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展指南|小博带你来看展

传播教育部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2024-08-30


“扩展的观念:博伊斯与中国”

观展指南



“扩展的观念:博伊斯与中国”展览偏重以作品、文献、研究作为媒介,通过策展框架的分析重构博伊斯与中国、中国南方的关系。


在新年伊始,为了在保障作品安全的情况下,让大家更好地进入展览,小博带您来观展啦~




博伊斯是谁?

Introduction

约瑟夫·博伊斯 Joseph Beuys

1921.05.12

—1986.01.23

著名的德国行为艺术家,其作品包括各种雕塑、行为艺术,信奉“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观点。


博伊斯于1921年出生在德国克雷菲尔德, 父亲是小商人。他少年间就表现出叛逆的性格,中学期间他曾逃学到一家马戏团打工。


博伊斯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加入空军,战争中多次负伤,使得他丢失脾脏、身负多疾,行动不便。


二战后,在克莱沃向当地艺术家学习雕塑及绘画艺术,同时认识了凡·格林腾兄弟。1947年博伊斯进入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开始系统地学习艺术,师从恩塞林(Joseph Enseling)、马塔雷(Ewald Mataré)等人。


博伊斯作为20世纪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德国艺术家之一,他的艺术作品和理念不仅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早在1980年代末即被介绍到中国,从而广泛地影响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创作。




小博导览

Curatorial Guidance


第一板块:“神话/象征”


博伊斯在二战中,有当过飞行员的经历,他还提到过自己在克里米亚半岛坠机后,曾经被鞑靼人(当地的原始部落)救起并涂抹油脂裹毛毡的传奇故事。


根据博伊斯回忆,鞑靼人用油脂涂抹他的伤口,用毛毡给他保暖,用雪橇拉着他行走......


因此,他的作品经常出现的各种符号,如油脂、毛毡、雪橇、十字架、兔子、蜜蜂以及其他动物形象,都在博伊斯对于生命的诠释中,他表达了对生命、存在以及战争经历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他抱着兔子干啥呢?”

——《如何向一只死兔子解释画作》


在施梅拉画廊的密闭空间里,博伊斯的脸上涂抹了油脂和金箔,脚上穿着用毛毡制成的鞋底。长达三个小时,他抱着一只死兔子,对着兔子的耳朵喃喃自语......


他的做法不只是为了讲艺术史,而是想表达一种有趣的观点:哪怕用特别的方式来说艺术史,也能和固执的观念进行有趣的交流,更生动地讲当代艺术的变化。

“为什么是兔子呢?”

博伊斯曾经说过:“我不是人,我就是一只厉害的兔子。”


兔子,以其敏捷的反应、强大的繁殖力和优雅的跳跃而闻名,对于博伊斯来说,不仅是一个突破界限、茁壮成长的象征,更是大多数人,甚至是他自己的象征。


兔子的生机勃勃、不断生长的特质,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活力和不断超越自我的动力。



第二板块:“扩展/观念”


在60年代之后,博伊斯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学科背景的艺术群体一起进行了许多突破时空和材料限制的探索,涉及电影、表演、音乐和视觉艺术领域。


在这段时期,博伊斯提出了“扩展的艺术观念”。他提倡,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介和观念,而是包括了现成品、情境、表演、行为、概念和过程等,转向了物质与非物质形式的可塑过程中。


“多重”与“复制”在博伊斯的作品里占据了重要地位。复制品的本身并不是焦点,传播才是——通过复制和多样化,博伊斯的影响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以后去沙滩画画,

   我也得找人拍照!”                   

——《沙画》系列


1975年,博伊斯与妻子以及来自杜塞尔多夫的广告摄影师查尔斯·威尔普(Charles Wilp)一起前往非洲肯尼亚度假,持续了十天。


在沙滩上,博伊斯身穿泳裤,手持一个打磨光滑的头骨,与威尔普互动,摆出各种造型。他用沙子勾勒出巨大的人物、马、鹿,以及神秘的符文和炼金术符号。这个行为仿佛在传达一种万物有灵的仪式感,或者是在沙滩上传递着某种信息。


威尔普记录了博伊斯的“沙画”行为,这些图像被收录成作品集,并成为他在多重艺术中广泛传播的一部分。



第三板块:“社会/行动”


博伊斯认为所有的艺术创作都是一种雕塑或者塑造行为,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形态,还包括对思想、观念以及社会结构的影响和塑造。


因此,社会雕塑可以理解为一种塑造和影响思维、观念甚至整个社会结构的艺术实践。不过,博伊斯的关注点可是涉及了生态、政治、思想观念等社会主题哦。


“为啥他能靠种树成名啊?    

