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双减”在行动㉟丨学校“双减”一周年 看变化 看发展 看成效

重庆教育 2023-03-17


一年以来,重庆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系统化、全链条推进学校“双减”工作,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统筹学校、社会、家庭力量形成三位一体育人格局,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全面实现1年内有效减轻任务目标。今天,小育先带您走进渝中区、沙坪坝区、南岸区、江津区、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看变化、看发展、看成效。


渝中区:“双减”提质走实走深

“四心”护航全面育人

自“双减”政策出台以来,渝中区确立了“一年有效减轻、三年取得实效,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双减”总体目标,坚持“集团推进、校际互动、家校联动、标本兼治、增质赋能”的原则,开展教育集团落实“双减”政策大讨论,推行作业设计扁平化管理,完善课后服务工作机制,启动“共生课堂”实践探索,充分发挥减负、提质、增效主阵地作用的学校智慧。



优化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让学校“正心”。出台《渝中区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办法》,完成“8+4”质量提升联盟教学改革实验试点,“2+1”课堂教学质量提升项目顺利结项,形成区域“共生课堂”新范式……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人才观,遵循教育规律,以质量为中心,聚焦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变革,坚守学校教育的公益属性。



充分发挥作业育人价值,让学生“释心”。印发《渝中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等12个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召开教育集团作业管理与设计经验交流现场会,研制《渝中区大单元精品作业设计实施方案》……探索“多样化、选择性、综合性、进阶式”的作业设计有效路径,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让学生体验作业过程的收获感、满足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发展综合素质。



努力提升课后服务质量,让家长“省心”。制发《渝中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启动区域课后服务课程开发教研指导,逐步形成“作业辅导(1)+社团课程(N)”“菜单化”“学科+综合+自主”等多种课后服务模式……立足“促进学生更加生动主动全面发展”,推进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建设,拓宽课后服务“新场域”,确保学生回归校园“吃得到、吃得好、吃得饱”,切实减轻家长的教育焦虑以及精神和经济负担。



创新赋能校内提质增效,让社会“舒心”。实施“一校一品”的体育美育项目,初步建成具有中心城区时代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把“双减”落实成效纳入集团化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实施智慧教育应用创新计划……坚持五育并举,催生“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互助共生”的集团化办学效应,试点推动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教育形态、评价方式的转变与创新,办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好教育”。



沙坪坝区:守好“主阵地”筑牢孩子们的乐学之园

自“双减”政策出台以来,沙坪坝区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守好“主阵地”,切实做到校内提质减负,为孩子们筑起乐学之园。



守好作业质量关,做到“量减”而“质精”。严格按照压总量、控时间、调结构、提质量的总体要求,形成“四位一体”作业管理模式,制定“四先四后”的作业标准,构建“五育发展”的作业体系。在区域层面上,出台《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研发“两表”,严控作业数量与质量;充分利用“三导合一”工作机制,定期举办作业现场观摩及经验交流、组织专家团队“面对面”评估指导,持续提升作业设计和管理水平。在学校层面,各学校针对不同孩子学情,制定个性化的作业方案,切实做到“质”“量”兼备。育英小学细分基础、提高、拓展“三”个层次,巧设独立完成、合作讨论、教师指导“三”个学习区,让作业设计更个性、批改辅导更高效。



守好课后服务质量关,做到“数多”而“类全”。创新“1+N ”课后服务体系,打造“一校多品”的精品课程集群,孵化出精品选修课993门,新增特色课后服务课程577门、特色社团390个。同时整合校外资源,形成了“区域多部门协调,场馆院校多点联动,专家志愿者多方参与”的格局,推出“院士专家课堂”“馆校共建课堂”“非遗传承课堂”“社区定制式公益托管”等,织好“家校社”一体化课后服务网。南渝中学的“公能”三创特色课程、六十九中的“瓷器+”课程、滨江小学的“六年十二道菜”、融汇沙小的“智慧蚕桑”、盛德沙小的“蓝蕴课程”、二塘小学的“黄杨木雕”等等,丰富而有特色的课后服务课程,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好评。



