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夜分享丨未来最有出息的孩子,来自这几种家庭

重庆教育 2022-12-06


当孩子考了倒数第一名,家长应该怎么办?
当孩子进入叛逆期,家长应该怎么和他更好地沟通?
当家里的教育理念不一致,孩子究竟应该听谁的?……

育儿有方法,下面这7幅漫画,相信能让你有所启发。


每当你为如何养好一个孩子感到迷茫时,不妨拿出来看看,学习下这几种家庭的教育方式。


01妈妈被尊重的家庭



只有一块钟表时,人们可以准确地知道时间;当拥有两块或者两块以上的钟表时,反而会让看表的人产生困惑,失去对准确时间的判断和信心。

同理,一个家里也只能有一套教养方式。当大人的态度不统一,孩子也会产生混乱,甚至看人办事,在宠溺他的人面前表现得格外任性。
一个家里如果妈妈是主要的教育者角色,在讨论教养方式的时候,决定权就应当交给妈妈。
妈妈说的就一定是对的吗?
当然不是。但不可否认的是,妈妈往往是对孩子教育最上心的一个。
也许她的一些观点不是绝对正确,但是我们需要给她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一起寻求更好的解决方式。
养孩子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情,这种尊重,不是甩锅给妈妈,让她承担所有责任和义务,而是听她的意见,贯彻执行她的理念,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就算认为妈妈说得不对,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和她唱反调,这样最终伤害的是孩子的成长。


02善于正面反馈的家庭



著名的白熊实验是这样的:

参与者被要求可以在大脑里想象任何东西,但就是不可以想到白熊。
实验结束之后,所有人都承认,自己的脑海里浮现出了白熊的形象。
“不要想白熊”在参与者的耳朵里成了一种信号,越是不允许去想它,反而越是会想到它。
养育孩子也是一样,孩子们都有一个和父母对着干的阶段,你越是强调不让他做什么,反而越容易诱发他内心的抵触情绪。
父母可以尝试减少否定词,减少催促和命令语气,将“不行”“不可以”等否定词,换成一种正面的陈述性的词汇。
比如,把“不要躺着看书,对眼睛不好”换成“坐着看书,对眼睛好”。
比如,把“你快点,别总是磨磨蹭蹭”换成“上学时间要到了,检查一下东西都收拾好了吗?”
生活中,父母多用积极、正向的语言,孩子也更容易接收到正向的信号。
03能控制情绪的家庭



一位父亲,在公司无缘无故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跟妻子吵了一架。

愤怒的妻子,转身又把正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
孩子心里窝火,狠狠踢了身边的猫一脚。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踢猫效应”。
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身上的负能量会随着关系链条依次传递,每个人都是踢猫效应链条上的一环。那些无辜的弱小者,很容易成为最终的牺牲品。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当然会有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但也有很多时候,其实并不是孩子的错,而是大人自己带着情绪,让孩子充当了无辜的“猫”。
情绪上来了,就容易在无意间说出伤人的狠话。当感觉到自己控制不住情绪时,可以试一试“卫生间时间”——冲到卫生间,关上门,深呼吸,照一照镜子,看看盛怒之下的自己是不是特别挣狞。
最好等坏情绪过去之后,再教育孩子。
04经常鼓励的家庭

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对人提要求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很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先提一个小要求,对方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称为“门槛效应”。

门槛效应可以很好地运用到亲子教育中。
一个男孩考了倒数第一名,本以为回到家后会被狠狠批评,可爸爸不但没有批评,反而对他说:“恭喜你,从此你没有负担了!”
男孩不明白,爸爸是气糊徐了吗?
爸爸说:“你想啊,你现在是最后一名,你再也不会退步了。你只要往前跑,就一定会进步。”
在爸爸的鼓励之下,男孩很快升到了倒数第二名,接着是倒数第十、正数第二……渐渐超过了越来越多的人。
其实孩子们之间的差距并不大,有时他们只是缺少鼓励和信心。作为家长,请不要心急,帮助孩子设立小目标,待他们达成后及时地肯定和鼓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帮助孩子找回自信,体会每一次进步的喜悦。
05批评有度的家庭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听牧师演讲,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很好,很受感动,打算捐款;

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开始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
当演讲终于结束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他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走了2元钱。
刺激过多、过久,容易让人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偏离于正常思想的行为发生,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
同理,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多次重复对同一件事进行批评,容易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产生反感。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逆反心理。
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要超过限度,犯一次错,认真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建议不要只是简单重复。可以试试换一个角度,换一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总是被揪住不放。
06给孩子机会赢的家庭



科学家将两只小白鼠,放入一个只能供一只小白鼠通过的管道中。两只小白鼠面对面前进,一只想要通过,就需要将另一只推出管道。

研究人员用激光刺激处于弱势的小白鼠的前额叶脑区突触,之后奇迹发生了,弱势白鼠成功将另一只推出了管道。
接下来,每当得到研究人员的外部助力时,弱势白鼠都能取得胜利。
更让人惊讶的是,当研究人员停止提供帮助,弱势白鼠依旧可以靠自己的力量获胜。
这表明,前期人为刺激下的胜利改变了小白鼠的大脑连接,帮助它完成了逆袭。成功的体验,可以助力后面更多的成功。
如果我们想要孩子持续进步,除了鼓励,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拥有胜利的体验,而且胜利的次数,越多越好。
可以从孩子喜欢、擅长的事做起帮助他们体验成功。当孩子面临失败、受挫时,给他们积极的心理暗示,唤醒他们对胜利的渴望,从而发挥胜利者效应。
07乐观积极的家庭

在教育领域,有一个知名的“第十名效应”。

1989年,杭州一位小学老师周武参加毕业学生聚会,他发现那些混得好的学生,当年的成绩并不出色,相反,当年成绩突出的学生却成就平平。
于是,他用了10年时间,追踪调查15位学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小学时班级前5名的学生,进入中学后名次后移的占43% ;
小学时7-15名的学生,进入中学后名次前移的比例竟占81.2%。
他得出结论:第十名比第一名更有出息。这个说法得到了很多老师的认可,有人甚至说,如果你的孩子是第一名,那么别让他那么努力,退到第十名,将来更有出息。
这种说法当然不够科学,却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那就是孩子的成绩是动态变化的。现在成绩不好,并不代表将来不好,更不等于未来没出息。
家长不妨将眼光放得长远一些,不管孩子目前处在第几名,都有希望,关键在于后程发力。

写在最后:


看过一句话:毁掉一个孩子,击败他一次就够了。


这是很多父母容易忽略的地方。


孩子不够“好”,为了让他变好,所以要批评他,骂他吼他,打击他。


但育儿路上,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不是敌人,而是队友,是师生,是引路人和追随者,是同一条船上的命运共同体,永远不要和困难站在一起,打败自己的孩子。


好的亲子关系,应当是这样:


和孩子站在一起,欣赏他的闪光点,接纳他的不足,允许他的脆弱,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对他的未来,永远心怀宽容与希望。


来源丨凯叔讲故事(ID:kaishujianggushi)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市教委观点。



往期精彩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