——《7000棵橡树》


在博伊斯开始在市中心种树之前,整个卡塞尔的城市绿化状况相当糟糕,比起种树,政府更愿意建停车场。


1981年,《7000棵橡树》的种植计划逐步展开。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博伊斯在五年内种植了 7,000 棵橡树,参与种树的志愿者还收到了博伊斯亲笔签名的项目书。


每棵橡树旁都立有一块花岗岩,有着雕塑的纪念碑意义。而橡树的生长,则更像是博伊斯对社会有机生长的愿景。


这个计划不仅改善了城市环境,也给人们带来了参与感和满足感,让城市变得更加生机勃勃。



"扫大街也能是艺术吗......"

——五一节在卡尔马克思广场扫地


博伊斯使用宽大的扫帚清扫广场,将路人和游行队伍所丢弃的物品、拉近和各种杂物集中起来,装入一个塑料袋中。


几天之后,他在画廊把收集起来的垃圾倒到地板上,把使用的扫把放置在展柜里,成为了当时展览的一部分。


在柏林清扫卡尔马克思广场,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雕塑。通过这样的行为,博伊斯表达了对社会的一种态度。


小博提示:在我们展览现场,虽然没有垃圾,不过有展出的扫把哦~



第四板块:“博伊斯与教育”


博伊斯也是一个倡导公众参与艺术的先驱者,他提出了“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鼓励人们通过思想、言语、身体和行动来改善人类的生活。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非常前卫,他试图唤醒个体的创造力和社会改造能力。


从1961年到1972年,博伊斯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担任雕塑教授,并创建了“创造性及跨领域研究自由国际大学”,推动了德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他的教学活动和教育思想始终贯穿着他的艺术理念,旨在通过教育来实现社会变革。


“干脆自己建一所大学?!”

  ——自由国际大学 F.I.U.


这句话描述了1972年春季的情景:


那时,博伊斯参与组织成立了“创造性及跨领域研究自由国际大学(F.I.U.)”,这一举动推动了德国高等教育的改革。


自由国际大学注重培养艺术家的创造性。在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中,创造性常常是首要考虑的因素。但F.I.U.并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学院,对博伊斯来说,这所大学是改进现有教育制度的一种可能性,它确保个体享有自由发展的权利。


自由国际大学是建立在“扩展的艺术”和“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念基础上的。它既是对博伊斯整体艺术理念的响应,也是其理想社会有机体的先驱力量。




小博有话说

Information


各位观众朋友们,来到展览现场除了拍照打卡外,也别忘了花些时间去真正理解、沉浸于作品的世界里。


小博希望大家不仅仅是匆匆过客,而是能够发现约瑟夫·博伊斯作品中的新奇之处,开启对艺术和社会的全新思考和认知之旅。


文明观展,打卡适度,禁止触碰!


在观展的时候,千万注意要小心呵护我们的艺术品哦!它们都价值不菲!


小博警示⚠️:

若因为不当观展行为造成展览作品损坏

比如故意破坏展墙、毁坏、顺走作品等行为

小博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追责哦


想说点啥说点啥!


快来想说点啥说点啥!

在展览的结尾,大家可以勇敢地把自己的感受、想法和意见都写在我们的留言卷轴上哦!


小博在期待您的到来!



相关链接:

1. 展览预告 | 扩展的观念:博伊斯与中国

2. 展览现场 | 扩展的观念:博伊斯与中国

3. 展览对谈|博伊斯与中国:历史、当下、南方



绘图:朱杰

编辑:赵凡

审核:王秀媛 刘子瑗 余爽

定:陈晓阳 洪荣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