守好课堂教学质量关,做到“高效”而“有趣”。推行智慧型单元化学本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让课堂更具吸引力。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指导,充分协调好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关系,高标准建设学科课程创新基地19个,精品校本课程85门,幼小衔接专项课题48个,打造高效课堂。建立优质课堂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使用率和覆盖面,提升教学水平。重庆七中将教材课文具像化、生动化,创编全国首部中学语文教师版话剧《雷雨》,给学生们提供沉浸式学习场景。树人景瑞小学利用空间创设技术,提供生动的学习情景、适切的思维支架、丰富的学习资源等,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其经验做法入选教育部“双减”典型案例,全国推广。



南岸区:构建四个平台

幸福三类人群

“双减”政策的核心逻辑是通过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减轻学生校内学习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一年来,南岸区在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上积极构建四个平台,“书香南岸 幸福教育”的愿景异彩纷呈。



唱好成渝“双城记”,实现教育资源共建与共享。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为平台,指导本区6所中小学与成都龙泉驿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实地访学、主题研讨、远程教研等活动20余次,协同探索“双减”下的教育教学新样态,共建共享双城优质教育资源。


深化课改“3.0”,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以深化区域课程领导力建设3.0行动为平台,积极创建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实验区;持续推动核心素养导向的“1+1+N”等项目群驱动课堂教学改革,完善思政、文化、体育、美育、劳动等“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培养“让美德成为品质,让书香成为现实,让健康成为时尚,让动手成为习惯,让艺术涵养生命”的“南岸特质”学生;同时,加强课后服务课程与学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效衔接,探索引入区域非学科类机构,建立区域课后服务资源库,从根本上减少了校外培训需求,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实施教学“信息化”,探索 “融合+个性”教育新模式。以教育部“基于教育改革,融合信息技术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建设为平台,借助“互联网+教育”平台,探索实施“融合+个性”的教育新模式,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助力课堂高效教学,为重塑教育生态提供了有效手段,为“双减”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持。


推进办学“集团化”,助力全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印发了《关于推进南岸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集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校际协同、干部配备、教师流动、资源配置、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和突破,实现了集团化办学全覆盖,实现了资源共建、教学共研、文化共生、发展共进、成果共享,基本形成了“幸福教育导向、课程领导增效、规模质量齐抓、同质异彩共长”的集团化办学生态,为“双减”奠定了坚实的区域优质教育基础。



通过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双减”政策,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一条红线贯穿教育始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幸福了学生、家长、教师三类人群,努力实现“办好每一所学校,成就每一位教师,幸福每一个孩子,服务每一个家庭”发展愿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江津区:“八项”试点助力“双减”

涵养教育新生态

自“双减”政策出台以来,江津区围绕减负提质增效,聚焦双减重点难点,提出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8项试点,深入推进全区“双减”工作,缓解师生、家长焦虑,营造良好教育新生态。


8个试点项目围绕“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师资队伍培养、课后服务师资校际共享、课后服务资源引入、教师“弹性上下班制”探索、“双减”背景下优化教学管理规程、“双减”背景下创新家校社共育模式等方面进行,共有40个试点单位参与,掀起“双减”工作新的干事热潮。



聚焦师资保障,小支点撬起大民生。在实施“双减”的政策背景下,江津区蔡家中山学区管理中心组织辖区内学校实行了1对1结对帮扶,通过组织实施较大规模的学校音体美专职教师校际共享措施确保小规模学校(教学点)课后服务音体美课程开设,有效缓解学科性短缺的问题。 江津区紫云小学教师王娜讲:“自从课后服务专业师资校际共享,确保了我们小规模学校也能开足上好音体美课程。”


为减轻教师课后服务负担,江津区探索让专业的“外援”力量成为课后服务的有效补充。江津区西湖小学请来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泥塑非遗传人蒋德庆给学生们上课;石门小学从家长中邀请“能人”“牛人”以志愿者身份走进课堂……



