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回顾|[新美术馆学系列讲座之六]反叛与共生:展览策划中的空间研究——胡丹洁

传播教育部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2024-08-30

按语


第六讲的演讲嘉宾是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胡丹洁老师,她曾有在中央美院、英国的圣马丁艺术学院和皇家艺术学院的学习经历,目前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同时是Frieze的亚洲顾问。她给我们带来演讲的内容是关于展览当中空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是新美术馆学系列研究的重要课题,她的讲座梳理了西方艺术展览史的简况以及展览当中空间变化的历史脉络和关切问题。


讲座回放


扫描上方二维码进入腾讯视频观看

《反叛与共生:展览策划中的空间研究——胡丹洁》讲座回放



讲座回顾


策展、策展人与展览制度

以空间为线索讲策展,首先明确策展、策展人与策展制度,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与空间演变过程之间的关系。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展览、策展和策展人观念的演变。在16世纪以前,人们在一定的范围内活动,对此世界的范围了解非常少。到了16世纪以后,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人类的空间关系,也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


16世纪到18世纪之间,欧洲收藏家用于陈列自己收藏的珍奇物件和珍贵文件的地方被称之为珍奇屋。这是现代博物馆的前身,好奇是最主要的一种收藏动力,这个动力也是我们现代博物馆最主要的理念之一。


17世纪有了策展人概念的确立,哲学家罗伯特•胡克是英国皇家学会陈列室的首位管理员,他给自己起的名字叫实验的策展人。除了收藏管理,罗伯特•胡克还通过实验来传播知识,在陈列室里收集和展出自然物件和人造物件。


1667年创立的沙龙展奠定了博物馆、美术馆、博览会、现代展览制度的基础。1855年,库尔贝落选沙龙展,自己租地展示《画家工作室》。在此后的100年中,这种展览形态对于推动现代艺术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打断了学院派垄断的局面,独立于系统之外的空间形成了单独的话语权。1863年,在官方沙龙展的附属场馆内举办“落选者沙龙”。落选者沙龙改变了展览的制度,一是逐渐加强人们对于多种风格和流派的赞同,第二种是挑战了官方美术学院的美术权威,落选者沙龙为后面一系列的突破权力体制而展示出新的印象派奠定了舞台。


18世纪和19世纪,发达国家的大型收藏已经形成了,个人品味变成一种公共品味。博物馆的馆长的角色是混淆的,策展人并不是艺术专属的,是泛文化范畴的,这个功能包括收藏管理,针对性的深入研究,对作品进行维护并存档,通过学术发表或展览的方式进行分享。


19-20世纪,策展人的核心角色就变成了视觉文化和品味的专家。博物馆的身份从19世纪开始,从一个收藏管理的收藏身份变成实验者的身份,对于公众来说开放度更加高,变成了一个参与学习艺术的场所。艺术家与策展人开始进行合作,对新的表达和展示方式进行实验,出现了新型策展人于尔丹和史泽曼。


如今的策展人由于身份更加的复杂和多元,更重要的是因为策展人的身份更多是独立于机构的,这是机构合作和独立的身份与学术追求之间的平衡。所以策展人的身份更像是文化生产者,策展人的任务是要去机敏的应答当下和打破艺术的边界,产生一种革命性的生产方式。策展人与艺术家是共生共息的,也同样保持批判性的距离,需要不断挑战人们的观念,并且探索未来文化的走向和面貌。


策展中的空间概念及其演变历史

空间原本作为一种物质性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思想界和社会学将空间的研究作为主要议题,空间由物质性概念转变和时间对应的抽象概念。不仅在当时的艺术作品与策展的观念上体现,也影响了美术馆和机构对空间观念的演变。


20世纪关于空间概念的变迁,是策展人当下语境要面临的挑战,空间如何影响展览,影响艺术,影响创作。主张空间重要性的后现代理论,其空间概念大多不限于地理,而是产生了更丰富的内涵,20世纪空间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地理空间之外,当代空间获得了多种新的扩张的途径。


当代时空经验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心理经验或地理经验,当今经济政治事务、交往行为、 认知行为已经深深依赖于一个由全球计算机网络、全球通信网络、全球流通网络组成的新空间。我们如何定义新的空间?就是当代空间是由地理空间、表象空间、赛博空间、社会空间等多重空间交错叠加在一起的后现代性全球化空间。只有当我们认清这个,才能超越后现代空间论。


超越后现代空间论并不是策展人的目标,我们需要在社会思潮中准确的把握艺术的脉络,结合艺术家的创作,形成有创作性的符合时代精神的文化生产态度和方式。空间属性和艺术结合作为策划概念的一部分分为了3个层面:建筑空间、城市空间、超空间。

