辈子,能比她更精彩。更难得的是,她身上那股过剩的能量,一直都没消退。与她同龄的女明星,早就都淡出、退隐,要么在家相夫教子,要么成为单身贵妇。只有她,五十年来,一直都在这个行业的核心位置,掌握充分的话语权,做各种实在的事情,圈里人人都要尊称她一句“张姐”。大家应该都明白,在这个长期由男性主导的行业,这意味着什么。能力这么强,但她却很排斥别人叫她“女强人”,她觉得这个说法就隐含着歧视。而且,大家对“女强人”是有刻板印象的,认为就是那种强硬、不修边幅、抹去性别特征的女人。而她显然不是。她还是很温柔、很美啊。掌握话语权,并没有让她变得强硬。她在担任金马奖主席期间,所做的一项变革就是,要求参加颁奖礼的人都携伴参加,想让颁奖礼更有人情味。或者除了“能量”之外,我们还能换个说法。张艾嘉代表了一种我们理想中的活法,那就是“自由生长”,很努力,但是姿态又很轻盈,那样一种自由。包括她的恋爱,她的事业,她与别人的关系,甚至包括她在《山河故人》里与董子健那惊世一吻,无不透露出这样一种自由生长的样子。
▲《山河故人》剧照
这样的女人,全世界范围内,恐怕都找不到几个吧。还有谁?我知道你们一定会想到法国的伊莎贝尔·于佩尔,也是越老越美的一个典型。但是咱们也不必什么都向西方看齐,于佩尔的能量,说实话,还未必有张艾嘉这么足呢。张艾嘉现在还在做电视节目、电影节主席、电影监制、导演、写作,还要忙自己家里那么多事儿。于佩尔阿姨做的事儿有张艾嘉多吗?不用跟谁比了,她就是全世界都独一无二的——张艾嘉啊!1985年,张艾嘉作为总召集人,统筹台前幕后上百位艺人和工作人员,打造出了一首《明天会更好》。现在大家都只知道这首歌的作词人是罗大佑,可实际上,罗大佑一开始交出的歌词根本不这样,而是充满了灰暗情绪,是张艾嘉带着几个人一点点把歌词改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阳光向上,充满希望。多年以后,有记者问她,这几十年来,世界并没有变得更好,你会不会有点灰心。张艾嘉听了淡然一笑,说:“明天会不会变得更好没人知道,但事情总要做的。”而我想说的是,就是因为有张艾嘉这样积极乐观努力做事鼓舞大家的人,这世界才会显得没那么糟糕,还值得我们继续待下去啊。
一个够销魂的
轻文艺公众号
肖
浑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肖浑
公众号ID:wohenxiaohun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beibeijia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