聚焦“课程体系”,小兴趣推进大智慧。全区中小学按照“基础+特色”思路,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积极探索建立集身体素质拓展、思维素质拓展、动手操作实践等活动于一体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


“这学期我们的作业量明显减少,学校的社团活动更丰富多彩了,我越来越喜欢这样的学习生活。”江津区向阳小学学生徐子钦早早地来到社团活动室。


江津中学与四牌坊尚融小学结对,实施“贯通式”课后服务课程,从学习心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等方面作好“小初”衔接教学实践研究。


“我长大了以后想当一名飞行员。”滨江四牌坊小学五年级女孩罗雪说,“我们被航空科技课程所驱动,被航天英雄的事迹所激励,学校为我们插上了科技兴邦、梦飞蓝天的翅膀”。



聚焦政策保障,小切口促进大优化。江津区聚焦“作业设计”,开展百名教师作业设计与作业管理优秀案例展示活动,探索优化课后服务教学管理。菜市街小学通过制定作业量审核和质量定期评价制度强化过程监测评估。双槐树小学每周二晚上把常态课堂搬进工作室,组织教师们相互学习共同提升,让每一节课都精彩纷呈。


江津区加强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探索,建立与弹性工作制度相匹配的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畅通教师沟通渠道,做好教师心理疏导和减压工作。李市中学针对参加课后服务的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采取“弹性值周”“双减服务零星假”“亲情假”等制度,施行课后服务时间“储蓄制”,减轻教师工作压力,让人文关怀更有温度。



城口县:“双减”让学生童年更加多彩

一年来,“双减”成为城口人民群众心目中新的“时代热词”,随着“双减”政策深入推进,学生学业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精力负担得到有效减轻,基础教育生态发生了质的转变。学校不再为教育学生“孤军奋战”,家庭、社会逐步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引擎。



让家长“焦虑”变得更少。自“双减”政策出台以来,城口县以缓解家庭教育焦虑为切入点,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整治规范校外培训市场,坚持“送政策上门”,大力宣传“双减”政策、《家庭教育促进法》,推进落实家校社协同育人,致力优化教育生态。如今,家校亲子阅读、家庭文明故事荟、我给爸妈上堂课、向社区报到、红领巾监督员等教育故事正精彩上演。家校边界更加清晰,“旁观者”“焦虑者”家长越来越少,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育人观正逐步成为新的主导力量。



让课堂“效率”变得更高。一年来,城口县坚持减负与提质并举,系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完善教育多元评价体系,优化整合教育督导事项,健全教师减负长效机制;聚焦教师作业设计、布置、批改及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实施作业设计大赛、教学六认真点评、教学基本功竞赛等提质举措,推广应用国家级和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围绕“学生、课堂”强化研究,精心设计教研活动,及时深入学校、教学一线开展全覆盖教学视导,追踪“双减”实施效果。如今,各学校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成为课堂“新亮点”,教师主导能力显著提升,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更加明显,自然、沉浸、趣味让课堂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让学生“包袱”变得更轻。一年来,城口县统筹兼顾教育质量提升与学生全面个性发展,制定课后服务流程图,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扩大优质校外教育服务供给,整合县域基地、文娱、体锻等实践资源,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策略,开设兴趣小组、社团800余个,打造校外实践基地3个,实现“人人进社团、个个出校门”,学生生活样态更加生动活泼。今年暑假,各学校围绕“小手拉大手 文化兴万家”行动,精心设计作业,劳动体验、运动健身、艺术习练、习惯养成等“多元作业”让学生爱不释手。各社区教育学校面向辖区中小学生,针对性开展艺术、劳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教育活动,丰富学生暑假生活,促进学生素质提升。在“家长、学校、社会”三方教育的协同努力下,家长不再为无意义的教育内卷“买单”,学生不再为参加学科培训班、做海量作业而“身心俱疲”,更多的学生走出了户外、走进了各类场馆、走上了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之路。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巩固“双减”成果,探索推进分类、分层教学,优化作业梯度设计,强化课后服务保障,拓宽协同育人渠道,着力激活家庭、社会育人功能,持续为学生健康成长增值赋能,让“双减”改革成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利器。