克里斯多与珍妮克劳德,《包装的国会大厦》,柏林,1971-1995


策展实践的当下:为艺术创造空间

策展空间在当下随着空间观念的变化,策展人把空间当作一个体验的场域,在这样的空间之下,策展人所面对的公众和作品的形态是什么,我们如何去反思策展空间的定义,也成为我们当下很重要的议题。委托定制作品是和空间重新发展关系的一部分作品,这对艺术家和接受委托的策展人来说都意味着挑战,这种挑战带来了对话,通过对话使双方实现新的发展。


在我们的社会中,我们需要更多的空间进行体验,被带回到生活中全新的地方,是一种转变和超越自我限制的充分感知。我们需要观众的创造力和深度参与来创造条件,这是策展人的一个重要任务。所以策展人创造一个足够安全空旷的空间,来让观众聆听艺术的同时,也聆听自己的声音。


结合20世纪空间的观念的转变,当我们理解当代空间是由地理空间、表象空间、社会空间等多重空间交错叠加在一起后的真实的后现代性全球化空间,我们试图做的就是在新的社会思潮中,准确把握艺术的脉络,结合艺术家的创作,形成有创造性的,符合时代精神的文化生产姿态和方式。


1999 年,“运动中的城市”在伦敦海沃德美术馆展出库哈斯设计事务的参展项目


从1997到20年,侯瀚如策划的“运动中的城市”探讨了亚洲城市建设和艺术的互动及其在全球化洹程中的发展,该展览先后巡回到世界7个城市,引起了国际艺术和建筑界的高度重视。

2011 年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画廊举办的展览“影⼦拳击”


“虚空,回顾展”展览现场,2009年,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


问答环节

 

问题一:为什么当代艺术还有会使用传统好奇柜的一个形式?

这是一种对于传统的美术馆或者展览形式的重新使用,在当代艺术中对于传统的重新借鉴和使用,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方式。

 

问题二:如何看待策划的展览是别人难以深入思考的?

这是一种对于传统的美术馆或者展览形式的重新使用,在当代艺术中对于传统的重新借鉴和使用,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方式。

 

问题二:策划了一场展览别人看不懂的思考

展览策划的这种初期就要去思考几个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关于观众,可能我们在去设想展览如何去呈现的时候,我们要对观众有一个前期的理解,实际上策展人应该通过机构拿到一份对于观众的调研,在这个状况下,再策划展览。尽可能做更多的教育的工作,在文字方面根据观众的理解水平进行调节,更多的帮助观众了解策展人的意图和作品。

 

问题三:如何看待线上展览?

线上展览的方式还在尝试的阶段,因为线上展览的案例和艺术家作品是很多的,但是在当下纯粹的虚拟策展或者线上策展上,还没有太多很好的案例,这可能是要交给下一代的策展人去思考和研究以及实践很重要的一个方向。

 

问题四:可以理解为从前是教皇贵族向艺术家订件现在转变为策展人向艺术家订件?这样的转变,是否会令策展人在当代的权力变大?

权贵向艺术家订件现在转变为策展人向艺术家订件,是不可以这么理解的。因为之前的贵族对艺术家订件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但是当下作为委托订件,对于艺术家并没有进行过多的干涉或者规定。首先要研究艺术家创作的脉络,你在为艺术家提供策展的可能性的时候,要跟他探讨的不是之前的作品如何转化成另外一个空间,而是我为你提供了一个在语境和空间里再创作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会形成艺术家职业生涯里面很重要的转折点。艺术家在画廊或者其他类型的展览里面,可能有一些条条框框非常保守,但是作为委托订件类型的作品,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放开对于自己的禁锢。因为这种作品是不能作为商业进行流通的,反而使艺术家和策展人在创作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可能性。

 

问题五:请问能否进一步谈一下策展人和电影制片人的联系?

实际上从一个实际操作层面来讲的,除去关键层面,除去策展人作为治愈者,疗愈者、照顾者的身份,策展人和电影制作人越来越相近,在工作状态之下,策展人实现一个展览,和电影制片人去实现电影的制作是非常类似的,所以是从实际操作的层面来讲述这个问题。

 


往期回顾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陈晓阳副教授讲座回顾 | [新美术馆学系列讲座之一]再造社区与社群——美术馆参与式实践的现实及未来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胡斌教授讲座回顾 | [新美术馆学系列讲座之二] 历史脉络、当代现场以及学院美术馆策展的思考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王璜生教授讲座回顾 | [新美术馆学系列讲座之三]学术自觉与思想实验:美术馆的文化策略 

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策展人翁笑雨讲座回顾 | [新美术馆学系列讲座之四]从私人收藏到全球美术馆

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森老师

讲座回顾|[新美术馆学系列讲座之五] 神庙、纪念碑与社会记忆 ——大流行时期的美术馆学限度与转向 



文字整理:龙薪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