丰都县:全方位升级减负提质效能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丰都县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破立并举、标本兼治,不断提升减负提质效能,努力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抓质量,回归学校教育本真。围绕学生素养、课程内涵等7大工程、18个项目,深入实施“质量提升”五年行动。制定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的指导意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价办法》及其配套子方案,实施涵盖艺术、体育、劳动、信息科技等全学科质量监测评估,打造教育质量管理评价“升级版”。严格落实《丰都县落实双减校内减负实施清单》,在压减作业总量、减轻家长负担、压减考试频次、减轻教师负担、加强作业设计、加强课后服务、加强质量提升、加强家校协同“四加四减”上靶向发力。大力引进重庆谢家湾学校等名校来丰办学,持续增加优质资源供给。



抓课服,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实现“5+2”课后服务全覆盖,构建“基础课程+特色课程+实践课程”体系,搭建“校内选聘+校外补充”师资补充机制,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家长们表示:“现在学校开有课后服务,我的孩子不用送培训机构了,在学校也能获得作业辅导和兴趣发展”,全县课后服务家长满意度达97%以上。



抓共育,探索基层治理模式。针对留守孩子“无人管、不会管、管不了”问题,县教委积极探索教育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采取“政府搭台、家长自治、社会参与”方式,助推乡镇(街道)、村社(居委)成立家庭教育互助会,入会学生1747人、家长1904人、教师志愿者队伍20支200人。通过开展学业辅导、法治教育、劳动实践等“第三课堂”,努力让孩子校外不缺教、在家不缺爱,受到新华社等媒体深入宣传报道。组建两批40人家庭教育讲师团,举办巡回讲座20场次,深入村居(院坝)宣传“双减”政策,促进家长正确看待“双减”和自觉履行教育责任,缓解升学焦虑,形成校内外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垫江县:多维发力

有效提升课后服务水平

垫江县聚焦“双减”政策落地见效,创新工作举措,全域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努力实现课后服务两个“全覆盖”,不断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着力提升课后服务水平。



一是多样化设置服务菜单。遵循“基础+拓展”的思路,因校制宜,每天至少开设1节活动课程,努力为学生提供“一站式”“菜单化”服务,多样化设置艺术、体育、科技、综合实践等活动课程50余项,充分利用文旅、科普等社会资源,规划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等活动,竭力丰富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二是多元化加强教师配置。推行区域名师、骨干教师支教、走教、跨班等教学方式,努力解决乡村学校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大量引进社会、行业专业人士、培训机构教师、学生家长等群体参与课后服务。建立校外优秀专业人才资源库,引进校外专业人才147名,2022年秋期将以双向选择的方式为全县学生推介更多的优质课程。



三是常态化落实过程监管。建立网络专项举报平台与监督举报电话,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定期收集学生、家长反馈意见,形成问题台账。常态化开展专项督导与明查暗访,召开推进会3次,专题会4次,整改问题11项。强化督导考核,建立表彰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对辅导效果不理想的教师坚决予以清退。



四是个性化开展作业辅导。分层分类开展作业设计专项培训,强化学区、共同体协同教研,开展作业设计大赛30余场。建立作业设计资源库12个,推送作业典型案例750余篇;建立学有困难学生帮扶清单,落实学有余力学生拓展计划,切实增强作业辅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是特色化打造服务品牌。坚持“一校一品”,注重学校内涵发展,聚力打造太平小学牡丹绘画、五洞小学校园足球、大石小学竹编文化、高安小学葫芦丝、鹤游小学乡土作坊等特色品牌30余个。持续拓展成果展示平台,精心开展学生书画大赛、体育节、科技节等各类展示活动200余场,特色活动逐步形成,品牌效应逐步彰显。


来源丨市教委基教处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重庆市教委政务新媒体“重庆教育”(微信号:cqjynews)



往期精彩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